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3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缅怀历史,开创未来——丁平兴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60周年院庆大会上的发言
1
作者 丁平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25,共3页
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河口海岸研究的创始单位,在以陈吉余院士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与垂范下已走过60多年历程.从最早只有5人的河口研究室,发展到目前在国内外均具有重要影响的河口海岸研究“国家队”.近期我们在梳理《学报》历年刊发... 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河口海岸研究的创始单位,在以陈吉余院士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与垂范下已走过60多年历程.从最早只有5人的河口研究室,发展到目前在国内外均具有重要影响的河口海岸研究“国家队”.近期我们在梳理《学报》历年刊发的专辑时,发现了陈吉宇院士在1995年主持出版的关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和深水航道治理与港口建设的专辑,又重温到2017年10月18日丁平兴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60周年院庆大会上的发言稿,启发颇深.特别是他们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传统与特色,既是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保贵财富,对于其他单位、其他学科科学研究又都具有借鉴意义,值得发扬光大.现刊载丁平兴教授的发言稿,介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的创业与发展史,交流在60年的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传统与特色,期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口海岸 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 陈吉余 院庆 最大浑浊带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堤防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研究与展望
2
作者 朱勇辉 李梦雨 +5 位作者 栾华龙 渠庚 元媛 吴巍巍 葛建忠 GUO Jun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共7页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增强、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的多重影响下,河口海岸地区遭受极端洪潮破坏的风险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河口海岸堤防安全。河口海岸地区动力条件复杂多变、灾害成因多样,且相关作用过程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导致河口海岸堤...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增强、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的多重影响下,河口海岸地区遭受极端洪潮破坏的风险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河口海岸堤防安全。河口海岸地区动力条件复杂多变、灾害成因多样,且相关作用过程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导致河口海岸堤防安全风险评估及灾害预报预警难度高。围绕河口海岸堤防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的国际科学研究热点和国家防灾减灾的重大战略需求,梳理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相关建议及展望。相关研究的突破可服务于河口海岸地区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为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堤防安全 复合致灾因子 洪潮灾害链演化机理 堤防灾变响应机制 堤防安全风险评估 堤防安全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动态变化过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益 戴志军 +3 位作者 庞文鸿 梁喜幸 罗杰骏 熊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共12页
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 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21年卫星遥感影像、2022年11月实地采集的沙嘴表层沉积物以及区域水文资料,分析中—强潮环境的大风江河口沙嘴演变特征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大风江河口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其中沙嘴宽度与面积呈洪季变大、枯季变小的季相变化特征;(2)沙嘴沉积物主要来源为洪季的径流来沙,沙嘴海侧顶部沉积物平均粒径最粗,并向陆侧与中部、尾部逐渐变细。沉积物主要由海侧顶部向沙嘴中部及尾部方向输移,使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3)波浪是控制大风江沙嘴长期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中—强潮环境下潮流作用是沉积物向岸输送、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的原因,径流量的洪枯季显著差异是沙嘴宽度与面积洪季变大、枯季变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遥感影像 河口沙嘴 大风江河口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盐沼水体溶解态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及降解转化机理——以上海崇明东滩盐沼湿地为例
4
作者 李润 陈洁南 +1 位作者 陈灏 曹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7,共13页
