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教育如何助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基于聚类分析的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静 郑杰 +1 位作者 崔海丽 张丽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82,共11页
本研究聚焦于五个关键的学校影响因素(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反馈、学校归属感以及课外活动),深入探讨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我们运用OECD的SSES2023中国调查数据(10岁与15岁学生共计7648名),将上... 本研究聚焦于五个关键的学校影响因素(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反馈、学校归属感以及课外活动),深入探讨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我们运用OECD的SSES2023中国调查数据(10岁与15岁学生共计7648名),将上述五个影响因素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及事后检验方法,揭示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在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基于5个学校变量可将这些学生聚类分为5个群组:学校满意组(学生的上述五个影响因素得分都较高)、社交优势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校归属感得分相对较高)、多元兴趣组(课外活动得分最高)、反馈达人组(教师反馈得分较高)以及学校助力组(上述五个影响因素得分都最低)。其中,学校满意组的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表现最为出色,而学校助力组则最弱。此外,社交优势组、多元兴趣组和反馈达人组在不同年龄段和能力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本研究为理解学校在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中的综合影响提供了实证依据,对于指导学校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与情感能力 学校影响因素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社会善念理解的发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欣 李丹丹 杨向东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92-904,共13页
本文探究了4~6岁儿童社会善念理解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测量了100名4~6岁儿童的社会善念理解、心理理论、亲社会性和执行功能。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愈加在社会评价和朋友偏好上倾向于社会善念人物,并且此社会善念理... 本文探究了4~6岁儿童社会善念理解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测量了100名4~6岁儿童的社会善念理解、心理理论、亲社会性和执行功能。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愈加在社会评价和朋友偏好上倾向于社会善念人物,并且此社会善念理解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发展呈显著正相关,且此相关在控制了年龄、执行功能及亲社会性后依然稳定存在,但社会善念理解与亲社会性并不相关。此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可能对社会善念理解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善念 心理理论 学龄前儿童 道德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神经科学为循证教育决策与实践提供“金标准”证据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加仙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13,共5页
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把随机对照实验所获得的证据确定为“金标准”,这种类型的研究将研究参与者(如学生或教师)随机分配到使用或没有使用目标干预措施的研究组,从而消除了抽样偏差,由此得出的结果更具指导意义。教育神经科... 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把随机对照实验所获得的证据确定为“金标准”,这种类型的研究将研究参与者(如学生或教师)随机分配到使用或没有使用目标干预措施的研究组,从而消除了抽样偏差,由此得出的结果更具指导意义。教育神经科学的大部分研究都借助了各种类型的神经影像技术,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因此为教育决策与实践提供了“金标准”。这种严谨、科学、有效的证据,得到了国际组织、国家政府、专业学术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被运用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与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神经科学 脑科学研究 随机对照实验 金标准 循证教育决策与实践 证据的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叶斯网络方法能为教育研究带来什么? 被引量:2
4
作者 顾昕 毛梦琪 +1 位作者 马淑风 陈森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0-122,共13页
针对当前教育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动态性特征,本文提出使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分析教育实证研究数据。在研究范式上,贝叶斯网络结合了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根据教育研究理论与专家经验确定先验模型,通过后续采集的数据迭... 针对当前教育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动态性特征,本文提出使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分析教育实证研究数据。在研究范式上,贝叶斯网络结合了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根据教育研究理论与专家经验确定先验模型,通过后续采集的数据迭代模型,不断更新能够支持或反对理论模型的数据证据。在数据分析方法上,贝叶斯网络将变量或变量关系的不确定性纳入模型,以概率的方式给出精确的推断结论和预测信息。在模型应用上,贝叶斯网络能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实时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养发展等,为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估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网络 概率推理 先验知识 教育过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验走向实证:教育神经科学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俊杰 谷智达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24,共6页
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金标准”的证据,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学生认知发生的神经机制、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育人的效果。基于对证据应用的... 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金标准”的证据,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学生认知发生的神经机制、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育人的效果。基于对证据应用的具体实践,建议中小学校可以通过组织高端培训、自学研读、研教结对、广泛交流等方式,助力教师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神经科学 教师专业发展 神经可塑性 成长型思维 学习动机 认知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推测走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视角下的有效教学 被引量:1
6
作者 蔡芳 郭慧清碧 朱玥橦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18,共5页
