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而不异独步来——与周京新教授关于陈洪绶绘画艺术的对话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京新 杨臻臻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36,共4页
杨:周老师,您好!考察明代人物画史可知,陈洪绶在绘画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陈北崔"正是代表了当时人物画的最高成就,然而"北崔"的绘画成就远远不如"南陈",对后世的影响也确实远逊于"南陈"。"陈洪绶... 杨:周老师,您好!考察明代人物画史可知,陈洪绶在绘画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陈北崔"正是代表了当时人物画的最高成就,然而"北崔"的绘画成就远远不如"南陈",对后世的影响也确实远逊于"南陈"。"陈洪绶画派"在当时就阵容庞大,毛奇龄云:"海内传模为生者数千家。"海内临摹学习他的画,赖以卖钱维持生活者数千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洪绶 南陈北崔 江苏省国画院 画史 周京新 远逊 工笔人物画 艺术语言 梁楷 中国绘画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印度佛教石窟艺术刍议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85,共5页
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着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起源于阿育王时期,最初为外道所用,后被佛教徒发展壮大。其形式可分为支提窟、僧房窟、方形窟,其建筑、雕塑和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象征物时期"至佛像蓬勃发展时期的过... 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着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起源于阿育王时期,最初为外道所用,后被佛教徒发展壮大。其形式可分为支提窟、僧房窟、方形窟,其建筑、雕塑和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象征物时期"至佛像蓬勃发展时期的过渡,同犍陀罗、秣菟罗、阿玛拉瓦蒂的佛教艺术相比,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西印度佛教石窟对中亚与中国的佛教石窟开凿观念与佛教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印度佛教 石窟 艺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志国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6-111,共6页
早期佛像是我国古代中印交流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 早期佛像是我国古代中印交流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此,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印度佛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 佛教造像 中国佛教史 艺术起源 起源时间 佛教传播 考古资料 艺术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伯年人物画的创作构思再研究
4
作者 孙淑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244-247,243,共5页
作为一个进步的现实主义画家,任伯年不仅关心国家、民族,而且通过自己的作品,去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可贵的是,他作品的思想性,不是说教,而是通过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完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任伯年人物画的创作构思主要源自其进步... 作为一个进步的现实主义画家,任伯年不仅关心国家、民族,而且通过自己的作品,去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可贵的是,他作品的思想性,不是说教,而是通过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完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任伯年人物画的创作构思主要源自其进步的思想和熟练的艺术技巧,然而,技巧总是为表现思想服务的。任伯年人物画的创作构思从取材到主题的确定,其思想内容显得特别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伯年 人物画 创作构思 艺术作品 创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油画家“丽生”及其作品的考证研究
5
作者 胡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32,211,共5页
清代油画肖像画家,除林呱、煜呱等少数几位已知中英文姓名或别号、且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西洋画家外,知其中英文名的画家寥寥无几。因此,对清代这一领域的油画家及其作品的考证鉴定和艺术风格的研究断代,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又是一个... 清代油画肖像画家,除林呱、煜呱等少数几位已知中英文姓名或别号、且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西洋画家外,知其中英文名的画家寥寥无几。因此,对清代这一领域的油画家及其作品的考证鉴定和艺术风格的研究断代,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又是一个非同一般的难题。本文以银川当代美术馆收藏的油画《菲利普夫人像》背框上的题字为切入点,运用历史文献资料和摄影史、中西经济交流史等综合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对清代油画家"丽生"与"Lai Sung"的关系进行分析考证,从而鉴定出"丽生"即"Lai Sung",以及其一系列的油画作品。在此基础上剖析并揭示"丽生"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实现了中国油画史、中国美术史研究上的突破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油画家 “丽生” 考证 照相写实 古典油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对美术学科建设的意义
