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冷战视阈下的中国国际广播史研究
1
作者 赵继珂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冷战时期,为了防范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广播对华开展遏制颠覆活动,同时更好地向国际社会阐释政策、塑造形象,中国高度重视国际广播事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国内学界始终缺少对冷战时期中国国际广播史的深入研究,诸如... 冷战时期,为了防范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广播对华开展遏制颠覆活动,同时更好地向国际社会阐释政策、塑造形象,中国高度重视国际广播事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国内学界始终缺少对冷战时期中国国际广播史的深入研究,诸如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对外广播政策、开展了哪些对外广播活动、相关活动成效如何,其他国家对华开展了哪些广播活动、中国如何应对,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哪些国际广播合作,中国开展国际广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详细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广播 对外广播 广播事业 颠覆活动 塑造形象 经验教训 活动成效 冷战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区域史视角下的当代中国与东亚三国关系史研究
2
作者 徐显芬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8,共5页
中国幅员辽阔,地缘政治条件和周边环境非常复杂。能否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经济建设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区域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在众多的周边国家当中,中国与朝鲜、韩国、日本这三个东亚邻国有着紧... 中国幅员辽阔,地缘政治条件和周边环境非常复杂。能否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经济建设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区域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在众多的周边国家当中,中国与朝鲜、韩国、日本这三个东亚邻国有着紧密的历史联系,但也正因如此,历史问题常常成为相关国家双边关系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史 地缘政治 双边关系 外部环境 周边国家 关系史 中国与东亚 稳定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入革命的“事务”层面——“地方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的运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里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0,共6页
近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日趋活跃,已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研究领域。除了理论方法日趋多元化以外,大批党史资料的整理出版为党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大批史料集的整理出版,以往许多罕见的党史资料也进入研究者的视角。这些党史资... 近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日趋活跃,已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研究领域。除了理论方法日趋多元化以外,大批党史资料的整理出版为党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大批史料集的整理出版,以往许多罕见的党史资料也进入研究者的视角。这些党史资料在丰富研究材料的同时,对研究者的既有研究视角、问题意识与分析方法形成冲击,从而推动了党史研究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史资料 中共党史研究 整理出版 热门研究 多元化 分析方法 革命 研究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与区域格局变迁中的东盟中立
4
作者 郭又新 《南洋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共13页
自成立以来,东盟一直努力避免卷入大国竞争。在区域形势的紧张与动荡中,东盟成员国通过协商达成最大公约数的集体中立。此后,东盟中立的内涵和实践不断发展演变。两极格局时期,东盟通过中立承认并平衡大国在东南亚的存在,同时加强内部... 自成立以来,东盟一直努力避免卷入大国竞争。在区域形势的紧张与动荡中,东盟成员国通过协商达成最大公约数的集体中立。此后,东盟中立的内涵和实践不断发展演变。两极格局时期,东盟通过中立承认并平衡大国在东南亚的存在,同时加强内部的互信和凝聚力,争取区域自主合作的机会和空间。多极格局下,东盟中立利用各种交织重叠的协商机制,与域外国家进行平等的多边对话,以公正的姿态建构、维护其在地区架构中的中心地位,促进东南亚地区和平发展。集体中立反映东盟对国际和区域格局变迁的立场和因应之道,也体现东盟的外交理念和价值观。东盟中立具有源自“东盟方式”的独特表现,不仅给成员国带来现实的利益,也拓展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前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 中立 东盟方式 中心地位 等距离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〇一九年中共党史研究综述
5
作者 辛逸 赵懿 董龙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57,共18页
