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5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调研(一)——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 被引量:1
1
作者 侯璐 夏志芳 《地理教学》 2017年第2期4-5,共2页
记者:在课改新形势下,包括地理学科在内,各学科教育专家均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您看来,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夏志芳(以下简称"夏"):我们所谈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未来公民所应该具备... 记者:在课改新形势下,包括地理学科在内,各学科教育专家均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您看来,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夏志芳(以下简称"夏"):我们所谈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未来公民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芳 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学科 闵行校区 杨向东 学科素养 访问对象 郭锋 地理知识 地理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课例到课程样例:中国课例研究的创新实践与理论贡献 被引量:2
2
作者 安桂清 陈艳茹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课例研究作为中国教研活动的主导方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逐步超越传统的“教学”视域,展现出“课程”视域下丰富的实践形态,并亟待通过学术话语予以表达。中国课例研究的创新实践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从教学问题转向以课程文... 课例研究作为中国教研活动的主导方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逐步超越传统的“教学”视域,展现出“课程”视域下丰富的实践形态,并亟待通过学术话语予以表达。中国课例研究的创新实践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从教学问题转向以课程文本为载体的课程问题;研究组织从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重构转变为分层联动的教师研修共同体;研究路径超越对课的迭代改进,聚焦多层级课程文本的设计、实施与改进;研究功能除改进教师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外,也能推动学校整体课程变革。“课程”视域下的课例研究新样态促进了课例研究理论的概念重建,包括建构“课例即课程样例”的新概念,揭示教师专业实践作为审议性实践的本质,重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教学变革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例研究 课程文本 课程样例 审议性实践 变革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女性经验重新理解课程与教学世界——论马德琳·格鲁梅特的女性主义课程理论
3
作者 李思敏 高德胜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56,共16页
马德琳·格鲁梅特是北美著名课程理论家,在概念重建运动中作出卓越贡献,是女性主义课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之一。她从批判男性主导的公共教育与课程话语出发,厘清美国教育危机的责任,揭露了教学女性化与父权制共谋的迷思,深刻探讨了... 马德琳·格鲁梅特是北美著名课程理论家,在概念重建运动中作出卓越贡献,是女性主义课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之一。她从批判男性主导的公共教育与课程话语出发,厘清美国教育危机的责任,揭露了教学女性化与父权制共谋的迷思,深刻探讨了“教学对女性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基于女性教师在公共世界与私人经验之间穿梭的现实提出通过自传研究和戏剧研究恢复女性的自我。她既提出通过女性和家庭真实的生活经验重新理解和重构课程话语,又呼吁将课程理解为连接公共世界与私人经验的中间通道,将母性养育和依恋的特征与现有的父性特征相融合。其女性主义课程理论采取的是一种“先破而后立”“男女调和”的中间立场。其理论对课程研究的发展意义重大,对我国课程改革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德琳·格鲁梅特 女性主义 概念重建运动 课程与教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教学:指向课程育人的教学范式转型
4
作者 田薇臻 崔允漷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8-61,共4页
课程思维是新教学的底层逻辑。新教学具有四个特征:一是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二是推进大单元教学,三是强化学科实践,四是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新教学需要新教案,单元学历案是新教案的一种选择。它立足单元内容,从学生学习立场出... 课程思维是新教学的底层逻辑。新教学具有四个特征:一是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二是推进大单元教学,三是强化学科实践,四是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新教学需要新教案,单元学历案是新教案的一种选择。它立足单元内容,从学生学习立场出发,系统整合主题/课时、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检测与学后反思等关键要素,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助学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学 课程思维 课程育人 单元学历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及其推动下的教学创新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庆芳 程可拉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55,共5页
文章主要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课程标准运动做一内涵性的分析,以及就其对学校教学的原则赋予的新内容进行剖析。
关键词 美国 新课程标准运动 教学创新 学校教育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发展概述 被引量:3
6
作者 柯政 黄山 +1 位作者 盛慧晓 刘丽丽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5-121,共7页
近十年,课程研究领域呈现出理论视角和新概念纷繁复杂、课程公平问题关注集中、课程开发研究有勃兴之势以及概念辨析性文章依然占据重要比例等方面的特征。教学研究领域则存在跨学科色彩浓厚、研究方法规范、注重技术和工具开发等特征... 近十年,课程研究领域呈现出理论视角和新概念纷繁复杂、课程公平问题关注集中、课程开发研究有勃兴之势以及概念辨析性文章依然占据重要比例等方面的特征。教学研究领域则存在跨学科色彩浓厚、研究方法规范、注重技术和工具开发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外发展差距以及下一步如何提升国内本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与教学 学科发展 课程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教材“学材化”特征及其教学转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宝仙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4,共7页