6
作者 胡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4,202,共5页
清代西洋肖像画是18-20世纪初中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产物,尤其是现存世界各地的几百幅清代油画肖像,是中国美术的珍贵艺术遗产。笔者通过对清代西洋肖像画的系统梳理,厘清南方通商口岸和北方宫廷西洋肖像画的发展格局和脉络,... 清代西洋肖像画是18-20世纪初中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产物,尤其是现存世界各地的几百幅清代油画肖像,是中国美术的珍贵艺术遗产。笔者通过对清代西洋肖像画的系统梳理,厘清南方通商口岸和北方宫廷西洋肖像画的发展格局和脉络,旨在用这些创新研究成果,揭示清代西洋肖像画之于中国油画史和中国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意义价值,填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建构中国油画专门史,达到从理论和学术上促进美术学学科建设的目的,为现代中西美术的交流作出独特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西洋肖像画 美术学 中国油画史 中国美术史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体制改革绩效评价研究
7
作者 孙淑芹 孙亚超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4-226,共3页
上海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已5年有余,其绩效如何,当如何评价,时下尚无定论。在此背景下,对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从绩效评价等价于改革前后体制的竞争力比较入手,推导出了基于体制框架内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关键词 体制改革 评价方案 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展示”与“传播”——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研究之新视角探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朱亮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5-188,184,共5页
清末民初,美术展览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引进中国并得以迅速发展乃至繁盛。它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对于艺术品在传统观念下的观瞻和品鉴的方式,使中国美术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当下关于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 清末民初,美术展览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引进中国并得以迅速发展乃至繁盛。它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对于艺术品在传统观念下的观瞻和品鉴的方式,使中国美术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当下关于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研究存在种种不足,本文提出"展示"与"传播"的研究方法为审视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及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 民国时期 美术展览会 展示 艺术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商业美术传播效果研究
9
作者 马婧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8-250,共3页
文章旨在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揭示民国商业美术的价值所在。文章认为,传播受众对商业美术的反应促进商业美术发起者积极地改进商业美术活动,促进商业美术传播符号的发展,以及促进新的商业美术传播媒介的发展。正是这种积极的促进作用,说明... 文章旨在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揭示民国商业美术的价值所在。文章认为,传播受众对商业美术的反应促进商业美术发起者积极地改进商业美术活动,促进商业美术传播符号的发展,以及促进新的商业美术传播媒介的发展。正是这种积极的促进作用,说明了民国商业美术完成了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商业美术活动 传播符号 传播媒介 社会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图案思想研究
10
作者 吴嘉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图案论文的归纳梳理,把民国时期的图案思想分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即:图案定义的确立、图案功能的认识、如何研究图案、图案教育,以期对那个时期图案理论与艺术设计实践的价值意义进行系统把握,进而揭示中国现代...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图案论文的归纳梳理,把民国时期的图案思想分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即:图案定义的确立、图案功能的认识、如何研究图案、图案教育,以期对那个时期图案理论与艺术设计实践的价值意义进行系统把握,进而揭示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案 设计 审美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门·天宫·兜率天宫——敦煌第275窟弥勒天宫图像的来源 被引量:11
