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民俗学:探索认同性经济的轨迹——兼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本质属性 被引量:63
1
作者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8-96,154,共9页
民俗经济是指与民俗活动相关的经济,它包括与民俗直接关联之衣食住行与生老病死类的商品生产与消费,也包括民俗演艺及民间文艺转化而来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此外,民俗经济也指因民俗活动的开展而带来的特别消费。民俗经济是一种... 民俗经济是指与民俗活动相关的经济,它包括与民俗直接关联之衣食住行与生老病死类的商品生产与消费,也包括民俗演艺及民间文艺转化而来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此外,民俗经济也指因民俗活动的开展而带来的特别消费。民俗经济是一种认同性经济,它是历史形成的重要经济与文化资源之一。中国民俗经济体量巨大,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很强,其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民俗经济资源需要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建立资料库以为开发之用;政治文化与制度文化对于民俗消费习俗的影响至关重要,民俗经济对于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消费习俗是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民俗生态对于经济发展存在综合关联。总之,经济民俗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有待系统的理论建设。当下而言,经济民俗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民俗 民俗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俗学”的发现——一个概念史的探求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晓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4-121,171,共8页
作为民族主义建构过程的"乡土性"承载物,"民俗"与"民俗学"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族国家建构的文化理论,对这两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反思中国民俗学... 作为民族主义建构过程的"乡土性"承载物,"民俗"与"民俗学"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族国家建构的文化理论,对这两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反思中国民俗学学科发展的问题所在。从国际民俗学发展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民族国家的知识精英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发现维系民族国族认同的民间文化资源,并以此寻求民族国家振兴的力量源泉;而从中国的民俗学建构过程来看,作为"新国学"的"民俗"也是一种人为的建构,它并非是什么先验的存在物,并且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俗"也正在被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乡土 民族主义 想象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中的娘娘纸马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明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134,180,共9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纸神专藏”,内有同一历史时段相对齐整的“娘娘纸马”一整套。以这套纸质祭祀仪式用品为纲,参照该时期相关文献,可以复原1930年代北京地区生育风俗的概貌。这些纸马作为民国初期民众生育仪式的标记物,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纸神专藏”,内有同一历史时段相对齐整的“娘娘纸马”一整套。以这套纸质祭祀仪式用品为纲,参照该时期相关文献,可以复原1930年代北京地区生育风俗的概貌。这些纸马作为民国初期民众生育仪式的标记物,为检视当年日常生活中依然繁盛的相关民间信仰活动提供了可依凭的证据链;凭借阐释分工明确、等级井然的娘娘纸马系统,生育知识、家族观念、邻里社区等等旧有的地方性知识被揭示出来,有力地证明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的互嵌和同构关系。纸马的价值,宜在作为与风俗紧密相关的文化传统之“辅助记忆物”的维度上,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 富平安 娘娘纸马 民间信仰 生育风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技新生: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复兴之路 被引量:2
4
作者 徐赣丽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6,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其中,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文化精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强化和国家力量的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其中,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文化精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强化和国家力量的推动,传统手工艺重新绽放光彩,实现了现代复兴。这一复兴不仅体现在手工艺本身的技艺传承和创新,更体现在其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将在现代设计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现代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景观叙事:传说形态与功能的当代演变研究——以法海洞与雷峰塔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5
5
作者 余红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117,155,共8页