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课堂有效教学与师生成长型思维、内在动机密切相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儿童青少年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此,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学校要科学培养师生的成长型思维,激发和维持教师教学内... 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课堂有效教学与师生成长型思维、内在动机密切相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儿童青少年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此,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学校要科学培养师生的成长型思维,激发和维持教师教学内驱力,遵循青少年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规律优化教学策略。贵州省贵阳市普瑞学校在“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有效教学”项目引领下,着重从营造和谐乐观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神经科学 有效教学 成长型思维 内在动机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中神经神话的可视化分析及教育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加仙 张志聪 +1 位作者 陈丹 沈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3-78,共16页
丰富的教育神经科学成果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纵深发展和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神经科学成果的误解和误读却造成了一个亟需清除的障碍——“神经神话”。神经神话在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现状,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发展。... 丰富的教育神经科学成果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纵深发展和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神经科学成果的误解和误读却造成了一个亟需清除的障碍——“神经神话”。神经神话在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现状,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发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对2012—2022年来发表的关于神经神话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与总结,揭示了神经神话流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最后提出了一些教育启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神话 教师教育 可视化分析 教育神经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冲与催化:希望在大学生自杀行为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朱虹 杨向东 吴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4-163,共10页
研究大学生自杀行为机制及其保护性因素,对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临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以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为依据,考察希望在大学生自杀行为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杀人际关系理论的潜变量模型能... 研究大学生自杀行为机制及其保护性因素,对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临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以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为依据,考察希望在大学生自杀行为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杀人际关系理论的潜变量模型能较好拟合我国大学生自杀行为数据。自我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显著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且具有叠加效应。习得的自杀能力,尤其是死亡恐惧感的降低,对大学生自杀行为也有显著影响。希望对大学生自杀行为存在缓冲和催化两种调节作用。当个体心理状态恶化时,高希望水平会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降低自杀意愿和行为产生的可能;但在同样情况下,如果个体缺乏希望或绝望悲观,则会起到一个催化作用,放大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力度。随着个体心理状态恶化程度的提高,这两种机制的作用逐渐增强。研究发现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临床或预防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杀 人际关系理论 希望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才是高阶思维?--以“新旧知识关系建立”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概念框架 被引量:92
9
作者 马淑风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8-68,共11页
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阶思维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找认知平衡的关键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并非被动地接收外界的信息,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在... 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阶思维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找认知平衡的关键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并非被动地接收外界的信息,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在具体的认知情境中,高阶思维表现为个体通过识别已有知识和外部信息之间的联系,将背景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复杂环境中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高阶思维并非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多种认知成分协同作用的复杂思维过程。高阶思维的概念框架需要包含“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新旧知识的关系建立”“不同维度信息的综合”“创新性知识的产生”,以及“对思维过程的监督、管理和调节”五个方面的认知成分,并且能够阐释五个认知成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一概念框架为解读高阶思维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为深入研究高阶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培养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思维 建构主义 分析 关系建立 综合 创造 元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第二轮测评技术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志芳 唐一鹏 张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71,共14页
本技术报告基于中国济南参加2023年社会与情感能力(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SSES)的测评数据,对第二轮测评工具在中国文化下的心理测量学特征进行分析。本报告简要介绍了学生问卷的开发和实施过程、社会与情感能力指标... 本技术报告基于中国济南参加2023年社会与情感能力(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SSES)的测评数据,对第二轮测评工具在中国文化下的心理测量学特征进行分析。本报告简要介绍了学生问卷的开发和实施过程、社会与情感能力指标体系、问卷主要组成部分、数据集的主要内容,并对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参试学生参试态度认真积极,参试率和有效应答率高,但是10岁组产生了高分翘尾现象;采用ω系数和α系数来衡量分量表的信度,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分量表信度良好;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逐一检验社会与情感能力各个分量表的效度,发现拟合度较为满意;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这些分量表跨性别测量等值性好于跨年龄组等值性,故在考察青少年社会与情感子能力的年龄差异时,对于等值性较差的分量表数据应慎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社会与情感能力 信度 验证性因子分析 测量等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基于第二轮SSES测评数据 被引量:17
