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化进程中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和动态响应(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与生态协调性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李艳艳 商侃侃 +2 位作者 达良俊 王娟 戚裕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共11页
针对目前生态与景观效果并重,绿化建设与管护并重,以及节约型的城市绿地建设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植物群落构建、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所制定的原则,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 针对目前生态与景观效果并重,绿化建设与管护并重,以及节约型的城市绿地建设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植物群落构建、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所制定的原则,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一个4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市外环以内的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群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1.4%的植物群落没有达到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协调,主要表现为近自然度不高以及高额的绿地养护成本.为此,应倡导乡土物种的广泛应用,体现乡土特色,构建"地标性"近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近自然型养护与管理模式,降低群落的养管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绿地 植物群落 评价指标体系 景观与生态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居住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优化对策: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文发 蔡永立 周昭英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和服务设施等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排除A类基本农田和高生态敏感区的前提下,进一步... 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和服务设施等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排除A类基本农田和高生态敏感区的前提下,进一步考虑区位、社会和服务功能,选择出适宜建设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奉贤区适宜进行开发的用地面积占18.88%,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的用地面积占8.20%,不宜作为城镇居住区用地面积占14.92%,需要对敏感脆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区域占26.52%,另外有31.49%的区域为基本农田,禁止进行开发.为奉贤区滨海生态区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整体人居空间布局优化和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 城镇居住区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吴晶晶 蔡永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16208-16211,共4页
对奉贤区位于城市化发展缓慢发展期、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3个时期的2000、2003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发现,2008年城镇住宅用地、绿地和工业用地较2000年增长明显,分别上升至2.23%、4.82%和10.08%;农村生产用地和农村住宅用地占全区比... 对奉贤区位于城市化发展缓慢发展期、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3个时期的2000、2003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发现,2008年城镇住宅用地、绿地和工业用地较2000年增长明显,分别上升至2.23%、4.82%和10.08%;农村生产用地和农村住宅用地占全区比例共下降了19.46%,说明奉贤区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明显,城镇化建设使农村用地面积大大减少。主要水质指标CODmn、NH3-N和TP与不同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其他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等与水质正相关关系显著,而绿地、农村生产用地与水质显著负相关。主要相关性在500 m以下比较明显,随着缓冲半径的增大水质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相关性逐渐减弱,说明城市化带来土地利用巨大变化是影响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河岸缓冲区 土地利用 水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实验生态学研究(Ⅴ):不同干扰下植被恢复初期主要树种五年的恢复和更新 被引量:6
4
作者 戚裕锋 杨徐烽 +3 位作者 张奇平 宋坤 康敏明 达良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25,共16页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在遭受不同采伐干扰后的恢复和更新。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中对5个不同采伐处理下的样地进行了5年的秋季植被跟踪调查,样地处理分别是:(Ⅰ)去除大树保留萌枝,(Ⅱ)去除地表植物保留枯枝落叶...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在遭受不同采伐干扰后的恢复和更新。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中对5个不同采伐处理下的样地进行了5年的秋季植被跟踪调查,样地处理分别是:(Ⅰ)去除大树保留萌枝,(Ⅱ)去除地表植物保留枯枝落叶层,(Ⅲ)去除地表植物和10 cm的表土,(Ⅳ)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以及(Ⅴ)对照.结果显示:①样地Ⅰ和Ⅱ的胸高断面积(BA)增长量最高,分别为1631.8 cm^2和1 619.4 cm^2;而样地Ⅳ的BA值增长量最少,为43.4 cm^2.②样地Ⅰ的BA值增加以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主要通过残留植株的生长而恢复;样地Ⅱ的BA值在5年中的恢复速度最快,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样地Ⅲ的BA值恢复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样地Ⅳ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都非常少,BA值都小于10cm^2.③各样地中幼苗的补充有一个波动的过程,恢复第1年最多,恢复第2年则发生锐减.样地Ⅰ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样地Ⅱ中幼苗也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但相对样地Ⅰ有较多的落叶树种.样地Ⅲ中幼苗主要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样地Ⅳ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结果表明采伐模式对常绿阔叶林的恢复和更新有着深远的影响.择伐上木层后,常绿阔叶树种能得到较快的恢复;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后,主要树种恢复缓慢;在皆伐下,落叶树种侵入,形成落叶树种为优势种或者常绿和落叶混交的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人为干扰 主要树种 更新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实验生态学研究(Ⅵ):不同干扰下植被恢复初期主要优势种叶性状及其生态适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康敏明 张奇平 +2 位作者 杜璟 沈沉沉 达良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38,共13页
