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突破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雅南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S1期632-633,共2页
“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瓶颈”,它制约着外国学生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好文化,必须使教学四大环节互相配合。
关键词 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位”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19
2
作者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65,共8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出现的种种“本位”理论,如词类本位、句本位、语素本位、词组本位、小句本位、字本位等,认识其来龙去脉,特别是与国外有关理论的关系,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这些理论的提出在汉语研究方法论上的意义。
关键词 方法论 语表本位 词组本质 小句本位 字本位 本位理论 词类本位 句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与互惠原则——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 被引量:15
3
作者 顾伟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83,共5页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活动,体现了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和互惠原则。具体而言,当地流行的礼物馈赠习俗,在村民交际中承载着尽道德义务和表达感情的双重内容;当地至今仍有的制作和保存“喜账”的民俗事象,这一习俗是...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活动,体现了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和互惠原则。具体而言,当地流行的礼物馈赠习俗,在村民交际中承载着尽道德义务和表达感情的双重内容;当地至今仍有的制作和保存“喜账”的民俗事象,这一习俗是村民家庭社交史中重大活动的真实留存,它显示了主人公人际关系网络的总貌;当地还存在“攀过房亲”这一村民交往中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造就了乡村社会的一种互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交际 礼物馈赠 人情伦理 互惠原则 喜帐 关系网络 张泽镇 上海 过继 乡村社会 交际规则 道德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民俗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朱希祥 李晓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60,共7页
针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有关争论,本文作者提出将"日常生活"转换为"民俗生活"和研究文艺民俗审美的思路与观念。作者认为民俗审美既顾及传统又面向当代,民俗审美有多层次性,民俗视野扩大了民众... 针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有关争论,本文作者提出将"日常生活"转换为"民俗生活"和研究文艺民俗审美的思路与观念。作者认为民俗审美既顾及传统又面向当代,民俗审美有多层次性,民俗视野扩大了民众的阶层范畴,民俗生活拓展"日常生活"的文化时空。这样的探讨主要是针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批评所作出的一种回应与补救,根本目的还在于为当下的文艺和美学理论研究及其创作和实践寻求新突破或回归的途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 民俗 日常生活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周氏兄弟文学观的民俗视角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勤建 常峻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14,共11页
周氏兄弟基于对民俗学学科理念整体把握与深刻认识 ,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的新理念 ,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从民俗学角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 ,他们“改造国民性”文学的民俗人性观以及创作理论... 周氏兄弟基于对民俗学学科理念整体把握与深刻认识 ,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的新理念 ,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从民俗学角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 ,他们“改造国民性”文学的民俗人性观以及创作理论与实践 ,使其成为文学的民俗文化批评的开拓者 ,是 2 0世纪初民俗学与新文学相结合运动的杰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文学观 民俗文化批评 新文学 20世纪初期 鲁迅 周作人 国民性 民俗人性观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鸟信仰的形成、发展与衍化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勤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9-27,共9页
追寻中国鸟信仰的生成,是对中国文化原点探索的又一次尝试。中国远古江南先民的稻作生产方式导致了人们对鸟的崇信,鸟信仰衍变构成的中华文化丰富发达的鸟信仰系统,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文化 鸟信仰 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 原始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色彩词联想对比的词汇学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元刚 赵巧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45-148,共4页