景观叙事是指以传说人物与情节为前提,以景观建筑物为核心,融图像、雕塑、广告牌,以及导游词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的叙事体系。当代社会传统口述叙事日渐萎缩,景观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讲述传说、传承传说价值的叙事功能,这是当代民俗的显著特... 景观叙事是指以传说人物与情节为前提,以景观建筑物为核心,融图像、雕塑、广告牌,以及导游词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的叙事体系。当代社会传统口述叙事日渐萎缩,景观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讲述传说、传承传说价值的叙事功能,这是当代民俗的显著特点。在"白蛇传"传说中,传说人物"法海"逐渐转化为视觉景观"法海洞",并重构法海正面形象,承担了地域政治与文化建构的功能;而重建的雷峰塔则将传说拓展至围绕景观的现实生活,系统讲述与雷峰塔密切关联的传说情节,是传说景观超越语言形态的经典个案。民间传说在今天不再主要依赖口头传播,而是通过景观呈现,从而提升地域形象,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文化产业与地域政治的重要资源。这种演变的背后,经济要素冲淡了伦理要素,地域需求替代了价值需求,是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叙事 景观叙事 法海洞 雷峰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2,152-153,共5页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乡村传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在当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民间信仰面临着被挤压,甚至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因此,保护民间信仰资源应该成为当前城市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概括...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乡村传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在当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民间信仰面临着被挤压,甚至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因此,保护民间信仰资源应该成为当前城市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概括而言,提高民间信仰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功能的认识,保护民间信仰的物理空间,保护拆迁居民的社区结构,将是保护城市民间信仰、促进城市民间信仰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民间信仰 文化遗产 空间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传承人的创业意识研究——以“海派剪纸”的创业实践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游红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49-53,共5页
非遗创业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路径,传承人是非遗的"文化持有者",应当是非遗创业的核心群体。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创业实践的案例,分析非遗传承人要具备几个重要的创业意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非遗创业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路径,传承人是非遗的"文化持有者",应当是非遗创业的核心群体。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创业实践的案例,分析非遗传承人要具备几个重要的创业意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是创业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市场认同意识是非遗创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非遗产品的创新意识是创业企业的生命力。这三种创业意识是基于非遗资源真实性、传承性、认同性等本质特点提出的,其根本旨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生产性保护 传承人 创业意识 海派剪纸 “守白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民俗的眼光书写世界——评曹扬榭子、谢娅萍新著《东西南北风》 被引量:1
8
作者 田兆元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上个世纪有位诗人曾经写过这样诗句:“清江会长江,一边清来一边黄”。这是朴实不过的句子,描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天地大美的自然奇观在湖北宜都县城脚下,
关键词 世界 书写 眼光 民俗 西南 自然奇观 县城 宜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工艺如何重返日常生活——以苏绣产业化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徐赣丽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当下手工艺有艺术化发展的趋向,偏离了大众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手工艺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产品的风格过时和价格高昂与消费者的预期错位。苏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其产业化的发展经验与困境可以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当下手工艺有艺术化发展的趋向,偏离了大众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手工艺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产品的风格过时和价格高昂与消费者的预期错位。苏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其产业化的发展经验与困境可以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前人的实践经验发现,运用省工和半机械化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契合市场需要的“物美价适”的现代日用品,能够使大多数手艺人仍然可以以技养身,从而将技艺传承下去。因此,恰当引导手工艺的产业化之路,不失为推动技艺传承的良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艺 产业化 日常生活 苏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赣丽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1,共3页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要对全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记忆进行不断挖掘与重构,激发其本身的活力,让传统节日赋予现实生活以新的能量,夯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文化记忆 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后重建”过程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以灾害记忆为中心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晓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1-166,共6页
