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包容:华东师范大学数字支教研究报告
1
作者 李彦垒 刘泽民 +2 位作者 周雯静 朱丹 赵琳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26,共19页
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相结合,助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于2022年启动“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立足数字包容理念,组织300余名师生团队为云南省寻甸县10所小学提供了为期一年的数字支... 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相结合,助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于2022年启动“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立足数字包容理念,组织300余名师生团队为云南省寻甸县10所小学提供了为期一年的数字支教服务。通过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等举措,探索构建了政府引导、高校助力、社会参与的数字支教新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评估了项目在缓解区域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数字包容方面的实践成效。研究发现,数字支教项目有效夯实了乡村学校数字化转型基础,提升了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了乡村学生数字素养,有效缓解了区域教育数字鸿沟。基于此,研究认为高校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数字支教成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常态化实践;同时,还需在国家层面完善数字支教的政策供给和协同推进机制。总体而言,数字支教项目构建了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赋能、数字资源共享的教育帮扶新模式,这一探索不仅对推进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启示,也为全球教育数字包容的实践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包容 数字支教 数字鸿沟 乡村教育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的轨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5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杜成宪 李世宏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8-73,共6页
首先,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1980-2005年25年间的400多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就完成数量,专业方向和主要领域进行了总的分析。然后,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5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1980-1992年为恢复起步期,1993-1999年为发展转型... 首先,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1980-2005年25年间的400多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就完成数量,专业方向和主要领域进行了总的分析。然后,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5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1980-1992年为恢复起步期,1993-1999年为发展转型期,2000-2005年为深化创新期;再分阶段对这400多篇论文,按论文数量、选题、方法运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成长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 研究生学位论文 分析 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学变革与教师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席联席学校网络第五届论坛”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金莺莲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3,共3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席联席学校网络第五届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代表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国际课程是推动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工具,促进教育国际化教学变革与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席联席学校网络第五届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代表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国际课程是推动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工具,促进教育国际化教学变革与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教育国际化的起点与终点要落在教育本土化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 教育本土化 教学变革 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空间对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新型学习空间”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瑞军 陈向东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7年第4期77-86,共10页
学习空间变革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空间变化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探讨在不同学习空间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是推动学习空间研究进入深度的关键。基于对比分析11位教师在新型学习空间和传统学习空间的课堂教学的研究... 学习空间变革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空间变化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探讨在不同学习空间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是推动学习空间研究进入深度的关键。基于对比分析11位教师在新型学习空间和传统学习空间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显示了在新型学习空间教学结构中教师讲授比例大幅降低,教师更加倾向使用小组汇报方式开展教学,课堂中师生空间距离明显缩短。但是在小组互动、教师提问及指导、技术使用方面两种空间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在于空间大小影响教学互动及教师指导的开展,教师前期准备影响其空间使用行为,空间的灵活性和布局比空间所具技术功能对教师的影响更大。上述对学习空间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空间与人的行为的关系,空间使用方法及空间布局与规模对使用体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空间 教学行为 协作学习 未来课堂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调研(一)——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 被引量:1
