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王春兰 戚珍珍 +1 位作者 张安妮 杨上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41,180,共15页
城市致密化发展已经给人类身心健康带来了挑战。以上海为案例城市,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和人口普查等统计资料,可以分析城市致密化发展对超大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指标影响效应与中介机制。研究发现,上海城市人口密度在国际主要城市中居前,人口... 城市致密化发展已经给人类身心健康带来了挑战。以上海为案例城市,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和人口普查等统计资料,可以分析城市致密化发展对超大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指标影响效应与中介机制。研究发现,上海城市人口密度在国际主要城市中居前,人口密度水平已越过临界点,对居民健康的负向效应突出表现为亚健康指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指标。其中,主观感知环境评价是城市致密化发展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作用路径。为此,建议严格控制超大城市高密度开发建设,充分优化调整休闲空间,提升居民生活空间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身心健康 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人口郊区化与新城发展动态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春兰 杨上广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0,共6页
跟踪研究2000-2010年期间上海人口郊区化态势,以及嘉定、松江、青浦、南桥、临港等5个郊区新城的人口集聚状况,发现上海人口分布变动模式既有延续性也有新变化。具体而言,单中心扩张的基本模式仍未被打破,但城、郊人口密度差异明显缩小... 跟踪研究2000-2010年期间上海人口郊区化态势,以及嘉定、松江、青浦、南桥、临港等5个郊区新城的人口集聚状况,发现上海人口分布变动模式既有延续性也有新变化。具体而言,单中心扩张的基本模式仍未被打破,但城、郊人口密度差异明显缩小,多中心城市结构初露端倪;外来人口郊区化仍然比户籍人口郊区化走得更快、更远,但随着核心城服务业发展,外来人口重新集聚,使得外来人口分布出现"环间塌陷"现象;规划重点发展的新城人口增长势头仍不突出,以城区为核心的多层次、组团式、紧凑式的合理城市空间体系还有待发展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郊区化 新城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社会的风险认知与信任建立——基于上海无子女老年人参与以房养老政策意愿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钟晓慧 陈丽梅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58,共13页
以往的以房养老政策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角度分析政策可行性,很少从老年人角度分析其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本文从风险认知和信任角度考察老年人如何理解“以房养老”政策,以及(不)响应该政策的原因。基于2019年对上海27位无子女老年人的深... 以往的以房养老政策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角度分析政策可行性,很少从老年人角度分析其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本文从风险认知和信任角度考察老年人如何理解“以房养老”政策,以及(不)响应该政策的原因。基于2019年对上海27位无子女老年人的深度访谈,本文发现尽管没有子女遗产继承方面的顾虑,这群老年人对以房养老政策的参与意愿依然很低。首先,老人们把房产看作“嵌入”熟悉社区、获得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对以房养老政策的顾虑是害怕被卷入风险境地,失去熟悉环境。无子女家庭形态进一步放大了老年人对这项政策的风险认知。其次,在抽象复杂的政策系统与个人生活之间缺乏可信任的代理人帮助老年人评估政策机会与风险,因此,老人们对政策的信任度不高。本文进一步厘清了制约中国老年人参与以房养老政策的主要因素,为推进政策实施提供新思路。由此可见,中国老龄社会治理要高度重视老年人群体内部的风险认知差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将建立信任纳入考虑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以房养老 无子女老年人 风险与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老年流动人口的多维特征及其调控策略研究—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吴连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119,173,共16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改变,老年人流动行为愈发流行并成为超大城市的新现象,然而老年人不断集聚于超大城市,也对超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养老服务与公共管理等带来巨大挑战。主要根据2018年上海...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改变,老年人流动行为愈发流行并成为超大城市的新现象,然而老年人不断集聚于超大城市,也对超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养老服务与公共管理等带来巨大挑战。主要根据2018年上海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和空间分析法,以上海为例,深入挖掘新时期中国超大城市老年流动人口的多维特征,可以揭示流动老人集聚引发的新问题,提出老年流动人口治理与调控的应对策略,可以为其他超大城市乃至全国老年流动人口管理及应对老龄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从2010年起,上海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总体规模开始同步放缓增长,而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却呈上升趋势;流动老人呈“四低一高一近”特征,即低龄、低学历、性别比偏低、社保就地报销率低,且以非农户口为主、女性丧偶率较高、长三角就近流动为主,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且男性普遍高于女性,非农老人学历远高于农业老人。针对上海老年流动人口的新特征与新问题,应依据“流动的公共性”治理理念,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上海老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多项公共管理与服务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流动人口 调控策略 超大城市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强 徐刚 张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0-171,I0002,共13页
随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我国城市高龄老人独居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孤独感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使用"中国大城市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分析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40%的独居老... 随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我国城市高龄老人独居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孤独感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使用"中国大城市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分析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40%的独居老人从来不感到孤独,约45%有时感到孤独,约15%经常感到孤独;女性、经济状况差和健康状况差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风险高;居住在北方城市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发生风险比居住在南方城市的独居老人高;独居老人与子女的居住距离越远,与家人的联系频率越低、关系越差,产生孤独感的风险也越高;由于各种原因失去提供帮助的人会使独居老人产生较高的孤独感。未来进一步加速的少子老龄化对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和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构建有益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使邻居和社区干部以及志愿者对老人的支持能够真正有益于老人,满足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需求,减轻其孤独感,已成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老人 孤独感 城市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二元社会与二元空间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春兰 杨上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7,165,共8页
