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 被引量:8
1
作者 徐赣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5,172,共8页
民俗学以往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在现代语境下有诸多局限。中国民俗学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洪流,对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所导致的当代民俗新变,进行新的理论和方法建设,这是民俗学当下学科转型的迫切任务。科技时代和... 民俗学以往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在现代语境下有诸多局限。中国民俗学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洪流,对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所导致的当代民俗新变,进行新的理论和方法建设,这是民俗学当下学科转型的迫切任务。科技时代和信息社会民众生活方式的巨变,呼唤现代民俗学的诞生。现代民俗学不是一个学科领域,而是针对现代性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对充满现代性的都市社会以及其中新生群体的研究是探索现代民俗学的可能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民俗学 学科转型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往“新都市民俗学”之路——从日本都市民俗学及其问题谈起 被引量:2
2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2-106,172,共6页
1970年代至1990年代,都市民俗学是在日本民俗学界掀起的热门话题。对传统都市、都市祭礼、都市传说、公寓住宅区等研究,从个人史与个体体验的角度探讨普通人的都市生活等,这些都市民俗学的“尝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今社会... 1970年代至1990年代,都市民俗学是在日本民俗学界掀起的热门话题。对传统都市、都市祭礼、都市传说、公寓住宅区等研究,从个人史与个体体验的角度探讨普通人的都市生活等,这些都市民俗学的“尝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今社会,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已经解体,全球化、信息化等现象全面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俗学者可以对都市空间、都市社会及都市民众的生活视而不见。反而,我们有必要通过讨论民俗学式的都市研究,超越以往研究范式并探寻新的范式、理论与方法,从而探讨现代民俗学的方向及其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都市是民俗学学科发展与转型的“实验室”,也是转向现代民俗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民俗学 日本 现代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古镇的民俗叙事与“上海文化”品牌塑造 被引量:12
3
作者 游红霞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8-146,183,共10页
“上海文化”主要包含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古镇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承载空间与历史文化渊源,上海古镇文化品牌塑造的重点是要“讲好古镇故事”。民俗通过叙事建构认同,民俗的多重叙事理论成为古镇文化品牌塑造的抓手... “上海文化”主要包含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古镇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承载空间与历史文化渊源,上海古镇文化品牌塑造的重点是要“讲好古镇故事”。民俗通过叙事建构认同,民俗的多重叙事理论成为古镇文化品牌塑造的抓手,可以在语言、物象、行为的多重叙事中挖掘、整理古镇蕴含的文化基因,彰显古镇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古镇成为塑造“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民俗谱系的观念对文化具有宏观和整体上的统摄力,既要建立“上海文化”内部各要素的关联,又要向外传播,与多元文化进行交流互鉴,这样才更有利于“上海文化”品牌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古镇 民俗叙事 “上海文化”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国《神祠存废标准》看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兼议年画的历史物质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明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46,196,共10页
借助图史互证,解读民俗图像的“历史物质性”,有可能为政治文化变革与生产生活发展等历史逻辑的阐释,提供一些民本的图像证据。现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纸神专藏”,目前中文学界尚无介绍。通过对这一珍贵特藏进行整体考察研究,且... 借助图史互证,解读民俗图像的“历史物质性”,有可能为政治文化变革与生产生活发展等历史逻辑的阐释,提供一些民本的图像证据。现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纸神专藏”,目前中文学界尚无介绍。通过对这一珍贵特藏进行整体考察研究,且选择民国政府颁布的《神祠存废标准》作为解读该项特藏的文化背景,意欲以民俗图像为佐证,追溯上个世纪初中国在历史转型期所遭遇的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之间的紧张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祠存废标准》 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 历史物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丝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以德云社相声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游红霞 田兆元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46-152,共7页
粉丝文化的盛行是当代普遍的社会现象,非遗与粉丝文化的耦合使非遗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德云社相声的案例分析,粉丝文化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促进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此同时,粉丝文化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 粉丝文化的盛行是当代普遍的社会现象,非遗与粉丝文化的耦合使非遗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德云社相声的案例分析,粉丝文化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促进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此同时,粉丝文化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必须从粉丝群体和艺人及其团队两方面正确加以引导,使粉丝文化能够更好地助力非遗的传播和发展。在未来,还要努力让粉丝从偶像认同过渡到对非遗本身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丝文化 非遗 德云社相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纪念馆叙事策略与认同建构研究——以上海黄道婆纪念馆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方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4期142-149,共8页
名人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日益凸显其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对于历史人物贡献及其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性建构,是纪念馆通过其展陈、教育、传播等所要达成的叙事指向与目标。上海黄道... 名人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日益凸显其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对于历史人物贡献及其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性建构,是纪念馆通过其展陈、教育、传播等所要达成的叙事指向与目标。上海黄道婆纪念馆通过其语言、景观以及仪式行为三种不同的叙事路径,呈现了随时代发展建构的黄道婆“先棉”“民族使者”“纺织革新家”“大国工匠”等形象,成为女性话语、民族话语、国家话语以及非遗话语的表征。黄道婆精神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纪念馆人物叙事建构在促进青年一代对民族、国家以及非遗的认同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纪念馆 博物馆叙事 黄道婆 人物精神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纽约东哈莱姆墙画与社区的自传体记忆——叙事认同与社会记忆的类型刍议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明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8-135,187,共9页