5
作者 侯璐 夏志芳 《地理教学》 2017年第2期4-5,共2页
记者:在课改新形势下,包括地理学科在内,各学科教育专家均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您看来,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夏志芳(以下简称"夏"):我们所谈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未来公民所应该具备... 记者:在课改新形势下,包括地理学科在内,各学科教育专家均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您看来,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夏志芳(以下简称"夏"):我们所谈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未来公民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芳 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学科 闵行校区 杨向东 学科素养 访问对象 郭锋 地理知识 地理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陆道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5-8,共4页
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于2007年5月正式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教师教育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还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健... 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于2007年5月正式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教师教育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还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健全约束机制,以增加违约成本遏制违约行为;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从情感上留住优质人;加强对服务期限研究,制定细分化的服务时间段,更好发挥服务期制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属师范大学 师范生免费教育 教师教育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与国家实验室的内驱型合作模式——以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为例
7
作者 李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104,共16页
本文以科技和人才领域的合作为主题,详细梳理了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近百年的合作历史。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合作始于顶尖人才和研究兴趣的共同驱动,随后合作关系伴随着两个机构研究定位和研究文化的接近或远离而跌... 本文以科技和人才领域的合作为主题,详细梳理了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近百年的合作历史。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合作始于顶尖人才和研究兴趣的共同驱动,随后合作关系伴随着两个机构研究定位和研究文化的接近或远离而跌宕起伏,最终逐步稳定并显著改善,形成了一种内驱型合作模式。内驱型合作模式是由两个机构研究定位和文化接近而产生的组织内部力量以及由双方研究人员的共同研究兴趣来驱动的合作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研究的自主性、领域的公共性、研究的长期性和基础性依次承担了驱动合作的内部力量。内驱型合作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和而不同的研究定位和文化、高度重叠的研究兴趣、个人推动为基础的合作动力、紧密又松散的人才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合作 人才 国家实验室 加州理工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教育的“盐铁论”——政学两界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命运的大论战之探析(1932)
8
作者 张礼永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4,共7页
为了尽早实现教育普及的夙愿,民初教育行政者继承了清末形成的高师教育制度,并为补其不足,而有"高师教育分区制"的出台,"六大高师"因而相继诞生。"五四"以后,潮流为之一变,社会诸多倡导毁灭高师,只有北... 为了尽早实现教育普及的夙愿,民初教育行政者继承了清末形成的高师教育制度,并为补其不足,而有"高师教育分区制"的出台,"六大高师"因而相继诞生。"五四"以后,潮流为之一变,社会诸多倡导毁灭高师,只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不为所动,坚持师范教育的本色,发展成为师范大学。到了30年代初,因民族生存的危机,加上中央教育行政思路的转换,政学两界开始考虑师大制度的存废问题。又因师大办学进程中的种种风波,而遭遇重大打击。然部分有名学者不但不表同情,反而鼓吹中学师资应当改由综合大学来培养,对发展有年、已有成效的师大则持"可替代说",引起北平学界的教育学者的反弹,更引起师大全体教授的批驳。这场高师教育的"盐铁论",影响深远。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重新建立高师教育制度,恰好证明了当年师大教授的远见卓识。这场教育论争告诫后来者,中国教育的建设,必须基于中国的实际,不能生搬硬套他国成例,否则即便是最理想的教育制度,也可能演变为最无效或最无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培养 高等师范学校 师范大学 综合大学 论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下的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政 邱懿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3,共12页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内外部治理关系的核心,先后经历了政府主导论、市场基础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论的演变。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形塑下,职业教育治理改革应实现三大转变,即政府治理方式应从事后响应转变为事前布局,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内外部治理关系的核心,先后经历了政府主导论、市场基础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论的演变。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形塑下,职业教育治理改革应实现三大转变,即政府治理方式应从事后响应转变为事前布局,职业院校治理角色应从代理主体转变为改革先锋,市场主体参与治理的动机应从短期利益转变为战略投资。政府、职业院校和市场的关系应由单向的“影响回应”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并行互动”关系。当前,我国政府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权责边界不清,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市场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缺乏战略自觉。