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7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向平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向平 李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共5页
为人须知足,做事知不足,问学不知足。李峰:李老师您好!很高兴能再次和您讨论一些宗教社会学的议题,据我所知,您最初是从事思想史研究,此后您还从事过近代佛教史的研究,后来进入宗教社会学领域,上海大学设立社会学博士点后,您一直招收... 为人须知足,做事知不足,问学不知足。李峰:李老师您好!很高兴能再次和您讨论一些宗教社会学的议题,据我所知,您最初是从事思想史研究,此后您还从事过近代佛教史的研究,后来进入宗教社会学领域,上海大学设立社会学博士点后,您一直招收宗教社会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您能简单谈谈此中的学术历程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生导师 社会信仰 当代中国 李向平 哲学系 宗教社会学 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俄罗斯哲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忆石教授访谈
2
作者 郑忆石 洪燕妮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7,共5页
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标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与中国都在发生社会转型,都在为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而努力,其中的共质在于对哲学的重视。在实际研究中,无论是俄罗斯哲学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都面临着挑战和问题,对此进行比... 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标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与中国都在发生社会转型,都在为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而努力,其中的共质在于对哲学的重视。在实际研究中,无论是俄罗斯哲学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都面临着挑战和问题,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深化和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价值。虽然目前,中国的"苏联哲学"与"俄罗斯哲学"都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路向,但仍然存在一些固定的范式或研究逻辑。这需要我们在当代俄罗斯哲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比较方法,解决最为根本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比较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学的经典与经典诠释学——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德荣先生访谈 被引量:8
3
作者 潘德荣 孙义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41,共5页
一、诠释学在中国 孙义文:潘老师,您好!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2008年到2010年,明确以“诠释”、“解释”、“释义”作为文章标题的期刊论文每年都超过3000篇,每年又有30多位不同专业的博士所写的毕业论文标题中用这些词语,其中... 一、诠释学在中国 孙义文:潘老师,您好!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2008年到2010年,明确以“诠释”、“解释”、“释义”作为文章标题的期刊论文每年都超过3000篇,每年又有30多位不同专业的博士所写的毕业论文标题中用这些词语,其中竟然还有很多是自然科学的。甚至,我们去搜索引擎上搜索词语“诠释”,可以得到超过一亿的相关结果;在日常生活中,“诠释”已经成为一个日常用语,有关诠释的学问成为一门显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学 华东师范大学 终身教授 搜索引擎 2010年 2008年 期刊论文 文章标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研第五范式中的合作新模式:基于交叉科学哲学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晶 李玉宏 姜雪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54,共16页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作为第五种科研范式,被认为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智能产业变革中的关键。我国正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交叉合作成为第五范式主流。如何结合机器学习等技术和传统的理论驱动模式作出新发现?合作团队如何融合过程机...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作为第五种科研范式,被认为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智能产业变革中的关键。我国正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交叉合作成为第五范式主流。如何结合机器学习等技术和传统的理论驱动模式作出新发现?合作团队如何融合过程机制模型和纯数据模型?从节约交叉合作的认知与交流成本出发,如何高效地促进成功的科学研究?本文甄别了第五范式中的认识论问题,提出一种分析学科交叉的哲学框架:交叉合作而不融合。该框架不仅考虑了交叉合作的认知成本与认知韧性,还涵盖了研究者的组织交流成本与认知身份认同。进而,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人工智能驱动化学研究为例,分析和阐明了这种合作新模式,以期能够为科学政策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 机器学习 学科交叉 科学政策 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知识的命运》——访斯坦福大学哲学系海伦·朗基诺教授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不凡 《哲学分析》 2015年第6期156-169,共14页
海伦·朗基诺(Helen E.Longino),女,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197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2005—至今),C.I.Lewis教授。她曾经担任斯坦福大学哲学系主任(2008.09—2012.08),美... 海伦·朗基诺(Helen E.Longino),女,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197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2005—至今),C.I.Lewis教授。她曾经担任斯坦福大学哲学系主任(2008.09—2012.08),美国科学哲学学会主席(2013.01—2014.11)。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社会认识论和女性主义哲学。代表作有:《作为社会知识的科学》(Science as Social Knowle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系 斯坦福 普林斯顿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 美国斯坦福大学 Helen 学会主席 自然主义者 社会认识论 芝加哥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乱忧患是中国政治哲学史的主线--兼评江畅教授《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