据粗略统计,发表于2019年度的党史研究论文约600余篇,笔者选择其中的160篇左右进行综述①,试图呈现党史研究领域在本年度的主要学术进展。这些文章,或有独创性观点,在与既有研究的对话和对比中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能够挖掘前人未曾发现或... 据粗略统计,发表于2019年度的党史研究论文约600余篇,笔者选择其中的160篇左右进行综述①,试图呈现党史研究领域在本年度的主要学术进展。这些文章,或有独创性观点,在与既有研究的对话和对比中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能够挖掘前人未曾发现或使用过的一手史料,并由此可能引出新的研究领域;或使用、借鉴新的研究方法,开拓了新的研究路径。受笔者研究领域、熟悉程度的局限,对原文理解难免存在误解和偏见;加上相关文章数量甚多,取舍之间,煞费周章,难免挂一漏万,全面反映本年度党史重要学术进展的任务,自忖未能完成,管见仅供学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研究 熟悉程度 学术进展 文章数量 研究路径 党史 独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五二年《中蒙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的签署与实施
6
作者 谷继坤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4,共11页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各国档案的渐次解密开放,学界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蒙关系历史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发表了系列专题研究论文。就研究主题而言,集中于中蒙苏三边关系互动、中蒙贸易、中国工人援助蒙古、中蒙建...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各国档案的渐次解密开放,学界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蒙关系历史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发表了系列专题研究论文。就研究主题而言,集中于中蒙苏三边关系互动、中蒙贸易、中国工人援助蒙古、中蒙建交、中蒙划界等相关历史问题。这些既有研究已经开始注意使用多国多边档案展开互证研究,讨论了中蒙关系的一些具体问题或侧面,丰富了中蒙关系的历史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关系 专题研究论文 三边关系 合作协定 档案 历史图景 俄罗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地下党对组织破坏信息的传递与分析(1927—1935)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里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7,共16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地下党在传递与分析组织被破坏信息的各个阶段,都会根据组织要求对其进行不同处理,通过迹象判断、内线渠道与新闻报道等不同渠道,从外界获取零碎的破坏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破坏信息会逐渐从通知、警号被转化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地下党在传递与分析组织被破坏信息的各个阶段,都会根据组织要求对其进行不同处理,通过迹象判断、内线渠道与新闻报道等不同渠道,从外界获取零碎的破坏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破坏信息会逐渐从通知、警号被转化为更正式规范的组织文书形式,并通过交通、邮寄与电报等方式在各级党组织之间进行传递。最后,零散多样的破坏信息被分析整理为秘密工作的经验教训,成为组织建设经验的一部分在党内扩散。尽管庞大的组织体系在破坏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全党参与及组织权变的运作特点,使得中共在组织被破坏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传递与分析破坏信息,从而折射出中共应对危机的组织理念和运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地下党 组织破坏 信息 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中情局涉华宣传情报档案评介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继珂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3-159,共7页
长期以来,国内历史学界高度重视美国中情局涉华情报档案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已有多位学者选择从政治、经济、军事或外交等角度推介相关档案或开展专题研究①,但到目前为止中情局涉华宣传情报(Propaganda Intelligence)档案却没有引起学界... 长期以来,国内历史学界高度重视美国中情局涉华情报档案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已有多位学者选择从政治、经济、军事或外交等角度推介相关档案或开展专题研究①,但到目前为止中情局涉华宣传情报(Propaganda Intelligence)档案却没有引起学界过多关注。按照美国情报顾问委员会(Intelligence Advisory Committee,简称IAC)所作界定,开展宣传情报工作不仅包括简单搜集可用的宣传信息,同时“它还必须对敌人的宣传企图进行预估,评估其宣传活动的效能,包括对其宣传机构---它的指挥体系、管理、政策、方法和资金进行分析”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档案 情报工作 顾问委员会 宣传信息 宣传机构 历史学界 指挥体系 中情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破“禁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核武观与美国大规模海外核部署
9
作者 陈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150,共8页
