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全球城市的生态城市评价体系构建及建设经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玉 徐岩 +3 位作者 邓鹏翔 李媛媛 徐正炀 韩骥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3-110,共8页
研究基于城市生态学研究范式理论,梳理了生态城市内涵的演化过程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面向全球城市即对标全球城市水准的生态城市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遵循生态城市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整理总... 研究基于城市生态学研究范式理论,梳理了生态城市内涵的演化过程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面向全球城市即对标全球城市水准的生态城市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遵循生态城市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整理总结国内外权威机构、学者发布的生态城市相关评价体系与文献的基础上,从城市系统的属性特征出发,构建了包含结构、功能、协调度、福祉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的面向全球城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研究选取部分关键指标,通过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对我国超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与排名靠前的全球城市东京、纽约、伦敦进行生态之城建设的对标研究,发现国内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更重视生态要素规模和质量,但在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关系,以及人类福祉提高等方面与全球城市有较大差距,对此,在构建生态网络、倡导节能低碳生活、提高居民福祉、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 内涵 评价体系 建设经验 城市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暴对滨海湿地潮沟水沙输运的影响——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范吉庆 杨世伦 +4 位作者 史本伟 杨海飞 王浩斌 张赛赛 吴秋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10期11-22,共12页
为了探知风暴事件对滨海湿地潮沟水沙输运的影响,分别于平静天气和风暴天气(“摩羯”和“温比亚”台风)条件下,在崇明东滩一典型潮沟进行了现场水沙数据观测。结果表明:台风期间近岸平均风速较平静天气增大3~4倍,有效波高增大7~15倍,盐... 为了探知风暴事件对滨海湿地潮沟水沙输运的影响,分别于平静天气和风暴天气(“摩羯”和“温比亚”台风)条件下,在崇明东滩一典型潮沟进行了现场水沙数据观测。结果表明:台风期间近岸平均风速较平静天气增大3~4倍,有效波高增大7~15倍,盐沼前缘光滩和潮沟遭受强烈侵蚀,潮滩表层沉积物粗化1~2.1倍,水体悬沙浓度增大3~11倍,潮沟潮周期单宽泥沙输运通量增大4~33倍,单宽泥沙净输沙量增大8~17倍。风暴天气下,潮沟水沙输运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在盐沼潮滩内受盐沼植被消波、缓流和捕沙作用下,潮周期内单宽泥沙净通量指向盐沼潮滩,促进了盐沼滩内部泥沙的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 潮沟 水沙输运 水动力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海陆架锋面与生态效应研究回顾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东艳 吕婷 +1 位作者 林磊 韦钦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5-741,共17页
海洋锋面存在于特征明显不同的2种或多种水系或水团交界处,锋面区域形成的次生环流和辐聚作用可显著影响到海洋中的物质输运与生物生产,故受到海洋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我国近海陆架存在14个永久性的准静止锋面(渤海海峡锋面、山... 海洋锋面存在于特征明显不同的2种或多种水系或水团交界处,锋面区域形成的次生环流和辐聚作用可显著影响到海洋中的物质输运与生物生产,故受到海洋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我国近海陆架存在14个永久性的准静止锋面(渤海海峡锋面、山东半岛沿岸锋面、苏北沿岸锋面、西韩湾锋面、京畿湾锋面、济州岛西锋面、长江环形浅滩锋面、闽浙沿岸锋面、黑潮锋面、台湾沿岸锋面、闽粤沿岸锋面、珠江口沿岸锋面、琼东锋面和北部湾锋面),且部分海域观测到双锋面、穿刺锋面和锋面波等现象。它们与陆架环流及其他动力过程(如:涡旋、内波等)共同控制着我国边缘海的物质能量输运与交换以及生物生产力格局。近岸物质沿锋面、跨锋面输运与锋区的垂向输送过程对我国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过程存在显著季节性影响。冬季到春季,沿岸锋面松弛能够加强物质从近岸向陆架的输运,进而在空间上调制春季藻华暴发的时间与量级;夏季到秋季,我国边缘海存在显著的潮汐锋面系统,锋面的辐聚效应以及次级环流可显著提高锋面区域的营养盐浓度和改善光照水平,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聚集起到促进作用,故在富营养化的河口与沿岸海域,锋面区域容易成为赤潮或缺氧高发区。此外,锋面的物理屏障作用使得两侧水团保持相对独立的物理与化学特征,因而在我国边缘海生境区划和生物多样性梯度变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研究对认识我国边缘海物质循环与生物生产的控制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未来仍需充分结合观测与卫星资料,运用多过程耦合的高分辨率模型,深入认识锋面的精细结构与动态变化,加强亚中尺度和小尺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锋面 潮汐锋 陆架坡折锋 浮游植物 生源要素 生境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和互花米草入侵对崇明东滩湿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邓玲玲 王如海 吴电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6,共15页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崇明东滩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GeoChip技术检测土壤碳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研究增温及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土壤中碳循...