一、前言通常意义的"灾后重建",系指在灾害发生后灾民和灾区的生产生活恢复到接近灾前的状态。比如在中国,这个过程通常是三年到五年后灾民搬入新建的安置房,生产和生活秩序基本确定之后,就宣告完成。但是,本文讨论的是一个&q... 一、前言通常意义的"灾后重建",系指在灾害发生后灾民和灾区的生产生活恢复到接近灾前的状态。比如在中国,这个过程通常是三年到五年后灾民搬入新建的安置房,生产和生活秩序基本确定之后,就宣告完成。但是,本文讨论的是一个"长时段"的灾后,这个时间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因为大量调查和研究都表明,巨大灾难发生后,在生活、工作秩序以及社会组织的重建完成之后,遗留下来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创伤往往会变成一种文化记忆沉淀于地域社会的基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社会 文化记忆 灾害学 唐山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 工作秩序 生活秩序 地震台 唐山抗震纪念碑 口头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文化的中日比较——以地震灾害记忆空间构建为例 被引量:27
12
作者 王晓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5,共9页
灾害文化,是灾害多发地地域共同体所保有的文化意义上的安全保障策略,它在灾害的前兆、受灾、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中,对地域共同体、住民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措施产生作用和影响。和其他文化一样,灾害文化是由地域共同体共有的价值、规范、信... 灾害文化,是灾害多发地地域共同体所保有的文化意义上的安全保障策略,它在灾害的前兆、受灾、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中,对地域共同体、住民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措施产生作用和影响。和其他文化一样,灾害文化是由地域共同体共有的价值、规范、信念、知识、技术、传承等诸要素所构成的,本文比较中日两国在建构地震灾害记忆空间过程中的差异,分析了各自灾害记忆的特点,揭示了其内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文化 地震灾害 记忆空间 中日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被引量:15
13
作者 徐赣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136,178,179,共14页
传统手工艺大多是作为制造日用器物所需的技艺而存在,在科技发达和大机器生产的今天,城市中却涌现一股手工艺热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动因。以往的手工艺研究多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关注手工技艺的传承,虽然偶有论及当下手工艺发展的新趋... 传统手工艺大多是作为制造日用器物所需的技艺而存在,在科技发达和大机器生产的今天,城市中却涌现一股手工艺热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动因。以往的手工艺研究多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关注手工技艺的传承,虽然偶有论及当下手工艺发展的新趋向,但对城市新中产人群对手工艺品的消费和整个社会兴起的手工体验热潮缺乏深度的解析。手工艺在今天的新变不仅揭示了我国当下社会环境的重要转型对传统手工艺的巨大影响,也昭示了手工艺对当下国人建构有品位和自主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艺 人类社会形态 审美 体验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贤与禅让:历史还是神话——四重证据视域下禅让传说新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玉萍 孙凤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26,共9页
围绕"禅让",学界一直持三种说法,一是顾颉刚的禅让传说源于墨家;二是裘锡圭等人的禅让传说起于夏之前;三是禅让不存在。前人对于禅让的论证主要是通过第一重证据和第二重证据,即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然而随着第四重证据的出现... 围绕"禅让",学界一直持三种说法,一是顾颉刚的禅让传说源于墨家;二是裘锡圭等人的禅让传说起于夏之前;三是禅让不存在。前人对于禅让的论证主要是通过第一重证据和第二重证据,即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然而随着第四重证据的出现——四千年前中原地区相当于王城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玉石兵器,虞夏商周四代以及玉(石)兵时代得到了证实。于此可看出墨子所提三代圣王说及禅让说当属他神话式的建构,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尚贤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贤 禅让 虞夏 四重证据 玉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饰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以上海民族品牌服饰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3-168,共6页
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基本的保暖蔽体功能,发展成为区分身份、表达自我的标识符号。服饰文化中积累的精湛制作技艺和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上海作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产生... 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基本的保暖蔽体功能,发展成为区分身份、表达自我的标识符号。服饰文化中积累的精湛制作技艺和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上海作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产生了一批民族服饰品牌,这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本文以上海的民族品牌为例,试图阐释在服饰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路径中,认同性消费是关键,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主体的认同转化合作促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 认同性消费 民族品牌 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地之争:试论伏羲信仰在当代的结构性传承——基于甘肃天水和河南淮阳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139,共8页
