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共党建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及其融合
1
作者 王可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1,180,共13页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独特的地位,决定了不同学科都密切关注着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建设问题。除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自身以外,政治学通过建构“使命型政党”的概念对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理念和特质进行了探讨,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独特的地位,决定了不同学科都密切关注着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建设问题。除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自身以外,政治学通过建构“使命型政党”的概念对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理念和特质进行了探讨,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领导地位进行了规范性论证,对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进行了经验性考察;社会学侧重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着重考察执政党在新兴领域中的组织嵌入、对新阶层的精英吸纳,以及面对新群体时的基层党建空间转向创新实践;管理学将治理理念引入党建研究中,注重探讨政党的自身治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及新兴技术在党建中的应用等问题。尽管各个学科对中共党建研究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推进中共党建研究中各学科的交流融合,将有助于提升中共党建研究的整体水平,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知识体系提供新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的建设质量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与互御: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主体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唐庆鹏 郝宇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118,共9页
互联网走向世界以来,研究者们就一直困惑于其对政治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实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缘何呈现蓬勃发展与问题重重两种极端情况并存的困惑。对此问题,从人的主体性维度加以审视,发现其根源在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一对基本... 互联网走向世界以来,研究者们就一直困惑于其对政治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实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缘何呈现蓬勃发展与问题重重两种极端情况并存的困惑。对此问题,从人的主体性维度加以审视,发现其根源在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一对基本的矛盾统一体:互动与互御。正是通过网络政治生活中的互动,公民得以发展其能动、自主、自由的思想意识和政治实践能力,从而获得了自身主体性的拓展。但是,公民主动参与网络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主动与被动的逆转,存在受动甚至被操纵的风险。这种互御情形相伴互动而生,是互动的异化力量,表现为身份之御、信息之御、表达之御以及价值之御。突破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重返马克思主义大厦,从马克思主义对人主体性的科学解读中寻找答案,包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审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坚持实践原则发展公民主体性以及基于制度、文化刚柔两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政治价值互联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 主体性 互动 互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底层创新到上层建制:当代中国农村体制变革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可园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54,共8页
当代中国农村体制变革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底层创新到上层建制的过程,农民的底层创新实践包括生存压力下对集体经济制度的"修改"、经济理性主导下对集体经济制度的突破,以及权利诉求下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政策调整... 当代中国农村体制变革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底层创新到上层建制的过程,农民的底层创新实践包括生存压力下对集体经济制度的"修改"、经济理性主导下对集体经济制度的突破,以及权利诉求下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政策调整和"合法化"农民创新实践两种方式实现了底层创新向上层建制的转变。上层建制受到维护政治统治、当时的国家发展战略、当代中国基本国情、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创新 上层建制 中国农村 体制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城市社区共同体:党建何以引领——基于“主体-过程-文化”三维视角的分析
4
作者 周敏晖 郝宇青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126,共9页
党建引领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的构建应当从主体、过程和文化三个维度入手。主体是核心,即社区党组织的引领意识和引领能力强,则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构建的主体核心作... 党建引领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的构建应当从主体、过程和文化三个维度入手。主体是核心,即社区党组织的引领意识和引领能力强,则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构建的主体核心作用,这是“主体之维”。过程是内核,即党建引领方式恰当和党建引领议题合理,则能保证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构建过程的顺利进行,这是“过程之维”。文化是支撑,即壮大社区主流文化、拓展社区文化资源和提振社区公共精神,则能为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的构建营造良好氛围,这是“文化之维”。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城市社区共同体 主体 过程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5
作者 王可园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4,共10页
