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除藻剂应急治理玄武湖蓝藻水华实验研究 被引量:48
1
作者 李静会 高伟 +2 位作者 张衡 陆健健 刘光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2,共3页
湖泊富营养化是中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治理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2005年9月在南京玄武湖开展了化学除藻剂治理蓝藻水华的实验研究,除藻剂平均用量为26.87g/m2,治理后实验区藻类... 湖泊富营养化是中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治理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2005年9月在南京玄武湖开展了化学除藻剂治理蓝藻水华的实验研究,除藻剂平均用量为26.87g/m2,治理后实验区藻类总量下降了82.8%;水体各项理化指标得到一定改善,但停止洒药后部分指标回升;浮游动物未出现显著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除藻剂可能在短时间内除抑蓝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除藻剂 应急治理 玄武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滩涂促淤圈围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茅志昌 李九发 吴华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80,F003,共5页
近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一些水坝的修建 ,特别是三峡水库的兴建 ,将使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 ,导致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滩涂淤涨速率减缓 ,冲刷岸滩长度增加。作者分析了上海市不同岸段滩涂的冲淤状况 ,以及滩涂开发利用与湿地保护、航道整治... 近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一些水坝的修建 ,特别是三峡水库的兴建 ,将使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 ,导致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滩涂淤涨速率减缓 ,冲刷岸滩长度增加。作者分析了上海市不同岸段滩涂的冲淤状况 ,以及滩涂开发利用与湿地保护、航道整治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不同区段滩涂促淤圈围的要点。建议抓住目前有利时机 ,加大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滩涂资源 长江口 杭州湾 促淤圈围 入海泥沙量 湿地保护 航道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南港采砂对河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茂田 程和琴 +2 位作者 周丰年 吴敬文 李伯昌 《海洋测绘》 2011年第1期50-53,共4页
利用多波束测深及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发现:南港主槽有若干长50-100m,深3-5m的采砂坑;瑞丰沙体南侧存在高0.5-1.2m,长约1800m的两级陡坎,陡坎下有长1850m、宽400m、体积124.5万立方米的滑坡体。近8年来,瑞丰沙冲刷减少3724万立方米。采砂... 利用多波束测深及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发现:南港主槽有若干长50-100m,深3-5m的采砂坑;瑞丰沙体南侧存在高0.5-1.2m,长约1800m的两级陡坎,陡坎下有长1850m、宽400m、体积124.5万立方米的滑坡体。近8年来,瑞丰沙冲刷减少3724万立方米。采砂坑、陡坎与滑坡体形成的主要受采砂及其引起的瑞丰沙顶部水沙通量调整控制,采砂引起瑞丰沙顶部过水断面增加8240m^2,涨潮从南小泓分流0.96亿立方米,落潮从南港主槽分流1.43亿立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测量 数字高程模型 采砂 河床稳定性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8
4
作者 李秀文 何青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17,共3页
为了给长江口区的综合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细颗粒泥沙絮凝的研究成果,并着重于有关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问题研究成果。从细颗粒泥沙絮凝的机理、絮凝的特性、絮凝沉降的动力模式以及长江口泥沙数学模型... 为了给长江口区的综合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细颗粒泥沙絮凝的研究成果,并着重于有关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问题研究成果。从细颗粒泥沙絮凝的机理、絮凝的特性、絮凝沉降的动力模式以及长江口泥沙数学模型中絮凝影响因素的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建议下一阶段工作应重点放在对泥沙动力特性的研究上,继续开展长江口泥沙絮凝沉降动力学模式的研究工作和完善考虑泥沙絮凝影响因素的泥沙计算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泥沙 絮凝 临界粒径 沉降速度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船体曲面分段建造的空间调度方法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志英 王蕾 +1 位作者 江志斌 李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9-573,共5页