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人工模拟受损常绿阔叶林样地为研究地点,分析了不同干扰下(择伐大树、清理下木、皆伐、皆伐及去除表土层)植被恢复初期5种主要优势树种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net photosynthesis based on area)、比叶面积(SLA,spe... 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人工模拟受损常绿阔叶林样地为研究地点,分析了不同干扰下(择伐大树、清理下木、皆伐、皆伐及去除表土层)植被恢复初期5种主要优势树种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net photosynthesis based on area)、比叶面积(SLA,specific leaf area)和叶片氮、磷含量(N,P,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 concentration)等叶性状,以期揭示不同树种对干扰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干扰后光照强度的增加导致叶片SLA降低,Amax和叶N含量增加;(2)表土层的去除使得土壤磷有效性的减少,从而导致叶P含量的下降,但对Amax的影响较小;(3)高Amax,SLA以及叶N,P含量的落叶树种山鸡椒(Litsea cubeba)具有很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和高的生产力,从而在植被恢复早期占据竞争优势.木荷(Schima superba)叶N,P含量最低,但在不同干扰下Amax都高于其他常绿树种,且与叶N含量之间存在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干扰样地中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叶N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并维持在较高水平,与Amax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且其叶片抵御强光伤害的能力较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的Amax,SLA,叶N,P含量均为中等水平,其Amax和SLA对环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叶N含量在各样地中较为稳定.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的叶性状可塑性较差,Amax小,且利用高光强的能力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恢复 最大光合速率 比叶面积 叶氮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实验生态学研究(Ⅳ):土壤种子库在受损常绿阔叶林恢复初期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宋垚彬 张奇平 达良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56,共10页
模拟了常绿阔叶林的4种不同受损程度(间伐大树,清理下木,清除地上植被以及植被和表土完全破坏),于2003年10月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各设置1个受损样方.通过分析土壤种子库萌发格局、种类组成及其与受损样地第一年恢复物种的相似性,探明... 模拟了常绿阔叶林的4种不同受损程度(间伐大树,清理下木,清除地上植被以及植被和表土完全破坏),于2003年10月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各设置1个受损样方.通过分析土壤种子库萌发格局、种类组成及其与受损样地第一年恢复物种的相似性,探明土壤种子库在受损常绿阔叶林恢复初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16个0.5 m×0.5 m的取样面积上,土壤种子库共萌发出995株幼苗,密度为248.75粒/m^2,分属21科27属28种,其中乔木7种,灌木8种,藤本4种,草本9种.(2)土壤种子库对4种干扰方式的样地物种恢复贡献率为:Ⅰ号(0.467)>Ⅳ号(0.389)>Ⅱ号(0.368)>Ⅲ号(0).(3)檫木(Sassafra tzumu)、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和山鸡椒(Litsea cubeba)等先锋种可通过土壤种子库大量更新;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和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虽具有种子库,但数量少;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iaris)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种子不能通过土壤种子库实现更新.研究表明土壤种子库对天童地区受损常绿阔叶林的恢复作用比较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砍伐样地 萌发格局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生态建设“四化”内涵的生态学释意 被引量:16
7
作者 达良俊 郭雪艳 《园林》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城市生态空间是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载体,上海近期针对城市生态建设提出统筹推进绿化、彩化、珍贵化和效益化之"四化"建设。文章基于生态哲学思想,以生命观、动态观、系统观的都市生态三观为指导、奉行"看法、想法、... 城市生态空间是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载体,上海近期针对城市生态建设提出统筹推进绿化、彩化、珍贵化和效益化之"四化"建设。文章基于生态哲学思想,以生命观、动态观、系统观的都市生态三观为指导、奉行"看法、想法、做法"三法论的思维模式,梳理剖析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中存在的"假生态—伪生态"现象,从生态学视角全面理解"四化"建设的生态学内涵,以期通过"增质性绿化、季相性彩化、保育性珍贵化、多元性效益化"的综合推进,科学构建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绿色生命地标,实现卓越全球城市的生态宜居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近自然森林 生态宜居 生命地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资源时空耦合异质性及其对克隆植物的生态影响
8
作者 范旭丽 李德志 +6 位作者 王超华 柯世朕 李红 周燕 宋云 孙玉冰 王春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11494-11498,共5页