为此,我国应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协作,提升政府政策的精准度和前瞻性;优化职业院校组织定位和内部治理模式,提升学校治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深度分析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提升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治理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全面深化改革 办学自主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教育应用展望:基于技术预见的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向东 靳旭莹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作为一种公认的颠覆性技术,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亟须全面地审视,以评估可能出现的复杂场景及其后果。本研究从聚焦未来导向、鼓励广泛的多元参与、关注多重并发路径、承认不确定性、挖掘技术应用的深层因素等角度,分析技术预见对于... 作为一种公认的颠覆性技术,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亟须全面地审视,以评估可能出现的复杂场景及其后果。本研究从聚焦未来导向、鼓励广泛的多元参与、关注多重并发路径、承认不确定性、挖掘技术应用的深层因素等角度,分析技术预见对于探讨大模型教育应用的适用性,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系列研究报告«大型语言模型的教育应用»为例,展示如何通过技术预见活动和相应的工具GPT-EDU4SIGHT,从大模型对教育不同方面的影响、典型应用场景、背后的心理机制、应用的伦理挑战以及基于大模型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等五个维度进行大模型教育应用的前瞻性探索。技术预见在塑造未来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和教育实践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行动的框架。相应的技术工具也为大模型应用于教育决策和教育治理提供了示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技术预见 应用场景 GPT-EDU4SIG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有很大需求空间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国庆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共1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正处于迷惘与焦虑之中。在是否还有必要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质疑声中,其政策支持力度正大幅下降。有些地区甚至在刻意压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关停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人为造成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萎缩。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正处于迷惘与焦虑之中。在是否还有必要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质疑声中,其政策支持力度正大幅下降。有些地区甚至在刻意压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关停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人为造成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萎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困境的形成,源于学生不再以就业为目标,即使经济发展欠发达的省份,中职学生也基本能升学。有些人据此主张: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既然中职生不再以就业为目标,就没有必要再办中等职业教育。加上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办学质量不高、差生积聚等现实原因,中考分流造成了学生与家长一定程度的教育焦虑,高中阶段教育完全普高化的声音甚嚣尘上。这一观点看似合理,其实是刻舟求剑。因为今天的中等职业教育已不是过去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如何能为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正确规划?国家已把职业教育明确界定为一种教育类型,即职业教育不仅有就业功能,还有教育功能,不能因为中职学生不再以就业为目标,就认为不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才是其真正的改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中职学生 中等职业学校 办学规模 高中阶段教育 办学困境 普高 政策支持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德意志文化特色的教育学:精神科学《普通教育学》的系统回应
12
作者 彭正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5,共13页
按照诺尔的理解,1770—1830年是德意志精神的寻求和建立时期,但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精神开始堕落,从而激发了19世纪末复兴德意志精神的青年运动和改革教育学运动,其结果就是富有德国文化特色的教育学即精神科学教育学(也被称为文化教育学... 按照诺尔的理解,1770—1830年是德意志精神的寻求和建立时期,但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精神开始堕落,从而激发了19世纪末复兴德意志精神的青年运动和改革教育学运动,其结果就是富有德国文化特色的教育学即精神科学教育学(也被称为文化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诺尔的学生弗利特纳基于其时代的生命体验和理解,建构了一个不同于赫尔巴特启蒙教育学的精神科学教育学经典--《普通教育学》,从而解决了其所关注的如何把习得和传授德意志精神的过程变成主体教化的过程这一核心问题,建构了以生命和文化为核心的教育学原理体系,体现了精神科学教育学的最高水平,并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构成了德国教育学“启蒙”和“文化”的双峰传统,一个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明朗,另一个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深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科学 普通教育学 德国 赫尔巴特 弗利特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温师范大学制的“孟胡之争”——孟宪承与胡先骕关于师范大学制的论争之探析(1925)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礼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3,共7页
为尽早实现教育普及的目标,近代教育先贤设计了独立的师范教育体制,当中又特别强调高等师范的建设,而有"高师教育分区制"的出台,"六大高师"因之而诞生。上世纪20年代,高师迎来了"升格运动",历经多年苦心... 为尽早实现教育普及的目标,近代教育先贤设计了独立的师范教育体制,当中又特别强调高等师范的建设,而有"高师教育分区制"的出台,"六大高师"因之而诞生。上世纪20年代,高师迎来了"升格运动",历经多年苦心经营才成的"分区制"随之破产,"六大高师"多数倾向转轨为普通大学。特别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先升级为武昌师范大学,旋即"舍师范"而"奔综合"变为武昌大学,此种情形引发了教育先进的担忧,而有恢复旧制的种种呼声及努力。但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对此却不以为然,而孟宪承与之意见相左,故而构成一场教育论争。胡不认可"封闭性"的师资培养方式,主张采用"开放性"的,但是这种理想的计划离中国的现实太远,而且对教育学与师范教育的认识不周全,因而引来孟宪承的批评。这场论争规模虽小,但学术分量很足,对于今日的师范教育改革亦不乏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论争 师范大学 高师教育 封闭性 开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学知识建构中的互为学科性——王英杰教授的大学观