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崇明东滩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GeoChip技术检测土壤碳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研究增温及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土壤中碳循环功能基因数量及丰度均高于其他各类别的基因;在相同温度处理下,种植互花米草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碳循环功能基因信号强度均高于种植芦苇土壤;增温显著降低了大多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信号强度,包括碳降解、碳固定和甲烷代谢等基本过程,但互花米草入侵及其与增温的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相比,增温显著降低了种植芦苇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主要包括碳降解过程中的cda、exopolygalacturonase_fungi、rgh、xyla、xylanase、cellobiase和endoglucanase基因,以及碳固定过程中与卡尔文循环相关的rubisco基因(P<0.01),但对互花米草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以及互花米草与芦苇混种处理的影响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与土壤活性氮气体排放及土壤pH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增温显著地改变了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研究结果将为定量全球变暖对湿地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实现碳中和等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植物入侵 基因芯片 全球变暖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抢人大战”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基于上海市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南希 孙涵彦 +2 位作者 周凌寒 叶秋雨 崔璨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共7页
人才是区域创新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各城市陆续出台人才政策加入“抢人大战”。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上海市12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笔者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多项logistic模型等方法从宏观... 人才是区域创新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各城市陆续出台人才政策加入“抢人大战”。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上海市12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笔者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多项logistic模型等方法从宏观城市与微观个体层面分析上海毕业生群体就业迁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宏观方面,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迁移主要指向东部沿海地区,上海作为就学地有较强空间黏滞性,且对来自其邻近欠发达地区生源的作用更强。微观层面,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仍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的主要因素,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求学与就业迁移意愿较低,人才政策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人口学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和在就业地的社会资本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迁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迁移 人才政策 城市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MERRA-2和TAP大气黑碳数据在我国的精度分析和适用性评估
6
作者 张佳怡 张瑞 +2 位作者 张艺玟 张淑怡 刘敏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78,共10页