针对船体曲面分段生产调度复杂且具有时空耦合特性,提出船体曲面分段建造动态空间调度方法,建立动态空间调度流程.根据船舶建造分段搭载网络计划图,确定曲面分段建造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利用空域思想确定船体分段在工作平台上的空间位... 针对船体曲面分段生产调度复杂且具有时空耦合特性,提出船体曲面分段建造动态空间调度方法,建立动态空间调度流程.根据船舶建造分段搭载网络计划图,确定曲面分段建造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利用空域思想确定船体分段在工作平台上的空间位置;考虑到系统干扰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提出了自适应时空调整策略.最后,以上海某造船厂曲面加工车间分段制造数据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调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船舶生产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制造 动态空间调度 曲面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农药六六六对胶州湾海域水质的影响Ⅰ.含量的年份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杨东方 陈豫 +2 位作者 吴绍渊 丁咨汝 石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2-56,共5页
根据1979~1984年(缺少1980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有机农药六六六(HCH)在胶州湾水域的含量大小、年份变化和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979~1984年(缺1980年)期间,在胶州湾水体中HCH的含量逐年都在减少。在1983年,中国禁止HCH... 根据1979~1984年(缺少1980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有机农药六六六(HCH)在胶州湾水域的含量大小、年份变化和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979~1984年(缺1980年)期间,在胶州湾水体中HCH的含量逐年都在减少。在1983年,中国禁止HCH的使用,在禁用后,水体中HCH的含量全部低于一类海水的水质标准。在禁用后,水体中HCH的含量很低,几乎没有季节变化。因此,中国禁止HCH的使用对环境的改善取得显著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六六(HCH) 含量 年份 禁用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的形成和变迁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军宏 孟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17,共4页
根据志书、历史地图及有关文献记载的地史和水沙资料,以年代、时间为序,结合地质地貌、水文泥沙、沉积动力等多学科分析,论述了长江河口在演化中出现的3代北支。3代北支均为长江河口一级汊道,由沙岛分隔而成,一般沙岛萌生在先,北支形成... 根据志书、历史地图及有关文献记载的地史和水沙资料,以年代、时间为序,结合地质地貌、水文泥沙、沉积动力等多学科分析,论述了长江河口在演化中出现的3代北支。3代北支均为长江河口一级汊道,由沙岛分隔而成,一般沙岛萌生在先,北支形成在后,现行北支形成于崇明岛成型1 000多年后。当潮流作用超过径流作用时,北支便由河控通道转化为潮控通道,进入衰退期。消亡或更替的过程是:沙岛并岸,沙嘴跃移,河口束狭并向海推进。根据分析,在自然状态下,最长500 a,短则200 a,长江北支将自行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岛 河口变迁 演化过程 长江口北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拉脊山南坡黄土剖面的土壤发育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琳 李福春 +3 位作者 吴枫 罗旭鹏 孙千里 金章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3-738,共6页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拉脊山南坡一黄土剖面(P-22)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古土壤层和现代土壤层的发育特征,讨论了其环境指示意义以及作为土壤母质的黄土的可能来源。初步结果显示:(1)与黄土高原、青海湖周边以及附近盆地的黄土相比,拉脊山南...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拉脊山南坡一黄土剖面(P-22)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古土壤层和现代土壤层的发育特征,讨论了其环境指示意义以及作为土壤母质的黄土的可能来源。初步结果显示:(1)与黄土高原、青海湖周边以及附近盆地的黄土相比,拉脊山南坡的黄土具有粘粒含量偏高、CaCO3含量偏低的特点。(2)P-22剖面古土壤层的母质为粘黄土,现代土壤层的母质为黄土,说明拉脊山(南坡)在古壤层形成时期位于黄土堆积消减带上,而现代土壤层形成时期位于黄土堆积带上。(3)P-22剖面的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高岭石+蛭石,不同于黄土高原黄土的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组合,说明形成拉脊山(南坡)黄土的气候条件比黄土高原更加冷干。(4)综合分析风化淋溶指数(ba值)、Rb/Sr比、CaCO3含量、伊利石/高岭石比值和伊利石结晶度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P-22剖面从下至上(由老到新)化学风化强度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即拉脊山地区的气候条件有逐渐向温暖和湿润方向演化的倾向。(5)土壤发育指数(SI)显示,尽管拉脊山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冷干为主,但在黄土母质基础上仍然可以发育土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高原地区不同气候背景下土壤的发生过程及其形成速率,促进该地区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发育特征 黄土 母质来源 拉脊山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