14
作者 阎光才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共12页
王英杰教授是比较教育学科的知名学者,但他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也有着广泛与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发展历程的考察,他以比较视角对大学理念展开了长期系统和深入的探究。通过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斯坦福大... 王英杰教授是比较教育学科的知名学者,但他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也有着广泛与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发展历程的考察,他以比较视角对大学理念展开了长期系统和深入的探究。通过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等案例的细致剖析,他精心刻画了这些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在他看来,学术神圣是研究型大学的最高信念,是构成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学术治理的核心价值,国际性、公开性、批判性与包容性是具体的价值内涵。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维护学术神圣的制度基础,作为伦理领袖与道德楷模的大学校长的开明领导,体现学术民主的共同治理架构,倡导师生互动与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共同体建构,则是研究型大学的组织与制度保障。针对中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存在的浮躁现象,他提出稳定才是大学的力量,大学的办学行为需要遵循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规律,处理好“不变”与“变”两者之间的关系。稳定或者不变就是“守正”,发展或者说“变”则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如此才能在不忘根本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探索形成各大学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在对王英杰教授大学理念的学术观点加以梳理的同时,也以这样一位学科外关键人物为样本,分析其学术关注与高等教育学科相关议题之间存在的智识交流与互动关系,从而揭示高等教育学科与比较教育以及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互为学科性与学科交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理念 研究型大学 理念的旅行 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平教育开放与教育强国建设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国睿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9,共8页
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水平教育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从根本上来看,高水平教育开放是基于人类共同文明、发展人类共同文明的开放;教育是中国融入人类共同文明的重要... 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水平教育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从根本上来看,高水平教育开放是基于人类共同文明、发展人类共同文明的开放;教育是中国融入人类共同文明的重要路径。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而言,高水平教育开放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教育开放助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而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变得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高水平教育开放的现实着力点是建立与国际科技前沿同步迭代的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吸收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进而推动全球教育乃至人类共同文明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高水平教育开放 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强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国庆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共1页
职业教育正面临去技术化的迷惘。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只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教育,不应该有技术要素;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难度太大,学术性要求高,没有职业教育的空间。在职业教育的各种文本中,已逐渐很难见到“技术”一词,其培养目标已由“技... 职业教育正面临去技术化的迷惘。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只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教育,不应该有技术要素;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难度太大,学术性要求高,没有职业教育的空间。在职业教育的各种文本中,已逐渐很难见到“技术”一词,其培养目标已由“技术技能人才”完全改造成了“技能人才”,技术服务功能被完全淡化。这种观点似乎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却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完全违背,将严重损害职业教育事业,也不利于完整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最终将损害我国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技能人才 严重损害 创新体系构建 教育的作用 不能忽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冲突: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的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向东 周春红 +1 位作者 刘泽民 张靖沅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大语言模型在教育应用领域所呈现的知识冲突问题,表现为概念定义、事实陈述和逻辑推理等层面的认知不一致性,这种认知断裂严重制约了其在跨学科探究学习、深度认知任务和个性化教学等场景中的适用性和支持能力。该文系统分析了知识冲突... 大语言模型在教育应用领域所呈现的知识冲突问题,表现为概念定义、事实陈述和逻辑推理等层面的认知不一致性,这种认知断裂严重制约了其在跨学科探究学习、深度认知任务和个性化教学等场景中的适用性和支持能力。该文系统分析了知识冲突的技术成因,包括训练数据中的噪声、参数化知识表示的局限、推理机制的缺陷、模型架构的先天不足以及外部知识的偏差,并探讨了这些因素对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的深层影响。针对这一挑战,论文提出了多维度的解决路径:通过数据增强优化知识表示,利用提示强化上下文的连贯,开发量规完善模型评估。同时,研究从社会文化的宏观视角进一步剖析了知识冲突的外部驱动因素,探讨如何在多元异质、动态演进的社会建构语境中,构建开放进取、兼容融通的智能教育应用体系。知识冲突的有效化解不仅可以显著提升大语言模型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价值,更将为人工智能在更广泛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研究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洞见与实践指引,促进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的可靠性、适应性和普及性的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知识冲突 教育应用 训练数据 社会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冲突: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中的张力与调适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向东 卢淑怡 易乐湘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43,共14页