分析了环境资源的同质或异质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耦合效应对克隆植物的一些特性,如生理整合、形态和生理可塑性、觅食行为、劳动分工、风险分摊等所产生的生态影响。通过对一些经典理论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述、扩展和引申... 分析了环境资源的同质或异质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耦合效应对克隆植物的一些特性,如生理整合、形态和生理可塑性、觅食行为、劳动分工、风险分摊等所产生的生态影响。通过对一些经典理论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述、扩展和引申,提出了有关克隆植物对各类时空耦合异质生境响应对策的一些新的理论预测。同时对迄今为止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对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作了预测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植物 时空异质性 适应行为 可塑性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上海崇明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红 李德志 +6 位作者 宋云 周燕 柯世朕 王春叶 孙玉冰 李立科 赵鲁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100,共12页
通过研究崇明植被覆盖度及其景观特征历时17年的动态变化,再现了城市化进程对自然景观的干扰过程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用TM/ETM+遥感影像解译区域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其等级结构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6年间,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崇明植被覆盖度及其景观特征历时17年的动态变化,再现了城市化进程对自然景观的干扰过程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用TM/ETM+遥感影像解译区域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其等级结构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6年间,经济发展迅速的崇明,其植被系统经历了从严重破坏到逐步恢复的过程.1989-2001年间,崇明县乡镇区和农场区植被受到破坏都较为严重;2001-2006年间,这种趋势在乡镇区没有根本改变,但农场区在这一期间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覆盖度的等级结构也获得改善,而这一过程对全县植被系统的恢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植被覆盖度 等级结构 遥感影像 景观格局 崇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近自然森林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尹俊光 彭鹓 +1 位作者 章君果 达良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74,共12页
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种植7年的近自然森林为研究对象,测定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5个指标;与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常绿阔叶林、城市常见的人工绿地类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自然森林空气负离子... 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种植7年的近自然森林为研究对象,测定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5个指标;与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常绿阔叶林、城市常见的人工绿地类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自然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常见城市人工绿地类型,但远低于天童常绿阔叶林;城市绿地群落中,空气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粒径分布不同,近自然森林四季空气细菌平均浓度低于对比样地,降菌作用明显;而四季空气真菌和放线菌平均浓度高于对比样地;近自然林比同期建设的浦东绿化带和建成多年的长风公园绿地在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上更接近于自然生长的常绿阔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森林 生态效益 空气负离子 空气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宏伟 吴健 +2 位作者 车越 李巍 童春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7,共10页
经分析历史数据资料和2005~2006年现场调查数据,全面探讨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青草沙水域水质总体良好,主要水质指标满足地表水Ⅱ类标准;陆域植被分布面积11.3km2,常见植物种类22种,以芦苇、菰和青蒿为... 经分析历史数据资料和2005~2006年现场调查数据,全面探讨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青草沙水域水质总体良好,主要水质指标满足地表水Ⅱ类标准;陆域植被分布面积11.3km2,常见植物种类22种,以芦苇、菰和青蒿为主;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较高,水生生物生态类型主要以淡水性和趋淡水性为主;在流域污染排放与上游来水水质、重大工程建设与河口咸潮入侵等环境变化背景下,青草沙水源地开发将对库区水环境以及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议关注水库运营优化、水源保护区划定、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补偿等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青草沙 长江口 环境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流滨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以上海苏州河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汪冬冬 施展 +1 位作者 杨凯 白义琴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6-101,共6页