黑碳(BC)作为可吸入颗粒物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大气黑碳浓度地面观测网络和数据共享体系,区域尺度黑碳浓度产品的精度验证和适用性评价比较有限。... 黑碳(BC)作为可吸入颗粒物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大气黑碳浓度地面观测网络和数据共享体系,区域尺度黑碳浓度产品的精度验证和适用性评价比较有限。本文从已发表文献中提取我国126个站点的1616个BC月监测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对MERRA-2(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和TAP(Tracking Air Pollution in China)的BC数据进行全面的精度验证和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①MERRA-2与TAP均低估了我国大气BC浓度,其中MERRA-2低估程度为8.13%,TAP低估程度为19.51%。TAP的大气BC浓度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的相关性〔R=0.62,模拟实测两倍因子(FAC2)=0.69〕高于MERRA-2(R=0.46,FAC2=0.58),MERRA-2的20年平均大气BC浓度(3.61μg/m^(3))更接近地面站点平均大气BC浓度(3.97μg/m^(3))。②MERRA-2和TAP的大气BC浓度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精度存在较大差别,MERRA-2在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的精度优于TAP。两个数据集在西南地区都有较高的精度(R为0.68~0.84,FAC2为0.71~0.79),在华北地区精度均较低(R为0.41~0.48,FAC2为0.64~0.77)。③MERRA-2与TAP大气BC浓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二者在四川省大气BC浓度差异(0.0045μg/m^(3))最小,在北京市差异(2.11μg/m^(3))最大。研究显示,MERRA-2有更长的时间跨度,而TAP更能准确表现大气BC浓度的空间分布,且二者在不同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黑碳浓度 MERRA-2 TAP 适用性评估 地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沿海城市极端复合洪涝灾害危险性预估——以海口市为例
7
作者 刘青 吴国凤 +5 位作者 姚前 许瀚卿 牛怡莹 魏旭辰 王军 李梦雅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7-539,共13页
以海口市为例,基于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数据,利用热带气旋路径数据集模拟1960-2099年热带气旋风暴潮位,并结合降雨和河流流量,利用超阈值法和极值分布,分析海口市复合洪涝致灾因子变化特征。基于此,构建复合洪涝情景,对极端复合洪涝灾害进... 以海口市为例,基于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数据,利用热带气旋路径数据集模拟1960-2099年热带气旋风暴潮位,并结合降雨和河流流量,利用超阈值法和极值分布,分析海口市复合洪涝致灾因子变化特征。基于此,构建复合洪涝情景,对极端复合洪涝灾害进行危险性模拟并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最高风暴潮位、累积降雨量和上游最大流量的极值分布拟合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未来海口市最高风暴潮位和上游最大流量有所上升,累积降雨量有所减少;2)海口市复合洪涝灾害致灾因子统计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海口市发生多致灾因子碰头事件概率增加,降雨峰值与风暴潮峰值同时发生的概率较大,与上游流量峰值碰头概率较低,但存在同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需全面考虑多致灾因子的耦合作用,否则将会低估极端洪涝灾害的影响;3)模拟结果表明,在50 a一遇情景下,未来阶段(2015-2099年)总淹没面积达371.01 km^(2),相较历史阶段(1960-2014年)的396.96 km^(2)有所减少,但深度>3 m的淹没区域面积和体积大幅增加,分别从50.13扩展至78.45 km^(2),从529.29×10^(6)增加至637.08×10^(6) m^(3),尤其是南渡江沿岸及北部滨海区的洪涝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洪涝 高分辨率气候模式 热带气旋 危险性评估 气候变化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edde火山灰的中纬西北大西洋海表碳库年龄重建
8
作者 汤芮 赵宁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42,共15页
海表碳库年龄对于海洋放射性碳年代校准和海洋环流重建等具有重要价值。爆炸性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地层时标,能够建立海洋和陆地放射性碳定年样本的联系,帮助重建过去的海表碳库年龄。然而,冰筏漂流、生物扰动等因素增加了火山灰时标... 海表碳库年龄对于海洋放射性碳年代校准和海洋环流重建等具有重要价值。爆炸性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地层时标,能够建立海洋和陆地放射性碳定年样本的联系,帮助重建过去的海表碳库年龄。然而,冰筏漂流、生物扰动等因素增加了火山灰时标的复杂性,尤其是距离火山源较远位置的研究区域。本研究以中纬度北大西洋的一根高沉积速率岩心为例,分析了柱样中的火山灰丰度与地球化学成分,揭示了其与高纬北大西洋火山灰层I的对应关系。结合放射性碳定年以及北大西洋相关沉积岩心证据,我们系统评估了中高纬北大西洋Vedde火山灰等时线的可靠性,并推断出Vedde火山灰经由海冰向西北大西洋输运的传输模式。本研究的高分辨率火山灰丰度层序印证了生物扰动对远距离传输沉降的薄层火山灰在地层中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强调了海洋沉积记录中生物扰动校正的重要性。经生物扰动校正后,岩心区域新仙女木时期的海表碳库年龄估值为(799±58)^(14)C yr,与同时期亚极地北大西洋的海表碳库年龄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对火山灰时标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后,Vedde等源自高纬北大西洋的火山灰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碳库年龄 火山灰时标 北大西洋 新仙女木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源减排对长三角臭氧生成敏感性的影响
9
作者 滕永跃 金素雅 +6 位作者 郑佳乐 张佩 叶浩然 安静宇 田俊杰 黄成 姜建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64-3572,共9页