学习能力是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目标,也是我国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培养自学能力、用于教学的教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使用的主要教材,即“学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材为学习而设计,基于新课标的英语教材具有较... 学习能力是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目标,也是我国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培养自学能力、用于教学的教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使用的主要教材,即“学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材为学习而设计,基于新课标的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学材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和支持学习过程,以及提供自主选择和开放的资源,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学材化”特征只有通过教学转化,才能助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转码过程,而是教师通过与多元主体互动,将审定的教材转化为教师设计的教材、教学中运作的教材、再到学生体验的教材,具体的转化路径包括分析与规划、选择与设计、建构与创造。为了完成英语教材“学材化”特征的教学转化,教师要成为教材和学生需求的研究者,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材 “学材化”特征 学习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文化研究的思想图景和行动路径——丁钢教授专访
8
作者 丁钢 朱筠姝 周勇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0,共9页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文化现象,教育文化研究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关注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教育文化研究视野涵盖学校、公共领域、日常生活及非物质文化等,强调文化解释与价值导向,以及“现象入手、文化观照、过程体悟、中...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文化现象,教育文化研究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关注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教育文化研究视野涵盖学校、公共领域、日常生活及非物质文化等,强调文化解释与价值导向,以及“现象入手、文化观照、过程体悟、中层取向”的研究原则,主张采用多元的跨学科方法,包括重视微观经验和民族志研究。教育文化研究既是学术理论构建,也是一种文化行动,旨在促进中国教育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主,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面对时代变迁,教育文化研究将持续关注媒介化社会、新技术与青年文化,拓展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文化研究 本土知识体系 文化解释 民族志方法 教育知识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笑声:互动意蕴与研究议题
9
作者 肖思汉 鲍沈阳 孙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3-43,共11页
笑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闻,在教育语境中却地位尴尬。教育工作者期待课堂上有笑声,但意料之外的集体性笑声往往被视为学生未参与学习的信号。要深入理解这一课堂常见现象的价值,有必要对其展开实时、微观、多模态的分析。从笑声作为社... 笑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闻,在教育语境中却地位尴尬。教育工作者期待课堂上有笑声,但意料之外的集体性笑声往往被视为学生未参与学习的信号。要深入理解这一课堂常见现象的价值,有必要对其展开实时、微观、多模态的分析。从笑声作为社会行为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初中科学课堂所进行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呈现了笑声丰富的互动意蕴。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课堂上的笑声,能够深入探索知识权威关系的形成、边界与身份的塑造、社会话语和历史文化对课堂的影响等议题,对于教材编写者、教师、研究者等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笑声 课堂互动 多模态话语分析 身份认同 社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框架分析
10
作者 肖思汉 朱明慧 黄忆影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94,共17页
在“后真相”时代,科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和倡导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实施,是研究界和实践界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框架理论为切入点,对上海市某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进行话语分析发现,社会性科学议题被框架化... 在“后真相”时代,科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和倡导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实施,是研究界和实践界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框架理论为切入点,对上海市某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进行话语分析发现,社会性科学议题被框架化为一种怎样的集体活动(如“论辩”或“探讨”),以及教师在其间的话语引导,对后续的学习进程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框架的影响则主要关乎知识的所有权归属,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角色定位。由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前沿性、开放性、争议性等特点,其教学需要组织一些和传统教学不同的框架,而框架与教学过程的相互形塑将有助于教师理解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科学议题 框架分析 科学教育 课堂话语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连续体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欧洋 陈丽冰 雷浩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30-35,共6页
评价连续体指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混合使用多种评价类型和方式,以衡量对于不同目标的实现程度,最终形成整体而联动的评价系统,具有多样性、全程性、一致性、进阶性和标准化的特征。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连续体具有指向“教—学—评”一致... 评价连续体指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混合使用多种评价类型和方式,以衡量对于不同目标的实现程度,最终形成整体而联动的评价系统,具有多样性、全程性、一致性、进阶性和标准化的特征。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连续体具有指向“教—学—评”一致性,强化核心素养导向;注重评价连续性,助力核心素养进阶发展;强调评价客观性,提升核心素养评价科学性的现实价值。实践中要从从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和评分规则三方面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连续体加以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评价连续体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教师跨界学习 被引量:9