作为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河口盐沼拥有巨大的碳储量,是全球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盐沼水体中溶解态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含量和光谱特性在潮汐交换和季节更替等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呈现高动态变化.聚焦受长江影响... 作为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河口盐沼拥有巨大的碳储量,是全球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盐沼水体中溶解态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含量和光谱特性在潮汐交换和季节更替等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呈现高动态变化.聚焦受长江影响下的上海崇明东滩盐沼湿地,通过在不同季节开展一个完整潮汐周期内的高频采样,以盐沼水体中的DOM为研究对象,刻画了盐沼水体的DOM含量(以DOM中的碳元素含量表示,即溶解态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和光谱特性(以DOM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OM,CDOM)的光吸收特性表示)在潮汐周期和季节尺度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潮汐周期尺度上,相较于涨潮时的水体,落潮时的盐沼水体具有较高的DOC浓度、较强的紫外吸收(α_(CDOM)(350)和α_(CDOM)^(*)(350))、较高的芳香度(Specific Ultraviolet Absorbance,SUVA254)以及较低的光谱斜率(S275-295).在季节尺度上,相较于冬季和春季,夏季和秋季落潮时的盐沼水体具有较高的DOC浓度、较强的紫外吸收、较高的芳香度以及较低的光谱斜率.夏季盐沼水体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5 d的培养周期内,光化学降解是移除盐沼水体中CDOM的主要因素,而微生物作用则显著影响了水体中DOM的整体含量.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河口盐沼通过侧向输送过程输出溶解态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及其降解转化机理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盐沼 溶解有机碳 有色溶解有机物 潮汐交换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卫星遥感的河口潮滩植被指数构建研究
5
作者 叶可 田波 王玉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河口海岸区域因为受到潮汐动态淹没的影响,位于潮滩前沿和潮沟边缘的低覆盖度植被信息难以被常用的陆地植被指数准确提取.以长江河口潮滩湿地为研究区域,在常用陆地植被指数比较与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湿度指数构建了适用于河口潮滩区域的... 河口海岸区域因为受到潮汐动态淹没的影响,位于潮滩前沿和潮沟边缘的低覆盖度植被信息难以被常用的陆地植被指数准确提取.以长江河口潮滩湿地为研究区域,在常用陆地植被指数比较与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湿度指数构建了适用于河口潮滩区域的植被指数ETFVI(Estuarine Tidal Flat Vegetation Index),对其提取的植被分布信息和反演的覆盖度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ETFVI与常用的8种植被指数相比,由于考虑了下垫面湿度变化对植被指数的影响,提取植被分布信息的准确率和F_(1)值相较第2名分别提高了10.38%和6.9%;ETFVI对植被覆盖度的反演结果与其他8种植被指数相比,平均相对误差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潮滩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监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长江口 潮滩湿地 湿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海上光伏场区潮位高精度预报
6
作者 叶灿胜 翟鸣皋 朱建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69,共12页
在超浅海建造海上光伏场区,需要开展潮位预报以保障施工船只的安全和工程顺利进行.在黄河口HG14海上光伏场区开展了连续3个多月的潮位观测,基于实测潮位数据,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开展测站潮汐调和分析预报,以及建立渤海水动力模型,并在模... 在超浅海建造海上光伏场区,需要开展潮位预报以保障施工船只的安全和工程顺利进行.在黄河口HG14海上光伏场区开展了连续3个多月的潮位观测,基于实测潮位数据,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开展测站潮汐调和分析预报,以及建立渤海水动力模型,并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开展潮位数值预报.实测潮位资料表明,光伏场区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混合潮,潮汐日不等明显,最大潮差约为2.0 m.经11个主要分潮的调和分析,振幅从大到小的次序为M2、K1、O1、S2、K2、P1、N2、M4、Q1、MS4、M6,振幅分别为62.28、26.27、22.06、20.87、7.49、6.64、6.36、5.11、4.28、1.47、0.65 cm.其中,M2分潮振幅最大,为62.28 cm,是第二大K1振幅(26.27 cm)的约2.4倍,半日分潮S2振幅20.87 cm比全日潮K1、O1小.在3个浅水分潮中,M4最大,MS4和M6小得多.在得到主要分潮调和常数后,给出了测站的调和分析潮汐预报.结果表明,调和分析预报潮位与实测潮位吻合良好,调和分析预报潮位和数值模拟潮位与实测潮位的对比技术分数分别为0.96、0.97,两者均能高精度预报潮位.应用验证的数值模型模拟和预报了光伏场区模型输出点潮位,给出了各月潮位随时间变化图和潮汐表.光伏场区潮汐日不等小潮期间十分明显,低潮位比大潮期间明显偏高.潮汐表给出了输出点公历、农历、星期共3种日期每天每小时的潮位,以及每日两次的高潮位、低潮位及其对应的时间.研究得出了HG14海上光伏场区潮汐特征,预报潮位可为施工船只避免搁浅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光伏场区 潮汐调和分析 潮位预报 潮汐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曾 刘瑶 +3 位作者 吴一鸣 徐凡 范代读 张长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究成果,归纳不同动力主导作用形成的沉积层理特征,剖析3种基本动力对沉积层理塑造的动力学机制,阐释洪水、风暴偶发动力因子以及生物扰动、海平面变化、围垦工程等其他影响因子对沉积层理形成和保存的作用机理。同时,总结了数值模拟手段在沉积层理形成和破坏机制解译方面的应用及取得的机理认知,提出在河口海岸沉积层理时空尺度认知、多因素耦合反演模型开发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理 河口海岸 动力地貌 形成机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微塑料的垂向分布及采样方法比较研究——以九龙江河口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蒋春华 易津旭 +3 位作者 朱礼鑫 刘凯 宗常兴 李道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9,共11页