在阐述城市河流滨岸带的界定、结构、功能以及滨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的基础上,选择以上海市苏州河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地利用解译、有机污染综合指数、野外调查评分等方法处理数据,将河流与河段两个尺度上的滨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分... 在阐述城市河流滨岸带的界定、结构、功能以及滨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的基础上,选择以上海市苏州河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地利用解译、有机污染综合指数、野外调查评分等方法处理数据,将河流与河段两个尺度上的滨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与河流水质和调查河段的景观适宜性进行相关比较研究,进一步结合上海市不同历史时期和现状背景揭示了苏州河滨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环境效应和社会环境效应,同时提出城市河流滨岸带的适应性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用地及农业用地的减少和居住用地、城市绿地与道路用地的增加、不透水面积的整体微减是苏州河滨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②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的变化趋势最为显著,并与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变化趋势的相关关系较显著;③不同河段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透水面积率与相应河段的景观适宜性之间的关联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适宜性 环境效应 苏州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环城绿带建成初期林下自然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 被引量:14
13
作者 蔡北溟 陈晓双 +1 位作者 达良俊 王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0,共8页
以上海市环城绿带林下自然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学的调查方法,调查草本植物群落277个.结果如下:共记录自然草本植物33科73属88种;划分了49个群落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较多.说明在环城绿带的建成初期,光照条件较好... 以上海市环城绿带林下自然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学的调查方法,调查草本植物群落277个.结果如下:共记录自然草本植物33科73属88种;划分了49个群落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较多.说明在环城绿带的建成初期,光照条件较好,林下自然草本植物多样性高,群落类型丰富;同时作为人工林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大,更利于高适应性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工林 群落分类 物种多样性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CVM估值及其偏差分析 被引量:75
14
作者 杨凯 赵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91-1396,共6页
城市河流具有特殊的景观生态学意义,并能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其价值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全国河道治理的样板工程——上海浦东张家浜综合整治为例,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共回收507份有效二分式CVM调查问卷,研究了城市... 城市河流具有特殊的景观生态学意义,并能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其价值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全国河道治理的样板工程——上海浦东张家浜综合整治为例,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共回收507份有效二分式CVM调查问卷,研究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的支付意愿及其总经济价值,同时也重点对二分式CVM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如问卷设计、偏差分析和CVM可靠性与有效性的计量经济学验证过程等进行了适量探讨。二分式CVM研究表明(1)张家浜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289.08元/(a·户),张家浜作为一条城市河流在未来3a内每年为浦东新区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RMB6.34亿元。这与国际上的研究结论在数量级上是接近的,但与国内研究结果相比明显较高,应与研究区域的经济水平差异有关。(2)二分式CVM问卷投标数额的设计较好地界定了支付意愿的范围和分布形态,支付意愿平均值具有较高的统计效率,问卷的设计调查过程较好地控制了CVM研究中一些常见的偏差。(3)收入、学历、捐款经历、环境态度等社会经济信息变量对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水平,符合经济学理论,CVM的可靠性得到较好的验证。(4)58.10%的非张家浜沿线居民对张家浜生态系统服务的改善和保护具有正支付意愿,城市河流的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得到了良好体现,显示了条件价值评估法在估算生态系统服务非使用价值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条件价值评估法 支付意愿 偏差分析 浦东张家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和动态响应(Ⅴ):管护放弃后城市水杉林林下植被自然演替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娟 达良俊 +1 位作者 李艳艳 商侃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2,共11页
以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于1995年放弃管护的水杉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自然恢复5,8和12年跟踪调查研究了林下植被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主要物种的种群结构与高生长速率的动态变化.调查结果显示:(1)在放弃管护后林... 以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于1995年放弃管护的水杉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自然恢复5,8和12年跟踪调查研究了林下植被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主要物种的种群结构与高生长速率的动态变化.调查结果显示:(1)在放弃管护后林下木本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2)林下木本植物多分布于0~1.5m层和1.5~3m层,其中拥有丰富种源的棕榈贡献率最高;(3)种群基径级结构的总体发展趋势由间歇型转变为单峰型.其中棕榈有持续增加的趋势,而女贞和小叶女贞都处于衰退状态,林下植被恢复处于偏途演替阶段;(4)适合生长于林下阴湿生境的棕榈、八角金盘和小叶女贞具有较快的高生长速率.研究结果表明生境、种源以及种子扩散方式为人工水杉林在放弃管护后林下植被自然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植被 自然恢复 偏途演替 限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城市化区域汇水域尺度LUCC的降雨径流调蓄效应--以上海城市绿地系统为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程江 杨凯 徐启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972-2980,共9页
