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程改革与语文高考——“2005文化神州语文教育论坛”综述 被引量:1
1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教育论坛 语文高考 课程改革 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中心 2005年 北京大学 语文教育 大学语文 研究所 主题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考试内容改革设计 被引量:22
2
作者 倪文尖 张开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共6页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向社会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向社会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那么,在语文科目中如何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如何科学提升语文考试内容改革与命题的水平?如何实现高考评价改革与语文学科育人目标的衔接?本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倪文尖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详细阐述了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考试内容改革及其主要特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叶丽新在辨析高考评价体系与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关系的基础上,从命题过程和命题技术两个维度探索将高考评价体系融入语文高考试卷的路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温红博、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刘小莉就如何在高考内容改革指引下,理顺语文学科教考关系、实现“教考和谐”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他们的研究对于未来语文高考试题命制和语文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考评价体系 考试内容改革 语文教育研究 语文高考 考试大纲 实践指南 育人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选择题命制优化路径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叶丽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6-50,80,共6页
一、选择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基本意义:引出“反应”,体现“建构”在教育测量与评价话语系统中,选择题是一种测量与评价“工具”。在测量与评价理论体系中,工具(题目)通常是第二位的,在这之前首先有一个理念或概念一建构[1]。“建... 一、选择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基本意义:引出“反应”,体现“建构”在教育测量与评价话语系统中,选择题是一种测量与评价“工具”。在测量与评价理论体系中,工具(题目)通常是第二位的,在这之前首先有一个理念或概念一建构[1]。“建构”指的是我们想要测量的对象。“教育测量的对象多属于人的心理属性,它是不能作为物质实态来操作的结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题 教育测量 路径 优化 命制 语文 测试工具 评价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学国文教育与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71,共12页
考察近代西学东渐的传播路径,学校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教育宗旨的确立、课程标准的设置、教科书的编纂,乃至课程练习与考试等环节,都将影响学生文学观念的形成。中学国文教育在最基本、最庞大的学生层面树立了国人的新文学观念,文学... 考察近代西学东渐的传播路径,学校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教育宗旨的确立、课程标准的设置、教科书的编纂,乃至课程练习与考试等环节,都将影响学生文学观念的形成。中学国文教育在最基本、最庞大的学生层面树立了国人的新文学观念,文学成为表现人类情感与想象、反映社会现实与表达人生理想的艺术,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散体叙事文学。国文教科书选录课文时有意偏重代表现代小说观念的翻译小说、自创小说和小说理论,给学生营造了接触、亲近现代小说的文本空间。经过小说作品的讲解、小说理论的阐释以及创作方法的指导,学生从思想上接纳了现代小说,并以小说习作的方式进行文体实践,最终形成现代小说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学 国文教育 现代文学 小说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和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徐默凡访谈录
5
作者 徐默凡 张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3年第3期4-10,共7页
张硕(上海市七宝中学教师):徐老师,您好!很荣幸能够有机会与您一起探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和研究学者,我知道您在语言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同时作为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一,又非常关心中学语文... 张硕(上海市七宝中学教师):徐老师,您好!很荣幸能够有机会与您一起探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和研究学者,我知道您在语言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同时作为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一,又非常关心中学语文教育,长期担任中学语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委和嘉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研究 语文教学 高校教师 语文教师 徐老师 专业性 教育教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又见《促织》“上于盆”——语文教材中的《促织》文本亟须勘正
6
作者 陈明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3期81-85,共5页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2019年12月第1版)中,收入文言小说名篇《促织》,注明"选自《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作为清人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该文深邃的寓意为世所公认,故民国时就被朱自清...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2019年12月第1版)中,收入文言小说名篇《促织》,注明"选自《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作为清人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该文深邃的寓意为世所公认,故民国时就被朱自清、吕叔湘、叶圣陶合编的教材《开明文言读本》(民国三十七年开明书店出版)收入。新中国成立后,早在五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中也收入了《促织》一文,八十年代起又接连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所出版的语文教材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中语文教材 《促织》 语文课本 开明书店 人民教育出版社 聊斋志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程与新文学观:周作人1920年代燕大新文学课程建设再探 被引量:2
7
作者 凤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9,77,共15页
关于周作人1922年出任燕大国文系"现代中文部"(theDepartmentofModernChinese)主任,并开设新文学课程的相关事实,学界近年来已有过一些讨论。王翠艳认为,周作人的到任,和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胡适从中斡旋、司徒雷登"... 关于周作人1922年出任燕大国文系"现代中文部"(theDepartmentofModernChinese)主任,并开设新文学课程的相关事实,学界近年来已有过一些讨论。王翠艳认为,周作人的到任,和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胡适从中斡旋、司徒雷登"中国化"的治校理念、周作人对于基督教所持的包容立场及其当时在北大"多余人"的尴尬处境多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国语文学 翻译课 《燕大周刊》 中文部 文学学科 新文学观 国语教育 新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口语能力的分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徐默凡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0,共4页
