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四条河口的汞——以大辽河、鸭绿江、滦河、东村河为例(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素美 张经 崔俊芝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6-142,共7页
分别于 1989年 ,1992年 ,1991年 8月 ,1991年 5月对大辽河口、鸭绿江口、滦河口、东村河口水体中总汞进行了取样和分析 ,其中又对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进行了溶解态汞的分析。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溶解态汞的含量分别为 85~ 4 60 ng/ L和 ... 分别于 1989年 ,1992年 ,1991年 8月 ,1991年 5月对大辽河口、鸭绿江口、滦河口、东村河口水体中总汞进行了取样和分析 ,其中又对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进行了溶解态汞的分析。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溶解态汞的含量分别为 85~ 4 60 ng/ L和 180~ 50 0 ng/ L,平均值分别为 2 10和 32 4 ng/ L;总汞含量分别为 95~ 550和 4 0 0~ 10 0 0 ng/ L,平均值分别为 310和 640 ng/ L。大辽河河流段和河口段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是主要存在形式。河口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随氯度变化趋势相似。东村河口溶解态汞约占 50 %。鸭绿江口和滦河口总汞含量分别为 30~ 2 50 0和 370 0~ 670 0 ng/ L,平均值分别为 70 0和 570 0 ng/ L。鸭绿江口总汞随氯度变化趋势与随浊度变化趋势一致。而在滦河口总汞含量随两者变化趋势则不同。还讨论了滦河口、东村河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河口 溶解态 颗粒态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海岸中部近岸冬季潮汐和潮流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王逸涵 王韫玮 +2 位作者 于谦 蔡辉 高抒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6-74,共9页
南黄海西侧的江苏海岸近岸区域,素以地形复杂、潮流强劲、悬沙输运剧烈著称,但是较长期的同步潮位和潮流观测数据仍然缺乏,尤其是在近岸(<20 km)浅水(<20 m)区域。2014年1月在大丰港附近开展了连续潮位和潮流观测,获得的数据揭示... 南黄海西侧的江苏海岸近岸区域,素以地形复杂、潮流强劲、悬沙输运剧烈著称,但是较长期的同步潮位和潮流观测数据仍然缺乏,尤其是在近岸(<20 km)浅水(<20 m)区域。2014年1月在大丰港附近开展了连续潮位和潮流观测,获得的数据揭示了一系列特征。此地潮汐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浅水分潮显著。平均潮差为3.05 m,最显著的两个分潮为M2和S2分潮,振幅分别为1.45 m和0.52 m。潮流最显著的半日分潮M2分潮和最显著的浅水分潮M4分潮在沿岸方向上振幅分别为0.84m/s和0.12m/s,在跨岸方向上振幅分别为0.24 m/s和0.01 m/s,沿岸方向占绝对优势。潮波的沿岸传播介于前进波和驻波之间,驻波的特征稍强。M2分潮潮流椭圆最大流(长轴)方向为南偏东7.4°。存在冬季沿岸向北的余流,垂向平均值的大小为2.2 cm/s。以上潮汐潮流特征为该区域海洋物质输运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位 潮流 余流 调和分析 江苏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有机碳来源及其对流域和海岸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莫力佳 石勇 +5 位作者 高建华 盛辉 刘胜璟 汪亚平 杨旸 陈一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整体上以海源为主,陆源有机物则主要来自近岸中小河流的输入。C/N比值、沉积物干样中的木质素含量Σ8值和有机碳中的木质素含量Λ8值均呈现出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陆源有机物含量由陆向海逐渐减少;受C_(4)植物的影响,δ^(13)C值在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的近岸地区更加正偏。木质素参数S/V比值、C/V比值和木质素酚类单体植被指数(I_(LPV))进一步表明,陆源有机物主要来自被子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木本组织。LD柱样的参数变化显示,1780年以前,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且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1780–1865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径流输入的陆源碎屑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导致有机物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1865年以后,由于养殖和港口建设等经济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增加,进而造成有机物含量上升。此外,木质素降解参数(Ad/Al)_(S)和P/(V+S)显示研究区木质素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氧化降解和去甲基或去甲氧基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样 柱状样 木质素 陆源有机物 泥区 辽东半岛东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地貌环境的致灾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戴雪荣 师育新 +2 位作者 俞立中 李良杰 何小勤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6-640,共5页