11
作者 袁振国 黄忠敬 +2 位作者 王纮 王翔宇 张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共32页
本报告分析了我国济南市10岁和15岁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数据,结果发现:10岁组学生在所有16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得分都高于15岁组学生。总体上,男生在多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上得分高于女生;在10岁组学生群体中,除责任感和成就动机外,... 本报告分析了我国济南市10岁和15岁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数据,结果发现:10岁组学生在所有16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得分都高于15岁组学生。总体上,男生在多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上得分高于女生;在10岁组学生群体中,除责任感和成就动机外,男生在其他各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上得分均高于女生,差异最大的前三项能力分别为好奇心、创造性和信任。在15岁组学生群体中,责任感、共情、包容度三项能力得分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最大的能力为共情。其他各项社会与情感能力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差异最大的前三项能力分别为抗压力、情绪控制和好奇心。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群体社会与情感能力均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群体。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上无显著差异。15岁组学生群体中民办学校学生在交往能力和开放能力上都稍高于公办学校学生,而其他能力上结果相反。乐观是迄今为止与健康行为、身体意象、生活满意度、关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最为密切的能力。情绪控制和抗压力与学生学业焦虑的关系最为密切。任务能力尤其是成就动机和毅力,还有好奇心,和学生的语文、数学和艺术方面的成绩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15岁组女生比男生从社会与情感能力中获益更多,而10岁组男生比女生从社会与情感能力中获益更多,且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身体意象、健康行为、心理幸福感、关系满意度与大多数能力之间的关系要强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往往比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参加更多的职业发展活动。社会与情感能力较高的学生,尤其是创造性和好奇心比较高的学生,其参与的职业发展活动更多。女孩和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往往比男孩和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对未来的教育和职业更有抱负。开放能力和任务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对未来的教育期望和职业抱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少年 社会与情感能力 发展水平 生活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之技术报告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静 唐一鹏 +1 位作者 郭家俊 邵志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126,共18页
本技术报告基于中国苏州的测评数据,对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工具在中国文化下的心理测量学特征进行分析。具体计算Alpha系数和Omega系数来检验这些量表的信度;进行了一系列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这些量表的结构效度;开展多组验证性因... 本技术报告基于中国苏州的测评数据,对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工具在中国文化下的心理测量学特征进行分析。具体计算Alpha系数和Omega系数来检验这些量表的信度;进行了一系列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这些量表的结构效度;开展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估不同组(年龄组和性别组)的测量等值性,以及使用项目反应理论广义分步计分模型来衡量项目并为所有参与测评的学生生成社会与情感能力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与情感能力 信度 验证性因子分析 测量等值 项目反应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 被引量:79
13
作者 袁振国 黄忠敬 +1 位作者 李婧娟 张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2,共32页
本报告分析了我国苏州市10岁和15岁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数据,结果发现:10岁组学生在所有15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得分都略高于15岁组学生;10岁组学生中女生在合作、共情、乐群、毅力和包容度能力上得分高于男生;除包容度以外,15岁... 本报告分析了我国苏州市10岁和15岁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数据,结果发现:10岁组学生在所有15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得分都略高于15岁组学生;10岁组学生中女生在合作、共情、乐群、毅力和包容度能力上得分高于男生;除包容度以外,15岁组学生中男生在其他社会与情感能力上得分都要高于女生。乐观是迄今为止与生活满意度和当前心理幸福感最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抗压力和乐观与学生考试焦虑的关系最为密切。总体而言,学校归属感和师生关系与所有15项社会与情感能力呈正相关。相比之下,校园欺凌与所有15项社会与情感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归属感与乐群、乐观和合作能力呈正相关。师生关系与乐观、好奇心和合作能力相关。校园欺凌与情绪调节(乐观、情绪控制和抗压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少年 社会与情感能力 发展水平 影响因素 生活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理论构念的素养及其模型构建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1-57,共17页
素养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是指人类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旨在维持和促进个体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内在特征。素养理论需要采取一种整合的、生态化的视角,从个体和环境互惠共生、彼此调节的双向动态关系中阐明... 素养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是指人类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旨在维持和促进个体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内在特征。素养理论需要采取一种整合的、生态化的视角,从个体和环境互惠共生、彼此调节的双向动态关系中阐明素养的本质及其发生和发展机制。素养发展贯穿个体生命始终,整合了生理—物理、社会—文化、心理—行为等诸多层次的要素及其关系,是一个持续有机的生成和建构过程。其中,集体实践、个体主体性和社会互动构成了人类素养发展的三维辩证系统,作为广义工具的文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按照这一理论视角,既有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路径可以概括为“需求—功能”“文化—心理结构”和“全息—层次”三种模式。“需求—功能”模式关注素养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使能性质,“文化—心理结构”模式关注历史积淀的素养内涵共性,“全息—层次”模式关注特定实践活动(或领域)承载和培养素养的蕴含性。三种模式彼此补充,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理解人类素养的内涵、结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养 主体性 社会-文化实践 自我系统 核心素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学习动机发展模态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姜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0-91,共12页