12
作者 郑鑫 蒋晨曦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6,共16页
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依靠教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而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教师主动进行跨界。基于边界与跨界学习的理论,对一所普通小学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面临着知识与能力、人际互动与组织制度等多样... 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依靠教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而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教师主动进行跨界。基于边界与跨界学习的理论,对一所普通小学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面临着知识与能力、人际互动与组织制度等多样边界。将这些边界转化为积极的教师学习资源,需要发挥关键课例资源、跨学科协作制度、评价与反馈机制等边界物的作用,校长和教师领导者都扮演着促进教师学习的跨界者角色。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主体,需要得到多方支持,使之持续参与到跨学科主题教学中,从而让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持续推动综合学习改革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教学 教师学习 跨界学习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系统建构、关系逻辑与递进发展
13
作者 屈曼祺 李宝敏 安桂清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3-131,共9页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跨学科教学被视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而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则是高质量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核心保障。该研究基于系统视角,构建了包含四阶八维多要素的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模型。运用结构...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跨学科教学被视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而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则是高质量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核心保障。该研究基于系统视角,构建了包含四阶八维多要素的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八大维度间的动态耦合机制,提出“认识—准备—实施—发展”四阶递进式能力生长逻辑,发现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遵循从价值认同到知识情感储备,再到实践转化与反思创新的发展规律。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分层发展建议,为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理论框架、诊断工具、分层培养策略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发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跨学科教学 结构方程模型 要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视角下的大概念教学审视
14
作者 李志远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1-5,共5页
大概念教学与结构主义课程改革颇有相通之处。回望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观照其知识观及方法论,重访“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能否像专家一样思考”等命题,有助于审视并反思当前正在推行的大概念教学。基于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要有... 大概念教学与结构主义课程改革颇有相通之处。回望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观照其知识观及方法论,重访“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能否像专家一样思考”等命题,有助于审视并反思当前正在推行的大概念教学。基于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要有效开展大概念教学,应做到:目标指向上,重视学生真实性迁移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真实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学内容上,把握好科目与学术的边界,平衡认知与经验的关系;教学实施上,开展跨学科结构化教学,践行真实探究,但也要警惕唯结构化,避免程式化、虚假性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概念教学 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 专家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沿元分析模型及教育研究应用
15
作者 方龙跃 雷浩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1,共11页
元分析在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教育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元分析方法在应对复杂数据结构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国外,面向不同情境的前沿元分析模型方兴未艾。但在我国教育领域,新元分析模型的应用却显得相对滞后。鉴于教育... 元分析在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教育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元分析方法在应对复杂数据结构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国外,面向不同情境的前沿元分析模型方兴未艾。但在我国教育领域,新元分析模型的应用却显得相对滞后。鉴于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殊挑战,亟须引入一些前沿的元分析模型,以缩小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差距,并拓展国内元分析者解决问题的范畴:三层次元分析,它能处理具有相关性的效应量;网络元分析,它能同时比较多种干预措施的效果;二阶元分析,它能整合一阶元分析冲突的结果,从而获得更精确的结论。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些前沿元分析模型的原理、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教育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潜在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层次元分析 网络元分析 二阶元分析 效应量 教育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改革何以言说“综合”——政策变迁中的观念发展及其意义
16