一、口语教学的现状口语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详细说明了各年段口语交际的主要教学内容,摘录如下:第一学段(1~... 一、口语教学的现状口语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详细说明了各年段口语交际的主要教学内容,摘录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交际教学 言语行为理论 第一学段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交际 交际场合 运用水平 语言美 交际意图 社会规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议教材中的汉字规范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明洁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62-64,共3页
新学期开学,部分省市的高一年级师生拿到了统编本教材,语文教学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笔者在浏览课文时,发现必修上册有两处用字与过去常见的不同,一般很可能会认为是“繁体”字,由此也联想起之前看到初中教材中的用字“简化”现象。... 新学期开学,部分省市的高一年级师生拿到了统编本教材,语文教学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笔者在浏览课文时,发现必修上册有两处用字与过去常见的不同,一般很可能会认为是“繁体”字,由此也联想起之前看到初中教材中的用字“简化”现象。由于二者都涉及语言文字规范的问题,故在此对新教材用字现象的实例作一评议,并结合国家最新颁布的汉字规范标准略作介绍诠释,以供教师教学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字规范 初中教材 汉字规范 语文教学 新学期 统编本教材 教材用字 高一年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学术识力保障高考文言文本的准确性——以2015和2016年上海卷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言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2-64,共3页
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处理凸显出一定深度的学术探求,体现了命题者在封闭型的命题环境中坚持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由于这种学术探求来源于命题过程中,隐藏在成型的试卷材料背后,不易为人所知,故本文试举2015年、2... 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处理凸显出一定深度的学术探求,体现了命题者在封闭型的命题环境中坚持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由于这种学术探求来源于命题过程中,隐藏在成型的试卷材料背后,不易为人所知,故本文试举2015年、2016年上海高考卷两例予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语文试卷 学术精神 命题者 试举 静者 询于刍荛 选文 勿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义词词典义项可区分度的度量
11
作者 柏晓鹏 《辞书研究》 2020年第4期9-15,47,I0001,共9页
多义词词典义项的可区分度是指,人们根据词典提供的信息在语料中对多义词义项进行辨析的难度。文章探讨如何度量多义词可区分度。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使用两种方法:基于义类体系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词义消歧方法。文章提出利用... 多义词词典义项的可区分度是指,人们根据词典提供的信息在语料中对多义词义项进行辨析的难度。文章探讨如何度量多义词可区分度。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使用两种方法:基于义类体系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词义消歧方法。文章提出利用人工标注词典义项,然后对标注结果计算标注者一致性(inter-annotators agreement)的方法,从而计算多义词义项可区分度。基于对几种方法的讨论和对比,文章发现,通过计算人工标注结果一致性的方法较为有效、直观和省力。文章认为,“多义词词典义项可分区度”是利用人对多义词辨析的结果,对词典义项的评价,并不必然反映词典释义的好坏,它应该被视为一类参考数据,为词典编纂提供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义词 义项可区分度 标注一致性 词义消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石之瓠》歧解辨析
12
作者 陈明洁 《现代语文》 2021年第8期26-36,共11页
《庄子·逍遥游》中的《五石之瓠》一节,被众多的散文选本收入,近年又被收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但古今学者对文中某些词句意义的诠释颇有分歧,有的还涉及全篇主旨。为使语文界同仁更为全面地了解各种观点,更好地开展教学探索,... 《庄子·逍遥游》中的《五石之瓠》一节,被众多的散文选本收入,近年又被收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但古今学者对文中某些词句意义的诠释颇有分歧,有的还涉及全篇主旨。为使语文界同仁更为全面地了解各种观点,更好地开展教学探索,特以统编《语文》教材的注释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对文中重要的歧解之处进行梳理辨析,以澄清有关文本释读的争议,为语文教学更趋于科学性和语文教材的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石之瓠》 歧解 辨析 语文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书·苏武传》“扶辇下除”辨释
13
作者 陈明洁 《现代语文》 2023年第1期78-83,共6页
当代的古文选集中所收录的《汉书·苏武传》,对“扶辇下除”之“除”的词义理解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释义:宫殿的台阶、泛指台阶和门与屏之间的通道。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收入此篇课文所作的注释,同时采用了其中的两种释义。其实,这三... 当代的古文选集中所收录的《汉书·苏武传》,对“扶辇下除”之“除”的词义理解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释义:宫殿的台阶、泛指台阶和门与屏之间的通道。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收入此篇课文所作的注释,同时采用了其中的两种释义。其实,这三种释义均不够贴切。“除”应是指一种斜坡形通道,是供辇车上下殿堂之用的一种建筑形制,与汉代宫殿“左墄右平”的建筑格局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苏武传》 “扶辇下除” 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书满架”语用意义考释——关于《项脊轩志》的一处用典
14
作者 陈明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第19期118-123,共6页
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因描述自己在书斋的活动“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而引发当代学界对其含义的不同理解,专业期刊上针对这两个语句的辨释文章,其数量之多堪称“百家争鸣”。该文早年即被各地出版的语文教材收入,最近又为全国... 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因描述自己在书斋的活动“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而引发当代学界对其含义的不同理解,专业期刊上针对这两个语句的辨释文章,其数量之多堪称“百家争鸣”。该文早年即被各地出版的语文教材收入,最近又为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继续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项脊轩志》 全国统编 专业期刊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用意义 散文名篇 归有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疱”和“族疱”更刀原因之辨--《庄子·疱丁解牛》“割”“折”词义考释
15
作者 陈明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3年第6期136-140,共5页
《庄子·疱丁解牛》中“良疱岁更刀,割也;族疱月更刀,折也”两句,历来对其中“割”和“折”的词义理解存有分歧。当今流行甚广并写入语文教科书的解释,并不符合因果句的语义逻辑。近现代学者提出“割”为“损”或“伤缺”义,“折”... 《庄子·疱丁解牛》中“良疱岁更刀,割也;族疱月更刀,折也”两句,历来对其中“割”和“折”的词义理解存有分歧。当今流行甚广并写入语文教科书的解释,并不符合因果句的语义逻辑。近现代学者提出“割”为“损”或“伤缺”义,“折”指“刀子折断”,具有很大合理性。但更为符合训话史实的解释,应将“割”视为“害”的假借字,意为“损伤”,与“折”的“折断”义均与刀的受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疱丁解牛 因果句 词义 考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