对基于空气质量模型CAMx的臭氧(O_(3))生成敏感性判断指标(PH_(2)O_(2)/PHNO_(3))进行优化,研究长三角地区O_(3)浓度以及O_(3)生成敏感性的时空格局;选择减排政策的关键时间节点2013、2017、2020和2030年,模拟并预测了不同排放情景下的O... 对基于空气质量模型CAMx的臭氧(O_(3))生成敏感性判断指标(PH_(2)O_(2)/PHNO_(3))进行优化,研究长三角地区O_(3)浓度以及O_(3)生成敏感性的时空格局;选择减排政策的关键时间节点2013、2017、2020和2030年,模拟并预测了不同排放情景下的O_(3)浓度以及O_(3)生成敏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O_(3)浓度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O_(3)生成敏感性以安庆-南京-苏州-嘉兴为分界线,分界线以北地区以VOCs限制区为主,占据长三角总面积的43.3%,分界线以南为NO_(x)限制区为主,占总面积的45.3%,其余为过渡区域.在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前体物排放的持续降低,长三角地区日最大8h O_(3)平均浓度(MDA8)有所下降,并且区域敏感性逐渐向NO_(x)限制区转变.在2030年碳达峰情景下,长三角地区平均O_(3)浓度降低但上海等局部地区O_(3)出现上升;O_(3)生成机制持续向NO_(x)限制转变,NO_(x)限制区面积占比较2013年增长了30.2%,仅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及交通要道仍保持VOCs限制.在排除气候变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当前减排政策能够降低长三角地区O_(3)平均MDA8浓度,但处于VOCs限制主导的城市地区仍需要重视NO_(x)和VOCs的协同减排,避免局部地区出现O_(3)反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空气质量模型 前体物排放 臭氧生成敏感性 减排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影响下人文地理定量研究的几个趋势
10
作者 李山 严钰帆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7,43,共5页
人类社会迈入信息时代,大数据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其在地理学尤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本文通过梳理大数据与人文地理研究的近年文献,从研究争议、定量方法、数据基础和科学范式这四个侧面,探讨人文地理定量研究... 人类社会迈入信息时代,大数据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其在地理学尤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本文通过梳理大数据与人文地理研究的近年文献,从研究争议、定量方法、数据基础和科学范式这四个侧面,探讨人文地理定量研究在大数据影响下的回应,提出其“因果-相关”整合、“计量-计算”并重、多源数据集成、科学范式并存的基本发展趋势;呼吁人文地理定量研究不能因为大数据而一味抹杀自己优秀的历史传统,而应在传承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有效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感知大数据 相关关系 因果关系 人文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 计算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对沉积物中汞形态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志刚 周立旻 +1 位作者 郑祥民 王永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40,共10页
通过分析长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根际沉积物柱样(0~40 cm)中总汞(THg)、甲基汞(MeHg)及其与粒度、总有机碳(TOC)、还原态硫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沉积物中汞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主控因子。结果表... 通过分析长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根际沉积物柱样(0~40 cm)中总汞(THg)、甲基汞(MeHg)及其与粒度、总有机碳(TOC)、还原态硫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沉积物中汞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互花米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根际沉积物中THg均值为49.9~100.9μg/kg,其与粒径小于16μm颗粒物组分体积百分比及TOC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5,p<0.01;r^(2)=0.58,p<0.01),这意味着沉积物中矿物−有机物复合体细颗粒物的空间分异决定着总汞的空间分异。互花米草入侵促进了细颗粒的沉积,进而间接促进了沉积物中总汞含量的增加。(2)不同植物根际沉积物中MeHg均值为0.3~1.4μg/kg,MeHg/THg均值为0.4%~1.4%,互花米草、芦苇及海三棱藨草根际沉积物中MeHg含量及MeHg/THg值随深度增加不断减小,但无显著差异,表明了互花米草入侵对沉积物中汞甲基化过程的影响可能有限。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MeHg/THg与THg、TOC、酸挥发性硫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硫的K边同步辐射结果进一步表明了硫形态(如有机硫和S2−)变化与MeHg变化关系不大。MeHg/THg值呈表层(0~8 cm)高,底层低的分布规律,表明了表层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潜势较大,这可能与表层新鲜有机质(如藻类和植物凋落物)的不断供给及其降解过程密切相关,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酸挥发性硫 互花米草 长江河口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针叶林优势树种叶片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稳态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邓博文 许瑶瑶 +5 位作者 陈逸飞 张硕 郑德祥 廖晓丽 林仁忠 靳少非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87,共7页
