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习科学研究之发展综述 被引量:58
1
作者 赵健 郑太年 +1 位作者 任友群 裴新宁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7年第2期15-20,共6页
学习科学是在反思认知科学等学科关于学习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基础上新近兴起的一门科学,它借鉴建构主义、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社会文化研究和关于知识工作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汇集和整合关于脑的研究和内隐学习、非正式学习、正式学... 学习科学是在反思认知科学等学科关于学习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基础上新近兴起的一门科学,它借鉴建构主义、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社会文化研究和关于知识工作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汇集和整合关于脑的研究和内隐学习、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等已有对于学习的研究,采用多种现场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情境脉络中的学习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和探索,提出的若干关于学习的新观点,并通过创新性项目的实践和基于设计的研究,创设新型学习环境,革新学习实践。本文就学习科学兴起的背景、基础、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国际学术界动向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概括,以期给予国内学者的了解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科学 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 社会文化研究 知识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研究的转向与学习科学的形成 被引量:48
2
作者 冯锐 任友群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6,共4页
学习研究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对峙与融合中发生了转向,这从实质上赋予了学习研究的科学客观性解释和人文价值的理解,而且意味着学习理论体系的科学重构。学习科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关学习研究的新领域,... 学习研究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对峙与融合中发生了转向,这从实质上赋予了学习研究的科学客观性解释和人文价值的理解,而且意味着学习理论体系的科学重构。学习科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关学习研究的新领域,它聚合、反思、融合和转化了多学科领域的观点和方法,将学习研究置于多学科这样一个宏大的视域下进行多维度透视,形成了有关学习研究的新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本文遵循学习研究的发展脉络,探讨了主导学习研究转向、引领学习科学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和研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科学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学习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贯通:基于学习科学的教育革新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太年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39-44,共6页
很多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的鸿沟,学习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也不例外。如何贯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形成相互支持的效应,是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学习科学推动教育实践变革的路径可以从理论诠释和合作实践... 很多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的鸿沟,学习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也不例外。如何贯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形成相互支持的效应,是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学习科学推动教育实践变革的路径可以从理论诠释和合作实践两个方面展开。在理论诠释方面,研究者不仅要用易懂的方式言说,还要对理论进行选择和综合,指出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实践意蕴,以案例展示实践的具体方法,将理论观点与实践者的先拥观念进行比较,以促进概念转变。在合作实践方面,研究者需要和实践者一起,将学习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见之于特定情境的具体实践,从而形成一套适应这一情境的、定制性的具体实践方案或分析工具,或者通过对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加以概括和归纳,从而形成一般性的、可迁移的方法。实践者在整个过程中以合乎学习科学的方式,在实践共同体中将学习和实践融合,革新教育实践,发展专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科学 教育实践革新 路径探索 理论诠释 实践案例 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重思学习:赋予学习科学重要使命——第13届学习科学国际大会综述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美 廖媛 +1 位作者 黄璐 裴新宁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8-120,共13页
两年举办一次的学习科学国际大会是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事件。本文聚焦2018年6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13届学习科学国际大会,基于现场参会体验和文献研究,梳理了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八大热点:1)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研究; 2)内容领... 两年举办一次的学习科学国际大会是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事件。本文聚焦2018年6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13届学习科学国际大会,基于现场参会体验和文献研究,梳理了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八大热点:1)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研究; 2)内容领域的学习研究; 3)协作学习研究; 4)不同境脉下的学习研究; 5)基于设计的研究; 6)学习分析研究; 7)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8)教师学习研究。当前学习科学研究呈现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和趋势:1)始终关注真实境脉中的学习,特别是教育创新进程中的学习问题; 2)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和精准; 3)既关注"有技术的学习",也关注"无技术的学习"; 4)愈加重视学习创新的推广与传播。希望本文对国际学习科学领域最新研究的跟踪能为我国学习科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LS2018 学习科学 信息技术 科学教育 协作学习 设计研究 学习分析 教学模式 教师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习科学的本质及其学科基础 被引量:37
5
作者 任友群 胡航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共5页
随着新科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科学也在认知科学的孕育中不断发展成熟而分化成一个独立学科,进而又与教学系统设计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这几个学科概念、关系的维度,探讨了学习科学的内涵、外延和本质特点,以及所涉及到的重要... 随着新科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科学也在认知科学的孕育中不断发展成熟而分化成一个独立学科,进而又与教学系统设计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这几个学科概念、关系的维度,探讨了学习科学的内涵、外延和本质特点,以及所涉及到的重要学科基础及发展趋势,从而为学习科学的发展理清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科学 本质 学科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技术新发展及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胡航 任友群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共6页