作者 陈艳茹 安桂清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28,共8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综合学习”的概念,在政策上从课程、教学两个层面强化“综合”。由此,我国的“综合”政策话语从综合课程的体系化建设阶段过渡到综合课程与综合学习的协同发展阶段,实现了从单一强调综合课程向综...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综合学习”的概念,在政策上从课程、教学两个层面强化“综合”。由此,我国的“综合”政策话语从综合课程的体系化建设阶段过渡到综合课程与综合学习的协同发展阶段,实现了从单一强调综合课程向综合课程与综合学习并重的演进。此种政策演进反映了我国课程改革中“综合”观念的发展,即基本性质上从综合化内容向综合化学习拓展,价值旨归上从整体认识建立向整体人格发展延伸,实现路径上从课程局部综合向课程系统综合升级。这种政策演进和观念发展不仅显现了本土课程整合理论的发展,而且引领了实践中学生学习样态的重构和教师专业实践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话语 综合课程 综合学习 综合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教学模型建构与教学策略选择
17
作者 杨根增 董蓓菲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23,共5页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没有国家统编教材,也缺乏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基于美国学者莫兰的“文化体验学习循环圈”原理建构教学模型,并匹配与该任务群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规范教学程序,并保障文...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没有国家统编教材,也缺乏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基于美国学者莫兰的“文化体验学习循环圈”原理建构教学模型,并匹配与该任务群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规范教学程序,并保障文化体验与研讨深入开展,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该任务群教学难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学习任务群 教学模型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信息伦理教育现状探析——国际视野下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卢蓓蓉 赵琳 任友群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8-93,共6页
信息伦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包含的信息伦理教学内容对信息伦理教育的实施与开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该文在综述各国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五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进行内... 信息伦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包含的信息伦理教学内容对信息伦理教育的实施与开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该文在综述各国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五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现行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中涉及的信息伦理知识点较少,编排比较集中,案例讨论较少。教材编著者在今后必修课程教材的建设中,应深入理解信息伦理教育的内涵,融入式编排信息伦理教育的内容,组织现实案例讨论等实践反思环节,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提升信息伦理教育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伦理教育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材 内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 被引量:94
19
作者 詹艺 任友群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0年第4期78-87,共10页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即TPACK①(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自2005年明确提出以来,在国外受到了教育技术、教师教育、学科教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在我国,TPACK尚处于初步引介的阶段。截至2...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即TPACK①(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自2005年明确提出以来,在国外受到了教育技术、教师教育、学科教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在我国,TPACK尚处于初步引介的阶段。截至2010年5月,国内只有少量文献对TPACK的定义及国外研究做了较为详细深入的论述。鉴于TPACK本身仍是处于发展中的新兴事物,从TPACK概念的演变、发展入手,简要介绍了当前教师教育、学科教学领域内的TPACK相关研究,力求展现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TPACK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ACK 教师教育 技术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数学专业师范生TPACK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8
20
作者 詹艺 任友群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23,共9页
200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ishra和Koehler提出、阐述了TPACK的概念,并指出TPACK是教师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所必须的知识。自提出以来,国外涌现出大量的TPACK相关研究。本研究是在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国内境脉下进行的一... 200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ishra和Koehler提出、阐述了TPACK的概念,并指出TPACK是教师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所必须的知识。自提出以来,国外涌现出大量的TPACK相关研究。本研究是在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国内境脉下进行的一次实验研究,研究的过程和数据都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本研究围绕"怎样的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师范生的TPACK水平?"这一问题,以上海市某高校数学专业的师范生为例,参照Mishra和Koehler所采用的"设计学习"方法,Bracha Kramarski和Tova Michalksy的"自我提问"策略设计微型课程并进行教学实验。同时,参照Schmidt等人、Archambault和Cripen开发的量表,设计数学教师TPACK量表,对微型课程实施前后师范生的TPACK水平进行了测量。前后测量表的数据显示,微型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师范生的TPACK水平获得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ACK 设计学习 TPACK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