[目的]探索中国针叶林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在大尺度空间格局下的变化特征,研究其化学计量稳态性特点。[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中国针叶林优势树种叶片及土壤氮(N)、磷(P)和钾(K)元素数据,分析中国针叶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环境因... [目的]探索中国针叶林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在大尺度空间格局下的变化特征,研究其化学计量稳态性特点。[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中国针叶林优势树种叶片及土壤氮(N)、磷(P)和钾(K)元素数据,分析中国针叶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环境因子进行叶片化学计量特征贡献率分析,讨论中国针叶树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内稳态特征。[结果]中国针叶林优势树种叶片N、P、K含量大小为N>K>P;N/P平均为15.48;土壤中,土层0~20 cm的N、N/P、N/K与其他土层间差异显著。中国针叶林优势树种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关系,在影响叶片N、K含量的各因子中,纬度贡献率最高,分别为19.18%、25.08%;影响叶片P含量的因子中,水热指数贡献率最高,为12.75%;对N/P、N/K、P/K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年降雨量、土壤40~60 cm深度N/K值、年降雨量。通过叶片内稳态分析,除N含量外,中国针叶林优势树种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呈绝对稳态。[结论]我国优势针叶树种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受到纬度、土壤因子、降水因子与温度因子共同作用,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稳态性特征表明我国优势针叶树种能够稳定适应土壤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针叶林 叶片养分 内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差中长期变化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赛赛 杨世伦 +3 位作者 李鹏 陈沈良 李占海 石学法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7-325,共9页
为了探讨长江口潮差的中长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小波变换法对1972—2018年该河口代表性潮位站的潮差序列(共66336个数据)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站潮差除了常见的15 d大、小潮周期外,还有变幅约19 cm(相当于多年平均潮差的7... 为了探讨长江口潮差的中长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小波变换法对1972—2018年该河口代表性潮位站的潮差序列(共66336个数据)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站潮差除了常见的15 d大、小潮周期外,还有变幅约19 cm(相当于多年平均潮差的7.5%)的0.5 a周期和变幅约16 cm(相当于多年平均潮差的6.3%)的18.5 a周期。月均潮差极大值出现在3月和9月,极小值出现在6月和12月。年均潮差极大值出现在1977,1996和2015年,极小值出现在1986年和2005年。上述潮差变化在时间上与长江口灾害性盐水入侵、悬沙浓度长周期变化以及水下三角洲冲淤转变等重大事件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结论认为,上述中长期潮差周期变化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在今后对河口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应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差 季节变化 年代际变化 小波分析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地区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4
作者 方佳毅 殷杰 +3 位作者 石先武 方建 杜士强 刘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7-328,共12页
沿海地区频繁遭受洪水灾害,往往并非单一灾种驱动,而是多种致灾因子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文中梳理了沿海地区复合洪水的主要驱动机理,归纳了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中统计模型和动力数值模型两类主要研究方法,并分别阐述了近年来主要进展。... 沿海地区频繁遭受洪水灾害,往往并非单一灾种驱动,而是多种致灾因子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文中梳理了沿海地区复合洪水的主要驱动机理,归纳了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中统计模型和动力数值模型两类主要研究方法,并分别阐述了近年来主要进展。复合洪水是极端高潮位(包括天文潮位、风暴潮和海浪)、河流洪水和强降水过程的两两组合或者是三者同时发生。基于统计模型的复合洪水危险性研究主要致力于各致灾变量的关联性分析和联合概率建模,可较好理解大尺度上复合洪水的时空变化,以及和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其研究难点和未来趋势是构建非一致假设下二维以上的复合洪水统计模型。基于水动力数值模型的复合洪水淹没模拟需要水文、海洋和水力等多个模型耦合以及大气气象要素(台风过程、风场、气压场)作为重要边界条件,建模过程较复杂,计算耗时长,对计算水平要求高,但可较好地刻画复合洪水的演变过程,并便于未来情景分析。未来需要重视沿海地区复合洪水致灾成害机理的研究。在气象海洋预报业务服务方面,建议加强沿海地区复合洪水监测与预警技术方法研究,对沿海地区复合洪水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监测,进行动力框架改进、物理过程参数化优化和资料同化,提高模式网格分辨率,优化集合预报方案。最后,亟需探究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复合洪水危险性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洪水 沿海地区 风暴潮 强降水 河流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木本植物叶片硅钙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逸飞 许瑶瑶 +6 位作者 邓博文 张硕 郑德祥 廖晓丽 王库 孙新超 靳少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654-8663,共10页