11
作者 何志国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 汉晋佛像 敦煌第275窟阙形龛 弥勒天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佛像的莲花座渊源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同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43,156,共9页
长江中下游的汉晋佛教造像中,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佛像的莲花座,这是与长江上游四川地区的汉晋佛像截然不同的一个持点。武昌莲溪寺的东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纪年佛像,足踏莲台,莲茎左右各分出一根细枝,枝端有莲花。这是很可能中国纪... 长江中下游的汉晋佛教造像中,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佛像的莲花座,这是与长江上游四川地区的汉晋佛像截然不同的一个持点。武昌莲溪寺的东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纪年佛像,足踏莲台,莲茎左右各分出一根细枝,枝端有莲花。这是很可能中国纪年造像中出现的首例莲花座,而且是古印度"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的雏形。莲花座,在古印度首先出现于拉克希米和梵天造像,与佛教无关。直到公元三世纪中后期才与佛像造像发生联系,而且,仅限于"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由此出发,并参照中国古籍文献,可以判断,中国汉晋时期独立出现的莲花图像与佛教的关系无关,不能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证据,当时与佛教有关的仅有长江中下游的莲花座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莲溪寺佛教造像 莲花座 莲花图像 舍卫城大神变造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画互文:从苏轼、王诜唱和诗新解王诜水墨卷《烟江叠嶂图》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荣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9,共8页
宋代王诜开创了"烟江叠嶂"这一画题,在与苏轼就此展开的诗文唱和与画境的互文阐释中,确定了此作的含义与功能:它具有典型的隐逸思想——"隐于朝",而不仅仅"隐于市"。作为"书信式山水画",它在... 宋代王诜开创了"烟江叠嶂"这一画题,在与苏轼就此展开的诗文唱和与画境的互文阐释中,确定了此作的含义与功能:它具有典型的隐逸思想——"隐于朝",而不仅仅"隐于市"。作为"书信式山水画",它在知音间传递,起到传达信思、叙说故事、倾诉情感、交流经验、增进友谊、劝慰鉴戒等多种功能。同时,解决了上海博物馆藏水墨卷《烟江叠嶂图》的部分画史遗留问题。如,证明该图与王诜第二首唱和诗画境完全吻合,专为苏轼所画,时间略晚于王诜为王定国所画、现藏上博的青绿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画互文 《烟江叠嶂图》 隐逸 王诜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程修己墓志》与程修己生平考释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万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46,共7页
程修己是中晚唐最杰出的宫廷画家,他于文宗大和五年(831)任集贤院画直,宣宗大中五年(851)升翰林待诏,前后衔加浮梁尉、昭武校尉、左骁卫将军、太子中舍和荣王府长史。在唐代职官体系中,画直和画待诏都是使职而非正官,所以程修己所带系... 程修己是中晚唐最杰出的宫廷画家,他于文宗大和五年(831)任集贤院画直,宣宗大中五年(851)升翰林待诏,前后衔加浮梁尉、昭武校尉、左骁卫将军、太子中舍和荣王府长史。在唐代职官体系中,画直和画待诏都是使职而非正官,所以程修己所带系列官衔均为寓俸禄和秩品阶的虚衔。程修己的官历显示,至少到中唐,吏部就已经确立了画直到待诏的升迁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对唐以后历代宫廷画家的任用具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程修己 墓志 画直 待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佛教美术中的三宝标图像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雯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41,共9页
三宝标是佛教中重要的标志之一,由于史料与实例的缺乏,这一标志虽被大量提及,却一直没有被清晰地梳理出来。本文通过对古代印度桑奇、巴尔胡特、阿玛拉瓦蒂等佛塔浮雕,综合南印度的巴贾石窟与贝德萨石窟等三宝标样式进行分析。三宝标图... 三宝标是佛教中重要的标志之一,由于史料与实例的缺乏,这一标志虽被大量提及,却一直没有被清晰地梳理出来。本文通过对古代印度桑奇、巴尔胡特、阿玛拉瓦蒂等佛塔浮雕,综合南印度的巴贾石窟与贝德萨石窟等三宝标样式进行分析。三宝标图案在早期虽被耆那教美术吸收,但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时即成为佛教的标志,并作为装饰图样融入到佛塔、石窟与佛足石的雕刻中,并随之流传至亚洲的其他国家与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宝标 印度 佛塔 石窟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古纳今:从王诜《烟江叠嶂图》管窥其画史观念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荣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7,共12页
