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1949—2009)——兼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 |
朱振武
綦亮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2
|
|
2
|
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
王黎君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3
|
“文学主体论”批判 |
夏中义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3
|
|
4
|
少数族群文学研究:观念与方法的反思 |
闫炜炜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5
|
“文学城市”精神疏辨 |
李丹梦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6
|
西方文学研究方法与本土实验的意义——关于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艺美学的选择与创新 |
殷国明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1
|
|
7
|
20世纪50年代前外国文学通史的学术历程 |
陈婧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8
|
论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
齐亚敏
杨志强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5
|
|
9
|
物象景观中的国际想象——新世纪上海城市文学一种主题与叙事研究 |
王美芸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0
|
新世纪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杨扬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1
|
|
11
|
文学翻译的政治——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的译介 |
田全金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5 |
4
|
|
12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文学批评史上的李白 |
萧华荣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1
|
|
13
|
小泉八云的“近视艺术”论——文学风格的生理学解释 |
谭阳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4
|
无边的人道主义——现代文学中的“人性”问题 |
闵婕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1
|
|
15
|
整合与分离——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的编选为中心 |
朱宏伟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1
|
|
16
|
从“教育救国”到“文学革命”——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形成 |
刘自匪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7
|
论《现代》杂志的编辑理念与文学实践 |
谭日红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5 |
0 |
|
18
|
高校中文教育改革与“创意写作”学科建构 |
葛红兵
高尔雅
郭彩侠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9
|
|
19
|
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 |
高向东
江取珍
|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7
|
|
20
|
明清徽商妇教子述论 |
李琳琦
宗韵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