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教、社会与权力关系——“宗教市场论”的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向平 杨林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151,共7页
以斯达克等为代表的"宗教市场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在备受诟病的同时,也颠覆了"宗教世俗化"理论的固有范式,开启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就宏观层次而言,斯达克的"宗教市场论&qu... 以斯达克等为代表的"宗教市场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在备受诟病的同时,也颠覆了"宗教世俗化"理论的固有范式,开启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就宏观层次而言,斯达克的"宗教市场论"是一独特的宗教结构论,它不仅对宗教现象和宗教活动展开分析,同时也涉及到宗教与个体信仰、国家、社会、政治等相互之间多重复杂的互动关系。可以认为,宗教市场论新范式为当代学界研究中国宗教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来推动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以获取丰富数据和事实来检验宗教市场论的命题在中国情境中的适用性。同时,宗教市场论亦可为宗教管理当局和宗教组织提供有益借鉴,为宗教管理方式和宗教发展思路开拓一个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市场 社会 宗教管制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仰社会学研究要义——兼论信仰如何成为中国问题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向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94,共9页
人类信仰大抵可分为人本信仰与神本信仰两大类型,这两大信仰类型在本质上仅是神人关系的不同建构形式而已。所以,在神人关系及其信仰类型的建构中,宗教仅仅是对神人关系及其信仰的一种表现,另外一种表现则是以非宗教(可以是种族、民族... 人类信仰大抵可分为人本信仰与神本信仰两大类型,这两大信仰类型在本质上仅是神人关系的不同建构形式而已。所以,在神人关系及其信仰类型的建构中,宗教仅仅是对神人关系及其信仰的一种表现,另外一种表现则是以非宗教(可以是种族、民族、国家、政党等)的形式,涵盖、垄断了对神人关系及其神圣性的阐述,同时也是一种信仰实践模式。这就构成了宗教信仰与其他信仰之间统一整合或彼此分离的深层关系。为此,中国人经常使用的"信仰"一词,似与宗教有关,却又更与现实权力、利益、个人身份及其对信仰模式的建构紧密相关。而人们一旦谈及信仰或宗教信仰,似乎就嵌入了一个内涵多样的语境及其现实关系之中,最终构成了信仰层面的中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人关系 信仰社会学 中国信仰问题 人本信仰 神本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宗教文化”到“公民文化”——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角色的转变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向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3-120,共8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文化 文化范式 宗教型公民文化 社会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生态”,还是“权力生态”——从当代中国的“宗教生态论”思潮谈起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4-140,共17页
当代中国宗教发展的社会实质,不仅仅是宗教生态问题,而是宗教信仰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其问题的深层,则是当代中国的权力生态问题,而非局限于基督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及其宗教信仰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 当代中国宗教发展的社会实质,不仅仅是宗教生态问题,而是宗教信仰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其问题的深层,则是当代中国的权力生态问题,而非局限于基督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及其宗教信仰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实际上是一个权力生态、社会生态问题。就当前中国社会变迁的趋势来看,重祭"华夷之辩"的旗帜,急于引申华夏传统以建构正统的信仰方法,实际上是忽略了现代国家与现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之公共性与社会性。就其本质而言,与其说要给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一个发展的空间,不如说,如果要解决当代中国宗教信仰存在与发展的矛盾关系,关键在于开放宗教关系,还宗教与信仰的社会实践自由,给宗教信仰一个公共实践、公开交往的社会空间。从当代中国宗教信仰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权力生态及其国家定义的信仰等社会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生态 权力生态 社会结构 信仰关系 国家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团”与“法人”的双重建构——当代中国宗教政策与管理制度改革路线图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共24页
