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运动员脑白质的变化: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沈国华 张剑 +3 位作者 王慧 吴殷 曾雨雯 杜小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4-101,共8页
前人的研究发现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够导致脑白质和灰质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然而长期的篮球技能的学习是否能导致脑白质可塑性的变化,目前还不明确.本文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了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和非运动员之间脑白质的差异.一共15名... 前人的研究发现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够导致脑白质和灰质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然而长期的篮球技能的学习是否能导致脑白质可塑性的变化,目前还不明确.本文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了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和非运动员之间脑白质的差异.一共15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和15名非运动员参与本次实验.利用FSL软件和TBSS方法分析磁共振数据,从而获得两组人群脑白质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相比非运动员,篮球运动员脑白质中的水分子扩散系数的各向异性参数FA表现为局部升高;这些显著升高的区域主要在右侧颞中回、双侧枕中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额叶部分区域、右侧中央前回、左侧岛叶和海马旁回.而这些有变化的脑区域均参与运动训练和运动技能的学习.研究结果提示,这些脑白质的改变和运动训练存在内在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 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脑功能和脑结构成像的TMS线圈定位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慧 胡瑞萍 +3 位作者 王梦星 张记磊 陆海锋 杜小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61-866,共6页
经颅磁刺激(TM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TMS线圈准确地定位于相应的脑功能区,是TMS疗效以及对TMS疗效评估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神经导航系统与TMS的结合,极大提高了TMS线圈定位的准确性,但这种多设备的组合有些环境下无法使用,如磁共振扫... 经颅磁刺激(TM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TMS线圈准确地定位于相应的脑功能区,是TMS疗效以及对TMS疗效评估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神经导航系统与TMS的结合,极大提高了TMS线圈定位的准确性,但这种多设备的组合有些环境下无法使用,如磁共振扫描时就无法使用导航。由于导航系统价格昂贵,在实际应用中许多TMS并没有整合导航系统,则TMS线圈的定位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作者在MRI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TMS线圈定位方法。以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MS,rTMS)治疗失语为例,1例脑卒中后失语患者,采集其高分辨率T1结构像以及言语任务功能MRI图像。使用SPM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言语任务相应激活脑区,再用MRIcron软件加入T1结构像和脑激活图,从而构建大脑3D激活图,并在其上确定rTMS刺激部位,标记该部位在MRIcron中坐标,另外在头皮标记一个参照点并记下坐标。根据标记点及其坐标则可确定rTMS刺激部位在头皮的对应点。该方法确定TMS刺激点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个体自身结构图上进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操作简单,便于实现,节约成本,可以灵活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线圈定位 脑功能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性纤维素/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复合水凝胶的固体核磁共振表征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敏 葛昊 +1 位作者 宋建会 徐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22-1430,共9页
利用半互穿网络方法将具有温度响应的高分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与天然纤维素复合得到温敏性水凝胶.通过固体核磁共振的1H,13C CP/MAS(交叉极化/魔角旋转)和QCP(定量交叉极化)等实验手段对复合凝胶的结构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 利用半互穿网络方法将具有温度响应的高分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与天然纤维素复合得到温敏性水凝胶.通过固体核磁共振的1H,13C CP/MAS(交叉极化/魔角旋转)和QCP(定量交叉极化)等实验手段对复合凝胶的结构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并利用固体静态变温核磁共振实验和偶极滤波-自旋扩散实验研究了复合凝胶中PNIPAM分子链段的动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核磁共振 温敏性水凝胶 纤维素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肌痉挛的静息态脑功能和结构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陆海锋 张绮婷 +7 位作者 张记磊 王梦星 徐帅 秦朝霞 史妍慧 何欣威 杜小霞 刘建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侧面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和结构上的改变。材料与方法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 目的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侧面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和结构上的改变。材料与方法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观测33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与33例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之间的自发性脑活动和脑结构上的差异。磁共振数据采用Matlab和SPM12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统计阈值为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经过FWE检验矫正,P<0.05,大于30个体素的团块将被报道。结果静息态脑功能结果显示,HFS患者在小脑Ⅵ小叶区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VBM结果显示,HFS患者在小脑Ⅵ小叶区灰质体积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结论 HFS患者的小脑Ⅵ区存在脑功能和脑结构的改变,提示小脑异常可能和HFS患者持续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的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单侧痉挛 小脑 磁共振成像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倍半硅氧烷复合超支化聚酯的结构及相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吴节莉 赵辉鹏 +2 位作者 陈群 何琳 徐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75-1479,共5页
