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文化研究的思想图景和行动路径——丁钢教授专访
1
作者 丁钢 朱筠姝 周勇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0,共9页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文化现象,教育文化研究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关注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教育文化研究视野涵盖学校、公共领域、日常生活及非物质文化等,强调文化解释与价值导向,以及“现象入手、文化观照、过程体悟、中...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文化现象,教育文化研究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关注教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教育文化研究视野涵盖学校、公共领域、日常生活及非物质文化等,强调文化解释与价值导向,以及“现象入手、文化观照、过程体悟、中层取向”的研究原则,主张采用多元的跨学科方法,包括重视微观经验和民族志研究。教育文化研究既是学术理论构建,也是一种文化行动,旨在促进中国教育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主,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面对时代变迁,教育文化研究将持续关注媒介化社会、新技术与青年文化,拓展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文化研究 本土知识体系 文化解释 民族志方法 教育知识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即成就:基于师生关系传统的教育家精神诠释 被引量:1
2
作者 丁钢 万姗姗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2,共7页
中国教育家精神传统体现在师生关系的五大特征上,包括教学相长的互动方式、志同道合的学术交往、自由探究的学术生态、经师与人师的角色统一、唱和交游的育人空间,这些特征体现了日常即成就的教育理念。这些特征与理念不仅揭示了师生关... 中国教育家精神传统体现在师生关系的五大特征上,包括教学相长的互动方式、志同道合的学术交往、自由探究的学术生态、经师与人师的角色统一、唱和交游的育人空间,这些特征体现了日常即成就的教育理念。这些特征与理念不仅揭示了师生关系传统的深厚人文内涵,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师生关系传统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情感交流与共同成长,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构建一个注重知识传授、情感沟通与人格培养的教育生态系统,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家精神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育家精神 教学相长 志同道合 日常即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实验室建设路径研究
3
作者 吴鹏 吴刚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9,共10页
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实验室实质性建设刚刚起步,统筹机制、治理体系、评估机制、创新生态还不完善。文章通过回顾我国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效,结合欧美国家实验室成功建设经验,从政府、主体、评估、环境等四个维度提出建设建议:强... 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实验室实质性建设刚刚起步,统筹机制、治理体系、评估机制、创新生态还不完善。文章通过回顾我国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效,结合欧美国家实验室成功建设经验,从政府、主体、评估、环境等四个维度提出建设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分类建设和多元投入,建立权威高效的决策指挥和协调执行系统;优化治理模式,通过立法明确举办者、管理者的权利义务,赋予实验室充分自主权;完善评估机制,建立基于战略管理和大数据的评估监测系统;深化辐射带动,打造跨界科技创新联合体和高效科技创新生态,构筑国家实验室发展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国家实验室 战略科技力量 基础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国教育主题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基于合著网络的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徐阳 丁钢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6,110,共11页
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年—2018年关于中国教育主题的发文数据,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计算中国大陆中国教育主题的发文总量、基于不同作者数量的发文量和不同合作类型的发文量及其被引,并与其他发文优势区域比较,发现影响中... 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年—2018年关于中国教育主题的发文数据,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计算中国大陆中国教育主题的发文总量、基于不同作者数量的发文量和不同合作类型的发文量及其被引,并与其他发文优势区域比较,发现影响中国大陆发文数量与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是国际合作。进一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发文合作二值矩阵绘制学者合著子网络,分析中国大陆合著网络的结构特征,发现中国大陆教育学者在发文量、中心性等指标上反映的国际影响力尚落后于其他学科学者和港澳台教育学者,少量有影响力的以中国大陆教育学者为核心的合作密集的子网络已经出现,但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大陆教育学者群体和以其为核心的大型国际合著网络的形成则还需要更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主题研究 国际合作 合著网络 国际影响力 中国大陆教育学者 文献计量法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提升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基于专家评估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丁钢 缪锦瑞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3,共9页