中国宗教管理制度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对具有组织特征的宗教信仰方式的制度化管理;而中国宗教管理制度的改革,无疑是宗教管理的去政治化,以及从行政管理转变为社会民政管理、公共管理,以此作为宗教管理制度改革层面最主要的切入点。为此,... 中国宗教管理制度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对具有组织特征的宗教信仰方式的制度化管理;而中国宗教管理制度的改革,无疑是宗教管理的去政治化,以及从行政管理转变为社会民政管理、公共管理,以此作为宗教管理制度改革层面最主要的切入点。为此,当下切实可行的宗教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就是,真正做到依法管理,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推进宗教事务的"社会化管理"或"社会治理",这应该成为当代中国宗教政策及宗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唯有宗教管理方式与宗教信仰的实践方式能够去政治化并呈现为社会化的管理形式,宗教管理制度的法治化才有可能。这也是宗教管理的主要症结所在。因此,讨论中国宗教管理问题,既要梳理宗教政策的意识形态来源,也要理清宗教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既要强调信仰差异不等于政治对立的政策背景,更要主张法治基础上的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改革 宗教管理 宗教制度 宗教政策 中国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士佛教的近代转型及其社会学意义——以民国上海居士佛教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唐忠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4-123,156,共10页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发起者与主力军。相对于传统居士佛教,近代居士佛教在其核心成员构成、组织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已产生了明显的转型。就近代居士佛教的核心群体来看,大量的新兴工商业者与新型知识分子对佛教产生...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发起者与主力军。相对于传统居士佛教,近代居士佛教在其核心成员构成、组织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已产生了明显的转型。就近代居士佛教的核心群体来看,大量的新兴工商业者与新型知识分子对佛教产生兴趣,他们分别以居士、学者、思想家,甚至革命家的身份进行佛学研究与佛教信仰实践,并将佛教带向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就组织形态与社会功能来看,近代居士佛教已经摆脱了依赖寺院并由僧人主导的传统组织形态,开始建立起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式,并开始参与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形态的社会慈善事业。因此,抛开单纯的观念史与佛学义理研读,从社会学视域中去审视近代居士佛教的组织形态、核心成员结构及其社会功能之变,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近代居士佛教发展的全貌,亦可藉此透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并由此加深理解近代佛学思想的"形上义理"与"形下社会实态"之间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士佛教 近代转型 核心成员 组织结构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中国视域下宗教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翠翠 李向平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31,共9页
学术界曾经热议的"宗教生态失衡"现象,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问题之一。表面上,这一问题源自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之间的竞争关系,但它实际上却是宗教信仰方式以及神人关系与社会结构间彼此互动机制... 学术界曾经热议的"宗教生态失衡"现象,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问题之一。表面上,这一问题源自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之间的竞争关系,但它实际上却是宗教信仰方式以及神人关系与社会结构间彼此互动机制的差异造成的。正是这些差异影响到了不同宗教及其信仰方式、不同信仰行动者的行为方式以及不同宗教的发展程度。以往学界基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的概念之争、集中在民间信仰与基督教强弱大小之间宗教生态关系的讨论,实际上掩盖了中国宗教信仰方式的社会本质。以法治化的处理方式来平衡或协调不同宗教间的互动关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依附主义 宗教制度 宗教关系 重叠性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空间定位到空间错位——城镇化过程中民间信仰方式的转型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向平 杨杨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0-207,247,共9页
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是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亘古未有之大变局。民间信仰作为中国漫长农业社会的产物,与中国乡土社会以血缘、地缘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互生互长,呈现为祖宗崇拜与地方性神灵信仰两大系统。信仰层面的人神关系与实践层... 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是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亘古未有之大变局。民间信仰作为中国漫长农业社会的产物,与中国乡土社会以血缘、地缘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互生互长,呈现为祖宗崇拜与地方性神灵信仰两大系统。信仰层面的人神关系与实践层面的人人关系有着内在的同构性,具有显著的在地依赖关系,呈现为"空间定位"的特征。城镇化从人地关系上对现有社会结构发起了变革,随着民间信仰主体从乡土向城镇的转移,静态社会结构转向流动社会结构,基于中国民间社会的人地关系、人神关系的民间信仰方式必然发生相应改变,由此呈现民间信仰的"空间错位"现象。因此,从空间定位到空间错位,构成了民间信仰方式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转型过程,其最终所指就是一种超人际、超空间、社团化的信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空间定位 空间错位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真的缺“信仰”吗?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向平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8-30,共3页