以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内核,二羟甲基丙酸(DMP)为支化单元用准一步法合成了重均分子量为12100的第四代端羟基脂肪族超支化聚酯G4,并与聚甲基三乙氧基硅烷(PMSQ)共混制备出一系列不同质量分数的复合物.利用固体核磁共振(NMR)等方法表征... 以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内核,二羟甲基丙酸(DMP)为支化单元用准一步法合成了重均分子量为12100的第四代端羟基脂肪族超支化聚酯G4,并与聚甲基三乙氧基硅烷(PMSQ)共混制备出一系列不同质量分数的复合物.利用固体核磁共振(NMR)等方法表征了各个样品的结构和反应程度,并通过测量1HT1ρ值发现超支化聚酯与聚倍半硅氧烷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相容尺寸为3~5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酯 聚倍半硅氧烷 固体核磁共振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聚合1,8-萘酰亚胺衍生物掺杂聚硅氧烷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荧光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宋建会 吴萌 +2 位作者 余亦华 陈群 徐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39-1343,共5页
合成了3种可聚合的1,8-萘酰亚胺衍生物,并研究了其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光物理性质.这些化合物表现出的光物理性质与其电子环境有关.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可聚合1,8-萘酰亚胺衍生物与硅氧烷的共聚物.尽管3种萘酰亚胺衍生物C-4位... 合成了3种可聚合的1,8-萘酰亚胺衍生物,并研究了其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光物理性质.这些化合物表现出的光物理性质与其电子环境有关.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可聚合1,8-萘酰亚胺衍生物与硅氧烷的共聚物.尽管3种萘酰亚胺衍生物C-4位的取代基不同,但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固凝胶中摩尔分数为0.06%时荧光强度均最大.利用29Si MAS NMR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硅氧烷的缩聚程度影响材料的荧光强度,说明材料中荧光单元的分子运动对材料的荧光性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聚合1 8-萘酰亚胺 聚硅氧烷 核磁共振 荧光特性 分子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反应抑制能力的发展:基于Go/NoGo任务的功能MRI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慧 王梦星 +3 位作者 张凯华 张记磊 孟卫霞 杜小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860-865,共6页
目的:运用功能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以及经典实验范式Go/NoGo任务,探讨儿童青少年运动反应抑制(motor response inhibition)与错误监测(error processing)能力的发展。材料与方法42名儿童青... 目的:运用功能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以及经典实验范式Go/NoGo任务,探讨儿童青少年运动反应抑制(motor response inhibition)与错误监测(error processing)能力的发展。材料与方法42名儿童青少年(8~17岁)在执行Go/NoGo任务的同时,进行fMRI数据采集。使用SPSS和SPM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取反应抑制关键脑区额下回与年龄作相关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应时间缩短,反应正确率提高。fMRI数据表明:对于成功反应抑制,在8~15岁期间,额下回激活强度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然而,青春期后期额下回激活强度增加趋于平缓。对于错误监测,右侧额下回激活强度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这些数据表明,额下回是反应抑制重要脑区之一,其在青春期前期随年龄而逐渐发育,青春期后期发育趋于平缓而逐渐成熟,接近成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反应抑制 磁共振成像 额下回 发育 错误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多普利溶液构象的NMR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沈莉 姜金良 +3 位作者 余亦华 吴艳波 孙秀燕 顾谦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3-157,共5页
采用1D和2D NMR技术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群多普利在CDCl3溶液中存在的两种构象进行了结构解析,并结合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的几何优化和能量计算.结果表明,群多普利因分子中酰胺键的旋转而形成反式构象A和... 采用1D和2D NMR技术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群多普利在CDCl3溶液中存在的两种构象进行了结构解析,并结合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的几何优化和能量计算.结果表明,群多普利因分子中酰胺键的旋转而形成反式构象A和顺式构象B,两种构象的能量差为6.35 kJ/mol,且顺式构象为该药物的优势构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多普利 核磁共振 构象 优势构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性纤维素/纳米银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8
9
作者 冯智莹 王忠 +3 位作者 葛昊 王敏 宋建会 徐敏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7,22,共6页