随着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城市地貌环境呈现出明显的致灾性。通过从地貌物质、地貌过程和地貌形态三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地貌物质中含水沙层广泛发育和层数多是地貌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其横向上的不连续性、成因和形成时间... 随着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城市地貌环境呈现出明显的致灾性。通过从地貌物质、地貌过程和地貌形态三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地貌物质中含水沙层广泛发育和层数多是地貌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其横向上的不连续性、成因和形成时间的差异性更为地貌灾害的发生埋下阴影;地势低平及中心城区碟形洼地的存在使得洪水构成对上海城市安全的最大威胁;高强度人类活动不仅改变城市自然地貌面(下垫面)的性质、特征和规模,而且直接导致它的沉降变形,从而使城市地貌环境更为脆弱和致灾机制的复杂化。特别是地貌形变过程的不可逆性,已引起城市自然地理其它要素(如水文、气候等)的一系列变化和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城市规划建设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上海只有重视城市地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地貌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貌 高强度人类活动 城市安全 致灾性 长江三角洲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水流挟沙力公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邢云 宋志尧 +1 位作者 孔俊 章卫胜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6,共3页
本文根据泥沙运动理论和水流能量平衡原理,结合水流对泥沙的作用效果并分析了现有水流挟沙力公式的适用条件,通过实测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推导得出长江口水流挟沙力公式。结果表明,河口半潮平均挟沙力应考虑水流对悬移质的输送和对床沙中... 本文根据泥沙运动理论和水流能量平衡原理,结合水流对泥沙的作用效果并分析了现有水流挟沙力公式的适用条件,通过实测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推导得出长江口水流挟沙力公式。结果表明,河口半潮平均挟沙力应考虑水流对悬移质的输送和对床沙中悬移质的上浮,同时还应考虑河口其它动力因素(如风、波浪等)及其各类动力过程的非线性作用效应对水流挟沙力的贡献。本文提出的公式从泥沙输运及悬浮的角度去分析河口水流挟沙力,从而有利于河口冲淤特性的分析研究。对长江口而言,洪季水流对泥沙的输运作用大于悬浮作用,落淤的可能性大于冲刷;而枯季水流对泥沙的作用则以悬浮为主,冲刷的可能性大于落淤,从另一侧面解释了长江口"洪淤枯冲"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水流能量 悬移质 水流挟沙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滩表层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沉积动力作用的响应:以杭州湾北岸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邢云 张卫国 +1 位作者 杨世伦 俞立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7-273,共7页
根据2004年9月—2005年8月杭州湾北岸中潮滩固定观测点重复采集的表层沉积物的磁学参数和粒度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域潮滩沉积物磁学性质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沉积动力的响应。结果表明,该观测点潮滩沉积物磁学参数存在显著的月际变化,2004... 根据2004年9月—2005年8月杭州湾北岸中潮滩固定观测点重复采集的表层沉积物的磁学参数和粒度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域潮滩沉积物磁学性质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沉积动力的响应。结果表明,该观测点潮滩沉积物磁学参数存在显著的月际变化,2004年12月底—2005年5月上旬的半年中,SIRM、χARM、χfd%、χARM/χ、χARM/SIRM等参数出现高值,指示了沉积物中含有较多的细晶粒亚铁磁性矿物,对应于潮滩淤积时段和较细的沉积物粒级组成,其余各月上述磁参数值较低,对应于潮滩沉积物较粗的侵蚀期。上述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潮滩冲淤过程中沉积动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磁性特征 沉积动力 潮滩 杭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沉积相和古盐度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许世远 刘敏 +1 位作者 王卓理 宋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2-88,共7页
该文根据塔里木盆地东部大量钻井、测井、地震、岩芯资料及室内分析化验资料,将研究区侏罗系的沉积相进行了划分,并通过ICP微量元素测定资料对本区水介质的古盐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沉积相和古地理的时空... 该文根据塔里木盆地东部大量钻井、测井、地震、岩芯资料及室内分析化验资料,将研究区侏罗系的沉积相进行了划分,并通过ICP微量元素测定资料对本区水介质的古盐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沉积相和古地理的时空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盐度 塔里木盆地 侏罗系 冲积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 被引量:8
8