6
作者 朱承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195,共2页
近年来,中国学界政治哲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学术研究处在声势迅猛的潮流之中,新的教学研究平台以及成果层出不穷。江畅教授新近出版了《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一书,并将其作为皇皇巨著二十卷《中西政治哲学通... 近年来,中国学界政治哲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学术研究处在声势迅猛的潮流之中,新的教学研究平台以及成果层出不穷。江畅教授新近出版了《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一书,并将其作为皇皇巨著二十卷《中西政治哲学通史》的总论卷。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领域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成果,对于政治哲学学科定位和政治哲学史的梳理作出了重要推进,也促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走向更为宏阔和深入的格局。自从近代以来政治哲学一词渐被中国学界接受以后,关于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或者说学科性质一直是众说纷纭的话题,学界有着侧重点不一的多样性认识。就像研究哲学的人必须对“哲学”这一概念本身有所领会一样,从事政治哲学研究也必须首先对政治哲学的概念本身予以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政治哲学通史 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契的知行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7
作者 詹梦皎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随着世界步入现代化及西学渐入中国,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面临着伦理主体如何转化为实践主体的任务。新儒家要么把心性的主体改造为意志的主体,要么陷入理性和“觉知”的二元结构,难以真正解决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在批判改良派和革命派... 随着世界步入现代化及西学渐入中国,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面临着伦理主体如何转化为实践主体的任务。新儒家要么把心性的主体改造为意志的主体,要么陷入理性和“觉知”的二元结构,难以真正解决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在批判改良派和革命派分离知与行的基础上,冯契把金岳霖的“得自”经验和“还治”经验革新为“得自”现实和“还治”现实,人的能在活动指向了感性之“所”,理论和现实得以统一,主体在掌控知识中获得自由感,达成乐生境界,知识和智慧融为一体。冯契对传统哲学的创新开启了知行观的新局面:把传统哲学的“能-所”结构与现代实证科学对接,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杜威“探究认识论”对话的可能;事实和价值的深度融合也联结了“成物”和“成己”,推动了具体形而上学的构建。与新儒家相比,冯契转化心性主体为实践主体的创新在于,在“还治”维度上赋予实践以辨验的可能性,在历史维度上中介知识和智慧。验证和中介给予传统哲学的伦理主体以经验性,构建出兼具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特征与西方哲学知识论取向的哲学新局面,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一条历史主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知行观 中国传统哲学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还是替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6
8
作者 潘斌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4,153,共11页
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论争是考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紧张关系与有机张力。人工智能是一个比照与关联了合成智能、计算智能与增强智能的概念,其建构目标是智能主体,底层逻辑是大数据,运行关键是算法。人工智能的发展形态蕴含着从弱人工... 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论争是考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紧张关系与有机张力。人工智能是一个比照与关联了合成智能、计算智能与增强智能的概念,其建构目标是智能主体,底层逻辑是大数据,运行关键是算法。人工智能的发展形态蕴含着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或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向,甚至不排除在未来演化出超级智能的形态。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人工智能或以温和的方式实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与增强,或以激进的方式去超越与替代人类智能。人类未来既需要认真对待与重视人工智能,也需要为其构建平等合理的伦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人工智能 人机关系 大数据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哲学的反思与展望
9
作者 郦全民 高俊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3,198,199,共11页
近年来,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技术的强力推进下,计算哲学正在蓬勃地发展,它是运用计算的思想、方法和工具研究哲学问题的新进路,而不是一个哲学的新分支或新学科。就基本目标而言,计算哲学与分析哲学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但在背景知识、... 近年来,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技术的强力推进下,计算哲学正在蓬勃地发展,它是运用计算的思想、方法和工具研究哲学问题的新进路,而不是一个哲学的新分支或新学科。就基本目标而言,计算哲学与分析哲学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但在背景知识、面向问题和研究方法上存在不少重要的差别。因此,前者应该被看作当代分析哲学发展的新阶段或新拓展。随着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出现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哲学研究新方向,这预示着一个哲学的计算时代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哲学 分析哲学 计算建模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亮“事功之学”的哲学贡献及其现代价值——以重思“朱陈之争”为中心
10
作者 高瑞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9,共14页
