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沿海县(市)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曾六福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435-440,共6页
以福建省沿海各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采用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5个指数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状况为优的单元主要集中分布于北段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 以福建省沿海各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采用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5个指数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状况为优的单元主要集中分布于北段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的单元集中分布于中段偏南区域,而生态环境状况为良的单元分布较广,但在中段偏北区域分布比较集中。生态环境综合指数(EI)与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及环境质量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地退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水网密度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EI与指标层的相关性说明林地面积能为EI提供正能量,而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SO2排放量、COD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和人口密度的加大为EI提供负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综合指数 评价 福建省沿海县(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青藏高原一次强降水的模拟影响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毛智 朱志鹏 +1 位作者 张如翼 周立旻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90,共10页
利用WRF模式中三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Lin、Eta和WSM6)对青藏高原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将模拟降水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以评估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该区域降水过程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三种方案均能够模拟出此次降水天... 利用WRF模式中三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Lin、Eta和WSM6)对青藏高原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将模拟降水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以评估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该区域降水过程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三种方案均能够模拟出此次降水天气过程的发生,但在主要降水区域和降水强度两方面仍与实测资料存在偏差;在水凝物方面,三种方案对冰粒子的模拟较接近,Lin和WSM6方案模拟的雪粒子差异较大,但霰粒子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对比分析了Lin和WSM6方案模拟的云微物理转化过程,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案都表现出了霰向雨水转化的特点。在Lin方案中,通过水汽向霰粒子凝华、霰碰并水汽凝华生成的雪粒子以及霰碰并云水这三种过程生成的霰粒子最终融化为雨水。而在WSM6方案中,一方面水汽凝结成云水,云水被雪和霰粒子碰并收集转化为霰,之后霰融化为雨水;另一方面水汽凝华为冰粒子,一部分冰转化为雪,雪直接融化为雨水或转化为霰融化为雨水,另一部分冰转化为霰,霰融化为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过程 青藏高原 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和互花米草入侵对崇明东滩湿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邓玲玲 王如海 吴电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6,共15页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崇明东滩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GeoChip技术检测土壤碳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研究增温及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土壤中碳循...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崇明东滩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GeoChip技术检测土壤碳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研究增温及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土壤中碳循环功能基因数量及丰度均高于其他各类别的基因;在相同温度处理下,种植互花米草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碳循环功能基因信号强度均高于种植芦苇土壤;增温显著降低了大多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信号强度,包括碳降解、碳固定和甲烷代谢等基本过程,但互花米草入侵及其与增温的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相比,增温显著降低了种植芦苇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主要包括碳降解过程中的cda、exopolygalacturonase_fungi、rgh、xyla、xylanase、cellobiase和endoglucanase基因,以及碳固定过程中与卡尔文循环相关的rubisco基因(P<0.01),但对互花米草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以及互花米草与芦苇混种处理的影响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与土壤活性氮气体排放及土壤pH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增温显著地改变了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研究结果将为定量全球变暖对湿地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实现碳中和等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植物入侵 基因芯片 全球变暖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度量与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何嘉俊 黎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9-125,共7页
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已被国际社会和国家广泛采用,但目前缺乏城市群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定量分析以及可对比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评估其长期可持续动态对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 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已被国际社会和国家广泛采用,但目前缺乏城市群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定量分析以及可对比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评估其长期可持续动态对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具有指导意义。选取联合国议程中的13个SDGs,使用长时间序列的社会、经济与遥感数据,计算大湾区1990-2015年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基于时空视角分析近26年来SDGs在时间、空间和不同维度上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大湾区SDGs得分稳步上升,从中等可持续发展为高可持续水平,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维度均取得进步,且SDGs得分呈现“东岸高、西岸低”的空间特征,与其经济发展分布一致;大湾区在发展质量、生产效率和生态宜居方面与国际三大湾区有较大差距,快速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态安全产生威胁。通过研究可摸清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短板,结合政策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可为同类区域和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可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