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国荣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1,共5页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与如何理解"哲学"无法分离。哲学作为智慧之思不同于特定的学科,但近代以来又获得了某种学科性。同样,对性与天道、成己与成物的无穷追问,赋予中国哲学以不同于具体知识领域的深沉内涵,而当这种...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与如何理解"哲学"无法分离。哲学作为智慧之思不同于特定的学科,但近代以来又获得了某种学科性。同样,对性与天道、成己与成物的无穷追问,赋予中国哲学以不同于具体知识领域的深沉内涵,而当这种追问被纳入作为现代知识谱系之一的哲学史并成为其考察对象时,它同时也被赋予了某种学科的形式。作为历史中的哲学,中国哲学既表现为在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凝结的不同哲学系统,并相应地呈现为可以在历史中加以把握、考察的对象,又是在历史过程之中不断形成、延续的智慧长河;前者使之具有既成性,后者则赋予它以生成性。就中、西哲学的关系而言,中西之辩不仅是空间性、地域性的问题,而且更内在地隐含着时间性、历史性的内涵。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与近代以前的不同在于:它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不断参与、融入世界哲学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明清社会的变迁及其商业伦理的发育 被引量:4
2
作者 段江波 朱贻庭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76-181,共6页
本文试图揭示作为历史形态的“儒商伦理”的发生是根植于其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中 ,以至于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出现商品经济的独立化倾向 ;商人阶层活动的独立化倾向 ;传统社会的等级性结构的松动 ,以及明清启蒙... 本文试图揭示作为历史形态的“儒商伦理”的发生是根植于其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中 ,以至于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出现商品经济的独立化倾向 ;商人阶层活动的独立化倾向 ;传统社会的等级性结构的松动 ,以及明清启蒙思想家自觉对商品经济活动辩护等总体性特征。这对明清时期的商业伦理 (“儒商伦理”)的问世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历史契机 ,而这一时期发育的商业伦理也不可避免地烙上当时的历史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伦理 明清时期 封建等级制度 社会环境 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被引量:20
3
作者 陈嘉映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6,共10页
有些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汇,如力、电、光、运动、生命,有些科学语汇是科学自创的,如离子、夸克。但即使那些来自日常语汇的科学概念,也可能和日常意义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如不可见光、无意识动机、空间弯曲。本文尝试探讨:科学概念与日常... 有些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汇,如力、电、光、运动、生命,有些科学语汇是科学自创的,如离子、夸克。但即使那些来自日常语汇的科学概念,也可能和日常意义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如不可见光、无意识动机、空间弯曲。本文尝试探讨: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相比有哪些特点?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是什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 科学概念 自然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的认识之维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国荣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16,共7页
从善的确认,到善的选择;从知善到行善,道德认识展开于道德领域的各个方面。就道德规范而言,其形成既以价值的认定及社会伦理关系的把握为前提,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道德理想,其中蕴含着认识的内容。道德领域更内在的认识论问题,涉及对善... 从善的确认,到善的选择;从知善到行善,道德认识展开于道德领域的各个方面。就道德规范而言,其形成既以价值的认定及社会伦理关系的把握为前提,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道德理想,其中蕴含着认识的内容。道德领域更内在的认识论问题,涉及对善本身的把握。认识主体的整体性或具体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认知与评价的相融、经验与体验的结合,直觉与逻辑思维的统一,构成了道德认识所以可能的基本前提。作为道德知识与价值信念的统一,道德认识在确认何者为善的同时,也要求将这种确认化为行动;就道德认识的实践趋向而言,关于当然的知识,不仅需回答“应当做什么”,而且要回答“应当如何做?”惟有如此,才能扬弃自发性与盲目性而真正赋予道德行为以合理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认识 规范 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概念的多重含义及其理解偏差 被引量:2
5
作者 顾红亮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6-38,共3页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统一,理解为认识论、历史观和伦理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提法和新概括,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过程中所作的一种创造性阐释。同时,...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统一,理解为认识论、历史观和伦理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提法和新概括,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过程中所作的一种创造性阐释。同时,我们又有一个侧重从认识论角度来阐释实践概念的传统,造成实践概念理解上的偏差,构成对前面一个思想传统的制约。我们大致有五方面的理由可以解释理解偏差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认识论 历史观 伦理学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在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之间——对史华慈严复研究的一个检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瑞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史华慈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以为严复作《天演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反驳赫胥黎,替斯宾塞辩护,是不能成立的。这涉及到严复令史华慈大感困惑的一点:在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之间游移。这多少是因为史华慈深谙西方哲学中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史华慈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以为严复作《天演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反驳赫胥黎,替斯宾塞辩护,是不能成立的。这涉及到严复令史华慈大感困惑的一点:在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之间游移。这多少是因为史华慈深谙西方哲学中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而对中国哲学中从荀子到刘禹锡、柳宗元等,在传统的“天人之辩”上,主张“天人相分”的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而严复恰恰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严复的理路,还可以在儒佛乃至民间心理中寻找到更多的依据,而史华慈所说的“力本论”其实是其一贯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华慈 严复 决定论 自由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笔谈)——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国荣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29,共1页
学术期刊在整个学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学术发展具有范导或引导的作用。学术刊物所刊发的文章,同时也带有确认某种学术范式或范型的意义。学术论文通过展示“什么可以做”与“应该如何做”,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学术研究的方式。
关键词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学术研究 发展战略 21世纪 笔谈 研讨 人文 学术发展 学术刊物 学术范式 学术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学的理论走向与内在紧张
8
作者 杨国荣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0-18,共9页
王阳明早年即以如何成圣为第一等事,晚年的四句教也没有脱离这一主题。本体作为根据仅仅为成圣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的实现以后天的工夫为其条件。相对于正统理学的本质主义立场,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展开了不同的哲学视野。然而,心学的思考... 王阳明早年即以如何成圣为第一等事,晚年的四句教也没有脱离这一主题。本体作为根据仅仅为成圣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的实现以后天的工夫为其条件。相对于正统理学的本质主义立场,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展开了不同的哲学视野。然而,心学的思考一开始便呈现出二重品格:心所内含的个体性与理所表征的普遍本质、先天本体与后天的工夫如何定位,始终是一个理论的难题。从心学的历史演进看,以二重性为表现形式的内在紧张又引发了王门后学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无善无恶 四句教 心体 本体与工夫 为善去恶 理论走向 心学 个体性原则 钱德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