利用新型碱脲溶剂溶解纤维素,与具有天然抗菌性能的纳米银(Ag NPs)结合,制备得到抗菌性的纤维素/纳米银复合膜材料。利用纤维素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选用PVP作为分散剂和保护剂,用传统还原法制备得到纳米银溶液,与... 利用新型碱脲溶剂溶解纤维素,与具有天然抗菌性能的纳米银(Ag NPs)结合,制备得到抗菌性的纤维素/纳米银复合膜材料。利用纤维素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选用PVP作为分散剂和保护剂,用传统还原法制备得到纳米银溶液,与纤维素溶液复合,经再生成膜。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透射电镜(TEM)、固体核磁13C CP/MAS NMR对纳米银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膜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银对纤维素的结构基本无影响,而PVP与纤维素之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使纳米银可在纤维素复合膜中稳定存在。该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抗菌性测试结果表明,纤维素/纳米银复合膜具有极佳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在3以上,灭菌率高达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纳米银 氢键 NaOH/尿素/水溶剂体系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Go/Nogo任务中的脑fMRI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梦星 雷都 +4 位作者 张慧 张记磊 张凯华 马骏 杜小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缺陷型(ADHD-I)、混合型(ADHD-C)以及健康儿童在经典Go/Nogo抑制控制任务中脑功能激活的异同。方法对19例ADHD-I(ADHD-I组)、21例ADHD-C(ADHD-C组)和25名健康儿童(HC组)进行Go/Nogo任务fMRI,采用SPM...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缺陷型(ADHD-I)、混合型(ADHD-C)以及健康儿童在经典Go/Nogo抑制控制任务中脑功能激活的异同。方法对19例ADHD-I(ADHD-I组)、21例ADHD-C(ADHD-C组)和25名健康儿童(HC组)进行Go/Nogo任务fMRI,采用SPM8软件处理功能数据,比较3组反应抑制和错误加工激活脑区的差异。结果 3组反应抑制差异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额下回和右侧额中回,ADHD-C在左侧额下回的脑激活水平高于ADHD-I(P<0.001);3组错误加工差异脑区主要位于右侧额上回,而ADHD-C组与ADHD-I组激活脑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ADHD儿童在Go/Nogo任务中表现出的抑制控制脑功能受损,且ADHD-I和ADHD-C的反应抑制受损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静息态下脑活动异常的比率低频振幅fMRI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想敏 赵智勇 +4 位作者 尹大志 孙莉敏 郑晓慧 贾杰 范明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01-406,共6页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的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 ALFF)方法探究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基线脑活动异常变化。材料与方法1...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的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 ALFF)方法探究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基线脑活动异常变化。材料与方法16例慢性期左侧皮层下病变脑卒中患者和1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在0.01~0.08 Hz频段内计算f ALFF值,运用双样本t检验(P<0.05,Alpha Sim矫正)比较两组间的f ALFF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者组f ALFF值显著降低区域主要位于病灶同侧丘脑和基底节区,其中丘脑的f ALFF值与患者临床手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54,P=0.03<0.05)。结论脑卒中自发神经活动异常与病灶部位和病灶所致的手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阐释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志炜 郭天 +1 位作者 谢海滨 杨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6期439-445,共7页
目的利用影像组学与常规磁共振图像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材料与方法利用BRATS2017公开数据集,自动从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提取多种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灰度特征、纹理特征等,并运用特征选择方法进行特征选择,最后根据选出的特征对脑胶质... 目的利用影像组学与常规磁共振图像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材料与方法利用BRATS2017公开数据集,自动从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提取多种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灰度特征、纹理特征等,并运用特征选择方法进行特征选择,最后根据选出的特征对脑胶质瘤的高、低评级进行区分。对支持向量机、决策树与K近邻法等3种分类方法进行比较,也比较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包装方法和过滤方法这两种特征选择算法。结果采用过滤方法进行特征选择,支持向量机方法具有最高的准确率91.9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为0.90。进一步采用遗传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准确率提升至93.33%,AUC值为0.94。结论基于常规磁共振图像,利用影像组学方法,选择合适的特征组合,可以对脑胶质瘤进行自动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神经胶质瘤 特征选择 遗传算法 肿瘤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人脑深层灰质核团概率性图谱的构建 被引量:2
13
作者 薄斌仕 翟国强 +2 位作者 张苗 王乙 李建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67-373,共7页