收集全球803种木本植物叶片硅(Si)、钙(Ca)数据,研究不同木本植物生活型(常绿植物以及落叶植物、针叶植物以及阔叶植物)叶片Si、Ca元素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与纬度、气候因子(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全球尺度... 收集全球803种木本植物叶片硅(Si)、钙(Ca)数据,研究不同木本植物生活型(常绿植物以及落叶植物、针叶植物以及阔叶植物)叶片Si、Ca元素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与纬度、气候因子(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全球尺度上木本植物叶片Si、Ca含量存在较大变异性,且含量均低于中国境内的研究结果;(2)不同生活型树种间存在差异,针叶树叶片Si含量及Ca/Si显著高于阔叶树,落叶树叶片Si、Ca含量及Ca/Si均显著高于常绿树种;(3)随着纬度升高、年平均温度及年平均降水量的下降,全球尺度木本植物叶片Si、Ca含量显著升高,而Ca/Si显著下降;(4)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不同,除针叶及落叶树种的Ca含量外,其余各生活型树种Si、Ca含量与纬度及气候因子显著相关,随着纬度升高而升高,随年平均温度及年平均降水量的升高而降低,且随着年平均温度的降低,常绿及阔叶树种叶片Si含量下降速度显著高于落叶及针叶树种。研究结果能够为全球尺度生态化学计量学模型的发展提供数据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模拟区域乃至全球尺度上纬度和气候因子对植物叶片Si、Ca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尺度 木本植物叶片 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水体石灰控藻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运昌 何岩 +1 位作者 陈静涵 黄民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以上海市古华园人工湖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藻华消长规律,考察了不同石灰投加量对城市景观水体的控藻效应及其氮磷营养盐变化.结果表明:古华园水体中藻类生物量呈明显季节性变化.投加石灰能够抑制藻类的生长,并且藻类生长的抑制效应随... 以上海市古华园人工湖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藻华消长规律,考察了不同石灰投加量对城市景观水体的控藻效应及其氮磷营养盐变化.结果表明:古华园水体中藻类生物量呈明显季节性变化.投加石灰能够抑制藻类的生长,并且藻类生长的抑制效应随石灰的投加剂量增加而增强,其中当石灰投加量由0.02 g/L增加至0.2 g/L时,藻类生长抑制率由20%提升至45%.然而,当投加剂量由0.2 g/L增至0.5 g/L时,抑制率没有明显增加.因此,综合考虑石灰的抑藻效应以及经济成本等因素,最优的石灰投加剂量为0.2 g/L.不同石灰投加剂量下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整体先增加后下降,最终达到动态平衡.该研究可为城市景观水体藻类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水体 富营养化 石灰 控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海阳 沈芳 +1 位作者 孙雪融 魏小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3-168,共16页
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能够为全面认识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但由于复杂的水体光学特性,近海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存在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以复杂光学二类水体——中国东部海域为研究区,通过使用3种建模方法... 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能够为全面认识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但由于复杂的水体光学特性,近海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存在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以复杂光学二类水体——中国东部海域为研究区,通过使用3种建模方法,即波段组合法、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多元线性回归法、基于奇异值分解的XGBoost回归法,利用遥感反射率数据反演浮游植物类群。经原位实测数据集验证,基于奇异值分解的XGBoost回归法构建的8类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的精度最高,其中硅藻、甲藻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在验证集上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7。相比之下,3种建模方法估算得到的绿藻、蓝藻和金藻的叶绿素a浓度精度较低(验证结果的决定系数小于0.45)。同时,研究评估了OLCI影像的3种大气校正方法(C2RCC、POLYMER、MUMM)在中国东部海域的适用性。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两种大气校正算法,C2RCC在各波段有较好的表现(均方根误差小于0.004 8 sr^(-1))。将3种浮游植物类群反演模型应用到大气校正后的OLCI影像,验证结果显示,利用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的硅藻叶绿素a浓度模型有较好的反演精度(决定系数为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域 浮游植物类群 遥感反演 OLCI 大气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辽宁-浙江沿海地区川蔓草分布现状、生态特征及其主要威胁