由于受到潮汐过程的影响,河口区微塑料的调查和研究存在着方法不统一、数据误差较大的问题.2019年夏季使用泵采法在九龙江河口开展原位全水层微塑料采样,对不同水层、不同站位间的微塑料丰度及其赋存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在该河口的相... 由于受到潮汐过程的影响,河口区微塑料的调查和研究存在着方法不统一、数据误差较大的问题.2019年夏季使用泵采法在九龙江河口开展原位全水层微塑料采样,对不同水层、不同站位间的微塑料丰度及其赋存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在该河口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表、中、底层水体中的微塑料赋存量存在明显差异,河流入海口及靠近污染源处表层水中微塑料丰度明显高于中、底层中,在潮汐作用剧烈的河口区,中、底层中微塑料丰度高于表层水中,存在明显分层现象;使用不同采样方法获取的微塑料数量浓度值存在较大差异,泵采法相比拖网法能更有效地截留塑料纤维;使用泵采法过滤水样体积、滤经筛网孔径大小都对收集到的微塑料丰度、尺寸有显著影响.采样方法的不同将导致微塑料丰度结果的显著差异,在潮汐河口进行微塑料监测有必要将潮汐作用考虑在内.因此,建议建立潮汐河口的微塑料业务化监测和通量观测,并采用洪、枯季,大、小潮的全潮时段的观测采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采样方法 垂向分布 九龙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梯级水库夏末秋初蓄水对河口盐水入侵和淡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金智 朱建荣 仇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3,共14页
流域大型梯级水库群,夏末秋初蓄水,来年枯季放水,季节性改变了入海径流量,会影响河口盐水入侵和淡水资源利用.收集了长江流域大型梯级水库有效库容和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调水的量值,利用改进的河口海岸三维数值模式ECOM-si,模拟和分析了... 流域大型梯级水库群,夏末秋初蓄水,来年枯季放水,季节性改变了入海径流量,会影响河口盐水入侵和淡水资源利用.收集了长江流域大型梯级水库有效库容和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调水的量值,利用改进的河口海岸三维数值模式ECOM-si,模拟和分析了长江流域重大工程对河口盐水入侵和淡水资源的影响.截至2020年和2035年,长江流域中上游已建和将建大型水库有效库容分别为706.11和943.88亿m^(3),蓄水期9、10月间平均径流量分别减少13398和17909 m^(3)/s.基于大通实测水文站1950—2020年实测月平均径流量,考虑截至2020年和2035年流域重大工程对径流量的调节,给出了平均水文年和特枯水文年8—10月的月平均径流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和2035年流域梯级水库9—10月蓄水,径流量下降,导致盐水入侵加剧.在平均水文年,南支水源地4个水库9—10月所有时间均能取到淡水.在特枯水文年,9—10月东风西沙、太仓、陈行和青草沙水库取水口连续不宜取水天数截至2020年分别为28.75、24.99、29.63和37.47 d,到2035年分别为46.53、44.18、47.56和50.75 d.夏末秋初特枯和平均水文年情况下流域水库蓄水期间遇到强北风作用,均会显著影响长江口水源地取水.对于特枯水文年,流域水库群应减少蓄水量,甚至应该放水,以保障长江口淡水资源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库群 径流量 长江河口 盐水入侵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西亚东部典型泥炭地河流和河口溶解态锰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影响因素
10
作者 刘然 饶恩铭 +2 位作者 江山 吴莹 任景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7,共12页
本文利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016年8月(旱季)马来西亚东部泥炭地河流拉让(Rajang)河及河口溶解态锰(DMn)的浓度和2017年3月(雨季)Rajang、马鲁丹(Maludam)、实文然(Simunjan)、实巫友(Sebuyau)、Samunsam和土马丹(Sematan)河及... 本文利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016年8月(旱季)马来西亚东部泥炭地河流拉让(Rajang)河及河口溶解态锰(DMn)的浓度和2017年3月(雨季)Rajang、马鲁丹(Maludam)、实文然(Simunjan)、实巫友(Sebuyau)、Samunsam和土马丹(Sematan)河及河口DMn的浓度。Rajang河流域旱、雨季DMn浓度分别为(300.3±305.3) nmol·L^(-1)、(424.3±290.3) nmol·L^(-1),无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雨季Rajang河DMn浓度与Maludam、Simunjan、Sebuyau、Samunsam和Sematan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马来西亚东部砂拉越(Sarawak)州泥炭地河流DMn空间差异不显著。河口DMn在旱、雨季表现出不同的混合行为,旱季Rajang河口DMn表现为非保守混合行为,在盐度0~20区间存在明显的外源输入,而雨季则表现为保守混合行为。Talang岛周围海域DMn浓度为(51.3±3.9) nmol·L^(-1),高于海南岛和越南东部邻近海域DMn浓度。水团的物理混合、悬浮颗粒物的吸附解吸是影响马来西亚Ssrawak州六条泥炭地河流及河口DMn的主要因素。由于马来西亚泥炭地有机物浓度较高,泥炭地河流中的DMn浓度高于其他气候带河流。Rajang河输送至南海的DMn通量为3.3×10^(6) kg·a^(-1),泥炭地河流对南海DMn浓度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泥炭地 溶解态锰 分布 影响因素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水体暗碳固定的温度适应性
11
