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的结构和特征——以对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邓蕾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62,共7页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网络规模、网络趋同性与异质性、网络关系构成等方面定量描述了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的基本结构及特征,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社会支持网络 网络趋同性 网络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福利为本到资产为本:社会政策发展的新趋向 被引量:5
2
作者 杜玉华 文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0-123,共4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当代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社会政策,这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当代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社会政策,这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政策是有关公民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政策,社会政策既具有修复性,也具有发展性,前者促成社会系统功能与秩序的恢复,后者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组专题论文聚焦中国社会政策的建构,分析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轨迹,探讨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路径。《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构建》一文分析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内涵,介绍了国外著名学者关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思想,提出了建构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原则和路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的社会理论基础》一文在探讨社会政策与社会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发展路径。《从福利为本到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的建构》一文介绍了从"福利为本"到"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发展道路,提出了将社会福利政策与经济发展相整合的社会政策建构路径。《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一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轨迹,总结了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特点,探讨了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社会福利 资产 社会经济生活 社会公平 权利平等 福利国家 工业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现代性议题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3-80,共8页
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现代性。不仅如此,从其诞生之时起,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命运就与现代性紧紧拴在一起了。无论是古典社会学,还是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其核心主题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同... 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现代性。不仅如此,从其诞生之时起,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命运就与现代性紧紧拴在一起了。无论是古典社会学,还是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其核心主题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同时,其形成的研究范式也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起点 核心主题 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 现代社会学 当代社会学 现代性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的比较研究——历史学与社会学交叉关系初探 被引量:4
4
作者 夏学花 薛雅丽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2期121-124,共4页
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属性 ,前者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后者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学科属性的不同 ,决定了两者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 ;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有着相通之处。本文的... 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属性 ,前者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后者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学科属性的不同 ,决定了两者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 ;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有着相通之处。本文的目的就是初步探讨两者之间的这种异同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学 社会历史学 历史学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被引量:10
5
作者 文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4-98,共5页
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它并非现有社会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 ,而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根本目的在于对社会研究者本身及其学术场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态度。而其核心是企图从社会实... 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它并非现有社会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 ,而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根本目的在于对社会研究者本身及其学术场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态度。而其核心是企图从社会实践的主客统一性出发 ,在对语言交流和文化现实的反思性批判中 ,通过实践理论来予以建立。这一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于认识我们今天的社会学研究现状 ,科学地建构研究对象 ,增强学术的自主性与理论的自觉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社会学 理论自觉 日常性知识 科学惯习 学术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现代”之门: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2-87,F003,共7页