本文旨在通过图像、文献的互证来解决王诜《烟江叠嶂图》对古今诸位画家艺术思想、风格、图式与母题的借鉴融合,并由此来探寻隐藏其后的王诜画史观念。王诜作品在吸古纳今过程中,采用错位、挪移、借用、改造等为手段的"移图"... 本文旨在通过图像、文献的互证来解决王诜《烟江叠嶂图》对古今诸位画家艺术思想、风格、图式与母题的借鉴融合,并由此来探寻隐藏其后的王诜画史观念。王诜作品在吸古纳今过程中,采用错位、挪移、借用、改造等为手段的"移图"与"造化"并重,独创新格。其创作开始由"写真"转向"写心",并呈现程式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江叠嶂图 吸古纳今 画史观念 图文互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莲花手观音造像的图像学判断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燕 张同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5-130,共6页
除了"天冠化佛"等细节外,佛经提及观音菩萨的形象特征相当有限,这与遍及半个亚洲的观音信仰相比较是很不相称的。印度莲花手菩萨以左手握持长茎莲花为标志。这朵莲花从脚下的大地中生长出来,全敷盛开的花朵多位于菩萨的左肩... 除了"天冠化佛"等细节外,佛经提及观音菩萨的形象特征相当有限,这与遍及半个亚洲的观音信仰相比较是很不相称的。印度莲花手菩萨以左手握持长茎莲花为标志。这朵莲花从脚下的大地中生长出来,全敷盛开的花朵多位于菩萨的左肩侧。莲花手菩萨通常被判定为观世音菩萨,称之为莲花手观音。印度的观音菩萨造像可能初兴于法显旅印前后,至玄奘时已经相当普通,现存年代较早的造像出土于鹿野苑,发髻冠前饰化佛,手持长茎莲花。犍陀罗地区的类似造像多手持折枝莲花。在中国,最初的一系列由铭文确定的观音造像均为莲花手观音,造作于皇兴四年(公元470年)以后三四十年期间,时值笈多盛期,多持折枝莲花,多有天冠宝缯,与犍陀罗等中亚地区关联密切。这些中国佛像支持莲花手菩萨被判定为观音的判断。由此又可以推断莲花手观音是印度观音的最古老形象,中国现存年代更早的观音图像或其雏形见于江苏盱眙所出西晋画像砖,同时,晚出汉译密教佛典以莲花为持物的观音诸像应该是早期莲花手观音的演进,成为各式观音造型的基准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花手菩萨 观世音菩萨 佛教造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作木构间的“树下老人”屏风画 被引量:3
18
作者 穆宝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5-120,共6页
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是了解和分析当时人们的思想和信仰,特别是墓葬思想的重要凭证。"树下人物"画像是墓葬中特别是唐墓中的一个广为流传的题材,探讨这一题材在墓葬中的含义,我们需要运用文献资料,从"历史特殊论"... 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是了解和分析当时人们的思想和信仰,特别是墓葬思想的重要凭证。"树下人物"画像是墓葬中特别是唐墓中的一个广为流传的题材,探讨这一题材在墓葬中的含义,我们需要运用文献资料,从"历史特殊论"的角度严谨地把握史料与出土实物的对应关系,从中得出让人信服且有牢固文献支持的结论。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就有必要跳出"特殊论"的圈设,追本溯源,做出象征意义的解释。由于"树下老人"图像在山西出土较多,本文拟在山西地区唐代壁画墓中"树下老人"图像的基础上,探究其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墓葬 “树下人物” 画像 神树崇拜 丧葬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歌成章,胡人遥集”——从《职贡图》看南朝胡人图像与政治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7-81,236,共5页
本文是从"图像证史"角度对传为梁元帝《职贡图》进行的艺术史研究。文章通过对《职贡图》中不同胡国使者形象的分析,并结合画上题记和《梁书·诸夷传》、《北史·西域传》等文献,并通过与考古材料的比对,将其置于南... 本文是从"图像证史"角度对传为梁元帝《职贡图》进行的艺术史研究。文章通过对《职贡图》中不同胡国使者形象的分析,并结合画上题记和《梁书·诸夷传》、《北史·西域传》等文献,并通过与考古材料的比对,将其置于南北朝艺术史的脉络中展开研究。文章认为,值南北朝胡汉分立之时,南北双方都希冀通过复古、尊儒、崇佛、重建礼乐制度等不同的方式争夺文化上的正统地位。《职贡图》流露出梁朝对胡国"宗教外交"的诉求,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表现了梁人对图像承载政治功用的期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贡图 梁元帝 胡人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庭坚禅宗活法与元符变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永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6-72,共7页
黄庭坚存世行草书的代表作,如《花气诗帖》、《寒山子庞居士诗卷》、《东坡寒食寺跋》、《僧润赠道者诗帖》、《香严十九颂卷》、《诸上座帖》、《观音赞》、《烧香颂》、《晦堂和尚开堂疏》等,都创作在元符年(1098)后,且与禅宗有直接... 黄庭坚存世行草书的代表作,如《花气诗帖》、《寒山子庞居士诗卷》、《东坡寒食寺跋》、《僧润赠道者诗帖》、《香严十九颂卷》、《诸上座帖》、《观音赞》、《烧香颂》、《晦堂和尚开堂疏》等,都创作在元符年(1098)后,且与禅宗有直接的关系。黄庭坚转益各家禅学精华,在契嵩"三教融一"禅学观、马祖道一"触类皆道"说、怀海"心如木石"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禅宗活法,其内容包括"起死法"、"心动法"、"触类法"。黄庭坚援禅入书,不但提出了"夺胎换骨"、"禅家句中有眼"、"得江山之助"、"治心养气"等书学理论,而且克服了元符年前书法局束不扩充、笔意痴钝、生硬雕琢、心手不一之弊病,达平淡而山高水深之境,成功完成变法。南宋姜夔的"风神"说,元代赵孟頫的"因势转神"说,明代董其昌的"离合"说,清代康有为的"神理"说,皆脱胎于黄庭坚的禅宗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禅宗活法 元符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