作者 陈家明 王世明 +3 位作者 杨荣荣 陈子彦 梁霞 侯立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为了明确全球增温如何影响富营养化河口中基于碳氮耦合过程产生的暗碳固定,以长江河口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分别在河口近岸和近海不同盐度区域设置采样断面,利用14C(NaH14CO3)标记方法结合烯丙基硫脲(allylthiourea,ATU)抑制剂法,对不同温... 为了明确全球增温如何影响富营养化河口中基于碳氮耦合过程产生的暗碳固定,以长江河口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分别在河口近岸和近海不同盐度区域设置采样断面,利用14C(NaH14CO3)标记方法结合烯丙基硫脲(allylthiourea,ATU)抑制剂法,对不同温度和氮营养盐添加条件下的水体总暗碳固定(dark carbon fixation,DCF)和由氨氧化微生物驱动的暗碳固定(DCFAOB)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水体中的DCF速率介于0.23~0.33µmolC·L^(-1)·d^(-1)之间,其中氨氧化微生物驱动的暗碳固定约占总暗碳固定的4.13%~43.61%.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水体中的DCF速率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但整体上低盐度条件下DCF速率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更明显.此外,低盐度和高盐度水体的DCF速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30℃和25℃,在该温度条件下添加氨氮可明显促进水体DCF速率的增加.研究结果揭示了河口水体暗碳固定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响应过程,能够为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估河口生态系统碳固定与碳汇通量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碳固定 长江河口 氨氧化微生物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长江河口铁结合沉积有机碳的埋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2
作者 陈佳琪 肖文杰 +5 位作者 刘志良 潘思尚 年小美 张卫国 葛黄敏 许云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9-1149,共11页
探究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埋藏通量及其稳定机制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口连结陆地和海洋两大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地带。前人研究发现活性铁(FeR)在沉积有机碳的保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长江口及其邻近东海... 探究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埋藏通量及其稳定机制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口连结陆地和海洋两大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地带。前人研究发现活性铁(FeR)在沉积有机碳的保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长江口及其邻近东海区域的碳循环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关于FeR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如何影响沉积有机碳的埋藏过程尚不清楚。文章对长江口横沙岛采集的一根40 m长的沉积柱样(HSD22)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全新世长江口沉积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三个阶段(潮滩相、河口湾-浅海相、三角洲相)期间总有机碳(TOC)和铁结合有机碳(FeR-O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潮滩相、河口湾-浅海相和三角洲相,FeR-OC含量分别为0.04%±0.02%、0.08%±0.04%和0.09%±0.06%,占TOC的比例分别为6.73%、12.73%和12.06%。这一研究表明,在全新世期间,长江河口区约有11.72%±6.03%的沉积有机碳是通过与铁结合来保存埋藏的,凸显了FeR在河口湿地有机碳保存机制中的重要性。基于δ13C端元混合模型估算发现FeROC以陆源有机碳为主,但在不同的沉积相间波动明显。这些发现强调了河口湿地FeR矿物在有机碳保护过程中受到有机碳来源和埋藏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结合有机碳 活性铁 不同沉积相 碳埋藏通量 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四个河口潮间带甲藻孢囊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罗芳 王玉珏 +3 位作者 石雅君 韩秋影 顾海峰 刘东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4,共15页
2014—2016年,为调查研究中国大辽河、涧河、闽江与九龙江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多样性,开展了4个季度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通过多钨酸钠法提取甲藻孢囊后进行鉴定,共鉴定出43种(隶属16属)和5种未定种,包括自养型17种和异养型2... 2014—2016年,为调查研究中国大辽河、涧河、闽江与九龙江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多样性,开展了4个季度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通过多钨酸钠法提取甲藻孢囊后进行鉴定,共鉴定出43种(隶属16属)和5种未定种,包括自养型17种和异养型26种。其中孟迪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mendiolae),脆弱海胆藻(Echinidinium delicatum)和透明海胆藻(E.transparantum)为我国沿海未报道的新记录种类。调查中发现了一种产麻痹性贝毒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体(Alexandrium tamarense com-plex),以及3种产虾夷扇贝毒素的甲藻孢囊,分别为网纹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和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甲藻孢囊丰度在4个河口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大辽河口孢囊丰度最高,变化范围为47~94 cysts/g DW(干质量);其次为涧河口,孢囊丰度变化范围为24~75 cysts/g DW;闽江口与九龙江口孢囊丰度相对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14~50 cysts/g DW与5~50 cysts/g DW。与沉积物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自养型孢囊丰度和孢囊总丰度均与河口盐度、间隙水总溶解态氮营养盐浓度、溶解无机氮浓度、氨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与盐度、沉积物粒度(<63μ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河口潮间带甲藻孢囊多样性以及形成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潮间带 甲藻孢囊 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Ф值表达的粒度与分选系数的单位问题