民间信仰依托于具象的物质景观进行传承,通祀一神的空间主体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形成该神灵信仰的祭祀网络。尝试将民间信仰空间主体间的关系分为分散型、祖分型和结构型三种,并以伏羲信仰的当代复兴为例,阐释了民间信仰空间主体间结构型... 民间信仰依托于具象的物质景观进行传承,通祀一神的空间主体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形成该神灵信仰的祭祀网络。尝试将民间信仰空间主体间的关系分为分散型、祖分型和结构型三种,并以伏羲信仰的当代复兴为例,阐释了民间信仰空间主体间结构型关系形成的动因和机制。作为伏羲文化传承的当代中心,天水与淮阳两圣地都对公祭大典进行了文化生产和传统的再发明,新的官方祭祀典礼由于对民间传统的适应性差异而走向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以地方发展为宗旨策略性地选择叙事重点作为论述正统性的依据,促使伏羲作为神灵的身份认同分化,其信仰功能也发生了地域分工,两地的空间信仰主体最终形成了结构型的庙陵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 民间信仰 空间主体 庙际关系 民间仪式 文化生产 甘肃天水 河南淮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苍穹下的语言与抗争——以“喂人民服雾”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明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0-137,171,共8页
近年来,中国城乡饱受雾霾之患。凭借网络这一虚拟公共空间,作为民间表述的雾霾网络流行语,不仅通过"语言的抗争"传播了层次套叠的民间舆情,而且以"隐蔽的文本"作为"抗争的语言",建构了民众对当下中国的... 近年来,中国城乡饱受雾霾之患。凭借网络这一虚拟公共空间,作为民间表述的雾霾网络流行语,不仅通过"语言的抗争"传播了层次套叠的民间舆情,而且以"隐蔽的文本"作为"抗争的语言",建构了民众对当下中国的社会记忆。以"喂人民服雾"为标志的雾霾网络流行语,延续了"国风"传统,是亟待严肃对待的"弱者的武器"的典型案例。对这一语言事实暨文化现象的研讨,不仅有利于理解"语言与抗争"这一民俗母题在网络时代的变异与发展,而且对于认清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意识形态形塑的民间基础都极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人民服雾” 雾霾 网络流行语 语言的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圣消费”与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以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重纸”生产为个案 被引量:5
18
作者 温小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7-12,共6页
传统技艺类非遗大部分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留下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与乡村社会的消费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何促进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成为政府和学界面临的棘手问... 传统技艺类非遗大部分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留下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与乡村社会的消费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何促进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成为政府和学界面临的棘手问题。从横江重纸的个案可以看出,具有神圣性质的仪式消费是支撑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生产性保护的一股强大内在力量。在保护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过程中,若能将其引入民俗、信仰、仪式的神圣场域,无疑是传统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消费 传统手工造纸 生产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柳爷崇拜到震柳精神:灾害记忆的建构路径与文化逻辑——以宁夏海原大地震为分析中心 被引量:4
19
作者 温小兴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88,共6页
宁夏海原县古柳遗迹在意义塑造的过程中看似始终保持原貌,实际上动态地展现了民众和官方对灾害记忆不同的建构路径。从古柳到柳爷崇拜,展现的是民众根据民间文化传统将灾害记忆神圣化,从震柳到震柳精神,展现的是官方利用现代的地震科学... 宁夏海原县古柳遗迹在意义塑造的过程中看似始终保持原貌,实际上动态地展现了民众和官方对灾害记忆不同的建构路径。从古柳到柳爷崇拜,展现的是民众根据民间文化传统将灾害记忆神圣化,从震柳到震柳精神,展现的是官方利用现代的地震科学将灾害记忆世俗化。两种不同建构路径既反映了普通民众和精英阶层的记忆不太相同,灾害记忆具有显著的阶层性,也体现了"民间文化"和"技术世界"在灾害记忆塑造上的差异。民众利用的是民间传统,进行的是文化创伤的修复,官方利用的是科学技术之名,进行文化认同的建构。但就其策略而言,貌似二元对立,其实遵循一样的文化逻辑。"技术世界"的道具与母题和"民间文化"的古老观念相互借取,共同构成日常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爷崇拜 震柳精神 灾害记忆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辨物居方:明代文人生活文化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赣丽 张寒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5,171,172,共12页
我国古人的生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国人建构美好生活的重要资源。文章以文震亨所撰《长物志》为对象,分析明代文人日常生活实践,解读其中主体与物的互动和生活空间的建构,审视其背后主体的自我表达及生活文... 我国古人的生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国人建构美好生活的重要资源。文章以文震亨所撰《长物志》为对象,分析明代文人日常生活实践,解读其中主体与物的互动和生活空间的建构,审视其背后主体的自我表达及生活文化营造策略。研究发现,《长物志》中主体的役物实践表现为从器物品鉴向建构生活意境递进展开,整体呈现出具有自适和雅致特征的生活文化,这对于实践主体具有内在与外向双重意义。古人的生活文化建构对于回应当前消费社会中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辨物居方以实现物为己用而不是人为物役,使物服务于营造美好生活这一现实需求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物志》 文震亨 主体性 物质实践 生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