在南宋这一“中国转向内在”的时代,陈亮以“事功之学”对朱熹理学提出了挑战。这场争论围绕“义利之辩”“王霸之争”和何谓理想人格三项议题展开。朱熹构建了形上学和伦理学的精微体系,陈亮则发扬了孔子积极用世的精神,以功利主义匡... 在南宋这一“中国转向内在”的时代,陈亮以“事功之学”对朱熹理学提出了挑战。这场争论围绕“义利之辩”“王霸之争”和何谓理想人格三项议题展开。朱熹构建了形上学和伦理学的精微体系,陈亮则发扬了孔子积极用世的精神,以功利主义匡救世儒空谈心性之弊,两者构成了宋儒伦理学的主流与伏流的关系;在政治文化的向度,朱熹的儒家王道理想主义和陈亮儒法合一的现实主义,凸显了古代政治史的显/隐、表/里结构。朱熹意在挽“人欲横流”之世风,陈亮则拒绝朱熹的“醇儒”楷模,坚持孔子的学以成人理想,力主豪杰人格,以救理学人格论偏枯之失。从现代性视域看,陈亮所提倡的“豪杰”人格屡屡为后来的改革者所推崇;他对商业和商人地位的重视,可以视为倡导商业伦理之前驱。进入中国对外开放、积极进取的20世纪,功利主义从“伏流”翻转为“主流”,陈亮的政治理论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也颇有契合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亮 功利主义 王霸之争 豪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转向”范式下康德哲学何为 被引量:1
11
作者 应奇 邓仕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5,169,共11页
在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解决传统形而上学困难的先验哲学,并声称以此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当代哲学中的“实践转向”范式基于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新方法”提出了对传统哲学的系统性改造,并... 在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解决传统形而上学困难的先验哲学,并声称以此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当代哲学中的“实践转向”范式基于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新方法”提出了对传统哲学的系统性改造,并认为这种改造才是哲学上真正的“哥白尼式革命”。真伪“哥白尼式革命”的区别总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认知之“思辨性格”的不同解释;二是对认知之目标理念的不同关切。这两个方面的差别与两种哲学范式对认知范围的限定有关,并最终与二者对物自身含义的界定相关。康德的先验哲学与“实践转向”范式在对认知的“思辨性格”的要求上并无根本差别,而进一步厘清物自身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在两种哲学范式之间寻求调和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践转向 哥白尼式革命 先验哲学 思辨性格 物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心医学临床实践的哲学思考与教育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冠守 葛力萌 +1 位作者 高秉钰 葛长江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50-53,58,共5页
随着双心医学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已认识到人文关怀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受限于既往长期临床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多数临床医生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相关理论和技能而无所适从。追根溯源,夯实双... 随着双心医学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已认识到人文关怀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受限于既往长期临床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多数临床医生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相关理论和技能而无所适从。追根溯源,夯实双心医学理念下普适性临床医学教育至关重要。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哲学层面深入剖析双心医学理念的理论基础,探讨双心医学在心内科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和医学本科生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期为当今临床医学专业发展和医学教育体系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医学 哲学 医学人文教育 本科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交互中的“交互”:信息协同还是相互规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静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239,共9页
近年来,工程技术研究者们对人机交互的技术实现问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究,同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们也对人与计算机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到底什么是交互,以及人机交互的本质是什么... 近年来,工程技术研究者们对人机交互的技术实现问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究,同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们也对人与计算机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到底什么是交互,以及人机交互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术界仍然模棱两可。如果说单个智能体存在的核心意义在于信息承载,那么对于人类而言,主体间相互规定以及在周围环境中的共生共存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维度。这意味着,交互过程不仅仅蕴含了具体情境中稳定的客观性特征,更意味着个体通过交互离开私人的领域,最终与其他主体或智能体一道形成融合性智能的过程。正是在此意义上,人机交互过程的本质并非实现信息协同,而是一个内部与外部、主体与智能体及世界连续统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机交互 认知 技术 双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
14
作者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共1页
2024年12月10日,佩里·安德森教授应邀到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文明的标准与国际法”的演讲。佩里·安德森教授把“文明的标准”与“国际法”这两个话题放在一起讨论,其成果曾以论文形式发表在2023年9月至10月号的《新... 2024年12月10日,佩里·安德森教授应邀到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文明的标准与国际法”的演讲。佩里·安德森教授把“文明的标准”与“国际法”这两个话题放在一起讨论,其成果曾以论文形式发表在2023年9月至10月号的《新左派评论》,也曾以访谈和演讲等形式在其他场合为学界所知。安德森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是把他的思考放到了一个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的语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里·安德森 《新左派评论》 论文形式 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法 主持人 演讲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感知中的偏见如何可能?