美国纽约东哈莱姆墙画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东哈莱姆街区的历史变迁和当地人社会记忆的形塑过程,是研究社会记忆与城市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例证。基于东哈莱姆区的田野调查发现,该社区墙画的叙事性,使其成为连接个体与社群的认知纽带,并... 美国纽约东哈莱姆墙画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东哈莱姆街区的历史变迁和当地人社会记忆的形塑过程,是研究社会记忆与城市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例证。基于东哈莱姆区的田野调查发现,该社区墙画的叙事性,使其成为连接个体与社群的认知纽带,并促成了该社区"自传体记忆"型的社会记忆的形成,并为相关交往记忆遗产化为文化记忆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约东哈莱姆墙画 叙事认同 自传体记忆 遗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趣缘群体实践——基于对某剪纸群体的参与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滕璐阳 徐赣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9,共7页
趣缘作为人际结合的方式之一,相对因血缘、地缘、业缘建立的关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与变动性。这就决定了趣缘在本质上指涉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关切到“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但目前学界对趣缘群体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社会... 趣缘作为人际结合的方式之一,相对因血缘、地缘、业缘建立的关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与变动性。这就决定了趣缘在本质上指涉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关切到“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但目前学界对趣缘群体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社会互动、社会资本、亚文化等维度,存在过分依赖西方理论、范式日趋僵化的问题。而立足现代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视角,考察趣缘群体内部的文化建构方式,关注个体行动与情感表达,探讨民众在趣缘群体中建构美好生活的过程与行为逻辑,恰好可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在一个由传承人及其学生组成的剪纸趣缘群体中,成员通过“在家里”学习、课堂中“和而不同”的创作、日常交往中的分享型互惠等实践,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结和融洽而理想的日常实践方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收获到稳定的快乐。这种对多元化的日常实践以及生活意义的追问,既能够呈现趣缘群体内部的丰富性、释放理论活力,也是现代民俗学的旨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缘群体 日常生活实践 现代民俗学 剪纸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屌丝”的身份建构与价值观博弈——兼谈语言身份的特殊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明洁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88,80,共9页
"屌丝"是2012—2013年的网络热词,更是借助流行文化风潮,快速建构并解构的"语言身份"的典型代表。通过网民的话语实践生产出来的"屌丝",也只有通过话语分析,借助其语言身份建构与解构的过程探讨,方能认... "屌丝"是2012—2013年的网络热词,更是借助流行文化风潮,快速建构并解构的"语言身份"的典型代表。通过网民的话语实践生产出来的"屌丝",也只有通过话语分析,借助其语言身份建构与解构的过程探讨,方能认识其相关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以及以流行语"屌丝"为表征的当代价值观博弈,从而准确解读这一关乎当代青年与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屌丝 语言身份 建构 解构 价值观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源”景观:被想象和建构的空间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赣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83,共9页
"桃源"是我国古代文人创造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意象,"桃源"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世界,具有不绝的艺术魅力,历经千年岁月不断衍生新的内容。而在旅游兴盛的当代,作为负载着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的经典意象,"桃源&q... "桃源"是我国古代文人创造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意象,"桃源"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世界,具有不绝的艺术魅力,历经千年岁月不断衍生新的内容。而在旅游兴盛的当代,作为负载着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的经典意象,"桃源"成为了一块旅游黄金品牌。通过对桃源景观的研究,解读其内涵与象征意义,可以分析当代中国桃源景观塑造的类型,并揭示桃源景观兴盛背后的社会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源 香格里拉 景观意象 景观符号 空间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的固守与变迁:上海清明节祭扫习俗的都市化进程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均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8-46,165,共9页
现有关于清明节节俗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节俗渊源的追溯以及对节俗文化内涵及其功能普适性的介绍上,因而忽视了在动态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清明节俗实践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立足于现代化的都市语境来考察上海的清明节节俗活... 现有关于清明节节俗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节俗渊源的追溯以及对节俗文化内涵及其功能普适性的介绍上,因而忽视了在动态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清明节俗实践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立足于现代化的都市语境来考察上海的清明节节俗活动,可以发现上海清明节俗实践承传与变迁的主要特征。调研发现:被日益深度地纳入到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清明节,正通过道具/仪式替换而走向"文明";新技术亦在改变都市人的清明节消费观念;而墓园周边新兴农贸市场的怀旧气息也进一步提示了都市清明节与传统农业社会清明节的分离。清明节实践形式的改变,正在根本上将传统的、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清明节转变成现代的、与都市文明相适应的"传统"节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明节 祭扫 道具/仪式替换 都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泽尊王传说的谱系建构与中华文化认同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梦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68,共9页
广泽尊王是东南沿海与海峡两岸重要的民间神祇,影响遍及海外。广泽尊王传说通过景观、图像、仪式等叙事方式鲜活传承,加强了民众对广泽尊王信仰的记忆,在福建形成“凤山寺-福建分灵庙”的宫庙圈层体系,传播到台湾地区后,形成“福建祖庙... 广泽尊王是东南沿海与海峡两岸重要的民间神祇,影响遍及海外。广泽尊王传说通过景观、图像、仪式等叙事方式鲜活传承,加强了民众对广泽尊王信仰的记忆,在福建形成“凤山寺-福建分灵庙”的宫庙圈层体系,传播到台湾地区后,形成“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宫庙体系,构建了层级化的传说与信仰空间谱系。“忠孝”精神是两岸广泽尊王传说谱系的共性品格,以祖庙为中心的文化交流成为广泽尊王传说谱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对于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泽尊王传说 空间谱系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