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福利为本到资产为本:社会政策发展的新趋向 被引量:5
1
作者 杜玉华 文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0-123,共4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当代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社会政策,这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当代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社会政策,这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政策是有关公民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政策,社会政策既具有修复性,也具有发展性,前者促成社会系统功能与秩序的恢复,后者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组专题论文聚焦中国社会政策的建构,分析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轨迹,探讨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路径。《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构建》一文分析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内涵,介绍了国外著名学者关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思想,提出了建构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原则和路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的社会理论基础》一文在探讨社会政策与社会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发展路径。《从福利为本到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的建构》一文介绍了从"福利为本"到"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发展道路,提出了将社会福利政策与经济发展相整合的社会政策建构路径。《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一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轨迹,总结了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特点,探讨了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社会福利 资产 社会经济生活 社会公平 权利平等 福利国家 工业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路·架构·尺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视域 被引量:3
2
作者 宋进 王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59,共6页
逻辑进路、理论架构和评价尺度,这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视域。其中,认识进路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逻辑展开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归宿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架构的哲学基础是... 逻辑进路、理论架构和评价尺度,这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视域。其中,认识进路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逻辑展开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归宿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架构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中心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决的重大的理论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和范畴而构成的科学体系;其评价尺度是双重的,即生产力尺度是根本评价尺度,人的发展尺度是终极评价尺度,是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逻辑进路 逻辑架构 评价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艳新 袁会敏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9-162,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内容也借鉴了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既源于我国的优良传统又反映我国现实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层次的社会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内容也借鉴了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既源于我国的优良传统又反映我国现实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个体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国家层次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社会层次的核心价值观是中介,个体层次的核心价值观是基础。在当代中国,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大报告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宋进 仇永民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33,共5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样态,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博弈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解决思想方法问题,创造性地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机制。其中,解放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基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样态,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博弈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解决思想方法问题,创造性地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机制。其中,解放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基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原则。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机制,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思潮 思想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表现 被引量:14
5
作者 杜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71,154,共7页
"社会转型"是当代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社会转型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的一种整体性、根本性的变动,一般具有整体性、渐进性、异质性、重叠性、形式性等特征。如果从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来看,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 "社会转型"是当代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社会转型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的一种整体性、根本性的变动,一般具有整体性、渐进性、异质性、重叠性、形式性等特征。如果从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来看,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其大体上经历了起步与探索、确立与调整、深入与优化三个不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在启动机制、动力来源、主要内容、基本过程、社会影响、整体形态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从传统型社会结构向现代型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变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社会转型 结构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冲突理论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矛盾的启示 被引量:12
6
作者 焦娅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3-136,共4页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何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理论给我们转换思维提供了启示。对我国社会矛盾的关注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对我国社会矛盾的处理应从"解决"转移到"...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何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理论给我们转换思维提供了启示。对我国社会矛盾的关注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对我国社会矛盾的处理应从"解决"转移到"协调";正视社会矛盾的正功能,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矛盾 社会安全阀 正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与道德治理 被引量:13
7
作者 巩军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0-134,共5页
虽说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舆论和道德观念是积极、进步和向善的,但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社会转型中传统道德约束力式微、道德缺乏法律等制度的支撑、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脱节... 虽说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舆论和道德观念是积极、进步和向善的,但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社会转型中传统道德约束力式微、道德缺乏法律等制度的支撑、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脱节等原因所导致。因此,塑造新型的道德文化需要多维度的治理建设,一是要把中国传统的整体本位道德原则与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相融合;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道德突出问题领域的法律制度;三是要做到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道德失范 道德约束 道德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深度转型中的社会信任困境及其出路 被引量:7
8
作者 赵丽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8,共6页
人们对社会信任困境的讨论多半从传统道德弱化或制度信任缺失入手。这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问题在于:如果只是局限于此,却忽视信任困境发生的社会转型背景,那么就难以对信任困境有正确认知。就当前而言,无论是怀疑或不信任情绪,还是信任... 人们对社会信任困境的讨论多半从传统道德弱化或制度信任缺失入手。这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问题在于:如果只是局限于此,却忽视信任困境发生的社会转型背景,那么就难以对信任困境有正确认知。就当前而言,无论是怀疑或不信任情绪,还是信任的功利化与污名化现象,抑或是信任修复困境,都与深度转型中不确定性的市场交往环境、"资本逻辑"诱导,以及道义型信任模式与制度型信任模式的脱节相关。因而,破解社会信任困境也需立足于深度转型实践,提高失信成本,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夯实信任的道德基础与制度基础,从而建构中国特色的信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信任困境 信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制度”与“德行”之间——现代社会调适的逻辑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曾琰 张卫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65,共5页
"理性制度"与"德行"作为两种社会调适的配置资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普遍相信,在一个国度和社会,如果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越是合理,理性制度在社会调适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就愈... "理性制度"与"德行"作为两种社会调适的配置资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普遍相信,在一个国度和社会,如果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越是合理,理性制度在社会调适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就愈高。据此,对理性制度的无限取悦限制了德行调适的发挥。而惯用历史叙事法从逻辑意涵和实践效能的探析表明,德行调适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调试资源,甚至有着理性制度无法企及的效用层次。因此,现代社会无限依赖理性制度调适的路径,会误读现代社会调适模式,而且会淤塞思考社会善治问题的理论通路。所以,笔者以为开发德行资源,完善理性制度,综合"理性制度—德行"思路,而不能听任理性言说变成"理性制度"的单声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制度 德行 社会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意蕴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玉齐 宋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1-126,共6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不仅表现为逻辑性的学理形态,而且表现为实践性的应用形态。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紧紧抓住"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主题、时代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不仅表现为逻辑性的学理形态,而且表现为实践性的应用形态。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紧紧抓住"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主题、时代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圆满回答和成功解决了这一课题,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生命力,从而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引领 社会思潮 逻辑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对社会异质性的消解——透过上海游民改造的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丽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5-191,共7页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即开始了全面的社会改造。游民是造成社会失序的众多社会异质性群体之一,聚集在上海且为数众多的游民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对游民实施大规模收容之后,新政府着力开展对游民的改造工作。这些工作既包括通...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即开始了全面的社会改造。游民是造成社会失序的众多社会异质性群体之一,聚集在上海且为数众多的游民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对游民实施大规模收容之后,新政府着力开展对游民的改造工作。这些工作既包括通过教育的方式,重塑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包括通过对游民进行劳动能力的训练,改变其寄生性。特别是后者使得具备劳动意识和能力的游民被重新赋予公民身份得以再次进入社会,他们所具有的新的职业身份和阶级身份亦自动做出调整,使得游民得以被纳入新的社会阶层。最终,随着负载整个游民文化的戏剧整改进行,游民这一阶层一度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民 社会改造 异质性 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德育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被引量:12