14
作者 陈奇 唐雯雯 +4 位作者 薛成凤 杨阳 高文华 杨建英 贾建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9,共11页
【目的】粒度参数是表征碎屑沉积物和沉积岩基本特征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参考依据。长期以来,基于等比制和负对数转换的粒度Ф值及粒度参数在地质学和海洋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甚至成为国家标准。其中,分选系数的数学内... 【目的】粒度参数是表征碎屑沉积物和沉积岩基本特征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参考依据。长期以来,基于等比制和负对数转换的粒度Ф值及粒度参数在地质学和海洋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甚至成为国家标准。其中,分选系数的数学内涵与标准偏差有密切关系,因而分选系数是否与粒度一样具有量纲、用什么单位,就成为有争议的问题。【方法】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文章回顾了Ф值的由来以及分选系数等粒度参数计算公式的演变过程,统计了国内学者近期的使用习惯。【结果】(1)Ф值的计算公式已经将其修正为无量纲参数,使得Ф值成为表达粒度大小的一个便利性指标,但是它不具有计量单位的内在属性,不能作为一个长度量纲(即粒度)的单位来使用;(2)虽然分选系数源于统计学的标准偏差,但是已经独立发展为描述碎屑沉积物分选性的重要参数,与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等并列,建议使用时不必添加单位,并参考McManus去量纲的做法对分选系数的公式进行了改进;(3)国内多数学者倾向于使用沉积学术语“分选系数”而不是统计学术语“标准偏差”,且在描述分选结果时不使用单位;(4)现行国家标准GB/T 12763.8—2007规定分选系数的单位为Ф,且关于粒度参数计算公式的说明文字存在打印校对错误,建议在修订标准时加以改正。【结论】上述工作,可以为海洋调查规范的修订与改善建言献策,为推进术语统一与标准化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Ф 粒度参数 分选系数 GB/T 12763.8—200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干流含沙量变化特征
15
作者 叶新 郭磊城 +1 位作者 陈嘉民 朱春燕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是反映水沙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明晰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含沙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受上游来沙减少影响和床沙粗化向下游传...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是反映水沙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明晰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含沙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受上游来沙减少影响和床沙粗化向下游传递,荆江河段含沙量极低,河床的泥沙补给作用减弱,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湖泊及支流的泥沙输入对中下游干流的贡献增加,对增大长江下游及河口的输沙量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含沙量恢复 支流湖泊 泥沙补给 床沙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海岸带人工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树林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土壤碳汇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雪 赵鑫 +2 位作者 辜伟芳 朱科桦 葛振鸣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1,共10页
滨海湿地修复是提升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红树林引种造林工程,然而,人工种植红树林后湿地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乐清湾人工种植红树林(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对象,研究... 滨海湿地修复是提升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红树林引种造林工程,然而,人工种植红树林后湿地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乐清湾人工种植红树林(秋茄Kandelia obovata)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单位面积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并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和淤泥质光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成林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最高,且红树林和盐沼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显著高于光滩。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幼林红树林,但由于互花米草盐沼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幼林红树林,因此,幼林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略高于互花米草盐沼。不同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都呈现随土壤深度先升高后下降的分布特征,一般在20~50cm深度最高。采样区域和生境类型差异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影响显著,并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孔隙水溶解氧、土壤总氮、土壤pH和孔隙水盐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浙江省红树林北移后的固碳潜力以及湿地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红树林 外来植物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183