作者 陈中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3,共7页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和范围受古地貌和区域沉降的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减小,三角洲在约距今7000a时开始建造,并广泛发育潟湖、沙坝和平原河流沉积体系.此后,海平面趋于稳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海岸沉积环境大片萎缩、消亡.同样利用泥炭(45个)测年数据重建了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结果与尼罗河的差异较大,可能是两地沉降差异所致.近代长江三角洲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动 尼罗河三角洲 全新世 环境 碳同位素 海侵 人类活动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 被引量:21
9
作者 姜会超 王玉珏 +4 位作者 李佳蕙 陶慧敏 白艳艳 苏博 刘东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1-423,共13页
基于2004-2014年期间,在莱州湾5月及8月开展的22个航次调查结果,研究了莱州湾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莱州湾溶解态无机氮(DIN)、可溶性磷酸盐(PO_4-P)、可溶性硅酸盐(SiO_3-Si)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莱州湾西南近岸... 基于2004-2014年期间,在莱州湾5月及8月开展的22个航次调查结果,研究了莱州湾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莱州湾溶解态无机氮(DIN)、可溶性磷酸盐(PO_4-P)、可溶性硅酸盐(SiO_3-Si)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莱州湾西南近岸尤其是小清河口海域,小清河及邻近区域陆源输入是影响莱州湾营养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2004-2014年莱州湾DIN中位值变化范围8.14~53.98μmol/L,尽管2004年以来莱州湾DIN浓度呈现降低的年际变化趋势,但仍然高于历史数据。硝酸盐是DIN的主要形态,贡献了DIN组成的83%,亚硝酸盐和铵盐的含量占比分别为7%和10%。莱州湾PO_4-P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中位值变化范围为0.03~0.49μmol/L。SiO_3-Si中位值变化范围8.5~52.9μmol/L,8月份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小清河营养盐入海通量与莱州湾营养盐含量年际波动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是影响莱州湾营养盐年际波动的重要因素。莱州湾DIN/PO_4、SiO_3/DIN、SiO_3/PO_4中位值变化范围分别为:78.9~1112.4、0.2~2.2、40.2~442.5,其中DIN/PO_4、SiO_3/PO_4年际变化呈升高趋势,SiO_3/DIN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2004-2014年调查期间,莱州湾存在严重的磷限制及季节性的硅限制,营养类型由20世纪80、90年代的贫营养转变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且磷限制的程度呈加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营养盐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溶解态有机磷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小华 刘东艳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44,共9页
为探讨温度与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共同影响,本文以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选取含有C-O-P键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甘油磷酸钠(Sodium glycerophosphate,SG-P)、6-磷酸... 为探讨温度与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共同影响,本文以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选取含有C-O-P键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甘油磷酸钠(Sodium glycerophosphate,SG-P)、6-磷酸葡萄糖(Glucose 6-phosphate,G-6-P)和含有C-P键的草甘膦(Glyphosate,G-P)为不同类型的DOP,检测了4种温度条件下(20、23、26、29℃)藻细胞的生长状况以及培养液中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TDP)、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与藻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含有C-O-P键的ATP、SG-P和G-6-P均能较好地维持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并且升温可进一步促进各组藻细胞的生长,最大藻细胞密度分别达到176.7×10^4、218.8×10^4和178×10^4 cell/mL;此外升温还可加速ATP、SG-P和G-6-P组培养液中TDP浓度的下降,以及ATP组培养液中DIP浓度的升高;但各组藻细胞内AP活性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均处于较低水平(<10 fmol pNP/(cell·h))。与含有C-O-P键的DOP相比,G-P组的藻细胞在各温度条件下生长密度均较低,最大藻细胞密度仅为40.7×10^4 cell/mL;但其藻细胞内AP活性显著高于ATP、SG-P和G-6-P组[最高达83 fmol pNP/(cell·h)]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DOP会显著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其中ATP、SG-P和G-6-P能更为有效地被中肋骨条藻生长所利用,并且温度升高(20~29℃)是促进3种DOP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但该效应可能并不依赖于AP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肋骨条藻 温度 生长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态无机磷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