凭借其卓越的知识处理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大语言模型正逐步重塑教育生态。然而,这一技术创新同样伴随着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尤其在跨文化或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神经网络和大模型固有的文化偏差与多样化教育需求之间的错位,已成为制... 凭借其卓越的知识处理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大语言模型正逐步重塑教育生态。然而,这一技术创新同样伴随着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尤其在跨文化或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神经网络和大模型固有的文化偏差与多样化教育需求之间的错位,已成为制约其教育效能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对大语言模型在教育应用中的多维度分析,从技术与文化的双重视角,系统探讨了三类典型的文化冲突:内容层面的“教什么”,过程层面的“怎么教”,以及技术层面的“用什么教”。基于此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缓解文化冲突的策略:充分发掘大语言模型的“世界知识”、有效利用模型的参数化知识特征、汲取不同文化和群体的语料、构建跨文化评估和检测机制以及规范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的伦理。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目前应对文化冲突的一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主权AI,以反映大模型教育推进过程中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复杂纠结。文化冲突是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中不可回避的挑战,亟须在全球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应对。通过应对这一挑战,大语言模型有望为全球教育提供更加包容、有效的支持,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促进文化共融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教育应用 文化冲突 教育公平 主权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相关议题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阎光才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2,共10页
围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通过几个基本关系或范畴的分析,提出如下观点:第一,高等教育学不同于泛化的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与实践探究以及其他学科有关的理论研究,是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素材。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构,带有现实需求... 围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通过几个基本关系或范畴的分析,提出如下观点:第一,高等教育学不同于泛化的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与实践探究以及其他学科有关的理论研究,是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素材。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构,带有现实需求驱动的特征,纳入学科的社会建制是促成其生成与快速发展的动因。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属于关注生命的应用性软学科,兼具现代科学的三重属性,以部分传统学科如自然科学范式标准和社会科学的纯理论偏好作为高等教育学科合法性依据缺乏理据。第二,高等教育学是具有实践面向的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其立足价值关怀对实践的反思与检视,也在于其以科学态度对实践的理性考察与探究,是为实践提供可参照可选择的装备,而不能混同于实践与实践探究,体现了它具有社会价值的应用性理论旨趣。第三,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是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是高等教育学的理想目标,但它目前尚未超越知识积累与理论沉淀阶段。一个务实的路径是,支持高等教育学人开展围绕特定主题与领域的持续研究,形成丰厚的研究积累,以特定主题的概念清理、知识与理论的梳理以及不同主题之间自然交叉形成的交集,达成基本理论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研究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法治之力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笔谈)
20
作者 陈鹏 张甜 +2 位作者 刘璞 姚荣 郑磊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共16页
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法治在其中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制度构建到全面法治的深刻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当前,... 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法治在其中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制度构建到全面法治的深刻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节点,教育法治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立法层面需要增强教育法典编纂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执法环节需要强化教育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完善;司法领域需要优化教育权益保障功能,提升全社会的法治共识,加快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实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法治支撑。该法以宪法为立法依据,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推动学位制度革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国应全方位提升教育法治能力,以教育司法促进教育立法的完善和教育行政行为的规范,精准解决现实需求与立法供给的动态平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协同推进教育法典编纂与教育单行法实施,加快高质量法律制度供给,增强教育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时效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法治 教育法典 学位法 教育法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