17
作者 郭沛涌 沈焕庭 +2 位作者 刘阿成 王金辉 杨元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92-900,共9页
于 1 999年枯水期 (2~ 3月份 )、丰水期 (8月份 )、2 0 0 0年枯水期 (2~ 3月份 )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 ,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影响及长江河口水环境的... 于 1 999年枯水期 (2~ 3月份 )、丰水期 (8月份 )、2 0 0 0年枯水期 (2~ 3月份 )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 ,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影响及长江河口水环境的生物监测。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 87种 ,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 ,共 5 9种。在所有浮游动物中桡足类 3 1种 ,其次为水母类 ,有 9种 ,此外 ,枝角类、毛颚类各 8种。3次采样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和近岸低盐种类如华哲水蚤 (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 (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 (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 (Labidocera euchaeta)等 ,还有长江径流带到河口的淡水种如近邻剑水蚤 (Cyclops vicinus vicinus)、英勇剑水蚤 (Cyclops strenuus)、透明 (Daphnia hyalina)等。一些浮游动物可作为水系指示种 ,其分布、数量反映了不同水系分布变化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有 5类水系指示种。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 ,1 999、2 0 0 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 ,可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和近外海类群。1 999年丰水期只形成近岸和近外海类群。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口门内向口门外方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北向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浮颗粒物研究 被引量:45
18
作者 李道季 李军 +2 位作者 陈吉余 陈西庆 陈邦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5-301,共7页
1994年11月、1996年9月和1997年1月使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技术等分析观测手段对长江河口悬浮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悬浮体中,具有有机性的颗粒数占总颗粒数的60%-75%;在颗粒粒径分布上,粗... 1994年11月、1996年9月和1997年1月使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技术等分析观测手段对长江河口悬浮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悬浮体中,具有有机性的颗粒数占总颗粒数的60%-75%;在颗粒粒径分布上,粗颗粒物质(>8μm)主要为有机物质(生物残体、小型藻类、矿物-有机物集合体),细颗粒物质(<8μm)主要为粘土矿物、有有机物附着和具有有机裹层的粘土矿物或集合体;有机性颗粒物质含量随盐度变化,高盐水侵人,有机颗粒含量增高;有机性悬浮颗粒浓度随总悬浮体的浓度增大而增大,认为长江河口悬浮体的聚集主要以有机絮凝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有机性颗粒 长江河口 悬浮颗粒物 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流共同作用下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预测模式 被引量:22
19
作者 虞志英 张国安 +2 位作者 金镠 包四林 樊社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3-590,共8页
通过对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域水文、泥沙、沉积和地形的调查分析 ,对组成水下三角洲 - 1 0— -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在波流和潮流作用下底部泥沙冲刷率... 通过对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域水文、泥沙、沉积和地形的调查分析 ,对组成水下三角洲 - 1 0— -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在波流和潮流作用下底部泥沙冲刷率的横向分布进行计算分析 ,并建立了水下三角洲地形横向剖面地形的演变预测模式。结果表明 ,在三角洲不同地貌单元内 ,由于所处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底部泥沙特性 ,出现了不同的侵蚀状态 ,其中在 - 1 0—-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除了 3m以上的大浪外 ,水动力作用以强劲的潮流冲刷为主 ,目前已接近冲刷相对平衡的状态 ;在 -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受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 ,冲刷强度大 ,地形剖面呈继续平行后退状态 ;- 5m以浅的近岸浅滩 ,潮流作用相对较弱 ,以波浪对滩面的刷低为主 ,水深线不断向岸方向移动、滩宽变窄 ;0m以上的潮间带滩地 ,则波浪和潮流作用均较弱 ,近岸高滩接近相对稳定状态 ,有利于海岸线的工程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黄河河口 水下三角洲 地形 演变预测 波浪 潮流 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锋 陈沈良 +3 位作者 周永东 彭俊 陈一强 任韧希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河口水动力 悬沙输移 变化特征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Yellow River 再悬浮作用 悬沙分布特征 含沙量 涨潮动力 悬沙浓度 梯度变化 水文泥沙 降低幅度 河口悬沙 过程 对比分析 垂向分布 沉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