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敞大河口滩槽冲淤对台风的响应及其动力泥沙机制探讨——以长江口南汇边滩-南槽-九段沙系统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杨世伦 丁平兴 赵庆英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9-75,共7页
台风期间 ,潮间带和潮下带岸坡总体上遭受侵蚀 ,而向岸一侧的沼泽和向海一侧的深槽则趋于淤积。台风期间的冲淤强度比正常天气的高 1- 2个数量级。台风期间裸滩的侵蚀机制是风将高能传递给水体使水体挟沙能力剧增 ,沼泽迅速淤积的机制... 台风期间 ,潮间带和潮下带岸坡总体上遭受侵蚀 ,而向岸一侧的沼泽和向海一侧的深槽则趋于淤积。台风期间的冲淤强度比正常天气的高 1- 2个数量级。台风期间裸滩的侵蚀机制是风将高能传递给水体使水体挟沙能力剧增 ,沼泽迅速淤积的机制与植被的消能捕沙功能、涨潮水体的高含沙量和明显的增水有关 ,而深槽的骤淤则是由于深水区底层相对较弱的动力条件与浅滩侵蚀所致的高含沙量不相适应。受径流和潮流对泥沙扩散作用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动力泥沙机制 台风 风暴 岸滩剖面 潮间带 沉积作用 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表层沉积中的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陈荣华 孟翊 +1 位作者 华棣 王汝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30,共6页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 ,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 ,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而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分布则明显受表层沉积物类型、表层初级生物生产力和碳酸盐溶解作用所控制。其中 ,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低 ,含少量浅水介形类 ,放射虫在陆架浅水区缺失 ,但含有较多硅藻和海绵骨针等其它硅质微体化石 ,反映该区由于海冰、表层海水温度较冷而导致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低。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丰度比楚科奇海高一个数量级 ,底栖有孔虫分异度也相对高 ,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与钙质化石一样 ,其丰度比楚科奇海明显高 ,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高。根据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值的水深变化 ,推测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 (CCD)相对浅 ,分别位于水深 2 0 0 0 m和 38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碳酸盐溶解作用 表层沉积 北极 楚科奇海 白令海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九发 何青 徐海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2-310,共9页
1976年以来 ,在长江河口盐水楔和最大浑浊带活动的河道进行了 2 0余次现场观测。本文在现场观测资料基础上 ,确认长江河口浮泥由细颗粒泥沙组成 ,中值粒径在8— 1 1 5μm ,小于 2 μm的粘土占 2 8 1 8%— 36 39%。长江河口浮泥是悬沙... 1976年以来 ,在长江河口盐水楔和最大浑浊带活动的河道进行了 2 0余次现场观测。本文在现场观测资料基础上 ,确认长江河口浮泥由细颗粒泥沙组成 ,中值粒径在8— 1 1 5μm ,小于 2 μm的粘土占 2 8 1 8%— 36 39%。长江河口浮泥是悬沙在盐淡水混合环境中絮凝沉降于近底和风暴潮再悬浮泥沙形成的高浓度浑水层。在成因类型上分为憩流浮泥、盐水楔浮泥和风暴潮浮泥 ,第 1种在涨或落潮转流期低流时形成 ,规模大 ,厚度薄 ;第 2种在盐水楔发育时形成 ,规模较小 ,厚度较大 ;第 3种在大风后形成 ,规模大 ,范围广 ;若三者相遇 ,则浮泥厚度和范围最大。浮泥具有洪枯季、大小潮和风暴周期变化规律。长江河口河道宽浅 ,但河槽中动力作用较强 ,自然状态下浮泥层比较薄 ,在人工疏浚河槽中可以出现 1 0m多厚的浮泥层。浮泥层的变化与河口拦门沙的冲淤有良好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浮泥 盐水楔 絮凝沉降 形成机理 风暴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附近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地层放射性核素^(210)Pb定年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自磐 刘广山 +2 位作者 卢冰 张卫国 韩晓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82,共7页
用γ谱方法测定了南极长城站附近特有生物群落栖息地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地表沉积物中40K,137Cs,210Pb,226Ra,228Ra,228Th.和238U平均比活度,分别为143,7.56,24.1,3.65,5.36,4.15和6.5 Bq/kg.同时测试了阿德雷岛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 用γ谱方法测定了南极长城站附近特有生物群落栖息地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地表沉积物中40K,137Cs,210Pb,226Ra,228Ra,228Th.和238U平均比活度,分别为143,7.56,24.1,3.65,5.36,4.15和6.5 Bq/kg.