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洪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0-183,共4页
民国时期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是为了国民素质的培养,在乡村实施师范教育,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师资。在乡村师范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无疑是走在全国的前列。乡村师范美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在当时的... 民国时期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是为了国民素质的培养,在乡村实施师范教育,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师资。在乡村师范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无疑是走在全国的前列。乡村师范美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在当时的社会趋势下逐步发展起来,在民国美术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江苏省立乡村师范 美术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伦理危机及消解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寇思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86,共6页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呈现出审美标准媚俗化、价值判断去崇高化、审美认知去客观化等审美伦理危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化”趋势是危机泛起原因。首先,个体化导致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缺少整体审美标准,无法实现道德社会化。其次,个体化导...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呈现出审美标准媚俗化、价值判断去崇高化、审美认知去客观化等审美伦理危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化”趋势是危机泛起原因。首先,个体化导致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缺少整体审美标准,无法实现道德社会化。其次,个体化导致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缺少共同的道德榜样,消解了理性崇高。最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个体化道德关系不稳定,无法实现审美伦理共识。对于上述危机,需要合理、妥善地引导大学生重建个体化与公共性的认知,寻找与当代中国审美趣味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公共性审美标准,也需要制定以允许为原则的公共性规约,在道德共识的基础上树立道德榜样,还需要构建公共性道德关系,达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审美伦理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大学生 审美伦理 个体化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及其在新世纪的三个转向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妤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21世纪西方有关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专题性的特点。学界重新反思中国绘画里传统和现代性艺术表达的关系。“西化”和“传统”开始被平等视为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性路径。西方学界近年来在亚洲的整体视角下考察中... 21世纪西方有关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专题性的特点。学界重新反思中国绘画里传统和现代性艺术表达的关系。“西化”和“传统”开始被平等视为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性路径。西方学界近年来在亚洲的整体视角下考察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特殊路径及与其他亚洲国家的互相影响,并较为关注女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中国美术 西方研究 现代性路径 泛亚洲化 女性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野下的南北朝隋唐铺地装饰研究
4
作者 张晶 郑成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88,共9页
古代建筑艺术中的铺地装饰,作为中国独特的地面装饰形式与礼仪表征,鲜少受到学者的关注。南北朝至隋唐时,宫殿、石窟寺与墓室的铺地装饰大量吸收波斯的装饰元素,并与本土文化交融,最终在隋唐时期确立了以植物纹样变化为核心的铺地装饰... 古代建筑艺术中的铺地装饰,作为中国独特的地面装饰形式与礼仪表征,鲜少受到学者的关注。南北朝至隋唐时,宫殿、石窟寺与墓室的铺地装饰大量吸收波斯的装饰元素,并与本土文化交融,最终在隋唐时期确立了以植物纹样变化为核心的铺地装饰基调。此阶段中国铺地装饰的纹样与结构变化,体现了汉文化与波斯文化艺术的交流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地装饰 植物纹样 波斯地砖 文化共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占与仙术:徐州博物馆藏“胡汉交战”石椁画像研究
5
作者 侍行 朱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2,I0001,共8页