从多维度、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加强同行专家评估的作用。基于8位国外教育专家、10位华人教育专家和11位内地教育专家的评估报告,从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程度、当前表现、制约因素、提升路径、评价方... 从多维度、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加强同行专家评估的作用。基于8位国外教育专家、10位华人教育专家和11位内地教育专家的评估报告,从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程度、当前表现、制约因素、提升路径、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中外学者在中国增强原创性的知识生产和理论贡献,加强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加快科研激励与评价制度及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共识与认知差异,拓展了如何提升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的深度分析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研究 国际影响力 专家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刚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17年第2期97-135,96+196,共41页
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确立和发展,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的回应。在20年的发展中,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从规范到体系化、从体系化到特色化的发展历程... 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确立和发展,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的回应。在20年的发展中,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从规范到体系化、从体系化到特色化的发展历程。而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两个学位层次的确立,为培养教育实践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了保障,进而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教学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专业学位 规范 综合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图景 被引量:1
7
作者 丁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8,共4页
从中国历史研究的史料和专史的分类,结合传统与现代史学的视角,梳理和探索教育史研究本身所蕴含的知识图景,进而提出教育史学的知识特征,即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和交叉性。强调关注理论视野和知识领域拓展,对于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而言,具有促... 从中国历史研究的史料和专史的分类,结合传统与现代史学的视角,梳理和探索教育史研究本身所蕴含的知识图景,进而提出教育史学的知识特征,即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和交叉性。强调关注理论视野和知识领域拓展,对于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而言,具有促进学科建设和推动前沿发展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 知识图景 知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史研究的新视野——第七届两岸四地教育史论坛综述
8
作者 吴旻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5-96,共2页
2013年9月24日至26日,第七届两岸四地教育史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来自大陆、台湾、澳门等地近五十个单位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教育史研究的新视野",在... 2013年9月24日至26日,第七届两岸四地教育史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来自大陆、台湾、澳门等地近五十个单位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教育史研究的新视野",在探讨教育史学科特征、研究方法与教育史具体问题的同时,本届论坛更加关注新类型材料、新研究方法和新观察角度给教育史学科和教育史研究带来的全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 论坛 视野 华东师范大学 综述 高等研究院 大学教育 专家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证书课程与高等教育领域知识生产间的逻辑矛盾及现实对策 被引量:5
9
作者 司凯航 吴刚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工业4.0时代,就业市场的技能需求呈现日益多元且变化迅速的特点,微证书以其时间成本低、认证方式灵活等优势逐渐成为传统"校园式"高等教育认证体系的有益补充。爱尔兰、美国等国已率先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微证书项目的实践。然... 工业4.0时代,就业市场的技能需求呈现日益多元且变化迅速的特点,微证书以其时间成本低、认证方式灵活等优势逐渐成为传统"校园式"高等教育认证体系的有益补充。爱尔兰、美国等国已率先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微证书项目的实践。然而,微证书实施所依托的微证书课程因其课程内容的结果导向而出现过度重视技能培养、忽视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的倾向,绩效主义及教育市场化也使得市场需求成为定义知识价值的权威,存在生产学术泡沫的风险。深化微证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并推进实践知识专业化,构建微证书共识性指导原则及总体性实施框架,注重微证书发展与高校职能划分的紧密对接成为应对此类风险的关键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证书 微证书课程 知识生产 高等教育 课程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信任文化的隐匿及其根源——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阐释 被引量:8
10
作者 刁益虎 吴刚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3-29,124,共8页
信任文化是大学组织重要的社会资本。它通过鼓励大学组织内的合作行为,促进大学组织成员以及大学组织本身的发展。但是,信任文化却逐渐远离了当今的大学。大学信任文化逐渐隐匿,体现为大学组织对成员的“不信任”姿态、组织内部群体间... 信任文化是大学组织重要的社会资本。它通过鼓励大学组织内的合作行为,促进大学组织成员以及大学组织本身的发展。但是,信任文化却逐渐远离了当今的大学。大学信任文化逐渐隐匿,体现为大学组织对成员的“不信任”姿态、组织内部群体间的信任缺失以及人际关系的脆弱,并导致了大学组织成员以及大学组织竞争力的下降。大学信任文化隐匿折射出信任文化失落的困境,究其根源在于信任结构的当代转型:工具理性吞噬了信任的价值基础、制度崇拜剥离了信任的情感动力、风险规避牺牲了信任的本体功能。大学信任文化的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大学组织信任机制的建立、大学教师道德身份的回归以及大学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信任文化 社会资本 隐匿 信任结构 信任机制 信任文化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具性思维到人工智能思维——教育技术的危机与教育技术学的转型 被引量:46