随着数字经济和新业态的发展,以快递员、外卖员和网约车司机等为主体的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这对基层社会治理既是巨大挑战,也带来了诸多机遇。推动以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是增强党在新兴领域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数字经济和新业态的发展,以快递员、外卖员和网约车司机等为主体的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这对基层社会治理既是巨大挑战,也带来了诸多机遇。推动以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是增强党在新兴领域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是引导新就业群体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从实践来看,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有不少创新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从“主体—过程—机制—保障”四个维度来看,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党组织整合力与动员力不足、新就业群体参与行动表层化与制度悬浮化、激励与反馈机制失灵、身份认同模糊与受到平台算法约束等。突破上述多重困境,就要进一步增强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的实践成效,为构建基层善治格局、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新就业群体 社区治理 社区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工程与人文之间: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本质及发展原则 被引量:7
6
作者 唐庆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9,共9页
重新检讨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是更好发展人工智能的前提。既有的人工智能讨论虽然丰富多样,但却存在着认知的窄化、理解的碎化甚至误读,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人工智能思考方式的张力指向不同概念参照视角所引发的认知浅表化迷思。为此而... 重新检讨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是更好发展人工智能的前提。既有的人工智能讨论虽然丰富多样,但却存在着认知的窄化、理解的碎化甚至误读,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人工智能思考方式的张力指向不同概念参照视角所引发的认知浅表化迷思。为此而辨析人工智能形而上思考传统,梳理人工智能技术本质的人文理解和工程认知的四种形态,揭示作为对象的人工智能、作为活动的人工智能、作为知识的人工智能以及作为意志的人工智能,对应人工智能的物性、活性、知性以及人性等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整合人工智能技术本质呈现的智慧,遵循其应然发展原则,务实地发展人工智能、全栈景式发展人工智能、可解释地发展人工智能以及负责任地发展人工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工程 人文 技术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价值、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主体—过程—制度—文化”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可园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8,148,共13页
群众活动团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群众活动团队的参与,有助于优化社区治理的力量、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和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共同体精神。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在于:主体方面,群众活动团队的结构还不太合理;过程... 群众活动团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群众活动团队的参与,有助于优化社区治理的力量、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和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共同体精神。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在于:主体方面,群众活动团队的结构还不太合理;过程方面,部分群众活动团队的利益诉求和社区的整体利益存在偏离;制度方面,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保障不力;文化方面,群众活动团队的参与精神难以为继。这就要求优化队伍结构,增强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力量;突出党建引领,把稳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向;完善制度体系,增强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外在保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群众活动团队成员的志愿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群众活动团队 社区参与 党建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治理中技术依赖的伦理风险与规制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海建 郝宇青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1,共9页
数字治理是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以创造更大公共价值的一种新型治理形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然要求。在数字治理进程中,政府与数字技术的关系由技术辅助逐渐演化为技术主导,这在社会治理决策、行为和系统建... 数字治理是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以创造更大公共价值的一种新型治理形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然要求。在数字治理进程中,政府与数字技术的关系由技术辅助逐渐演化为技术主导,这在社会治理决策、行为和系统建设中产生了技术依赖现象,即智能决策替代治理主体决策、技术行为替代治理主体行为和平台建设替代结构流程优化。技术依赖带来的伦理风险包括政府公权力系统被侵蚀、治理过程的伦理原则与程序的失效以及治理结果责任归属不清等问题。这些伦理风险既阻碍了数字治理对公共价值的创造,也不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实践中,应从数据信息、治理决策、治理系统等数字治理流程中的3个关键变量着手,厘清数字技术嵌入社会治理的边界,探索优化数字治理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控制社会治理数据信息的准入和流出以推进治理公平、优化人类决策与算法决策的合理分工以彰显公共价值、推动数字权力与政府权力的共建以明确治理责任归属等。通过规制技术依赖带来的伦理风险,推动数字治理创造更多公共价值,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治理 技术依赖 公共价值创造 责任归属 公权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治理中公平原则的遮蔽与解蔽——对数字治理效率优先的批判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海建 郝宇青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5,共9页
数字治理是数字技术嵌入社会治理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形态。数字技术以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重构社会治理方式,即在治理中高效处理数据信息、优化升级治理过程、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以及实现多场景应用。数字技术对效率优先原则的追求... 数字治理是数字技术嵌入社会治理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形态。数字技术以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重构社会治理方式,即在治理中高效处理数据信息、优化升级治理过程、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以及实现多场景应用。数字技术对效率优先原则的追求和强化,使数字治理的生发和走向受到技术逻辑的控制和主导,遮蔽了其价值内核:公平原则。这表现为,数字技术“窄化”治理数据信息、“非中立化”治理决策行为、抑制人的主体性发挥、扩张政府和企业的权力等。公平作为内嵌于数字治理之中的伦理价值和社会性内核,是数字治理的应然目标和实然追求。因此,要想真正“解放”数字治理的“生产力”,需要通过完善治理数据信息、规范治理决策过程、推动人的主体性建构和限制权力无序扩张等途径,追求数字治理中效率与公平的“互构”,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公平原则 效率优先 遮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数字化的主体伦理冲突与调适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海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30,共11页