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制定了以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能力为基石的新国家安全战略,并开启了大规模海外核部署的过程。然而,新战略和部署过程都离不开艾森豪威尔政府核武器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对“公开政策”还是对核政策长期影响的讨论,... 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制定了以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能力为基石的新国家安全战略,并开启了大规模海外核部署的过程。然而,新战略和部署过程都离不开艾森豪威尔政府核武器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对“公开政策”还是对核政策长期影响的讨论,都推动了政府内部认知朝着核武器“可用”和“可部署”的方向发展,并从实践上打破了决策者头脑中存在的“禁忌”,消除了公众舆论和盟国当中可能存在的障碍,使在海外大规模部署核武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核武器 认知 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抗联教导旅组建过程中的苏联因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郝江东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9,共13页
自1938年下半年,苏联开始改变对中国东北抗战消极冷淡的态度,指示援助东北抗联。此后,苏联远东军加强了与东北抗联的互动。鉴于当时东北抗联的分裂与严峻的斗争形势,为全面了解与掌握这支部队,苏军先后两次召集东北抗联领导人到伯力开会... 自1938年下半年,苏联开始改变对中国东北抗战消极冷淡的态度,指示援助东北抗联。此后,苏联远东军加强了与东北抗联的互动。鉴于当时东北抗联的分裂与严峻的斗争形势,为全面了解与掌握这支部队,苏军先后两次召集东北抗联领导人到伯力开会。1942年8月,在苏军主导下,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正式组建,并编入苏联远东军序列。苏联因素对东北抗联教导旅的组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联教导旅 东北抗战 周保中 苏联远东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中共中央与东北抗联关系再考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郝江东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72,共15页
东北抗联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受战争形势等因素影响,于1937年底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1940年前后东北抗联余部相继退入苏联,其间接受苏军与共产国际的整编与领导。抗战结束后,周保中率领东北抗联中国官兵返回中国东北,很快与中共中央... 东北抗联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受战争形势等因素影响,于1937年底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1940年前后东北抗联余部相继退入苏联,其间接受苏军与共产国际的整编与领导。抗战结束后,周保中率领东北抗联中国官兵返回中国东北,很快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并重建组织关系。此后,这批抗联官兵很快退出苏军编制,接受中共中央与东北局领导。中共中央则主要根据自身东北战略需要,制定对东北抗联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抗联 驻东北苏军 中苏关系 周保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白区党员的疾患境况及组织影响(1927—1935)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里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90,共16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党员构成与职业特征影响,白区党组织内已经出现群体疾患现象。在白区环境下,党组织无法建立党内干部保健体系,无论在医疗经费还是医疗服务方面,均难以满足所有党员的医疗需求。白区党员不得不通过白区公共医疗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党员构成与职业特征影响,白区党组织内已经出现群体疾患现象。在白区环境下,党组织无法建立党内干部保健体系,无论在医疗经费还是医疗服务方面,均难以满足所有党员的医疗需求。白区党员不得不通过白区公共医疗渠道就医,面临较大的经济与风险压力。有限的党内医疗条件使得疾病逐渐成为影响党组织运作的重要因素。疾患状态不仅降低了组织效率,造成组织不稳定,还通过组织体系扩大了影响。同时,疾病问题被广泛运用在各种组织事务的讨论过程中。从医疗视角重新审视该时期的白区工作,可以发现党员疾患境况与组织运作状况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痛 白区党员 医疗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后初期斯大林对中共政策的缘起与形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郝江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27,共16页
1945年,斯大林通过与美国“大国合作”构建了远东雅尔塔体系,并通过与国民党政府结盟,为整个体系的稳定提供了法理依据。这一时期,斯大林并未考虑中共的利益以及未来援助中国革命的问题。1946年下半年,国际与中国形势的变化促使斯大林... 1945年,斯大林通过与美国“大国合作”构建了远东雅尔塔体系,并通过与国民党政府结盟,为整个体系的稳定提供了法理依据。这一时期,斯大林并未考虑中共的利益以及未来援助中国革命的问题。1946年下半年,国际与中国形势的变化促使斯大林开始对中共提供“有限援助”,特别是强化了与中共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互动。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即将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并以此对远东雅尔塔体系构成革命性冲击。为确保苏联战后远东战略目标的达成,斯大林一度试图控制中共革命的胜利进程,在此尝试失败后则迅即调整政策,开启了与中共结盟的进程,并重新审视远东地区的国际秩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共内战 斯大林 远东雅尔塔体系 东北革命根据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