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 被引量:8
1
作者 余波 单树峰 《河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66-68,共3页
在一个分工演进的分析框架中,可以证明金融产品对资源配置至关重要,产品创新可以增加金融交易配置资源的迂回度,进而提高配置效率。以供给导向为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模式不能满足金融开放的需求,表现为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必要的制度空间。... 在一个分工演进的分析框架中,可以证明金融产品对资源配置至关重要,产品创新可以增加金融交易配置资源的迂回度,进而提高配置效率。以供给导向为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模式不能满足金融开放的需求,表现为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必要的制度空间。金融产品创新需要突破制度约束,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产品 创新 经济分析 制度约束 创新策略 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融资融券授信制度研究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福岭 李巍 罗国庆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09年第9期109-111,共3页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快速发展,单边股市和传统业务已经满足不了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和券商也亟待融资融券创新业务的增加投资策略和盈利模式,在市场的千呼万唤中融资融券业务也即将推出。文章主要结合我国国情,试图找出适合我国的融资...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快速发展,单边股市和传统业务已经满足不了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和券商也亟待融资融券创新业务的增加投资策略和盈利模式,在市场的千呼万唤中融资融券业务也即将推出。文章主要结合我国国情,试图找出适合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授信模式和监管制度,并着重分析我国融资融券授信模式应该遵循"三步走"战略,理论指出了融资融券推出后对证券业和银行业的影响,最后对我国融资融券的监管制度和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资融券 授信模式 监管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构投资者与金融衍生品市场 被引量:2
3
作者 单树峰 余波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141-145,共5页
机构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起关键作用。在分析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对机构投资者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行为和动因进行了研究。金融衍生品市场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交易机构的高度集中 ,但机构集中可能是金融... 机构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起关键作用。在分析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对机构投资者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行为和动因进行了研究。金融衍生品市场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交易机构的高度集中 ,但机构集中可能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区别于其它市场的固有特征。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需重视培育机构投资者 ,除了构建适宜的法律环境、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人才储备策略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衍生品市场 机构投资者 集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彪如与中国的国际金融学
4
作者 殷德生 《学术界》 2003年第4期216-222,共7页
关键词 陈彪如 国际金融学 中国 经济理论 创新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家庭“加杠杆”?——动态效应、异质性特征与机制检验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海燕 岳华 李韫琪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35,共18页
随着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家庭部门"加杠杆"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从数字金融发展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近年来家庭杠杆率上升的解释,并... 随着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家庭部门"加杠杆"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从数字金融发展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近年来家庭杠杆率上升的解释,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潜在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推动家庭杠杆率的攀升,并对家庭杠杆率的攀升具有长期影响。从数量上看,数字金融发展每增加1%,相应杠杆率将上升0.0058%。在考虑了潜在的内生性后,文章所得结论依然成立。对该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杠杆率的提升在有房贷、消费贷和经营贷家庭、中西部地区家庭、25-55岁家庭、农村地区家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提高金融可得性、强化支付便利性和降低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而对家庭杠杆率产生积极影响。文章研究结论对制定"数字中国"战略、理解结构性去杠杆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方面提供了有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家庭杠杆率 动态效应 异质性分析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基于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DSGE模型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巍 张志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94,154-155,共13页
运用DSGE模型,引入价格粘性与信贷约束,分析不同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以及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其结果提示:(1)当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发生时,产出、消费需求、投资和企业借贷水平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考虑房地产价格... 运用DSGE模型,引入价格粘性与信贷约束,分析不同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以及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其结果提示:(1)当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发生时,产出、消费需求、投资和企业借贷水平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考虑房地产价格后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弱;(2)货币当局若实施扩展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考虑房地产价格因素),通胀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就会变得较为有利,而且房地产价格的适度回落将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责是之故,宏观当局应实施遵循扩展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考虑房地产价格因素),保持相对温和的通胀水平,防止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有效规避潜在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与此同时,宏观当局应充分关注各类实体经济变量受冲击影响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选择最佳时机推出合意的宏观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货币政策规则 通货膨胀 房地产价格 实体经济 DSG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国际储备理论与测度:文献述评(上)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志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104,共11页
关于最优国际储备理论与测度的探讨,"二战"后经历了"比率分析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缓冲存货模型"、"Ben-Bassat and Gottlieb最优化模型"、"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模型"... 关于最优国际储备理论与测度的探讨,"二战"后经历了"比率分析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缓冲存货模型"、"Ben-Bassat and Gottlieb最优化模型"、"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等阶段。深入剖析其发展脉络,可以明确,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最主要目的,是应对一国宏观经济所可能受到的异常冲击,因而一国不但应持有正常的国际储备,还应保有能应对超出这一正常需要的额外储备;而一国持有国际储备总量的最优水平,则应综合考虑持有这些国际储备的福利和为此所需付出的机会成本。中国国际储备问题的研究,应考虑到国际储备的各种枯竭可能性,改善对宏观经济危机或动荡的发生概率的估计,并加强对宏观经济危机后果的测定。因此,若能发展出适合于我国国情,既具理论根据又简单易懂易操作,并且能考虑到内源和外源经济冲击的比率,如适当的国际储备对GDP的比率、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率和国际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比率,将是合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储备 比率分析模型 成本效益分析模型 缓冲存货模型 Ben—Bassat and Gottlieb最 优化模型 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国际储备理论与测度:文献述评(下)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志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82,共11页
关键词 国际储备 文献述评 测度 存货控制模型 最优化模型 实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能力、银行异质性与银行流动性创造——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9
作者 岳华 王海燕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56,共12页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已成为银行自身和监管机构亟待研究的重要背景下,使用2002—2018年中国28家商业银行数据,分析管理能力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能力更强的银行利用单位资产能够创造更多的流动性;危机期间,城市银行和...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已成为银行自身和监管机构亟待研究的重要背景下,使用2002—2018年中国28家商业银行数据,分析管理能力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能力更强的银行利用单位资产能够创造更多的流动性;危机期间,城市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倾向于增加流动性创造,而国有银行倾向于减少流动性创造;且银行管理能力越强则风险承担能力也就越强。可见管理能力对银行流动性创造有着重大影响,其应当成为监管机构的重要绩效指标,为监管者制定差异化干预措施提供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能力 流动性创造 金融危机 银行风险承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