作为一种当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理论的兴起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尽管后现代理论在社会学的建树中有明显的不足,但后现代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学中还是直接导致了一... 作为一种当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理论的兴起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尽管后现代理论在社会学的建树中有明显的不足,但后现代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学中还是直接导致了一种“后现代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诞生。而且,与以往现代社会学的研究相比,后现代社会学在思维方式、研究范式和目标取向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并对社会学的未来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社会学 后现代理论 话语分析 微观分析 现代主体 价值多元化 表象论 本质主义 理性主义 历史观 真理观 理论观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学视域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徐连明 文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学科旨趣。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建立在“真—假”二元对立之上的,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倾向于超越这一二元对立;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更多地转向有别于... 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学科旨趣。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建立在“真—假”二元对立之上的,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倾向于超越这一二元对立;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更多地转向有别于政治的文化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另外,社会学还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总体性意识形态等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学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特征和共性是与社会学的学科范式相关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范式 意识形态 共性 社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困境与未来挑战: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面临的主要危机 被引量:5
8
作者 文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41,共6页
西方社会学自诞生以来 ,就在理论和方法取向上存在着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困境 ,这种局面延续到当代 ,社会学理论研究不仅没有很好地走出历史的困境 ,反而又遭遇了全球化与后现代的挑战。如果说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危机主要是主流 (实... 西方社会学自诞生以来 ,就在理论和方法取向上存在着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困境 ,这种局面延续到当代 ,社会学理论研究不仅没有很好地走出历史的困境 ,反而又遭遇了全球化与后现代的挑战。如果说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危机主要是主流 (实证主义 )社会学理论的危机 ,那么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危机则是一种总体性的危机 ,其根源在于社会学理论无法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现实的根本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社会学理论 全球化 后现代 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维护与超越——从后现代、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看社会理论的新发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文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8-92,共5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有关“后现代”、“全球化”的讨论是对“现代性”诞生以来人类知识与社会发展的总结 ,也是对 2 1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展望。作为当代最为重要的两种社会文化思潮 ,“后现代”与“全球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有关“后现代”、“全球化”的讨论是对“现代性”诞生以来人类知识与社会发展的总结 ,也是对 2 1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展望。作为当代最为重要的两种社会文化思潮 ,“后现代”与“全球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参照点都是“现代性” ,反映的社会现实都是现代社会 ,只是 ,后现代更多地是站在质疑与批判的立场来反思现代性的 ,而全球化则更多地是站在维护与提升的建设性立场来推动现代性发展的。无论是全球化还是后现代思潮 ,都没有因此而改变社会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 全球化 社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议题与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文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48,共8页
社会学对全球化议题的研究兴趣实际上从古典社会学阶段就开始了 ,但遗憾的是这种古典传统并没有在现代社会学阶段得到很好的发扬。在现代社会学阶段 ,社会学更多地表现出对民族国家、国家间的比较研究兴趣 ,这种状况直到当代社会学阶段... 社会学对全球化议题的研究兴趣实际上从古典社会学阶段就开始了 ,但遗憾的是这种古典传统并没有在现代社会学阶段得到很好的发扬。在现代社会学阶段 ,社会学更多地表现出对民族国家、国家间的比较研究兴趣 ,这种状况直到当代社会学阶段才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当代社会学对全球化议题的研究在西方一直被认为走在各学科的最前沿 ,这是与社会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密切相关的。由社会学对全球化的当代旨趣而形成的全球社会学对推动全球化议题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现代社会学 全球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访美札记——一位社会学者的文化体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文军 《社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50,共3页
遭遇文化休克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 遭遇文化休克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但是,当一个长期适应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常常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现象.我到美国后不久便强烈地体验到了这种"文化休克"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者 文化体验 文化休克 人际关系 恐外症 基督教文化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宗教社会学“结构-功能”范式的演进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南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62,共9页
从有机结构论到系统结构论,从单一整合功能论到多维功能分析,从静态结构分析到动态建构论,"结构—功能"方法在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主要的研究范式。这种宗教研究范式一方面是由社会学本身的特点所决... 从有机结构论到系统结构论,从单一整合功能论到多维功能分析,从静态结构分析到动态建构论,"结构—功能"方法在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主要的研究范式。这种宗教研究范式一方面是由社会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近现代社会和研究对象宗教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应该说,当代中国的宗教研究仍需要"结构—功能"范式,并力求在对本土宗教的"结构—功能"研究中,提炼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功能”范式 宗教社会学 演进 有机结构论 系统结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法性”与“神圣性”的解释——中国宗教社会学核心命题及其四十年演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向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3,共9页
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可谓中国社会人神之间何为正当性、何谓神圣性及其不断交往、互动,甚至形成悖论的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发展与演变,正是此类问题意识直接变迁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中国宗教社会学的问题... 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可谓中国社会人神之间何为正当性、何谓神圣性及其不断交往、互动,甚至形成悖论的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发展与演变,正是此类问题意识直接变迁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中国宗教社会学的问题意识及其讨论先后呈现为宗教功能的多种证明、合法性证明方式的断裂、宗教定义及其解释的冲突、神圣化还是社会结构等重要层面。虽然这些论述所涉及内容和领域非常复杂,但其研究方法却以功能主义为基本底色,因此而促成了建构新时代中国宗教社会学话语体系及其知识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社会学 核心命题 功能证明 神圣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及其启示
