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2017年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8
1
作者 江山 刘何铭 +4 位作者 郑泽梅 杨海波 姚芳芳 王希华 阎恩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4期274-282,共9页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主要森林类型之一,其局域的气候观测数据是研究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关键生态过程的基础性数据资料,也是气象预报和自然灾害预警中的重要数据来源。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中国东...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主要森林类型之一,其局域的气候观测数据是研究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关键生态过程的基础性数据资料,也是气象预报和自然灾害预警中的重要数据来源。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中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核心保护区内,从2003年4月起,通过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站区气象进行长期连续监测。本数据集包含了2003-2017年天童站区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降水、大气压、总辐射、净辐射、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和各土层土壤温度(0 cm、5 cm、10 cm、15cm、20 cm、40 cm、60 cm和100 cm)等18项气象观测指标,共计177条月尺度数据和15条年尺度数据。该数据集作为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局域性气象数据,能够为局域森林生态过程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天气灾害预警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大气 太阳辐射 土壤温度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种间关联和种-生境关联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庆松 刘何铭 +2 位作者 朱彤彤 张首和 王希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为探究森林群落种间关联格局与物种生境偏好的关系,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和点过程模型,分析了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20 hm^2常绿阔叶林样地109个木本植物的种间关联格局及种-生境关联,结果表明:①天童样地中,种间负关联比例高于种间正... 为探究森林群落种间关联格局与物种生境偏好的关系,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和点过程模型,分析了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20 hm^2常绿阔叶林样地109个木本植物的种间关联格局及种-生境关联,结果表明:①天童样地中,种间负关联比例高于种间正关联,具有显著关联的种对比例随尺度增加而增加;②89.9%的物种至少与一类生境显著关联,73.4%的物种与生境显著正关联,65.1%的物种与生境显著负关联;③在较大尺度上(>20 m),种间空间关联结果与种对的生境偏好类型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说明生境的异质性是形成较大尺度种间关联格局的重要原因;而在较小尺度上(<5 m),种间关联格局与种对的生境偏好没有明显关系,可能受到其他生态学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常绿阔叶林物种的共存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关联 生境偏好 点格局 尺度 木本植物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首和 曾雅雯 +5 位作者 何義 陈越 陆嘉辉 刘何铭 徐明杰 王希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335-7342,共8页
植物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森林土壤养分情况有重要的影响,而在群落结构复杂的亚热带森林中基于群落整体水平的凋落叶养分含量特征研究相对匮乏。在位于浙江天童国... 植物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森林土壤养分情况有重要的影响,而在群落结构复杂的亚热带森林中基于群落整体水平的凋落叶养分含量特征研究相对匮乏。在位于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中的20 hm^2动态监测样地进行,收集凋落叶并测定其碳、氮、磷含量,结合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凋落高峰,春季和初夏为常绿树种凋落高峰;秋季为落叶树种凋落高峰,以及地形特征对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凋落叶养分含量表现为不同凋落高峰之间的差异,碳含量表现为秋季高峰<春季高峰<初夏季高峰,氮、磷含量为秋季高峰大于春季和初夏季高峰;在空间尺度上,凋落叶养分含量则表现为沟谷地形和山脊地形之间的差异性,在秋季凋落高峰时碳含量在沟谷地形显著低于山脊地形,氮、磷含量在山脊地形显著低于其他地形。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物种组成及其生活型差异是造成森林群落水平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 养分含量 时间动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密集蕨类层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梁梦芳 刘何铭 +3 位作者 江山 陈开超 陈云奇 杨庆松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林下密集蕨类层在森林尤其是受干扰森林中广泛存在,对森林更新具有强烈的过滤效应,能够改变林下层的多样性,影响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生态学研究,对揭示森林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和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 林下密集蕨类层在森林尤其是受干扰森林中广泛存在,对森林更新具有强烈的过滤效应,能够改变林下层的多样性,影响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生态学研究,对揭示森林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和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论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特征,从机制上解释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类阐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通过资源竞争、化学互感、动物取食策略和机械干扰等途径影响森林更新的过程;探讨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对森林演替动态的潜在影响。最后,简要指出了目前林下密集蕨类层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 林下层 森林更新 群落动态 化学互感 凋落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3年天童常绿阔叶林长期氮添加实验树木生长数据集
