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被引量:92
1
作者 杜德斌 段德忠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1期76-81,共6页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影响全球科...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转移和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速向亚太板块转移的趋势下,亚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更具备孕育科技创新中心所需的资源丰度和市场深度,且随着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功能,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城市发展将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空间格局 发展类型 演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2012年中国科技创新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域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恒 杜德斌 肖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重心模型引入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演变的研究当中,计算了1996-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心并分析了其演变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和定量研究总结了驱动我国科技创... 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重心模型引入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演变的研究当中,计算了1996-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心并分析了其演变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和定量研究总结了驱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重心16年来快速向东南方向移动,逐渐偏离我国几何中心;我国科技创新重心与高技术产业重心、经济重心和研发投入重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科技资源的空间集聚、科技创新环境是驱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重心 区域差异 比较分析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研发投资与中国发展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创新自主发展基础的面板联立方程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战仁 杜德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76-983,共8页
利用中国各省市2009-2012年的面板联立数据,研究了跨国研发投资与中国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基于目前的创新自主发展水平,跨国研发投资对中国的创新自主促进效应较为明显;凭借当前的创新自主发展基础,中国还将在国际研发分工调整过程中... 利用中国各省市2009-2012年的面板联立数据,研究了跨国研发投资与中国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基于目前的创新自主发展水平,跨国研发投资对中国的创新自主促进效应较为明显;凭借当前的创新自主发展基础,中国还将在国际研发分工调整过程中,实现提高国际分工位置目的。但与跨国研发投资的总体影响不同,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等分组省市与跨国研发投资的关系差异明显。其中,以目前的创新自主发展基础,中国只有东部分组省区达到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建网的区位据点条件,中西部分组省区则受薄弱的创新自主发展基础制约,不能通过与跨国研发投资的良性互动,达到提高国际分工位置、加快创新自主发展的目的。这表明在一国内部,跨国研发投资的实际影响,也将随着投资地自主创新发展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要实现对跨国研发投资影响的辩证认识,就必须结合考虑东道国的创新自主发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资研发 自主创新 研发分工 面板联立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功能与组织结构 被引量:108
4
作者 杜德斌 何舜辉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5,共6页
文章在界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功能,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同时总结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五个显著特征:功能支配性、结构层次性、空间集聚性、产业高端性、文... 文章在界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功能,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同时总结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五个显著特征:功能支配性、结构层次性、空间集聚性、产业高端性、文化包容性;最后分析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将其归纳为三个层次的多要素系统,其中人才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大学、企业和政府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驱动要素,创新文化、创新资本、创新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等是构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环境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内涵 功能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区域协同创新研究 被引量:48
5
作者 范斐 杜德斌 +2 位作者 游小珺 盛垒 肖泽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4,共9页
根据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构的内涵,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能力5个方面构造了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的指标体系。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测度1998~2011年中国省级区域的各项创新能力结构,从时空... 根据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构的内涵,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能力5个方面构造了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的指标体系。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测度1998~2011年中国省级区域的各项创新能力结构,从时空维度揭示不同区际创新能力结构的均衡与匹配程度,在此基础上,辨析不同省级区域在区际协同创新中获益效果的相对变化趋势及时空关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整体综合创新能力东、中、西阶梯分布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且地带间的综合创新能力差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2省级区域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层现象与核心-边缘空间分异格局。3区域协同创新获益效果质量不高,区际协同创新获益值及获益比空间差异显著,但区际协同创新空间格局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创新能力结构 省级区域 协同创新获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科技人才区域差异演变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建伟 杜德斌 姜海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8-384,共7页
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表征科技人才,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及泰尔指数来分析1996~2008年江苏省科技人才数量区域差异演变,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对科技人才数量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996~2008年江苏省科技人才总数... 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表征科技人才,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及泰尔指数来分析1996~2008年江苏省科技人才数量区域差异演变,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对科技人才数量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996~2008年江苏省科技人才总数在不断增加,但是其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明显拉大的趋势,科技人才在一些地区更为集中。江苏省科技人才数量区域差异主要由地带间差异造成,地带间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度自1996年以来一直在70%以上,尤其2000年后其更是达到83%以上;地带间差异以1998年为界呈先减小后迅速上升的趋势;苏北地带内差异最大,而苏中最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影响科技人才数量差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政策对科技人才数量变动具有迅速而显著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及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对科技人才数量差异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职工平均工资对解释科技人才数量区域差异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 区域差异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反思 被引量:30
7