社会治理数字化是治理主体运用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进行结构重塑与流程再造的新型治理形态。在社会治理数字化进程中,只有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形成地位平等、能力提升、责任明晰、情感融洽的伦理关系,才能把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治理主体的... 社会治理数字化是治理主体运用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进行结构重塑与流程再造的新型治理形态。在社会治理数字化进程中,只有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形成地位平等、能力提升、责任明晰、情感融洽的伦理关系,才能把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治理主体的价值理性有机融合并激发出来,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在现实中,技术的负面效应、主体的不完善和社会适应性的滞后,造成了治理主体之间数据垄断与地位平等、技术依赖与能力提升、机械逻辑与情感融洽、责任模糊与责任明晰的伦理冲突。调适治理主体之间的伦理冲突需要构建“权力-能力-关系-制度”的四维协同体系,即通过平衡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权力、均衡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能力、重构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关系、完善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规范,再造数字治理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数字化 地位平等 数字权力 责任体系 伦理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法性、资源和行动:非公有制企业主动党建的组织逻辑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可园 唐晓臻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3,共11页
加强党的建设是执政党整合非公有制企业、巩固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执政基础的重要路径。非公有制企业因其市场化导向和盈利化诉求而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也因“无行政权力依托”而难以... 加强党的建设是执政党整合非公有制企业、巩固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执政基础的重要路径。非公有制企业因其市场化导向和盈利化诉求而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也因“无行政权力依托”而难以有效发挥其功能。作为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由于面临生存合法性诉求、对组织外部资源的依赖及促成组织内部集体行动的需要而主动开展和加强党建工作。以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加持党建工作、为党建工作提供经费和阵地支持,以及促进党建与业务的融合等,扩展了企业的政治联系、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而获得出资人对党建工作的认同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主动开展和加强党建工作,存在党建目标的偏移和政治与经济过度交织带来腐败风险可能的畸变,意味着执政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努力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公有制企业 主动党建 组织合法性 资源依赖 集体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进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限度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郝宇青 王海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5,共8页
人工智能进入基层社会治理,既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也产生了一些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成为人工智能进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局限。概括说,人工智能进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限度主要体现在:从人工智能进入基层社会治理的直观体验来... 人工智能进入基层社会治理,既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也产生了一些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成为人工智能进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局限。概括说,人工智能进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限度主要体现在:从人工智能进入基层社会治理的直观体验来看,它可能会产生隐私伦理和算法伦理两种类型的伦理问题;从人工智能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运用及其过程来看,它可能会造成部分社会群体的数字鸿沟风险、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而难以协同的风险、造成行政方式刚性化的风险;从人工智能运用的结果来看,它可能会导致干群关系的疏离,并可能会造成公民文化负向发展的风险。如何消解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负面影响,就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基层社会治理 风险 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再造:价值、困境与进路 被引量:21
13
作者 唐兴军 郝宇青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21,共7页
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再造具有整合分化的乡村社会利益、化解乡村社会风险、重整乡村治理秩序、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助推乡村振兴等多重价值。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再造面临着主体流失、动能不足、制度缺失、价值偏移、社会资本匮... 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再造具有整合分化的乡村社会利益、化解乡村社会风险、重整乡村治理秩序、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助推乡村振兴等多重价值。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再造面临着主体流失、动能不足、制度缺失、价值偏移、社会资本匮乏等现实困境。要全力推动乡村组织再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再造主体动力、重筑组织再造物质利益基础、驱动组织功能再造、重塑组织再造价值理念与社会资本,实现乡村组织振兴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治理 组织再造 治理现代化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