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医药制造业供应链的长三角城际功能分工结构、演化与机制
1
作者 孙斌栋 张杰 张维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101,共14页
功能分工是城市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既有研究多基于城市属性视角分析城际功能分工,缺乏基于联系视角的认知。本文综合供应链上下游分工思想和功能单中心-多中心理论,构建联系视角下城际功能分工的... 功能分工是城市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既有研究多基于城市属性视角分析城际功能分工,缺乏基于联系视角的认知。本文综合供应链上下游分工思想和功能单中心-多中心理论,构建联系视角下城际功能分工的方法框架;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06-2023年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供应商-客户数据,对城际功能分工的结构模式进行刻画识别,进一步利用随机行动者模型对城际功能分工关系建立的影响机制进行定量检验。研究发现,供应链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前、后端环节分工关系均呈现单中心模式向多中心模式转变的趋势;不同城市在前、后端环节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属性,并存在向功能多样化发展的特征。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前、后端环节城际分工关系的建立都受到路径依赖、伙伴链接的影响,且地理邻近和组织邻近的城市之间也更倾向于建立分工关系;但前端环节分工关系的演化兼具路径创造特征,经济规模越大的城市发出和接收的分工关系的数量也越多,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之间建立分工关系的概率也更大;而后端环节分工关系的演化存在互惠链接倾向,基础设施较好、市场腹地较大的城市倾向于发出更多的分工关系。本文将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研究范式由城市属性视角拓展至城际联系视角,丰富了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研究范畴,并对优化新兴产业城际分工结构的政策制定具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分工 供应链关系 单中心-多中心 随机行动者模型 生物医药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教育中科学家的角色与功能 被引量:6
2
作者 朱晶 姜雪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63,共14页
部分科学家参与科学教育的专业实践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是发展高质量科学教育的关键要素。科学家为何以及应该如何深度参与到其他专业群体之中,即科学教育中科学家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问题,尚缺乏适当的分析框架。互动型专长这一概念框... 部分科学家参与科学教育的专业实践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是发展高质量科学教育的关键要素。科学家为何以及应该如何深度参与到其他专业群体之中,即科学教育中科学家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问题,尚缺乏适当的分析框架。互动型专长这一概念框架,强调科学研究中的默会规范,以及外行沉浸于科学研究活动与科学群体之中的重要性,适用于分析当前科学教育如何实现实践转向。当下的科学实践存在着社会−认知上的层级迁移、更强的默会程度和交叉性等特征,科学发展的动态性和科学探索的复杂性给科学教育变革带来了新挑战。科学教育在将科学认知实践的真实过程、与认知实践相关的社会维度等转化为教育资源时,衔接不足。通过参与校内外科学教育,科学家能够促进科学外行的互动型专长,自身也能获得一定的社会−认知受益。科学家深度参与科学教育有多重角色,是促进学生参与和理解真实的科学认知实践的衔接者和资源提供者、科学教育领域的合作研究者。通过传递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澄清学科交叉中的多重概念与推理、促进理解科学模型、促进有科学证据的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家能够发挥的功能可以是:提升课程质量、影响教学实践、提升基础教育科学教师的培养层次,助力学生成为认知实践的主体,培养科技人才、促进有科学证据的科学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家 交叉科学 互动型专长 默会知识 科学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路径——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伟佳 孙斌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03-1512,共10页
在当前城镇化速度放缓的新形势下探索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多源人口迁移数据,探讨城市行政层级、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口吸引力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行政层级提高和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城市人口吸引力总体上呈现... 在当前城镇化速度放缓的新形势下探索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多源人口迁移数据,探讨城市行政层级、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口吸引力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行政层级提高和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城市人口吸引力总体上呈现增强的趋势,其中,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吸引力高于一般地级市,更是远远高于县级市(县);以人均既有人口吸引迁入人口数来衡量,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与更高层级、更大规模的直辖市的吸引力基本处于同一区间,意味着这些城市已经接近最大城市规模;动态来看,县级市(县)的人口吸引力在增强,而其他层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在下降;农业户口的迁移人口较城市户口迁移人口更倾向于向低层级城市迁移。当前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政策是在城镇化速度放缓形势下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符合人口迁移的趋势,也适应了农村地区待城镇化主体的需求特征。鉴于县级市(县)的人口吸引力不足,农村人口向县级市(县)转移势必是政策支持型的城镇化,这与向高层级城市自发迁移的城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而应是并行不悖的。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正是中国治理优势所在。此外,东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具有基本相同的人口吸引力。因而,在人口向中西部回流的大背景下,不同省份的城镇化宜以省会城市为中心自成体系;在省会城市开始面临集聚不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省域内副中心城市是重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城市人口吸引力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区经济”理论再审视:理论逻辑、情境变迁与发展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斌栋 匡贞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146,共12页
行政区经济理论已实现了特定现象的概念化,并在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但其现实基础正面临冲击,市场主体独立性增强与市场体系深化、中央调控能力强化、交通通信技术进步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区经济,从而呈现出隐蔽化与... 行政区经济理论已实现了特定现象的概念化,并在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但其现实基础正面临冲击,市场主体独立性增强与市场体系深化、中央调控能力强化、交通通信技术进步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区经济,从而呈现出隐蔽化与非正式化、稳态化与内卷化以及模糊化与复杂化等新特征。为了保持理论活力、解释力和预测力,行政区经济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增强逻辑严谨性与可拓展性。未来发展要在政治体制改革、多元共治体系构建、地方政府角色重新定位三个方向取得突破,一方面要扎根于本土的历史路径和现实情境,增加理论厚度和深度,为破除区域壁垒和完善空间治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国际学术对话和比较研究,在更大框架内实现理论升华,形成既遵循世界普遍规律性,又充满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经济理论框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经济 行政区划 区域一体化 跨域协作 统一大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