15
作者 何静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9,197,198,共13页
从词源上说,偏见意味着依据先例作出判断。但在今天,偏见更多的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它意味着个体未经仔细审查就作出无根据的预先判断。过去的三十年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偏见”深刻地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感知和理解。这一发... 从词源上说,偏见意味着依据先例作出判断。但在今天,偏见更多的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它意味着个体未经仔细审查就作出无根据的预先判断。过去的三十年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偏见”深刻地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感知和理解。这一发现往往被解释为“认知偏差”,研究者们大多强调个体应当有意识地拒绝对他人的偏见,力求对他人作出公平的判断。本文试图表明,偏见作为先入为主的判断,是由“预测加工”的大脑机制决定的。从神经生物学上说,偏见是特定的文化在个体大脑中留下的烙印。在此意义上,要更好地理解偏见,不应当仅关注大脑的工作机制,而还应当关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对个体先验知识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感知 偏见 联想 预测加工 先验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实诚性难题
16
作者 颜青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共9页
图灵测试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是,测试者对机器与人的“不可区分”性判定需要诉诸直觉,这将不能避免任意性。分析图灵后来改进的经验判据,测试者的直觉应当包含了“人具有人格实诚性”的预设。有趣的是,这一预设的基础也包含在塞尔汉... 图灵测试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是,测试者对机器与人的“不可区分”性判定需要诉诸直觉,这将不能避免任意性。分析图灵后来改进的经验判据,测试者的直觉应当包含了“人具有人格实诚性”的预设。有趣的是,这一预设的基础也包含在塞尔汉字屋论证的深度改进版本中。同时,人格实诚性预设同德雷弗斯的论证也是一致的,都要求人应当具有深度的语形理解能力。因此,即使像ChatGPT这样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格实诚性,也不具有人的智能,从而并不代表人工智能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图灵测试 实诚性难题 深度汉字屋 语形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安德森叙事”中阅读西方文明内在批判的宝贵潜力
17
作者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6,178,共11页
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通过对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梳理,不仅告诉我们作为事实概念的某个“文明”是如何界定作为价值概念的“文明”含义的,而且在揭示文明与野蛮辩证法的同时,展示了“讲理”与“不讲理”之... 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通过对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梳理,不仅告诉我们作为事实概念的某个“文明”是如何界定作为价值概念的“文明”含义的,而且在揭示文明与野蛮辩证法的同时,展示了“讲理”与“不讲理”之间的奇特结合。我们只有带着对叙事的讲者语境和听者语境两方面的高度敏感性,才能从这样一个“安德森叙事”中得到尽可能多的阅读收获,并让这种收获去对接为人类创造一种新文明的历史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文明 讲理 学习 批判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认知资本主义中“不稳定无产者”问题
18
作者 孙亮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9,共8页
伴随数字社会的发展,“认知资本主义”的转型使得资本增殖、劳动方式以及主体抵抗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盖伊·斯坦丁(Guy Standing)倡导的“不稳定的无产者”概念受到学界诸多关注,其界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劳动和工作模... 伴随数字社会的发展,“认知资本主义”的转型使得资本增殖、劳动方式以及主体抵抗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盖伊·斯坦丁(Guy Standing)倡导的“不稳定的无产者”概念受到学界诸多关注,其界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劳动和工作模式;收入来源;权利模式。他认定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是导致这一群体的根本原因。他从提供劳动、增加收入、给予权利等三方面提出“天堂政治”的构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审视,真正理解“不稳定无产者”的重心不是所谓的“不稳定”,而应是“无产者”。当“基本收入”、保障权利等作为“不稳定无产者”解放方案的时候,说明其仅是希望在资本主义内部解决这一问题。究其根本,“不稳定无产者”的出路注定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是基于资本主义运行逻辑的客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无产者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味到底知了什么
19
作者 贡华南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205,共10页
在中国古典思想中,与将味理解和规定为人、事、物的本质相对应,知味被当作认识的主导形态与核心任务。知味通过味觉感受、体验而知,借助于味觉语词来表达。二者融合主观客观,充满了主观性与不确定性。知味以味为目标,依据“味范式”展开... 在中国古典思想中,与将味理解和规定为人、事、物的本质相对应,知味被当作认识的主导形态与核心任务。知味通过味觉感受、体验而知,借助于味觉语词来表达。二者融合主观客观,充满了主观性与不确定性。知味以味为目标,依据“味范式”展开,具有经验的-实质的普遍性。不过,与自身交融并产生化学反应的、独特的“那一个”也始终是知味的重要目标。知味活动之展开,要求知者自觉敞开,让万物穿越自身。“我”与万物相互融合,共成一体。知味既可知其对象,也可知其自身以及物我共生一体的世界。味中含道,知味即可知道,这是中国思想最独异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味 以味知 以味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学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9
20
作者 潘斌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6-84,共9页
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共同富裕思想,“物质利益难题”是激发马克思研究反贫困问题的直接动因。共同富裕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基本的伦理向度,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必然。普遍性规范与特殊性规定、理论性原则与实践性策略、... 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共同富裕思想,“物质利益难题”是激发马克思研究反贫困问题的直接动因。共同富裕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基本的伦理向度,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必然。普遍性规范与特殊性规定、理论性原则与实践性策略、批判性立场与建构性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彰显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理路,也给现代社会留下丰富的思想遗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在所有制结构、利益主体、推进层次、实现路径与内涵形式上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物质利益难题 人类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