11
作者 吴刚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59,共9页
对当前教育技术应用效能的评估表明,目前教育信息技术的实际适用度不高,教育技术学正面临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的工具性思维使教育技术的环境设计既很难反映教育过程的要求,又呈现功能分隔的模块化特征,从而只能作为外在学习环境而非嵌... 对当前教育技术应用效能的评估表明,目前教育信息技术的实际适用度不高,教育技术学正面临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的工具性思维使教育技术的环境设计既很难反映教育过程的要求,又呈现功能分隔的模块化特征,从而只能作为外在学习环境而非嵌入式学习境脉。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开发打开了新的视角,我们需要从工具性思维转向人工智能思维。未来的教育技术学应立足教育过程本身,充分吸纳学习科学的已有的研究成果,建构系统化、高关联、深度学习和可实现的学习系统,以真正改善学校教与学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性思维 学习环境 人工智能思维 学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风险时代学习路标的教育技术: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38
12
作者 吴刚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5,共15页
本文梳理了大量研究报告,证明20多年来,教育技术虽然结合信息技术,在产品开发和平台建设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绩效平平,特别是疫情期间大规模的自然实验成效未如人意。在线教育应用的现实困境将使教育技术的... 本文梳理了大量研究报告,证明20多年来,教育技术虽然结合信息技术,在产品开发和平台建设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绩效平平,特别是疫情期间大规模的自然实验成效未如人意。在线教育应用的现实困境将使教育技术的后续发展陷入危机,这说明教育技术学恪守的传播学模式的意义已经退化。但在全球性风险时代,教育活动必须依托泛在学习环境,教育技术的历史使命尚待开启,挑战与机遇并存,理论转型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从基于工具性思维的传播学范式转向基于关系性思维的社会-文化范式,依托社会互动和具身认知理论,通过开放学习空间和混合学习的构建,推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教育技术本质上是作为引领学习者进入世界、理性参与世界并合法共享世界的学习路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育 技术危机 社会-文化范式 社会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走向何处?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刚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4,共4页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信息技术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希冀。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人类集体智能,充分扩展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想象。所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一直是学界关注并反复讨论的主题,历久弥新。
关键词 信息技术发展 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逃厄运: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学兴衰史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勇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02-110,共9页
由于急于确立学科地位与影响,更因为没有充分估计当时教育界的主流学术及文化范式,1919年兴起的教育学固然通过大规模推广"道尔顿制"得以在教育界迅速产生巨大影响,但却只能让学术界将教育学等同于缺乏学术、文化内涵的"... 由于急于确立学科地位与影响,更因为没有充分估计当时教育界的主流学术及文化范式,1919年兴起的教育学固然通过大规模推广"道尔顿制"得以在教育界迅速产生巨大影响,但却只能让学术界将教育学等同于缺乏学术、文化内涵的"教学法"研究。教育学因此难逃学院生存厄运。回顾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学兴衰史,可以为反思当代教育学的理论生产方式与学术文化品质提供有益参照与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教育学 新教育动运 道尔顿制实验 学术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与现实的制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纪录片 被引量:1
15
作者 毛毅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7-91,共5页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纪录片的历史,聚焦、透视影像背后呈现的日常教育生活表达方式。从镜头的话语分析中试图还原和补充那个时代的教育现场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及教育现状,且折射出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和问题,凸显教育的作用和...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纪录片的历史,聚焦、透视影像背后呈现的日常教育生活表达方式。从镜头的话语分析中试图还原和补充那个时代的教育现场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及教育现状,且折射出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和问题,凸显教育的作用和力量。在抚触那个时代教育脉搏的同时,力求寻找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制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纪录片 平视 大众化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课程史研究的演进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文智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3,共8页