随着学习科学的兴起,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技术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文章总结了学习技术目前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国际关注热点;在分析这些热点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方法,预示了学习技术给教育与人类学... 随着学习科学的兴起,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技术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文章总结了学习技术目前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国际关注热点;在分析这些热点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方法,预示了学习技术给教育与人类学习带来的新的变革,以期待为教育研究开辟一条更广阔宽泛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技术 新发展 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科学与科学教育的共同演进——与国际学习科学学会前主席马西娅·林教授对话 被引量:22
7
作者 裴新宁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2,共9页
马西娅·林(Marcia C.Linn)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美国教育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教育分会主席、国际学习科学学会主席。她提出了知识整合理论并领导开发了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平台——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 马西娅·林(Marcia C.Linn)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美国教育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教育分会主席、国际学习科学学会主席。她提出了知识整合理论并领导开发了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平台——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WISE)。2010-2017年间,她多次到访华东师范大学,就如何将学习科学理论与科学教育实践相结合及利用技术促进儿童的科学理解,与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期间,笔者与马西娅·林就学习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与科学教育及其变革的关系等进行了交流。我们交流的共识让笔者深信,技术时代的科学教育需以学习科学为基础。学习科学因教育实践而生、为教育实践而荣,并扎根实践,服务于教育变革。毫无疑问,学校的成功变革需要基于学习的本质。伦敦举办的2018国际学习科学会议(ICLS2018)将主题定为"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学习——赋予学习科学重要使命"(Rethinking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making the Learning Sciences count),重申了学习科学的不可替代性。会议强调,面对工作场所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学生究竟需要学什么、教师究竟该如何教。会议号召,科学家、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要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联合探索真实世界中的学习问题,理解究竟怎样可以促进学习。会议明确,重视学习科学是为了给教育技术商业化以切实引导,确保其在教育中的良好发展。本文整理出部分对话与读者分享,期望对我国教育变革研究与实践有所启发。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学习科学与科学教育是共同演进的。学习科学的诞生和研究推进很大程度缘起于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美国科学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显示了学习研究的范式转型;利用系统化的技术设计增强科学学习,是促进深度学习和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面对教育创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重视学习科学,特别是要促进教育技术的良好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科学 科学教育 教育技术 教育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学习、认知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述评 被引量:22
8
作者 赵健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0年第3期30-36,共7页
对J.Michael Spector,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enboer and Marcy P.Driscoll主编的Handbook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3rd Ed.)[《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Lawrence Erlbaum2008年... 对J.Michael Spector,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enboer and Marcy P.Driscoll主编的Handbook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3rd Ed.)[《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Lawrence Erlbaum2008年出版]第三部分"技术"专题的述评,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16章内容的简要介绍,在介绍中兼顾了不同技术的发展脉络,从中探知不同技术的发展、研究状况与前景;第二部分在对比该手册第二版"技术"部分的基础上,概括了技术研究主题的延续与变化;第三部分从"硬技术"、"软技术"到"设计技术"的发展视角,评述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第四部分评述了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学习、认知和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进一步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传播与技术 学习 学习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支持的探究性学习研究国际进展——历史脉络、热点主题和新议程 被引量:9
9
作者 裴新宁 孔令鑫 +2 位作者 仝玉婷 梁雨 陈晟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31,共12页
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并为新技术时代全球教育变革的政策与实践所关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探究性学习经过百年演进,已经深入到教育系统内部,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态,并成为学习科学领域中的重要议题。文献分析... 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并为新技术时代全球教育变革的政策与实践所关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探究性学习经过百年演进,已经深入到教育系统内部,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态,并成为学习科学领域中的重要议题。文献分析表明,针对基础教育学段,近20年国际学界对技术支持的探究性学习研究,多以科学教育为载体,围绕“科学认识/思维促进”“概念性理解”“协作探究”和“教师探究能力培养”等主题形成了热点领域。在学习科学领域,跨学科视角下技术支持的探究性学习研究的新议程包括:重视并正确运用模型建构及计算思维,做好设计与探究的有机联结,优化反思机会及指导性结构,改进探究性学习环境中的伴随式评价。新议程强调系统地审视学习过程,深耕学习机制,设计精准的技术支持,并重点在探究性学习关键步骤的改进上做出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科学 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深度学习 自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述评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郑太年 任友群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0年第1期18-24,共7页
本文概要介绍了J.Michael Spector,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enboer&Marcy P.Driscoll主编的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Third edition)〔《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Lawr... 本文概要介绍了J.Michael Spector,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enboer&Marcy P.Driscoll主编的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Third edition)〔《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年出版〕第一部分"研究基础"的主要内容。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指向学习真实性的理论观点。在历史基础部分,回顾了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和经历的范式转变;在理论基础部分,概括了教育传播与技术所基于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及其哲学基础、关于记忆与动机的实证观点以及传播理论、人机交互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在指向真实性的理论观点中,综述了复杂性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情境主义理论。最后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基础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传播与技术 教育传播与技术的历史 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理论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系统范式变革的研究与启示 被引量:4