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会对其今后的学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通过交叉滞后分析,考察了694名高中生从高二到高三... 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会对其今后的学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通过交叉滞后分析,考察了694名高中生从高二到高三的一年间学业自我概念、学习兴趣价值和努力成本认知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数学学科,学业自我概念和努力成本认知存在负向的相互预测关系;高二下学期的努力成本认知也显著负向预测高三上学期的学习兴趣价值。在英语学科,各动机变量的发展呈现出相对独立性,仅高二上学期的学业自我概念显著负向预测高二下学期的努力成本认知。在两门学科中,学业自我概念都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成绩,努力成本认知都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成绩。潜变量调节分析进一步发现数学学科中学业自我概念和努力成本认知对学业成绩的预测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学习动机是影响高中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同时,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发展模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并且存在明显的学科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学业成绩 高中生 追踪研究 交叉滞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商与情商哪个对学习更重要?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9-79,共11页
本研究对860名中学生进行为期一年共三次的追踪研究,旨在考察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对其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表明:(1)学生先前的智力水平(即智商)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三科学业成绩,也即智力水平高的学生... 本研究对860名中学生进行为期一年共三次的追踪研究,旨在考察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对其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表明:(1)学生先前的智力水平(即智商)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三科学业成绩,也即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其三科学业成绩也越高;(2)学生的人格特质(即情商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开放性人格也显著正向预测其学科成绩;(3)从长远来看,学生的智力与开放性人格存在交互作用,二者可以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从而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成绩。可见,智商和情商对学生的学习都十分重要,教育在重视学生潜力开发和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智力 大五人格 学业成绩 交叉滞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与情感能力能否有效减少学生受欺凌?——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静 金泽梁 黄忠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55,共10页
研究以OECD在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托社会生态理论和OECD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描述10岁和15岁组学生受欺凌现状,以及探究影响欺凌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研究结果一方面证实了人口统计学因素、环境因素和欺凌的关系,并发现网络... 研究以OECD在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托社会生态理论和OECD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描述10岁和15岁组学生受欺凌现状,以及探究影响欺凌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研究结果一方面证实了人口统计学因素、环境因素和欺凌的关系,并发现网络欺凌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和校园欺凌相关性较高;另一方面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探索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欺凌的重大影响,其中自控力和抗压力是预测学生不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关键因素,信任能力是受网络欺凌的保护性因素。研究揭示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和欺凌现象存在的紧密关系,并启示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视角对学生受欺凌进行全方位且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与情感能力 校园欺凌 网络欺凌 相对重要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型思维如何影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黄忠敬 尚凯悦 张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共11页
思维模式对人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OECD 2019年在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角度,探究10岁和15岁青少年的成长型思维及他们的思维模式与社会与情感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受... 思维模式对人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OECD 2019年在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角度,探究10岁和15岁青少年的成长型思维及他们的思维模式与社会与情感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受社会经济地位的制约;(2)学生、家长、教师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显著正相关并具有预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现阶段关于成长型思维及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为促进我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成长型思维 社会与情感能力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来做选择?选择对学龄前儿童分享行为及感受的影响
19
作者 吴文清 张沁圆 赵欣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15-1826,共12页
本文探究选择对学龄前儿童分享行为及感受的影响。实验1将儿童随机分配到3个条件(儿童自己选择、母亲选择和主试选择是否分享贴纸),测量儿童的主观感受以及在新情境中的分享行为,儿童母亲填写母子关系质量问卷。结果发现,母子关系质量... 本文探究选择对学龄前儿童分享行为及感受的影响。实验1将儿童随机分配到3个条件(儿童自己选择、母亲选择和主试选择是否分享贴纸),测量儿童的主观感受以及在新情境中的分享行为,儿童母亲填写母子关系质量问卷。结果发现,母子关系质量调节了选择条件对儿童分享感受的影响。实验2采用类似的方法探究母亲选择时是否提供合理理由对儿童分享的影响。发现,尽管在当下的情境中儿童都遵循母亲的选择,但在后续的新情境中,儿童在母亲给出合理理由时比没有合理理由时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这些结果表明,母亲做选择并不一定会降低分享行为和感受,积极母子关系和合理的理由对于母亲做选择时儿童的分享动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社会动机 选择 分享 社会认知发展 学龄前儿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