以上海为例,采用2000年与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大城市新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城市社会空间模式及其演化,可以发现以下特征:在上海这座典型移民城市中,以人口来源地为特征形成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城... 以上海为例,采用2000年与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大城市新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城市社会空间模式及其演化,可以发现以下特征:在上海这座典型移民城市中,以人口来源地为特征形成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城市二元空间结构的特征比较明显,中心城主要是境外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相对集聚区域,随着中心城市向外蔓延有一定拓展,郊区则是省际迁移人口相对集聚的环带区域,这个环带区域不断拓宽的同时也在向郊区方向撤退,省际迁移人口大量集聚在城市化前沿地带的农村社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城市精英政治、制度分割、独特的城市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基于精细数据支持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能够提高政策的精细化程度,从而使公共政策调整与城市社会空间演变动态相适应。为此,应该搭建起契合所研究城市独特性的辨识度更高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新二元社会 社会空间结构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慈善事业的伦理根基和理性建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郑雄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5-91,共7页
慈善是一种德性,是一种为公众谋福利的行为,已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救助救济行为。它是个体"利他"倾向的人性光彩,亦是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天然纽带和共同责任;个人拥有向他人或社会各部门请求援... 慈善是一种德性,是一种为公众谋福利的行为,已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救助救济行为。它是个体"利他"倾向的人性光彩,亦是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天然纽带和共同责任;个人拥有向他人或社会各部门请求援助的权利,同时也负有提供援助的人道责任。慈善是一种社会爱心事业,需要创新激励机制和运行模式,培植慈善公益组织,合理开发社会慈善资源;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慈善观念,发展优质的慈善文化,动员个体、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成为慈善事业的"主人",共同汇成一股"社会亲和"的力量,推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事业 伦理根基 生态模型 共同行动 社会亲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毕业生就业多元化及质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卿石松 梁雅方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6-62,共7页
基于2017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 基于2017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毕业生 就业去向 就业质量 博士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域际关系”视角下“土地换保障”权益冲突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郑雄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106,152,共8页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换保障"作为一种权益协调机制得以产生,却陷入了权益冲突的困境。在揭示"土地换保障"内在利益争议和权益失衡之后,作者借助"域"的方法对"土地换保障"的置换平台和交换要素进...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换保障"作为一种权益协调机制得以产生,却陷入了权益冲突的困境。在揭示"土地换保障"内在利益争议和权益失衡之后,作者借助"域"的方法对"土地换保障"的置换平台和交换要素进行了域界划分,研究发现:"土地换保障"相关权益冲突的实质在于"域际关系混乱",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利用自身优势混淆"域"际界限甚至"越域"行动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换保障 权益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教育水平、婚姻教育匹配与子女非认知能力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安琪 吴瑞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0-128,共9页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年数据,揭示了父母教育期望对个体非认知能力的作用机制,即不同婚配模式中父母通过提高教育期望,强化婚配效应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同质婚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母亲教...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年数据,揭示了父母教育期望对个体非认知能力的作用机制,即不同婚配模式中父母通过提高教育期望,强化婚配效应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同质婚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母亲教育水平与子女自我效能感、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呈现积极的相关性,并且作用高于父亲。高教育同质婚的“协同促进”对子女发展的边际效应最大。教育婚配对子女影响效应具有城乡与性别差异,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母亲无法弥补城乡教育发展差异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负面影响,农村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子女非认知能的影响大于母亲。从子女性别来看,母亲教育水平越高对男孩社会行为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水平 婚姻教育匹配 非认知能力 似不相关回归 中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夫妻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卿石松 姜雨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0-152,187,188,共15页
生育行为由夫妻共同决定。由于婚姻双方在生育行为中承担不同角色,面临不同的成本和效用,夫妻之间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系统差异。不同于女性个体视角的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似不相关(SUR)回归分析方... 生育行为由夫妻共同决定。由于婚姻双方在生育行为中承担不同角色,面临不同的成本和效用,夫妻之间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系统差异。不同于女性个体视角的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似不相关(SUR)回归分析方法,同时考察妻子和丈夫的生育意愿,并比较夫妻生育意愿是否以及为何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丈夫相比妻子具有更高的生育意愿,而影响夫妻生育意愿的因素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家庭收入、现有子女数和传宗接代观念同时影响夫妻双方的生育意愿,而一些因素(如年龄、个人收入)仅对夫妻一方的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另外一些因素则对夫妻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夫妻之间的生育意愿存在相互影响。这揭示了从个体视角拓展到夫妻视角研究生育意愿的必要性,由此期望推动夫妻层面的生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意愿 夫妻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