同时测试了阿德雷岛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地层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利用其中的210Pb比活度,210Pbex垂向变化特征,推演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地质历史年代:其中AD1-a柱样时间跨度约为74 a(1928~2002年),据此计算了沉积速率为0.063 mm/a(r=0.794),并讨论了在南极特定条件下,放射性核素示踪对定年影响以及与区域现代气候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放射性核素 企鹅栖息地 沉积地层 ^210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在海岸岸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何青 恽才兴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7-94,共8页
利用多时相航卫片图像信息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三门湾自然环境、水动力条件、泥沙运动等因素分析,研究海岸岸滩形态及演变过程,指出该地区的岸滩稳定性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利用航卫片技术有空间分布和环境动态分... 利用多时相航卫片图像信息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三门湾自然环境、水动力条件、泥沙运动等因素分析,研究海岸岸滩形态及演变过程,指出该地区的岸滩稳定性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利用航卫片技术有空间分布和环境动态分析方面的优势,结合常规水文地形资料进行海岸岸滩稳定性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岸滩稳定性 三门湾 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极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层中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环境气候意义
6
作者 张海娜 潘建明 +1 位作者 于培松 张卫国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2期58-64,共7页
对2001年采集的西南极阿德雷岛(Ardley Island)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层的柱状样品进行了210Pb精确定年,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其柱状样品以及采自2001年和2006年微表层样品中的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甲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西南极阿德雷岛... 对2001年采集的西南极阿德雷岛(Ardley Island)企鹅栖息地粪土沉积层的柱状样品进行了210Pb精确定年,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其柱状样品以及采自2001年和2006年微表层样品中的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甲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西南极阿德雷岛企鹅粪土沉积层的类脂生物标志物时间序列(1926—2006年),并应用粪土沉积层记录的脂肪酸分子nC18∶2/nC18∶0值,探讨了80 a以来南极地区2次短期气候冷暖变化事件在年代和形式上与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企鹅粪土沉积层记录的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主峰碳(C23)、轻烃/重烃(∑C21-/∑C)值、正构烷烃碳优势指数(CPI)等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菌藻微生物与陆地植被的相对变化,而且也与气候变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细菌脂肪酸iC15∶0/aC15∶0值敏锐地反映出这一地区2个时段(2~3 cm和4~5 cm均对应于ENSO结束之年)微生物作用的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脂肪酸碳优势指数(CPIA)值的降低,表明微生物为粪土沉积层贡献了低碳数的脂肪酸组分,反映出微生物及细菌在南极这个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说明微生物的活动与气候冷暖条件存在着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企鹅粪土沉积层 ^210Pb定年 生物标志物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的形成机理与特点 被引量:24
7
作者 潘定安 沈焕庭 茅志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2-69,共8页
泥沙积聚再悬浮是长江口浑浊地带形成的主要机理.促使泥沙积聚有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和盐淡水交汇混合两种机制,前者形成潮汐浑浊带,后者形成盐水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是具有两种不同机制的盐潮复合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在不同时间、不同... 泥沙积聚再悬浮是长江口浑浊地带形成的主要机理.促使泥沙积聚有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和盐淡水交汇混合两种机制,前者形成潮汐浑浊带,后者形成盐水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是具有两种不同机制的盐潮复合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浑浊带 泥沙积聚 泥沙再悬浮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平坝白云岩风化壳稀土超常富集层中稀土赋存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艳丽 孙承兴 +1 位作者 王世杰 刘秀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7-633,共7页