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对城市地表水文过程影响显著。城市绿地作为主要的城市透水型下垫面类型,具有良好的降雨径流调蓄效应。利用2000、2003年上海中心城区小尺度城市汇水域的LUCC、降雨和径流资料,以绿地... 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对城市地表水文过程影响显著。城市绿地作为主要的城市透水型下垫面类型,具有良好的降雨径流调蓄效应。利用2000、2003年上海中心城区小尺度城市汇水域的LUCC、降雨和径流资料,以绿地系统为例,分析了高度城市化区域内,面积分别为2.60km2和2.77km2的相邻汇水域LUCC的水文过程。结果表明,高度城市化区域内小尺度城市汇水域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良好的削减城市雨水径流总量和延缓雨水径流洪峰现时的调蓄效应。案例研究显示,在绿地系统面积比例分别为39.13%和27.36%,边界条件相近的对比城市汇水域内,10%绿地系统面积比例差,及其绿地结构、覆被植物和土壤类型的差异共同造成:①对比汇水域年径流系数存在约0.3的差别;②对24h降雨量为42.8mm的大雨径流过程,延后径流峰值出现时间约20min;③对24h降雨量超过270mm的特大暴雨径流过程,削减地表径流系数约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汇水域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降雨 径流 调蓄效应 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损湖泊湿地生态修复规划与效益分析——以上海西郊湿地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葛振鸣 周晓 +2 位作者 王开运 陈乐天 王天厚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6,共7页
本研究旨在对上海西郊受损湿地进行生态规划。该区域湿地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属于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淡水水源地。土地使用状况分析表明,区内湿地比例约为55%以上,而且水陆交通发达,周边邻接地区旅游条件优越。但规划区也面临退化... 本研究旨在对上海西郊受损湿地进行生态规划。该区域湿地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属于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淡水水源地。土地使用状况分析表明,区内湿地比例约为55%以上,而且水陆交通发达,周边邻接地区旅游条件优越。但规划区也面临退化的威胁。此外,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根据规划区的条件分析和发展定位,文章提出了水源地保护、湖泊湿地修复新模式、高标准建设和管理模式等规划理念,构建湿地森林区、水源保护核心区、湿地科普教育区、缓冲区、湿地体验区等7个生态功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西郊 受损湖泊湿地 生态规划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娃河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恢复工程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静文 施文 +3 位作者 余丽凡 罗虹 达良俊 沈昆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43,66,共10页
以丽娃河为例,针对其富营养化现状及河道特征,在传统环境工程治理基础上,构建立体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实施近自然恢复工程,通过比较丽娃河在工程前后的水质和动植物群落的变化来验证近自然恢复工程的效果.研究表明,近自然恢复工程实施... 以丽娃河为例,针对其富营养化现状及河道特征,在传统环境工程治理基础上,构建立体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实施近自然恢复工程,通过比较丽娃河在工程前后的水质和动植物群落的变化来验证近自然恢复工程的效果.研究表明,近自然恢复工程实施一年后,总氮和总磷分别降至0.41mg/L和0.03mg/L;叶绿素a降至7.86μg/L,水质从原来的Ⅴ类降至Ⅱ类标准(GB3838-2002),水质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除此之外,近自然恢复工程通过直接引入滤食藻类的底栖动物和鲢鱼鳙鱼,在调控藻类生物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实践证明,近自然恢复工程在丽娃河案例中是行之有效的,且耗资少,可以在城市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实践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恢复 城市河流 生态系统构建 食物链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地置换过程中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沁娜 杨凯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城市土地置换开发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由于置换的工业用地大多受到了原有生产过程的影响,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而这种潜在的土壤污染又会成为城市土地置换开发的阻碍因素.在对美国相关场地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概述的... 城市土地置换开发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由于置换的工业用地大多受到了原有生产过程的影响,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而这种潜在的土壤污染又会成为城市土地置换开发的阻碍因素.在对美国相关场地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概述的基础上,选取上海市2000—2004年完成的30本环境影响报告书,从环境要素、评价内容等方面,对城市土地置换过程中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上海某区域土地置换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案例以及美国场地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和程序,深入分析了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能存在的阻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土地置换 土壤污染 环境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生态学:传统环境保护的选项还是对其颠覆?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鹏举 孔正红 郭光普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0-53,共4页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业生态学与传统环境保护理论的关系还比较混淆,尤其是二者的逻辑关系。本文从自然与人的关系入手,在多个方面和角度分析了产业生态学与传统环保理论的区别。产业生态学阐明的价值流的闭路循环性纠正了传统的价值单...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业生态学与传统环境保护理论的关系还比较混淆,尤其是二者的逻辑关系。本文从自然与人的关系入手,在多个方面和角度分析了产业生态学与传统环保理论的区别。产业生态学阐明的价值流的闭路循环性纠正了传统的价值单向流动观点,为向消费者提供产品转向服务给出了理论支持;它在环境评估和管理上的全过程、全功能和全方位观点突破了传统静止、单因素和局部的观点;它未来的、多尺度的时空观超越了传统过去的、小尺度的时空观;它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文化和经济根源,抓住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因此,本文认为产业生态学不是传统环境保护的一个选项,而是对传统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关系的全新改造,是环境科学与产业发展领域新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学 环境保护 生命周期评价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