词汇是语言三大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词无定义,义随人生。色彩词的联想意义是由特定的民族文化所铸造的一种附加的或隐含的意义。语言具有承载文化的功能,色彩词联想意义的理解必须参照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民族文化,否则便产生失误。本... 词汇是语言三大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词无定义,义随人生。色彩词的联想意义是由特定的民族文化所铸造的一种附加的或隐含的意义。语言具有承载文化的功能,色彩词联想意义的理解必须参照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民族文化,否则便产生失误。本文从文化语言学、及翻译学的角度探讨了英汉色彩词联想意义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了造成这些特点的民族文化心理,总结了英汉色彩词对比研究的词汇学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词 联想意义 国俗语义 跨文化交际 对比研究 共性与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中的洛神原型及其现代重述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小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5-61,共7页
洛神原型是情与欲的象征。这一原型主要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女性生殖崇拜及阴阳哲学观。男女两性作家在回溯这一原型时,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男性文本消解了洛神型女性在情感上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女性文本则充分肯定洛神型女性原始生命力... 洛神原型是情与欲的象征。这一原型主要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女性生殖崇拜及阴阳哲学观。男女两性作家在回溯这一原型时,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男性文本消解了洛神型女性在情感上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女性文本则充分肯定洛神型女性原始生命力的冲动,还原女性之本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神话原型 女性主义 洛神原型 原型批评 文学评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视觉的二重性 被引量:7
9
作者 李鸿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5,共8页
视觉属性的研究是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视觉活动的二重性 ,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的基本性质。笔者认为 ,视觉活动具有二重性 :一种是来自于对世界整体存在的素朴性要求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视看 ;一种则是经... 视觉属性的研究是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视觉活动的二重性 ,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的基本性质。笔者认为 ,视觉活动具有二重性 :一种是来自于对世界整体存在的素朴性要求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视看 ;一种则是经验论意义上的视看 ,如我们平常所说的用肉眼的感知。在中西文化史上 ,思想家们普遍的要求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视觉的前一种属性 ,而反对后一种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二重性 本体论 经验论 视觉媒体技术 当代文化 历史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化:当代艺术的走向与禅宗历史变迁的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鸿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9,共8页
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禅宗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方式上,从传统的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实践;2.目标上,从永恒不变的形而上价值转向当下的感性体验;3.内容上,从对价值实体转向创作活动过程。当代艺术与禅宗... 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禅宗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方式上,从传统的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实践;2.目标上,从永恒不变的形而上价值转向当下的感性体验;3.内容上,从对价值实体转向创作活动过程。当代艺术与禅宗生活化的历史意义是双重的:1.高扬了主体实践的历史本性;2.又因为其主观性而使这种发展往往变得平庸。通过这种比较可以看出:如何维护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如何保证艺术生活化的同时不至于庸俗化,如何使艺术在解放感性的同时还要触及人类真实的心灵世界,如何在自由创新的同时还要守护艺术的社会理想,将是当代艺术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艺术 生活化 历史变迁 比较研究 价值 主观性 现实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陶渊明 被引量:7
11
作者 邵明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2-109,共8页
本文认为,流行的"悠然自得"、超越功名的陶渊明形象与《陶渊明集》中真实的陶渊明形象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之所以产生这一差异有诸多原因,本文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对陶渊明的研究应还其"真实面目",而揭示一... 本文认为,流行的"悠然自得"、超越功名的陶渊明形象与《陶渊明集》中真实的陶渊明形象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之所以产生这一差异有诸多原因,本文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对陶渊明的研究应还其"真实面目",而揭示一个真实的陶渊明也并不妨碍陶渊明的"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读 陶渊明 真实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墓志中的“礼也”释证 被引量:9
12
作者 姚美玲 《语言科学》 2007年第2期100-107,共8页
墓志铭文具有特定的体例和句式。“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地,礼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句式。它用来总结墓志志文的内容,表示丧葬大事完全合乎礼制。由于人们不了解此句式的格式、意义,在校读墓志文时,常出现失误。因而对“礼也”的正确释读... 墓志铭文具有特定的体例和句式。“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地,礼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句式。它用来总结墓志志文的内容,表示丧葬大事完全合乎礼制。由于人们不了解此句式的格式、意义,在校读墓志文时,常出现失误。因而对“礼也”的正确释读成为阅读墓志文献的一个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墓志 句式 礼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居易的“知足”与“不足”--兼论其忠州起复后之仕隐心态 被引量:5