作者 黄亮 杜德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73-779,共7页
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性追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回顾,梳理出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发展演进脉络。着重反思了当前创新型城市研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认为其突出表现为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指标化困境以及对于城市创新外生力量源泉关注的不足... 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性追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回顾,梳理出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发展演进脉络。着重反思了当前创新型城市研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认为其突出表现为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指标化困境以及对于城市创新外生力量源泉关注的不足,并明确指出,个性化的城市创新路径选择以及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是未来创新型城市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理论性追溯 演进脉络 理论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范斐 杜德斌 盛垒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3年第7期69-75,共7页
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已成为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力。因此,在构建科技资源与城市化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长江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关系。结果显示:从时间维度看,研究期内长三角科... 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已成为长江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力。因此,在构建科技资源与城市化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长江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关系。结果显示:从时间维度看,研究期内长三角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基本上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以低度协调耦合状态为主并逐步过渡到中度协调耦合状态;从空间维度看,长三角各城市的科技资源配置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在极度协调耦合、高度协调耦合、中度协调耦合、低度协调耦合四个阶段均有分布,层级分明且大部分城市尚处于低度协调耦合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科技资源配置 城市化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创新型工业的空间格局与区位模式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凡 杜德斌 +1 位作者 段德忠 林晓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22,共7页
创新是提升城市工业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构建上海市创新型工业企业数据库,在市域邮区尺度下分别从地理分布、规模等级和空间关联三方面对创新型工业的空间格局特征展开研究,并探讨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从中归纳区位模式。结果表明:创新型... 创新是提升城市工业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构建上海市创新型工业企业数据库,在市域邮区尺度下分别从地理分布、规模等级和空间关联三方面对创新型工业的空间格局特征展开研究,并探讨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从中归纳区位模式。结果表明:创新型工业呈"多轴多核"分布特征,表现出极核带动与廊道扩散的双重效应;形成金字塔形规模等级体系,张江和漕河泾位于塔尖,依托这两大核心区生长出浦东与浦西集聚板块的联动共生格局;开发区、科研机构、老工业区、交通通达性、郊区化和路径依赖对企业区位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这些主导因素的互动作用下,上海形成三类工业创新区,即科研机构枢纽型、老工业区更新型以及开发区建设型;同时,大规模、小规模、国有、都市型和新创工业企业的空间格局与区位模式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工业 空间格局 区位模式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科技竞争力的生态位评价研究——以浙江省11市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胡晓辉 杜德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6-40,共5页
借助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明确城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含3个维度、8个模块以及26个指标的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进行了计算,根据结果分析了各个城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的... 借助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明确城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含3个维度、8个模块以及26个指标的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进行了计算,根据结果分析了各个城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的地区差异、空间竞争关系和发展态势,明确了浙江各市科技竞争力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格局,为调整全省科技发展空间布局和战略规划提供了相关参考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城市科技竞争力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研究——世界一流科学园视角 被引量:15
11
作者 滕堂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36,共6页
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 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设计了22个具体指标。对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自主创新 二次创业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校科研投入的创新绩效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俊松 杜德斌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1-49,共9页
高校科研投入的创新绩效关系到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效率.本研究重点关注我国高校科研投入的分布特点及不同类型高校的创新绩效.研究发现,国家对于高校的科研投入存在明显的向高水平高校倾斜、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态势.本文基于DEA模型... 高校科研投入的创新绩效关系到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效率.本研究重点关注我国高校科研投入的分布特点及不同类型高校的创新绩效.研究发现,国家对于高校的科研投入存在明显的向高水平高校倾斜、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态势.本文基于DEA模型从多角度探讨了不同类型和区域的高校的创新绩效,结果显示,高水平高校在杰出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具备更高的效率和优势,表明当前科研投入的适度倾斜存在其合理性.本研究同时确证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投入作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创新绩效 科研投入 杰出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创业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异同与力量根源
13
作者 苏靖 翟庆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4-100,共7页
当前,中国创业研究快速发展,已有文献对国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但缺少对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创业研究最前沿国家和地区整体状况的研究。将美国和欧洲的创业研究划分为3个时间段,采用文献共引分析方法,对引文和研究主... 当前,中国创业研究快速发展,已有文献对国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但缺少对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创业研究最前沿国家和地区整体状况的研究。将美国和欧洲的创业研究划分为3个时间段,采用文献共引分析方法,对引文和研究主题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在创业领域发展初期,欧美创业研究差异很大;但是随着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两个地区研究主题的相似性和引文重合度不断提高。将上述现象归因于情境力量和内部力量的作用,并对相似与内部力量、差异与情境力量进行了讨论,最后总结了对中国创业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欧洲 创业 区域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64
14
作者 胡曙虹 黄丽 +1 位作者 范蓓蕾 肖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67-1776,共10页