14
作者 蒋逸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64,共8页
"社会和谐"在西方社会学那里是以"社会秩序"、"社会团结"、"社会均衡"和"社会整合"等概念出现的,这些概念本身就有"稳定"、"协调"与"和谐"的内在之... "社会和谐"在西方社会学那里是以"社会秩序"、"社会团结"、"社会均衡"和"社会整合"等概念出现的,这些概念本身就有"稳定"、"协调"与"和谐"的内在之义。纵观西方社会学近200年的发展历程,不同学派从不同视角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社会和谐"问题。借鉴西方社会学有关"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西方社会学 功能论学派 冲突论学派 互动论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取向
15
作者 姚南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45,共8页
当代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向,其主要表现为:在研究立场上,经历了对宗教功能的全盘肯定到启蒙时代后的全盘否定,再到现代的重新定位;在研究视角上,经历了从世俗化到非世俗化再到多元化;在知识论取向上,从理性批判到... 当代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向,其主要表现为:在研究立场上,经历了对宗教功能的全盘肯定到启蒙时代后的全盘否定,再到现代的重新定位;在研究视角上,经历了从世俗化到非世俗化再到多元化;在知识论取向上,从理性批判到感性取向乃至灵性证明;在思维方式上,经历了从社会建构论到主体建构论。形成这种新取向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社会的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宗教在全球的新复兴以及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和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旨趣变化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社会学 研究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的主客观社会地位研究
16
作者 黄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42,181,共12页
在社会分层和科学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青年学者的主客观地位及其影响因素。对上海市部分高校青年学者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以下情况:首先,无论是客观维度的声望地位还是主观维度的地位认同,青年学者都存在显著分化。尤其... 在社会分层和科学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青年学者的主客观地位及其影响因素。对上海市部分高校青年学者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以下情况:首先,无论是客观维度的声望地位还是主观维度的地位认同,青年学者都存在显著分化。尤其是声望地位的分布非常偏斜,不同学者在学术荣誉和成果方面的差异很大。其次,青年学者的声望地位受到年龄、性别、工作动机和博士毕业院校的显著影响,但家庭背景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声望地位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最后,青年学者当前和未来的地位认同受到财富、权力和声望这三个经典的社会地位维度影响而综合形成。上述结论揭示了青年学者主客观社会地位的影响机制,可为优化人才政策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学者 声望 地位认同 科学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命流转”的完美逻辑与道德心态——传统中国“命运”信念的社会学阐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向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50,162,163,共15页
“天命”构想作为中华传统神圣信念之一,象征着经由“天—命”流转而被解释为传统国运与个体人命的变迁机制,促成中国人以正命、随命和遭命三种方式验证天命人心的道德流品。这种“天命、道德、命运”信念的基本内容,根源于“天命靡常,... “天命”构想作为中华传统神圣信念之一,象征着经由“天—命”流转而被解释为传统国运与个体人命的变迁机制,促成中国人以正命、随命和遭命三种方式验证天命人心的道德流品。这种“天命、道德、命运”信念的基本内容,根源于“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周公定律”,内含天即人、德即天、心即理的完美逻辑,呈现为以“正命”或“命正论”为楷模的道德流动范畴,以德成天运的国命和人命的方式,转成“知识、实践和行为”为特质的道德心态,继而拓展为天人同德、上行下效的科举选官制度和家国运作机制,并对当下社会的价值秩序与道德心态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流转 周公定律 完美逻辑 命分三品 道德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美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9
18
作者 柴定红 熊贵彬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21,共5页
英国和美国分别采用实务取向与学术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不同的教育模式决定了英美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不同,并且导致了英美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我国应该结合本国国情发展实务取向与学术取向并重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英国和美国分别采用实务取向与学术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不同的教育模式决定了英美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不同,并且导致了英美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我国应该结合本国国情发展实务取向与学术取向并重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这样不但能够适应社会需要,而且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教育模式 实务取向 学术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汽车消费的社会代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玉宏 徐连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1-204,共4页
本文着重从符号消费与身份诉求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汽车消费的本质特征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将汽车消费作为身份象征这一普遍现象;其次分析了汽车消费中身份象征的本质,即符号消费;最后,分析了汽车消费所带... 本文着重从符号消费与身份诉求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汽车消费的本质特征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将汽车消费作为身份象征这一普遍现象;其次分析了汽车消费中身份象征的本质,即符号消费;最后,分析了汽车消费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指出我们应该走适度汽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消费 符号消费 社会代价 中国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仰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建构——中国社会“信仰关系”的人类学分析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李向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1-17,共17页
从杨庆堃的"制度宗教"、"扩散宗教",到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教体系"等研究论著,皆说明宗教研究在中国总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至于宗教"信仰"在中国的问题可能更有争议。中国宗教是信仰的权力... 从杨庆堃的"制度宗教"、"扩散宗教",到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教体系"等研究论著,皆说明宗教研究在中国总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至于宗教"信仰"在中国的问题可能更有争议。中国宗教是信仰的权力建构,是一种以神人之伦为基础的权力关系的建构。信仰对于中国人而言,常常是指以神人—人际交往关系为基础,涉及天下、国家、道德、民间社会的重要概念。中国宗教及其信仰具有一种独特的整体性,但其"信仰—关系"乃以神人交往、人伦要求为基础,伴随着家族、伦理、国家及其权力关系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中国宗教中的神人交往及其信仰,常常呈现出一种个人信仰与家族、伦理、国家、权力之间重叠与互动的整体关系,进而使信仰关系与各种社会权力纠结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关系 宗教整体 象征权力 两大信仰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