在汉画像的“胡汉交战”题材里,部分图像呈现出汉方获胜的具体方式与策略。徐州博物馆所藏的“胡汉交战”石椁画像,其中出现仙人、五车、天街等元素,这些元素在同类题材中极为少见。五车、天街属于星官,与汉匈作战时的星象占卜密切相关... 在汉画像的“胡汉交战”题材里,部分图像呈现出汉方获胜的具体方式与策略。徐州博物馆所藏的“胡汉交战”石椁画像,其中出现仙人、五车、天街等元素,这些元素在同类题材中极为少见。五车、天街属于星官,与汉匈作战时的星象占卜密切相关,而仙人形象的出现,可能暗示着仙人助力汉方在战场上建立优势。这些独特元素的存在,或为我们揭示汉方获胜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汉战争 星象 五车星 仙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疆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 钱初熹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6-111,共6页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新疆教育发展面临着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出贡献的路径。文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疆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融合的...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新疆教育发展面临着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出贡献的路径。文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疆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融合的现实价值进行分析,并以案例研究为载体探讨相应的融合路径:捕捉与利用地域课程资源;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美术课程内容体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疆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提供环境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疆中小学美术课程 融合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魏美术的新视野——西朱村大墓出土琥珀童子骑羊像的意义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朱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5,共7页
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伊滨区西朱村发现一座曹魏时期高等级墓葬,其中发现一件琥珀童子骑羊像,系曹魏时期美术的重要作品,具有多重意义。首先,这件童子骑羊像原型之一系汉代羽人或胡人骑羊像,传达出原始神仙信仰与谶纬、祥瑞观念的... 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伊滨区西朱村发现一座曹魏时期高等级墓葬,其中发现一件琥珀童子骑羊像,系曹魏时期美术的重要作品,具有多重意义。首先,这件童子骑羊像原型之一系汉代羽人或胡人骑羊像,传达出原始神仙信仰与谶纬、祥瑞观念的结合。其次,三国时期月氏人支谦翻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载"释迦七岁乘羊车诣师门",在犍陀罗等地发现有释迦牟尼骑羊雕刻,胡人转义为佛,或转义为童子,似受到早期佛教观念的影响。再次,魏晋时,人们对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的向往,以及对"夙惠"神童的钟爱,促成了南北朝时期婴戏题材的独立成科,开启了婴戏美术的新风。综上,这件作品是目前曹魏美术中仅存的一件"标准器"式的婴戏美术作品,填补了婴戏美术汉晋之变的重要缺环,具有重要的美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 骑羊 婴戏美术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未来:美术单元课程重新设计 被引量:8
8
作者 钱初熹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7-152,共6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和经合组织发布的《教育与技能的未来:教育2030学习框架》启发我们对面向未来的美术知识、学习和教育进行重新界定。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课程重新设计给我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和经合组织发布的《教育与技能的未来:教育2030学习框架》启发我们对面向未来的美术知识、学习和教育进行重新界定。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课程重新设计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结合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概述”为依据,以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和学习要求为基础,重新设计实施美术单元课程的原则。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理念,学校美术课程改革应立足现实并面向未来,为推进富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美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单元课程 课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国家美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特征与启示——以美、英、德、日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汪洋 钱初熹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63,共10页
本文基于美、英、德、日8所高等院校美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开展调查研究。从发达国家视觉艺术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化政策、职前培养目标切入,宏观分析课程体系改革背景,并归纳出各国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呈现灵活性、课程建构注重结... 本文基于美、英、德、日8所高等院校美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开展调查研究。从发达国家视觉艺术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化政策、职前培养目标切入,宏观分析课程体系改革背景,并归纳出各国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呈现灵活性、课程建构注重结构性、内容设置体现多样性等整体特征。同时对我国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反思,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提出面向基础教育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达国家 美术教师职前教育 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的大学——罗纳德·巴内特论大学的未来可能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山凌 顾平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9,共6页