目的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技术制作可用于自动分割大脑深层灰质核团的概率图谱。材料与方法 15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研究,所有受试者扫描均在3.0 T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上完成。在随机选取的10名受试... 目的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技术制作可用于自动分割大脑深层灰质核团的概率图谱。材料与方法 15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研究,所有受试者扫描均在3.0 T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上完成。在随机选取的10名受试者得到的标准空间QSM图上,手动勾画出六个双侧脑深部灰质核团,之后采用相应的图谱评价方法选择最优概率阈值的图谱作为最终的概率图谱。在其余5名受试者得到的标准空间QSM图上,分别使用三种图谱(概率图谱、AAL图谱和Johns Hopkins图谱)自动分割和由2名研究者手动勾画出六个双侧脑深部灰质核团感兴趣区,并分别计算自动分割与手动勾画得到的区域的相似度Dice系数和磁化率值,以评价概率图谱的准确性。结果在基底节区域,概率图谱分割结果的Dice系数明显高于AAL图谱,但和Johns Hopkins图谱区别不大;在颅底和小脑区域,概率图谱分割结果的Dice系数明显高于Johns Hopkins图谱。与其他两种图谱相比,概率图谱自动分割深部核团后测量得到的磁化率值,更接近于手动勾画核团测量得到的磁化率值,其差别更小。结论基于多名受试者QSM图像构建的脑深部灰质核团概率图谱,对大脑灰质核团分割效果更加可靠,可有效提高图像分析工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定量磁化率成像 基于图谱分割 脑深部核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机对反应攻击的调制作用——基于静息态fMRI的个体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擘 陈卓 +3 位作者 郑丽 李林 宁瑞鹏 郭秀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8期602-607,共6页
目的采用泰勒范式并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他人动机对反应攻击调制的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材料与方法共计30名健康男性被试参与本研究。在任务中,被试与4个对手轮流进行竞争反应时比赛,输的人被赢的人惩罚。这4个对手分别设... 目的采用泰勒范式并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他人动机对反应攻击调制的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材料与方法共计30名健康男性被试参与本研究。在任务中,被试与4个对手轮流进行竞争反应时比赛,输的人被赢的人惩罚。这4个对手分别设置为:故意的高、低攻击对手和无意的高、低攻击对手。本研究采用被试给故意和无意高攻击对手惩罚强度的差值来量度动机对个体反应攻击的调制效应(动机效应)。使用DPARSF处理采集到的静息态数据,并将动机效应与静息状态下大脑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做相关分析。结果右侧颞顶联合区的Re Ho值与动机效应呈正相关;右侧纹状体的Re Ho值与动机效应呈负相关。结论这些数据表明颞顶联合区和纹状体与动机对反应攻击的调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攻击 动机 磁共振成像 功能 泰勒范式 局部一致性 颞顶联合区 纹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短阵脉冲刺激对健康大脑运动皮层局部一致性和低频振幅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瑞萍 张慧 +5 位作者 杨青 朱玉连 汤昕未 范顺娟 吴军发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08-1113,共6页
目的:探讨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cTBS)对双侧大脑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区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1名健康志愿者作为被试,采用经颅磁刺激仪对被试右侧大脑M1区手部支配区进行一次cTB... 目的:探讨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cTBS)对双侧大脑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区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1名健康志愿者作为被试,采用经颅磁刺激仪对被试右侧大脑M1区手部支配区进行一次cTBS干预,并分别在cTBS干预前和cTBS干预后即刻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cTBS干预前后双侧大脑M1区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平均局部一致性(mean regional homogeneity,mReHo)的变化。结果:双侧M1区在cTBS干预前后的ReHo、mReHo和ALFF指标均值显著降低(P<0.05);体素水平的比较显示,右侧M1区顶部ALFF显著降低(FWE校正P<0.05);大脑60,61,62亚区ALFF在cTBS干预前后差异显著(前测>后测,P<0.01);54、56、58、60、61亚区的ReHo值在cTBS干预后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DR q<0.05);56、58、60等多个亚区,mReHo差异显著(前测>后测,FDR q<0.05)。结论:cTBS干预后,大脑右侧M1区多个亚区ALFF、ReHo、mReHo下降,表明cTBS能够抑制所刺激侧健康大脑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且抑制效应在干预后即刻产生;大脑左侧M1区少量亚区的ALFF、ReHo、mReHo下降,表明cTBS可能同时抑制对侧运动皮层的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短阵快速脉冲刺激 静息态 低频振荡振幅 低频振荡振幅比率 局部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短阵脉冲刺激抑制一侧初级运动皮层后脑功能连接的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青 胡瑞萍 +6 位作者 吴军发 杜小霞 朱玉连 汤昕未 范顺娟 田闪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94-1398,1404,共6页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健康被试者一侧初级运动皮层经持续短阵脉冲刺激抑制后与全脑其他灰质区域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采用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TBS)对21例健康被试者的右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进行抑制。在cTBS干预前...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健康被试者一侧初级运动皮层经持续短阵脉冲刺激抑制后与全脑其他灰质区域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采用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TBS)对21例健康被试者的右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进行抑制。在cTBS干预前和干预后即刻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以右侧M1区受抑制最明显的区域作为种子点,与全脑其他灰质区域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比较右侧M1区种子点在cTBS干预前后与全脑其他区域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右侧M1区种子点在cTBS干预前与大脑广泛区域存在较强的功能连接,在cTBS干预后功能连接范围缩小、连接强度减弱,以右侧扣带回中部和左侧中央后回减弱最为明显,具有显著性意义(单个体素P<0.001, GRF校正P<0.05)。结论:健康被试者一侧运动皮层受到抑制后,与全脑灰质功能连接普遍减弱,尤以与同侧扣带回中部及对侧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减弱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运动皮层 功能连接 持续短阵脉冲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