11
作者 任友群 张瑾 +1 位作者 郑太年 王觅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6-12,共7页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工业社会中形成的学校教育范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教育系统范式变革,建立适合信息社会的教育系统范式已成为教育研究者的跨世纪研究任务。教育系统范式变革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巴纳锡、赖格卢斯和...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工业社会中形成的学校教育范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教育系统范式变革,建立适合信息社会的教育系统范式已成为教育研究者的跨世纪研究任务。教育系统范式变革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巴纳锡、赖格卢斯和达菲,特别是赖格卢斯最近几年提出的变革的最新观点和思路,包括个性化教学、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重构和教学系统范式变革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理论,对当今教育变革带来的启示是: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过度强调某一个因素的变革不利于改革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系统范式理论 教育系统范式变革 问题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过程复杂性及对技术变革教育的制约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怀龙 李慧 裴新宁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4年第5期46-52,共7页
复杂过程系统具有初始条件敏感、过程开放、目标多元三个基本特性。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因为它实际上正是一个初始条件敏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的,目标多元的开放系统。初始条件的多样与变异是构成教育过程复杂性... 复杂过程系统具有初始条件敏感、过程开放、目标多元三个基本特性。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因为它实际上正是一个初始条件敏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的,目标多元的开放系统。初始条件的多样与变异是构成教育过程复杂性的基本条件,过程中不确定变量的扰动导致教育过程的不断震荡,目标的多元与游离牵引着教育过程走向难以预测。这三者构成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技术难以对教育过程给予预设的控制,也很难通过精确分析来设计和开发解决教育问题的通用方案,因而制约着技术化方式解决教育问题的可能与成效。不能过分夸大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运用技术变革教育需要依赖对教育过程复杂性的正确认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应是提出、认识和思考教育问题,制定解决教育问题策略方案的基本依据之一。利用技术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以及柔性教育方案乃是技术变革教育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变革教育 教育过程 复杂性 复杂系统特征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实验效应显著的表现:方差不齐与非正态分布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怀龙 徐影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19,共3页
文章分析了实验处理效应显著的多种表现、统计数据非正态分布和方差不齐的原因,得出结论:在统计假设检验过程中,除了统计数据的组间平均数差异显著表明实验效应显著,实验数据非正态分布、组间方差不齐也是实验效应显著的表现。完善了统... 文章分析了实验处理效应显著的多种表现、统计数据非正态分布和方差不齐的原因,得出结论:在统计假设检验过程中,除了统计数据的组间平均数差异显著表明实验效应显著,实验数据非正态分布、组间方差不齐也是实验效应显著的表现。完善了统计假设检验的过程,说明了教育统计检验过程中默认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差不齐 非正态分布 假设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 正态分布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革新为何效果有限--系统观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8
14
作者 郑太年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0年第5期23-27,共5页
信息技术被视为教学革新的推动力之一,但在教育实践中其潜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从系统观的视角探究其缘由,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有着不同层面的制约作用,当这些系统中其他制约因素没有发生变... 信息技术被视为教学革新的推动力之一,但在教育实践中其潜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从系统观的视角探究其缘由,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有着不同层面的制约作用,当这些系统中其他制约因素没有发生变化时,强力推进信息技术这一因素则导致创新效果有限。在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革新的过程中,简单地增加硬件设施或提升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因此我国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革新方面应借鉴美国新技术学校(New Tech Schools of IDEAS)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如创造支持性的系统环境、注重教学活动和学校制度的整体设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革新 制约因素 系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测性的确认: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认识论基础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怀龙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306,共4页
测量对象的"可测性"的确定是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前提。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界一直把桑代克(E.L.Thorndike)和麦柯尔(W.A.Mc Call)关于测量对象"可测性"的认识看成是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前提。然而,确定测量对象的&q... 测量对象的"可测性"的确定是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前提。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界一直把桑代克(E.L.Thorndike)和麦柯尔(W.A.Mc Call)关于测量对象"可测性"的认识看成是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前提。然而,确定测量对象的"可测性"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确定测量对象"质"的客观存在性,其次是确定测量对象"量"的相对稳定性和差异性,再次是确定针对测量对象的测量工具的可发展性。因此应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前提进行必要的修正,完善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前提,为心理与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更充实、更丰厚的认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与教育测量 质的存在性 相对稳定性 可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教育技术领域中的项目管理
16
作者 吴涛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08年第1期63-65,共3页
项目管理在国外教育技术领域得到普遍重视,但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对于项目管理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项目管理将推动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迅速发展。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教育技术 系统方法 行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