英国高等教育学者罗纳德·巴内特认为,对于大学之未来可能性的思考不应局限于经验层面,而应当上升到思辨哲学的高度。通过对最早的大学形态亦即形而上的大学的回顾,巴内特重新发现了大学的形而上的神秘性以及建立在这种神秘性之上... 英国高等教育学者罗纳德·巴内特认为,对于大学之未来可能性的思考不应局限于经验层面,而应当上升到思辨哲学的高度。通过对最早的大学形态亦即形而上的大学的回顾,巴内特重新发现了大学的形而上的神秘性以及建立在这种神秘性之上的无限可能性。试图恢复这种为现代性进程所遮蔽的可能性并不能依靠重建陈旧的形而上的大学,而应当在保留大学的形而上本性的基础上提出崭新的有关未来大学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纳德·巴内特 形而上的大学 现代性进程 大学的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黑之间: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所见僧服易色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婧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126,共8页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所见僧服有赤、黑、青、黄等色。受犍陀罗佛教僧服与中国道服颜色双重影响,魏晋僧服为赤,后因戒律约束又由赤改黑。北魏出现以黑、青等色区别僧人身份的做法。北齐与北周服色因皇权影响分别改易为赤、黄。僧服颜色几...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所见僧服有赤、黑、青、黄等色。受犍陀罗佛教僧服与中国道服颜色双重影响,魏晋僧服为赤,后因戒律约束又由赤改黑。北魏出现以黑、青等色区别僧人身份的做法。北齐与北周服色因皇权影响分别改易为赤、黄。僧服颜色几经改易不仅是戒律与皇权影响的结果,也是儒家礼仪的服章制度影响僧服制度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僧服颜色 戒律 皇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自我的唤醒——论美术馆中的审美体验
12
作者 山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22,共4页
本文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理论对美术馆中的审美体验进行了重新阐释,以强调这种独特的、珍贵的审美体验与人们的深层自我和自由体验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审美体验的正面评价有助于确认艺术品在美术馆中的核心地位,推动落实美术馆的基本使... 本文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理论对美术馆中的审美体验进行了重新阐释,以强调这种独特的、珍贵的审美体验与人们的深层自我和自由体验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审美体验的正面评价有助于确认艺术品在美术馆中的核心地位,推动落实美术馆的基本使命:为参观者提供非凡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馆 审美体验 柏格森 深层自我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画像历史故事的两种图像叙事模式及其形成机制——以“赵氏孤儿”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浒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8,共11页
“赵氏孤儿”是汉画像历史故事中的一个著名案例,其图像目前已知存三处。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存两例,其中一例带有“榜题”,均采用瞬间叙事。河南南阳杨官庄汉墓存一例,图像分四层,“赵氏孤儿”与“獒咬赵盾”并列,采用分层式连环画叙事... “赵氏孤儿”是汉画像历史故事中的一个著名案例,其图像目前已知存三处。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存两例,其中一例带有“榜题”,均采用瞬间叙事。河南南阳杨官庄汉墓存一例,图像分四层,“赵氏孤儿”与“獒咬赵盾”并列,采用分层式连环画叙事。本文考证出江苏徐州白集汉墓前室北横梁上存一例不为人知的“赵氏孤儿”图像,采用长卷式连环画叙事,依时间顺序描绘了四个精彩瞬间。汉画像历史故事的图像叙事从单幕走向多幕,应受到早期青铜画像叙事传统、汉画发展内在规律、图像载体转换、地域性差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 历史故事 赵氏孤儿 白集汉墓 图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夷锦”纹样在江户时代的传播与演变——以服饰和绘画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0,共8页
虾夷锦原本是清代的上等袍服和锦缎,在贡赏贸易中从北方丝绸之路进入日本北海道,又以“虾夷物产”之名传入日本内地,受到上流社会的珍爱。18世纪北海道的地方志插图、风俗画、肖像画中常常重点描绘虾夷锦制作的阿伊努盛装,其中清代蟒龙... 虾夷锦原本是清代的上等袍服和锦缎,在贡赏贸易中从北方丝绸之路进入日本北海道,又以“虾夷物产”之名传入日本内地,受到上流社会的珍爱。18世纪北海道的地方志插图、风俗画、肖像画中常常重点描绘虾夷锦制作的阿伊努盛装,其中清代蟒龙服饰纹样被提炼为新颖华美的图像程式,并传播至日本内地。虾夷锦被制为歌舞伎、艺伎服装之后,其典型纹样也迅速进入了版画,成为“役者绘”和“美人绘”服饰中的流行元素,不仅丰富了浮世绘创作的语言,还推动了江户晚期演艺服装纹样的效仿之风。尽管仿制的虾夷锦纹样从形象到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却始终保留着蟒龙、祥云、江崖海水的固定格套,彰显着辗转而来的华夏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锦 阿伊努 清代官服 蟒龙纹样 浮世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采、捉刀或抒意:乾隆帝书画题跋方式探赜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0,I0002,I0003,共10页
乾隆皇帝对书画的嗜尚,不仅体现在藏品上随处可见的钤印,亦见于其所题就的大量御诗与考据跋文。然今人论及乾隆的题跋行为,往往容易产生其乃随性而为且无规律可循的刻板印象,实则并非如此。本文将依托史料与墨迹,围绕内容类别、画面形... 乾隆皇帝对书画的嗜尚,不仅体现在藏品上随处可见的钤印,亦见于其所题就的大量御诗与考据跋文。然今人论及乾隆的题跋行为,往往容易产生其乃随性而为且无规律可循的刻板印象,实则并非如此。本文将依托史料与墨迹,围绕内容类别、画面形式、参与人群、书写手段等展开探讨,分析乾隆皇帝进行书画题跋活动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 书画题跋 宫廷雅集 词臣 代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竹代塑”的审美伦理意蕴 被引量:1