5
作者 黄佩 林仪华 +3 位作者 郑泽梅 雍雨彤 徐思懿 王希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294-302,共9页
树木生长是评价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指标。大气氮沉降逐年增加并对森林固碳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长期氮添加下的树木生长数据是解析森林树木生长对大气氮沉降响应规律和机制的基础。本数据集采自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 树木生长是评价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指标。大气氮沉降逐年增加并对森林固碳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长期氮添加下的树木生长数据是解析森林树木生长对大气氮沉降响应规律和机制的基础。本数据集采自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常绿阔叶林长期氮添加控制实验样地,该样地设置对照(CK),低氮添加(LN)和高氮添加(HN)3种处理,于2011-2023年间共开展5次群落调查,并统计了调查期间一直存活的树木个体的相对生长速率。本数据集包含该样地2011-2023年物种水平、径级水平和群落水平三个层次下的平均胸径和相对生长速率等,数据已经过纸质数据比对、单株胸径增长异常分析并复查等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本数据集可为理解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森林的生长响应提供基础数据,也能为常绿阔叶林碳汇潜力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生长速率 大气氮沉降 胸径 亚热带森林 控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M的城市树木参数提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小玲 宋坤 +2 位作者 王子斐 达良俊 Martin Mokroš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9-148,共10页
通过在城市森林样地水平的树干三维模型重建与估算胸径试验(半径6 m圆形样地),研究运动恢复结构(SfM)算法在城市森林调查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将SfM算法得到的胸径与手持式激光雷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胸径估算结果上,SfM算法的rRMSE... 通过在城市森林样地水平的树干三维模型重建与估算胸径试验(半径6 m圆形样地),研究运动恢复结构(SfM)算法在城市森林调查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将SfM算法得到的胸径与手持式激光雷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胸径估算结果上,SfM算法的rRMSE为5.38%(rBias=2.74%),手持式激光雷达的rRMSE为3.35%(rBias=1.04%),2种方法的估测值均与野外实测值高度呈正相关(R^(2)大于0.97),满足树木参数提取精度要求。SfM算法成本低、易操作,具有创新意义,且估算树干胸径在森林资源调查允许误差范围内,在城市森林资源调查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景摄影测量 林业调查 消费级相机 手持式激光雷达 城市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持与丧失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聪 骆杨青 +4 位作者 闫昱晶 杨阳河山 曾頔 赵郁豪 斯幸峰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32,共32页
岛屿因数量众多、自然隔离、形成历史多样等独特的地理特征,成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相较于大陆,岛屿生物具有很高的特有性和失调性,这为探究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围绕岛屿生态系统,从岛屿生物... 岛屿因数量众多、自然隔离、形成历史多样等独特的地理特征,成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相较于大陆,岛屿生物具有很高的特有性和失调性,这为探究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围绕岛屿生态系统,从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和丧失3个部分阐述近些年国内外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对于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本文以全球几个代表性的岛屿系统为例,从物种的扩散迁入、种群建立和选择、物种进化和适应性辐射等过程介绍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以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为基础,回顾了种-面积关系、种-隔离度关系,着重对戴蒙德法则、嵌套格局、岛屿生物群落结构理论框架和岛屿生物种间互作等群落构建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在岛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机制,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了岛屿物种所面临的严峻的灭绝风险,尤其是生境丧失和改变、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以及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对岛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最后,基于岛屿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岛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展望了未来可能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岛屿 适应性辐射 群落构建 趋同进化 种间互作 人为干扰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榕-传粉小蜂化学通讯机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扬 王嵘 陈小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00-4410,共11页