中国人并不缺信仰,但这些信仰之间太缺乏认同、太私人化了。更重要的,个人的利益追求往往要高于、大于这些信仰。信仰及其信仰方式无法神圣起来,以至于对国家。
关键词 信仰问题 终极性 传统信仰 私人化 抽样问卷 外来宗教 神圣性 天地君亲师 文化信仰 民族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改革及其信仰转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66,共15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备受关注,而与此紧密联系的信仰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方面讨论与焦虑的核心。在超越了固有宗教学领域的基础上,作者扬弃了像"宗教"这样的词汇,代之以"信仰"概念,并且从信仰社会学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备受关注,而与此紧密联系的信仰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方面讨论与焦虑的核心。在超越了固有宗教学领域的基础上,作者扬弃了像"宗教"这样的词汇,代之以"信仰"概念,并且从信仰社会学维度反思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诸问题。当前中国涌现出的以民族民粹主义、国家主义、政党基要主义为特征的三大信仰思潮,均与经济发展语境下信仰结构未能转型密切相关,由此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瓶颈式改革难题。究其问题根源,主要在于以"主义信仰"为特征的革命党信仰模式尚未完成向执政党信仰转型,难以宪政民主践行信仰。为此,中国信仰之最彻底的问题,乃是公共权力的信仰核心,应是基于公共权力祛魅之后的理性化,超越"信仰论政治"模式,建构政党国家对法律与宪政的信仰,进而使信仰转型成为社会文化建设与深入改革的深层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问题 改革动力 信仰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野中佛教秩序的建构--从佛教制度与信仰秩序的内在关系谈起
11
作者 李向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4,共9页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促成当代中国佛教重新面临一个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基于个人化的、碎片化的信仰方式,建构中国佛教信仰模式的社会化形式,以社会化的信仰团体支撑当代传统佛教的共同体建设,以建构&q...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促成当代中国佛教重新面临一个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基于个人化的、碎片化的信仰方式,建构中国佛教信仰模式的社会化形式,以社会化的信仰团体支撑当代传统佛教的共同体建设,以建构"人间佛教"的社会文化秩序。这一文化秩序的构成,既是文化建设,同时也是基于人间佛教信仰的社会建设以及对全球化视野中秩序重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佛教秩序 信仰 形式理性 佛教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繁盛”概念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可能讨论
12
作者 黄剑波 谢廷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5年第5期1-12,153,共13页
“人类繁盛(Human Flourishing)”的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解与应用潜力是怎样的?当前主流心理学研究中基于量表测量的“繁盛指数”虽具参考价值,但存在个体中心主义倾向和环境维度的缺失,难以全面捕捉“美好生活”的内涵。基于此,... “人类繁盛(Human Flourishing)”的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解与应用潜力是怎样的?当前主流心理学研究中基于量表测量的“繁盛指数”虽具参考价值,但存在个体中心主义倾向和环境维度的缺失,难以全面捕捉“美好生活”的内涵。基于此,提出应立足中国思想传统(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对“人类繁盛”概念进行跨文化拓展与丰富。论文从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个体层面:聚焦当代个体在快速社会变迁下面临的精神焦虑、物质矛盾、健康需求与伦理困境,考察了心理治疗、占卜、宗教修行、极简生活、广场舞等多元实践及其背后的意义追寻与“义利观”的伦理调适作用。其次是群体层面:以“家”为核心,剖析其作为生命延续、伦理实践与社会基石的意义,探讨其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变迁与韧性,并延伸至民间宗教的繁盛寄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愿景。最后是非人/环境层面: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强调动植物等非人要素的繁盛是人类整体繁盛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傣族糯稻文化、牧民-护卫犬关系等案例,揭示人与非人之间“相互礼貌”“默契守护”的共生关系,并以王阳明“万物一体”的环境美德伦理为理论基础,论证关照非人繁盛的内在伦理要求。文章将“人类繁盛”与中国哲学核心概念“生生”相关联,指出二者均强调生命的动态延续性与面向未来的开放性。认为整合个体能动实践、家国伦理维系及万物共生智慧的中国本土经验,能够为全球“人类繁盛”研究提供重要的补充性视角与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繁盛 义利观 万物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