16
作者 寇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2,共5页
“以竹代塑”倡议的提出,是以环保为理念,以美为媒介,以价值观为内核。“以竹代塑”不仅需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还需对竹从自然资源向人文资源挖掘;需寻找竹之美与当下审美以及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实现从审美自觉到伦理认同;... “以竹代塑”倡议的提出,是以环保为理念,以美为媒介,以价值观为内核。“以竹代塑”不仅需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还需对竹从自然资源向人文资源挖掘;需寻找竹之美与当下审美以及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实现从审美自觉到伦理认同;需赋予竹产品以道德内涵和内在精神性,从而唤起个体对中国传统竹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竹代塑 竹文化 审美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嘉定竹刻中的文人士气与审美伦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寇思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4期90-96,共7页
随着明王朝的覆没,嘉定竹刻的发源地爆发了以“嘉定三屠”名世的抗击满清入侵的民族主义抗争,嘉定惨遭屠城,嘉定竹刻在此时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为探求竹刻鼎盛背后更为隐蔽的审美伦理负载,使用审美伦理的研究方法对嘉定竹刻的审美主... 随着明王朝的覆没,嘉定竹刻的发源地爆发了以“嘉定三屠”名世的抗击满清入侵的民族主义抗争,嘉定惨遭屠城,嘉定竹刻在此时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为探求竹刻鼎盛背后更为隐蔽的审美伦理负载,使用审美伦理的研究方法对嘉定竹刻的审美主体(创作者与欣赏者)以及审美客体(嘉定竹刻)进行分析。嘉定文人志士或是选择舍身殉节,显示出超拔不群的不屈人格;或是选择退隐守节,彰显出文化自救的遗民意识;此时嘉定竹刻不再是简单的竹艺术品,而成为“气节”的暗语,受到嘉定地区和清初明朝遗民群体欢迎。此期士林人士忧国忧民之郁闷以及“士可杀不可辱”的亡国悲情借助竹刻作品“残山剩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定竹刻 气节 审美伦理 竹文化 明末清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绘画现代性的三重路径——兼论绘画现代性的中国路径
18
作者 李梦蝶 刘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西方绘画的现代性问题由主体性、本体性和语言性三重路径交汇而成:首先,画家的主体地位需得到确认,西方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解决了大写的人和画家自身的主体性问题,体现为天才为艺术立法。其次,绘画的本体自觉才能保证绘画自身的现代... 西方绘画的现代性问题由主体性、本体性和语言性三重路径交汇而成:首先,画家的主体地位需得到确认,西方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解决了大写的人和画家自身的主体性问题,体现为天才为艺术立法。其次,绘画的本体自觉才能保证绘画自身的现代性,从夏尔·巴托到塞尚解决的是大写的艺术和绘画自身的本体自律问题。最后,绘画的现代性要落实到绘画语言上,从印象派开始的现代主义绘画运动是形式语言不断演进和张扬的过程。以这三者作为基本框架,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绘画问题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绘画 现代性 主体性 本体性 语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菩提座”的佛传视觉叙事探微——兼对克孜尔第110窟东壁存疑壁画考辨
19
作者 宋艳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76,共6页
关于“迈向菩提座”图像表现内容及定名,学界长期存在分歧。该图像在犍陀罗地区形成三种视觉叙事:“龙王赞叹”“魔王诱惑”及二者兼具。传入中国后,“龙王赞叹”经改造后留存,而“魔王诱惑”渐趋消失。克孜尔石窟第110窟东壁存疑壁画... 关于“迈向菩提座”图像表现内容及定名,学界长期存在分歧。该图像在犍陀罗地区形成三种视觉叙事:“龙王赞叹”“魔王诱惑”及二者兼具。传入中国后,“龙王赞叹”经改造后留存,而“魔王诱惑”渐趋消失。克孜尔石窟第110窟东壁存疑壁画多被误读为“吉祥施座”,实则应是“魔王诱惑”视觉叙事的“迈向菩提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传叙事 迈向菩提座 犍陀罗 克孜尔石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NAEP艺术教育评价研究述评及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旭东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6,共9页
自1969以来,NAEP的主评价已经定期在阅读、数学、写作、科学、美国历史、公民、地理、艺术和其他学科中进行,2008年NAEP艺术评价标志着第四次音乐和视觉艺术的学科评价在全美范围内展开,本次评价旨在描述艺术学科中,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 自1969以来,NAEP的主评价已经定期在阅读、数学、写作、科学、美国历史、公民、地理、艺术和其他学科中进行,2008年NAEP艺术评价标志着第四次音乐和视觉艺术的学科评价在全美范围内展开,本次评价旨在描述艺术学科中,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在音乐和视觉艺术学科领域学生"知道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美国NAEP艺术评价鼓励学生创新,同时也将测评题目做得清晰和相对标准化,测评的目的是为了诱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测评任务也给学生指明了清晰的方向。NAEP艺术评价指出有意义的评价应该是建立在三个指标——创造、表演和反应上,依据指标制定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我国基础艺术教育质量监测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NAEP 艺术评价 艺术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