课程史研究在美国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后,不断从史学和课程理论中汲取养分,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课程探究方式,并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还原到解构、从中心到边缘"的研究重心转移。结合课程理论和史学研究的整体学术境脉,可从三... 课程史研究在美国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后,不断从史学和课程理论中汲取养分,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课程探究方式,并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还原到解构、从中心到边缘"的研究重心转移。结合课程理论和史学研究的整体学术境脉,可从三个维度考察美国课程史研究的演变趋势:从思想史转向社会史再转向新文化史;从重构史学到建构史学再到解构史学;关注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再转而对作为历史的建构物的"主体"本身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史 课程理论 美国教育史 后概念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牙塔里的绿肺”——以教育为导向的国内外中小学绿色学校建设 被引量:1
17
作者 庄瑜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32,共5页
以教育为导向的绿色学校建设是中国环境教育运动中的重要事件。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绿色学校的概念、作用、现实状况做出归纳;通过国内外六个中小学绿色学校的案例,进行分析与解读,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绿色学校 校园环境 环保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乡村集团化办学的本土经验及其价值——以江苏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为例
18
作者 樊洁 杨来恩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26,共4页
以刘百川在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开展的集团化办学为分析对象,从辅导视察机制、研究进修机制与资源互通互学机制等方面对近代乡村集团化办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研究表明,“共创共商型共享”是集团化办学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是集... 以刘百川在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开展的集团化办学为分析对象,从辅导视察机制、研究进修机制与资源互通互学机制等方面对近代乡村集团化办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研究表明,“共创共商型共享”是集团化办学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是集团化办学过程的中心任务,找准抓手是实现集团化办学教育目标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乡村集团化办学 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 共生理论 共创共商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发日常创造力:美国K–12设计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依文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57,共17页
本研究探讨了美国K–12设计教育框架,以威斯康星州为例探析其实施路径,并分析其设计教育特征。美国K–12设计教育的框架融合了设计师的认知过程和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体现为设计思维、教学框架和设计过程,其设计教育具有以激发日常中创造... 本研究探讨了美国K–12设计教育框架,以威斯康星州为例探析其实施路径,并分析其设计教育特征。美国K–12设计教育的框架融合了设计师的认知过程和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体现为设计思维、教学框架和设计过程,其设计教育具有以激发日常中创造力为目的、解决问题为导向、生活化教学为手段、社会现实为主题的主要特征。从实践来看,美国设计教育的系统建设处于上升和发展阶段,许多州政府和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落实推进。以威斯康星州为例,美国致力于将设计教育嵌入K–12课堂,由公共教育部门建言献策、立法机构监督、校董事会执行和社会各界协助,其实施路径分别从教育目标、分级建构学习目标、课程设计、课外拓展和教师发展的五个方面养成学生的创造力。然而,当前美国设计教育面临着教育培训缺口大、跨学科想象力受限、对口专业设计教师少、学生实际参与度低等问题。因此启示我们应当重视日常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积极探索设计与美育、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优化跨学科、跨界的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分级持续性学习线,从而多方面、全学段、跨学科地激发学生的日常创造力,使设计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个体,驱动国家与社会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K–12 设计教育 生活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高中哲学教育:文化传统、基本经验及现实启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段俊吉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42,共15页
法国哲学具有悠长且厚重的文化传统,奠定了法国高中哲学教育的历史根基。哲学作为法国高中必修课程和毕业会考的笔试项目,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反思意识、批判精神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法国高中哲学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法国哲学具有悠长且厚重的文化传统,奠定了法国高中哲学教育的历史根基。哲学作为法国高中必修课程和毕业会考的笔试项目,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反思意识、批判精神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法国高中哲学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演进过程,形成了育人目标清晰、课程编排合理、教学体系完备的学科结构。哲学学科占据了法国高中教育的核心地位,成为了法国人文教育的关键一环。这为世界各国的高中哲学教育改革甚至育人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国际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高中 哲学教育 现实问题 育人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