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及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 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及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逐步加剧,从2003年的"沿海-沿江"分布进一步演变至2012年明显集聚在长江三角洲及山东、湖北、重庆等少数省域;②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高校创新产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③计量结果显示,高校通过基础研究及产学研合作获得的创新产出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创新产出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自相关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游小珺 赵光龙 +1 位作者 杜德斌 范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0-187,共8页
利用Cartogram专题地图分析1995-2011年中国省际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础上,采用Wolfson极化指数与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分析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化的形成机理,得出结论:①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体呈"东、中、西"阶梯... 利用Cartogram专题地图分析1995-2011年中国省际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础上,采用Wolfson极化指数与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分析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化的形成机理,得出结论:①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体呈"东、中、西"阶梯状递减的非均衡空间格局,空间极化日益显著;生均教育经费虽然比较均衡,但仍呈"东西两大地带隆起而中部塌陷"的特征;部属院校教育经费非均衡性与地方院校相比更为突出。②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区域差异是受国家政策主导,在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资金收益率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复杂循环累积效应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Cartogram图 Wolfson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跨国投资网络结构演化及复杂性研究 被引量:50
16
作者 杨文龙 杜德斌 +2 位作者 游小珺 史文天 颜子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00-1309,共10页
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运用GIS、Pajek、Matlab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世界跨国投资网络,考察2001~2012年世界跨国投资网络结构及其复杂性的时序演化过程。根据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世界跨国投资网络整体遵循"核心-边缘"... 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运用GIS、Pajek、Matlab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世界跨国投资网络,考察2001~2012年世界跨国投资网络结构及其复杂性的时序演化过程。根据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世界跨国投资网络整体遵循"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结构内部不断变化和重组,呈现由双核主导向多核互联演变,形成资本从西欧、北美、东亚向北欧、南美、西亚、东南亚流动的格局;(2)世界投资网络具有显著小世界性质和无标度特征,无标度特征伴随时间的推移趋于弱化;(3)投资活动活跃的国家,对跨国投资网络拥有更强的控制力,但对强化投资的可达性作用不显著,其主要受市场等潜在因素的影响;(4)跨国投资结构的复杂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中枢型投资地、区域型投资地、一般型投资地、孤立型投资地,不同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投资 网络结构 结构对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13
17
作者 肖刚 杜德斌 +1 位作者 戴其文 胡曙虹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4-100,共7页
以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主要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和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区域视角来分析1995—2013年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整体上呈现继续缓慢扩大的趋势,出... 以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主要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和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区域视角来分析1995—2013年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整体上呈现继续缓慢扩大的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的趋势。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类型发生空间转移的特征是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高,发展水平的差距越大,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邻域背景明显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的演变,地理临近效应在低水平、中低水平高技术产业发展地区表现不明显,而在中高水平地区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空间马尔可夫链 区域发展差异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结构演化及复杂性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承良 段德忠 +1 位作者 余瑞林 罗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复杂性是一个系统的自组织水平的度量,当系统被迫远离热平衡状态并通过自组织进入有序状态的时候,复杂性结构常常涌现。作为典型、开放和复杂的巨系统,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受到了各研究领域的强烈关注。以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 复杂性是一个系统的自组织水平的度量,当系统被迫远离热平衡状态并通过自组织进入有序状态的时候,复杂性结构常常涌现。作为典型、开放和复杂的巨系统,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受到了各研究领域的强烈关注。以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多度量系统揭示了城乡道路网拓扑结构演化及复杂性“涌现”过程:城乡道路网是一典型的二维平面图,缺乏“超平面性”,整体呈类随机网络性质;城乡道路网是一介于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间的复杂网络,道路网整体表现出随机性和有序性的交互耦合;城乡道路网系统的复杂性演化是自组织和他组织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局部随机性干扰和规则性调控在作用强度上相互交互、此消彼涨演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道路网 空间演化 复杂性涌现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创新资源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昱 杜德斌 +2 位作者 柏玲 张祥 石奇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1,共5页
基于中国省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国际创新资源流动模式的分析发现,国际创新资源在省域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呈现以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为核心,中西部内陆省区为外围的核心边沿... 基于中国省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国际创新资源流动模式的分析发现,国际创新资源在省域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呈现以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为核心,中西部内陆省区为外围的核心边沿格局;国际创新资源对本土企业的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其作用程度小于自主研发努力;省域自主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资源 空间计量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创新资金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石奇 杜德斌 +1 位作者 张祥 赵昱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4-130,共7页
本文首先利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分析1997—2009年全球各国和地区平均R&D经费支出的空间格局,然后运用碎化指数、均匀度指数、集聚力指数等指标测度全球各国和地区R&D经费支出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最后对R&D强度的时间演变和空... 本文首先利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分析1997—2009年全球各国和地区平均R&D经费支出的空间格局,然后运用碎化指数、均匀度指数、集聚力指数等指标测度全球各国和地区R&D经费支出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最后对R&D强度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全球R&D经费支出的空间格局由1997年的美国、日本和西欧(以德国、法国和英国为代表)三大核心区转变为2009年的美国、东亚(以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为代表)和西欧(以德国、法国和英国为代表)新三大核心区;②全球R&D经费支出的空间格局呈现多中心均质发展趋势;③虽然发展中国家R&D强度有所提高,但是R&D强度较高的国家仍集中分布于发达经济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资金 R&D经费支出 R&D强度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