榕属植物与其传粉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专性共生关系(榕-蜂共生系统),如此高度紧密的互作关系被认为是驱动两者多样化的关键因素。榕-蜂共生系统主要依靠化学通讯完成相互识别,但目前仍不清楚化学通讯是如何维系现有共生关系并促进物种... 榕属植物与其传粉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专性共生关系(榕-蜂共生系统),如此高度紧密的互作关系被认为是驱动两者多样化的关键因素。榕-蜂共生系统主要依靠化学通讯完成相互识别,但目前仍不清楚化学通讯是如何维系现有共生关系并促进物种形成的。结合已有研究,系统梳理了榕-蜂共生系统化学通讯的基础与两者特异性识别的机制,阐述化学通讯在物种和种群层次对维持这一专性传粉关系的重要贡献,进而探讨化学通讯如何在协同成种和宿主转移成种两种模式中介导物种形成。最后,结合生理与多组学等技术展望榕-蜂共生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解析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的机制以及全球变化下物种的潜在响应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和榕小蜂 化学通讯 宿主专一性 协同成种 宿主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濒危植物水仙花鸢尾所属群落特征与保护建议
9
作者 季航 肖月娥 +1 位作者 于凤扬 陈小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0-530,共11页
水仙花鸢尾(Iris narcissiflora)是中国四川西部的特有物种,现有分布范围严重缩减,被列为国家Ⅱ级野生重点保护植物。当前对水仙花鸢尾种群现状及其生境特征的了解十分匮乏,不利于其濒危机制研究和保护措施制定。该研究对水仙花鸢尾目... 水仙花鸢尾(Iris narcissiflora)是中国四川西部的特有物种,现有分布范围严重缩减,被列为国家Ⅱ级野生重点保护植物。当前对水仙花鸢尾种群现状及其生境特征的了解十分匮乏,不利于其濒危机制研究和保护措施制定。该研究对水仙花鸢尾目前的分布范围进行了详细踏查,调查野生种群状况及其生境,特别是所属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水仙花鸢尾分布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和康定市海拔3779~4100 m的高山灌丛或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rubescens)林缘,各分布点种群规模小,仅含28~2100株;根据当前分布点的区域范围,依据IUCN受威胁物种评估标准B2ab(iii)将其重新评估为濒危(endangered,EN);所属群落物种组成丰富,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具较多温带成分;群落间物种组成相似性与地理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群落可划分为4种类型:川西云杉林缘和分别以毛蕊杜鹃(Rhododendron websterianum)、灰背杜鹃(R.hippophaeoides)、坡柳(Salix myrtillacea)为主要优势种的高山灌丛。水仙花鸢尾生境受修路、放牧影响,自然演替和全球气候变化也是潜在威胁。针对不同分布点的生境状况,提出设立保护小区,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川西云杉扩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并建议开展迁地保护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仙花鸢尾 濒危植物 生境 群落 高山灌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前后林分结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庆松 杨文忠 +4 位作者 任思远 陈云奇 徐明杰 王良衍 王希华 《福建林业科技》 2019年第4期1-8,98,共9页
为探究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对林分结构的影响,以浙江省宁波市次生林及人工林开展近自然经营的7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森林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前后林木径级和高度级结构、空间分布、目标树邻体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近... 为探究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对林分结构的影响,以浙江省宁波市次生林及人工林开展近自然经营的7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森林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前后林木径级和高度级结构、空间分布、目标树邻体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中,目标树和干扰树主要来自森林主林层;森林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包括逆J型和单峰型2类,伐除的干扰树主要为胸径大于15 cm和高度大于10 m的个体;干扰树伐除后,个体空间分布聚集的样地趋向随机,目标树邻体指数在大部分尺度上显著降低(P<0.05);干扰树的伐除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近自然森林经营干扰木的伐除优化了林分结构,能够减弱目标树邻体竞争且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林下光环境的改善未来将促进森林天然更新,从而改善林分质量,引导森林正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经营 林分结构 空间分布 邻体指数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果花粉供应格局成因和适生区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袁川 谭露 +3 位作者 徐亮 童鑫 游章强 陈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84-2397,共14页
被子植物的性别表达与分配具有环境依赖性,使其性器官和雌雄功能在不同环境中趋于合理。地果雄果的花药胚珠比在不同地域间存在极大的变幅,同时呈现出不同的雄花分布格局,苞片口型(OS型)的花药胚珠比显著低于果腔散布型(SS型)。基于地果... 被子植物的性别表达与分配具有环境依赖性,使其性器官和雌雄功能在不同环境中趋于合理。地果雄果的花药胚珠比在不同地域间存在极大的变幅,同时呈现出不同的雄花分布格局,苞片口型(OS型)的花药胚珠比显著低于果腔散布型(SS型)。基于地果的339个实际分布点,使用最大熵模型模拟不同雄花分布类型地果的适生区,并对各适生区的环境贡献因子、区域间扩散的环境限制因子进行分析,探究地果雄花分布类型和花粉供应的地域分布格局成因。结果显示,OS型、SS型对应着不同的适生区,前者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后者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云南高原、而贵州高原为多种类型的共存。各类型的环境条件有显著差异,OS型分布于低海拔、最冷月极端低温较低、温度季节变化明显的区域,而SS型分布于高海拔、强太阳辐射、温度季节变化较小的区域。环境条件的差异限制了地果在不同区域间的扩散,同时影响着地果的繁殖物候、传粉小蜂的种群动态等,这可能是地果性别分配策略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环境因子 性分配 花药胚珠比 传粉榕小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