以平坝白云岩风化壳剖面为例,主要利用化学连续提取的方法,结合透射电镜的分析,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附近的稀土超常富集层中REE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REE在水溶态及可交换态(相态Ⅰ)、碳酸盐结合态及专性吸附态(相态Ⅱ)、... 以平坝白云岩风化壳剖面为例,主要利用化学连续提取的方法,结合透射电镜的分析,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附近的稀土超常富集层中REE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REE在水溶态及可交换态(相态Ⅰ)、碳酸盐结合态及专性吸附态(相态Ⅱ)、非晶质氧化铁锰结合态(相态Ⅲ)、晶质氧化铁锰结合态(相态Ⅳ)、有机质及硫化物结合态(相态Ⅴ)和残渣态(相态Ⅵ)等6种相态的含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REE在富集层中主要以专性吸附态、残渣态和有机态为主。风化前缘可溶态稀土所占比例较高,为稀土在风化壳中的迁移、转化提供可能;基岩中原生含磷稀土矿物的风化产生的稀土磷酸盐矿物的聚集导致了残渣态稀土大量存在于风化前缘;此外,由于风化淋溶的不断进行,可溶态的REE在高的pH值条件与剖面中的有机质、铁锰氧化物和粘土矿物共同作用下沉淀、富集,也导致了风化前缘稀土的超常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壳 稀土赋存状态 富集层 化学连续提取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泥炭类脂物记录的微生物特征和植被演替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桂芳 谢树成 +1 位作者 黄俊华 陈中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0-177,共8页
为进一步了解泥炭中微生物特征和植被的变化,对采自浙江天目山的样品进行了类脂生物标志物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测定。有机碳δ^13Corg值整体偏负,显示C3植物占优势的特点。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大多数样品来源于陆生高... 为进一步了解泥炭中微生物特征和植被的变化,对采自浙江天目山的样品进行了类脂生物标志物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测定。有机碳δ^13Corg值整体偏负,显示C3植物占优势的特点。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大多数样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和低等菌藻类生物,其中高碳数正构烷烃主要以C29为主峰,显示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但草本植物的相对比例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且这种变化与有机质的相对贡献量密切相关。在深度100-68cm,不同来源的有机质,特别是低等菌藻类的相对贡献量都相对较少;在深度68~30cm,低等茵藻类生物的贡献逐渐变大;而表层泥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被,菌藻类的输入较少。泥炭有机碳同位素与类脂生物标志物的综合特征表明,该区植被经历了几次明显变化,并据此可将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化分为早(4100-3200aRP.)、中(3200~700a13.P.)、晚(700aB.P.以来)三个环境演化阶段,其结论与前人的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脂生物标志物 泥炭 微生物特征 植被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南海北部陆架锋区悬浮颗粒态硅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鲁超 刘素美 +4 位作者 任景玲 陈琪 罗忻 李建兵 张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39,共9页
对冬季南海北部陆架锋区的悬浮颗粒态生物硅(Particulate Biogenic Silica,PBSi)和成岩硅(Lithogenic Silica,LSi)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讨论了悬浮颗粒态生物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颗粒态生物硅和成岩硅平均... 对冬季南海北部陆架锋区的悬浮颗粒态生物硅(Particulate Biogenic Silica,PBSi)和成岩硅(Lithogenic Silica,LSi)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讨论了悬浮颗粒态生物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颗粒态生物硅和成岩硅平均含量分别为0.59和8.93μmol/dm3。生物硅分布与水团关系密切:在营养盐充足的沿岸水生物硅含量高(1.0μmol/dm3);而在营养盐缺乏的陆架表层水生物硅含量低(0.23μmol/dm3);在两种水团过渡区生物硅含量居中(0.65μmol/dm3)并与溶解硅酸盐(Dissolved Silicate,DSi)成显著正相关(R=0.48,N=44,P=0.001,a=0.01)。此外锋面位置也直接影响生物硅的含量与分布。大部分调查海区被高温高盐低营养盐海水占据,因此导致了调查海区以低浓度的生物硅和成岩硅为特征,且与世界其他海区相比,生物硅含量处于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成岩硅 分布 陆架锋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