18
作者 顾瑞婷 徐少春 +4 位作者 岳世栋 许帅 张玉 张晓梅 周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9-79,共11页
川蔓草(Ruppia)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咸水、半咸水生境中的广义海草,其形成的川蔓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然而,对于其在中国境内的分布情况尚缺乏大范围的调查。基于此,本研究于2016—2019年对中国辽宁-浙江沿海区域的川蔓草分布情况进... 川蔓草(Ruppia)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咸水、半咸水生境中的广义海草,其形成的川蔓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然而,对于其在中国境内的分布情况尚缺乏大范围的调查。基于此,本研究于2016—2019年对中国辽宁-浙江沿海区域的川蔓草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探究了调查区域内川蔓草的生境分布类型,及生态特征,分析了川蔓草床的主要威胁,并提出了对川蔓草床科学管理的建议。结果表明:川蔓草在中国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均有分布;分布面积超过2 100 ha;该区域内分布的川蔓草物种均为中国川蔓草,主要分布生境包括咸水养殖池塘、咸水沟渠(池塘)、盐场、瀉湖(湖泊)、潮间带(围堰)5类;人类活动影响(人工清捞、施药、河道工程等)与极端气候事件(极端干旱事件)都会导致川蔓草床退化,但大部分川蔓草床可以依靠沉积物中的种子库在环境适宜时进行种群恢复;不同生境中的川蔓草种群特征差异较大,因此,对不同生境中的川蔓草应制定差异性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蔓草 分布 生境类型 威胁 种群补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沿海城市极端雨潮复合洪涝危险性评估——以海口市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国凤 刘青 +2 位作者 许瀚卿 魏旭辰 王军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5-1035,共11页
以海口市为例,利用1960—2017年的66场台风资料,包括台风日降雨和风暴潮的极值水位,建立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基于多个情景,对海口市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极端雨潮复合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台风事件中,风暴潮为复... 以海口市为例,利用1960—2017年的66场台风资料,包括台风日降雨和风暴潮的极值水位,建立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基于多个情景,对海口市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极端雨潮复合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台风事件中,风暴潮为复合洪涝灾害的关键致灾因子,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南渡江入海口和北部滨海地区;2)在最大雨潮复合洪涝组合情景中,海口市受淹面积估计为148km^(2),相较于最小雨潮复合洪涝组合情景增加了约15倍,淹没区域中一半以上的区域积水深度超过1 m;3)在极端雨潮复合情景下,海甸岛、新埠岛及江东新区一带的滨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最显著。根据RCP8.5情景预测,到2100年,海口市受极端复合洪涝灾害的影响区域预计达到约203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洪涝 雨潮 情景构建与模拟 海平面上升 沿海城市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滩高分辨率波流耦合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珂 彭忠 +3 位作者 于海升 赵颖 朱植阳 何青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9-581,共13页
海岸带潮滩地区在潮汐的影响下呈现出复杂的地貌形态和波浪-水流的相互作用。建立高分辨率的潮滩波流耦合模型,以模拟潮滩中的精细波浪水动力过程,对于海岸防护设施设计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至关重要。本文以长江口南汇潮滩为研究区域... 海岸带潮滩地区在潮汐的影响下呈现出复杂的地貌形态和波浪-水流的相互作用。建立高分辨率的潮滩波流耦合模型,以模拟潮滩中的精细波浪水动力过程,对于海岸防护设施设计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至关重要。本文以长江口南汇潮滩为研究区域,通过提出基于无人机RTK数据的潮滩高程反演技术,构建考虑潮滩干湿界面交替变化的波浪-水流耦合方法,开展潮滩波浪和水流现场观测等手段,借助Delft3D软件包建立了长江口潮滩高分辨率波流耦合模型。该模型嵌套长江口大尺度模型和潮滩小尺度模型,整合了海图水深数据、船测水深数据以及无人机高程反演数据,模型的边界条件包括天文潮汐、风场、径流和二维波浪谱等时序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成功重现长江口水位、波浪和水流等关键参数,还能够精准模拟潮滩上的非线性波流耦合过程,模型模拟的潮滩水位、流速流向、波高等方面与实际观测数据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该模型不仅可为海岸水动力-结构相互作用模型提供边界条件,还能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河口海岸管理提供精准的水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ft3D 潮滩 降尺度模型 非线性波流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