13
作者 邵明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9,共8页
"知足保和"已成了白居易明确的文化印记。但其实,白居易之"知足"更多表现在物质生活层面,他对其一生的政治理想其实有着强烈的"不足"。忠州起复之后,其思想演变相当复杂而且时有反复。他在遭受了再次的... "知足保和"已成了白居易明确的文化印记。但其实,白居易之"知足"更多表现在物质生活层面,他对其一生的政治理想其实有着强烈的"不足"。忠州起复之后,其思想演变相当复杂而且时有反复。他在遭受了再次的政治挫折之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走向了"中隐"与"独善",但其内心始终没有放下"安人活国"、"兼济天下"的"功名"之想,表面上优游安闲、"省分知足",内心却是有着深深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知足 中隐 不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 被引量:6
14
作者 邵明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87,共6页
《五柳先生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多被人们看成为陶渊明的自传,并影响了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但实际上,《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况文”,是其综合历代贤人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认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更真实地把握陶渊明的形象特性。
关键词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自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音能力与语音行为 被引量:3
15
作者 毛世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7-115,共9页
语音教学是通过教学行为促进学习者语音能力的获得,而语音测试则是通过对语音行为的观测来评价语音能力。本文对语音能力与语音行为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考察,从而提出了通过对语音行为的观测来分析语音能力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 语音能力 语音行为 语音测试 语音教学 生理性 心理性 语音运用 语音输入能力 语音输出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生万物 余得为人——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晓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3-87,97,共6页
陶渊明以一生的行为在为生命的意义作注。他感觉出仕是对生命的奴役,短短的仕宦经历充满了生命的挣扎。他把躬耕劳作看作维持自然生命的必须,是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然回归。他关注自然生命终究消亡的结果,这构成其心理的巨大阴影。而他的... 陶渊明以一生的行为在为生命的意义作注。他感觉出仕是对生命的奴役,短短的仕宦经历充满了生命的挣扎。他把躬耕劳作看作维持自然生命的必须,是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然回归。他关注自然生命终究消亡的结果,这构成其心理的巨大阴影。而他的及时行乐,同样体现出恬淡纯真的生命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陶渊明 生命 自然 文学研究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东坡的归田情结 被引量:2
17
作者 邵明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0-60,共11页
关键词 苏东坡 诗歌 归田情结 人生理想 政治理想 感情基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续一切经音义》引《切韵》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汪寿明 《语言科学》 2003年第1期60-64,共5页
本文对《续一切经音义》引《切韵》中前后重出、引书名称及所引名为《切韵》实今《广韵》等几方面作粗略考查,认为《续一切经音义》虽署"希麟集",然其始成书时恐已非一人之力所为,而有众人助之;后于北方流传过程中,又有不少... 本文对《续一切经音义》引《切韵》中前后重出、引书名称及所引名为《切韵》实今《广韵》等几方面作粗略考查,认为《续一切经音义》虽署"希麟集",然其始成书时恐已非一人之力所为,而有众人助之;后于北方流传过程中,又有不少释子依《广韵》为其增补,方成今日之《续一切经音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一切经音义 切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主旨辨正 被引量:3
19
作者 邵明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31,152,共6页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历来评价很高。关于此文之主旨,学界倾向于认为韩愈旨在歌颂隐居者的山林之乐、讥刺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和嘲讽"伺候""奔走"之徒的厚颜无耻。但细读韩愈作品,联系...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历来评价很高。关于此文之主旨,学界倾向于认为韩愈旨在歌颂隐居者的山林之乐、讥刺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和嘲讽"伺候""奔走"之徒的厚颜无耻。但细读韩愈作品,联系其生平思想,以往对此文的看法似乎不能真正切合韩愈思想的实际,"歌颂"与"揭露"未必是韩愈的真意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主旨 辨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的小说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傅惠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5-81,共7页
王国维本世纪初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考证,用新观点新方法研究《红楼梦》,评介西方小说,以促进我国小说的研究和发展,我们应该全面地认识他在我国近代小说研究史上的贡献。
关键词 王国维 小说研究 材料考证 红楼梦评论 西方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