12
作者 龚建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第2期89-91,共3页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关系着整个国民素质,现阶段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关系着整个国民素质,现阶段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养成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时应该考虑和研究成立专门的公民教育领导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德育 大学生 公民意识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逻辑及其历史演进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建忠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7,共6页
社会主义革命不仅是政治革命,而且是更为根本的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源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以生产的社会化为前提条件,整个过程是"国有化"和"社会化"的有机统一,最终目标是为了... 社会主义革命不仅是政治革命,而且是更为根本的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源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以生产的社会化为前提条件,整个过程是"国有化"和"社会化"的有机统一,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社会所有制。它们之间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理论体。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不足,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反思历史,吸取教训,纠正各种理论的误读和实践的偏差,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革命 生产社会化 国有化 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生命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德育的新理念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正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第4期53-56,共4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德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而青少年生命教育正是这个时代的德育新课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德育要获得成功,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青少年的生命发展。生命教育正是为了青少年生命健康与和谐发展而进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德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而青少年生命教育正是这个时代的德育新课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德育要获得成功,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青少年的生命发展。生命教育正是为了青少年生命健康与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一项德育工作,也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善待生命,帮助青少年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德育 青少年 生命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利益分配与生产要素配置 被引量:5
15
作者 包双叶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嬗变必然是一个相伴相生的历史进程,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嬗变必然会通过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迁来具体实现和体现。因此,只有继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才能真正完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 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嬗变必然是一个相伴相生的历史进程,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嬗变必然会通过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迁来具体实现和体现。因此,只有继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才能真正完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而真正要完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就必须继续推动以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为基本特征的统一市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结构转型 社会利益分配 生产要素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的多维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艳新 袁会敏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7-170,共4页
不同的人对和谐社会的定义和看法也会不尽相同。秩序论认为:和谐社会是基于人类实践而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和谐有序、协调一致的有机社会;结构功能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诸社会子系... 不同的人对和谐社会的定义和看法也会不尽相同。秩序论认为:和谐社会是基于人类实践而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和谐有序、协调一致的有机社会;结构功能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诸社会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内部关系协调、结构合理和功能优越的社会;冲突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能不断化解矛盾和冲突从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的良性运行、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综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或差异协同,是一种动态变迁中的平衡与和谐,是一个能不断自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良性运行机制,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秩序论 功能论 冲突论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姜玉齐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8,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过程及要素作用机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机制就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的思想机制、以解答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过程及要素作用机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机制就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的思想机制、以解答时代课题为目的的认识机制、以整合民族文化为要件的文化机制和以伟大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机制。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正在成就中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伟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创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与非政府组织的治理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洪连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36-38,共3页
非政府组织以其独特的社会治理优势,有效回应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优化结构、组织创新和社会整合的重大作用。但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还面临诸多困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界限模糊,导致政社不分;非政府组织经... 非政府组织以其独特的社会治理优势,有效回应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优化结构、组织创新和社会整合的重大作用。但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还面临诸多困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界限模糊,导致政社不分;非政府组织经费缺乏、能力不足,严重制约自身的发展壮大;有关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立法滞后,影响其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体制不够完备,导致公益腐败案件频发,非政府组织面临诚信危机等。为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应该采取必要的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非政府组织 困境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伟礼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孙中山是一个真诚的社会主义者,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只是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才是他毕生追求和终身奋斗的目标。他最早认识到社会主义将治愈中国的疾苦,主张把中国建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 孙中山是一个真诚的社会主义者,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只是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才是他毕生追求和终身奋斗的目标。他最早认识到社会主义将治愈中国的疾苦,主张把中国建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并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途径实行社会主义,最终成为以社会主义理想建设中国的伟大先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主义 社会主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孙中山 社会主义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洽性及其建设 被引量:3
20
作者 阮博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洽性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诸话语的逻辑圆融性、价值相容性、功能互撑性和现实通约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洽性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鲜明展现,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前提要件。在当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洽性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诸话语的逻辑圆融性、价值相容性、功能互撑性和现实通约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洽性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鲜明展现,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前提要件。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诸话语中,存在着一些不自洽的成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应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洽性建设,逐步消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不自洽性话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趋向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话语自洽性 意识形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