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就“有教养的人”:重温理查德·彼得斯的自由教育哲学
1
作者 王占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100,206,207,共15页
关于受教育者“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乃是标定教育目的和教育理想、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教育学的核心命题。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彼得斯秉承柏拉图有关培养“自由人”的理性教育传统,通过有效区分作为理... 关于受教育者“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乃是标定教育目的和教育理想、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教育学的核心命题。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彼得斯秉承柏拉图有关培养“自由人”的理性教育传统,通过有效区分作为理想结果的“教育”与指向却又并不必然导致这一结果的“被教授”或“接受课程训练”等“有关教育活动”,将“教育”确立为一种衡量和判断教-学活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价值标准。进而,他又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非工具价值和无限性出发,为作为教育理想结果的“有教养的人”开创性地制定了三项价值标准:一是面向事物内在价值而非实用目的的自主学习态度;二是一切求真活动所必备的辨别力和理解力;三是超越专业训练的整体性人格的和谐。由此,彼得斯认为,从一个处于无限发展中“有教养的人”的育人理想出发,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鼓励人们忽视那种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观,欣然接受人们各种不同程度的理解方式。是否拥有这种健全的理解力,不仅是区分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标志,也决定了一个人对人类生活普遍条件的一般信念、态度和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彼得斯 有教养的人 自由人 非工具价值 自由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儒家哲学中的教育隐喻探微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113,共14页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认知、思维乃至“存在”中的重要议题,值得关注。基于汉字的独特表意系统,早期儒家以仁义为依归,以“成人”为宗旨,借助内发扩充和外铄转化诸种譬喻,殊途同归地辨析人接受教育而“作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儒家教育...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认知、思维乃至“存在”中的重要议题,值得关注。基于汉字的独特表意系统,早期儒家以仁义为依归,以“成人”为宗旨,借助内发扩充和外铄转化诸种譬喻,殊途同归地辨析人接受教育而“作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儒家教育隐喻中常用的玉、水、木及禾四类典型意象,皆具鲜明的自然属性及农耕特色,被借以讨论教育活动作用的对象及预期的理想。在过程层面,儒家借助诸如染色、熏香、品味、射箭,以及绳墨、规矩、影子、回声等隐喻,揭示教育的渐进、隐微、互动及规范等特征,同时呈现儒家教育重视具身经验、强调反身而诚的特征。儒家将“教-育”与“学-习”可能达至的趣妙境界、理想人格的完成以及良善秩序的实现,进行关联性的整体论述,乃至揭示教育这种世俗活动中所蕴含的“内在超越”可能。隐喻语言有其不足,却又普遍泛在。教育研究应当舍离以神秘或鄙弃态度对待隐喻,尝试超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二元对立,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切入,审视教育隐喻的指称内涵、生发机理及运用效果,同时留意辨析其内在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哲学 教育隐喻 语言 意味 认知 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资培养:高师还是大学?——以高师教育分区制为中心的考察(1902—1952)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礼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126,共14页
为挽救国家及民族的危难,为实现教育普及的愿景,在清末兴学时行政者就选定了“寓师资于高师”的模式。这一思路为民初的行政者所继承,并进一步设计出了高师教育分区制,集全国之力建设“六大高师”,以优化高师教育的发展。在克服了重重... 为挽救国家及民族的危难,为实现教育普及的愿景,在清末兴学时行政者就选定了“寓师资于高师”的模式。这一思路为民初的行政者所继承,并进一步设计出了高师教育分区制,集全国之力建设“六大高师”,以优化高师教育的发展。在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之后,其制才规模初具。怎料时代潮流急速转变,“寓师资于大学”似乎更先进,舆论界也多倡导废除高师,在民间的与官方的教育大会上更是争吵不断。此后的大学狂潮中,几所高师也随潮流改变性质,导致“高师升格运动”变了味道,大学多了、高师少了,无法供给合格的师资,给中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只有北京高师不为潮流所动,坚持师范教育的本身,但其自身却遭遇种种意外的打击,部分学者视其为骈枝,断其为“尾巴”,只认可“寓师资于大学”。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行政者又参酌高师旧制创立了师范学院制度,“六大师院”因缘际会得以诞生,这一行动再次证明了高师教育及其分区制的特有价值。只是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一教育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这一问题才彻底解决。高师教育分区制的沉浮史,对当今的师资培养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普及 教育政策 高师教育分区制 六大高师 寓师资于高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人类世”危机中构建“共同世界教育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与世界共同生成: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评述 被引量:6
4
作者 游韵 余沐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6-57,共12页
面对“人类世”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教育被寄希望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手段。然而,现代环境教育理念和实践并没有带来期望的效果。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共同世界研究共同体所作的《学会与世界共同生成: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 面对“人类世”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教育被寄希望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手段。然而,现代环境教育理念和实践并没有带来期望的效果。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共同世界研究共同体所作的《学会与世界共同生成: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反思了当下由西方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所塑造的现代环境教育中人与万物的分离,倡导人们以一种生态系统之组成部分的姿态,去感受和理解与万物共同生成的过程,通过具有生态意识的未来教育实现生态正义。报告是共同体成员在汲取后人文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原住民本土文化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的共同世界教育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中国哲学传统中对“万物相联”与“和谐共生”的强调不谋而合。同时,中国哲学传统能够在审美的维度上进一步扩展其对人与生态命题及其教育意义的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世 生态正义 未来教育 共同世界教育学 中国哲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教师-学者”:重温威廉·巴格莱的教师教育哲学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占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8-57,共10页
作为奠定“美国教育的基础”的四大教育哲学流派之一,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早已为海内外教育学人熟知。然而,这个“要素主义创始人”的标签也极大地冲淡乃至遮蔽了他为改善美国教师教育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在供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之前,... 作为奠定“美国教育的基础”的四大教育哲学流派之一,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早已为海内外教育学人熟知。然而,这个“要素主义创始人”的标签也极大地冲淡乃至遮蔽了他为改善美国教师教育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在供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之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师范学校”向“教师学院”(师范学院)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巴格莱就在有关教师培养规格的“学术性”(学科知识基础)、“专业性”(教学实践能力)抑或“社会性”(响应社会需求)论争过程中,以培养作为合取概念的“教师—学者”为目标建构了一套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事实上,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在20世纪末前后完成师范院校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不仅曾经遭遇并一直存在着类似的困扰,而且近年来还呈现出显著的“以学科定义专业”抑或“以学科取代专业”的“去专业化”倾向。它不仅极大地“窄化”和“误导”了广大教师对自身工作的“专业”理解,而且在实践上也进一步“固化”和“加剧”了广大教师“教书匠”的职能形象。回顾巴格莱的教师教育哲学,不仅有助于澄清我们对教师专业属性问题上的诸多困惑与误区,而且能够为改进中国教师教育方案和重塑教师工作的专业内涵和职业形象提供重要理论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巴格莱 教师教育 教学内容专业化 教师-学者 突现进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