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工人“赴苏援建"问题的历史考察(1954-1963) 被引量:5
1
作者 谷继坤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3-74,共12页
向国外派遣人员进行援助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大量档案史料为依据,讨论1954年至1963年2000多名中国工人赴苏援建的政策变化与基本状况。这是在苏方的主动要求下,中国政府主导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 向国外派遣人员进行援助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大量档案史料为依据,讨论1954年至1963年2000多名中国工人赴苏援建的政策变化与基本状况。这是在苏方的主动要求下,中国政府主导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力援外。但在具体办理过程中,中苏双方各自的民族感情裹挟其间,均有猜测与试探对方的心态。本研究对理解同时期中苏关系的变迁和分析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人 赴苏援建 政策变化 基本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十七年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调查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庆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4-86,共13页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呈现与民国史学迥然不同的面貌。由于"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要义得到多数研究者认同,中国近代史研究重心转向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研究者从书斋和档案馆...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呈现与民国史学迥然不同的面貌。由于"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要义得到多数研究者认同,中国近代史研究重心转向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研究者从书斋和档案馆走向田野,通过实地调查以获取普通民众的史料,成为撰写"劳动人民的历史"之重要取径。名目繁多的历史调查组纷纷成立,取得了颇为可观的实绩,当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人“赴蒙援建”问题的历史考察(1949—1973) 被引量:4
3
作者 谷继坤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62,共14页
1949年至1973年间,缘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旅蒙华侨要求归国事件,经中方提议,在蒙古政府的要求下,超过26000名中国工人赴蒙援建。中国工人为蒙古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很大牺牲。而蒙古既迫切需要中国工人的援建,又对中国工人怀... 1949年至1973年间,缘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旅蒙华侨要求归国事件,经中方提议,在蒙古政府的要求下,超过26000名中国工人赴蒙援建。中国工人为蒙古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很大牺牲。而蒙古既迫切需要中国工人的援建,又对中国工人怀有戒心。同样,中国政府在派遣工人赴蒙援建一事上,也并非"一路绿灯",同样设有"禁区"。最终,受中苏关系的影响,在中蒙关系持续恶化的背景下,赴蒙援建工人分批撤回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人 赴蒙援建 基本状况 政策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年代中后期朝鲜半岛危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75,169,共13页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之后,朝鲜以此为契机发动和平统一半岛的宣传攻势,企图通过谈判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但美国在与朝鲜的"非对称关系"中推行"敌视、遏制、不接触"的政策,放弃在韩国主导下的朝鲜和平统一,转向...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之后,朝鲜以此为契机发动和平统一半岛的宣传攻势,企图通过谈判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但美国在与朝鲜的"非对称关系"中推行"敌视、遏制、不接触"的政策,放弃在韩国主导下的朝鲜和平统一,转向维持半岛分裂局面,通过强化韩国的实力以遏制朝鲜的发展。这使得朝鲜半岛在1960年代中后期出现较严重的危机。特别是,约翰逊政府推动韩国与日本关系正常化,美日韩同盟对朝鲜的国家安全带来相当大的威胁,加之金日成利用越南战争尝试采用类似于越南革命的方式统一半岛,朝韩之间不断出现低烈度冲突,半岛局势十分紧张。而美国则实施十分矛盾的政策:一方面因越南战争的牵制需要维持半岛稳定而阻挠韩国袭击朝鲜,另一方面大大增加对韩国的军事援助,在客观上助长了韩国的对抗行为。因此,美韩同盟恰恰成为朝鲜半岛危机得以缓解的一个较大的障碍。美国在半岛处理危机时的选择余地不大,其对半岛的政策陷入困境就是一种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60年代 朝鲜半岛 美国 危机 军事援助 美日韩同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反应及其意义(1951-1954)(续) 被引量:5
5
作者 戴超武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75,共14页
三、制约和影响中央反应及决策的若干因素 杨公素曾强调指出,印度出兵侵占中印边界中国领土,大力向“麦克马洪线”推进,占领了英帝国主义者不敢占领的中国大片领土,“由于中国当时采取稳重和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方针,才使矛盾... 三、制约和影响中央反应及决策的若干因素 杨公素曾强调指出,印度出兵侵占中印边界中国领土,大力向“麦克马洪线”推进,占领了英帝国主义者不敢占领的中国大片领土,“由于中国当时采取稳重和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方针,才使矛盾未激化”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马洪线” 中国领土 反应 印度 意义 英帝国主义 中印边界 边界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处理印度驻西藏商务代理处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1961—1963)
6
作者 戴超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47,共26页
中国和印度在1954年4月签订的《1954年协定》中规定,两国在对方国家设立三个商务代理处,该协定1962年6月期满。从1961年开始,中印两国围绕着如何处理即将期满的《1954年协定》,特别是印度驻亚东、江孜和噶大克的商代处,展开了激烈的交... 中国和印度在1954年4月签订的《1954年协定》中规定,两国在对方国家设立三个商务代理处,该协定1962年6月期满。从1961年开始,中印两国围绕着如何处理即将期满的《1954年协定》,特别是印度驻亚东、江孜和噶大克的商代处,展开了激烈的交涉和斗争。由于西藏平叛后中印关系的根本变化以及印度对西藏地区的全面禁运,中国判定印度这些商代处的作用不仅在于控制西藏地区的经济和边贸,而且还是印度的情报据点。西藏工委在中央的指示下,采取措施迫使印度完全撤销其驻藏商代处。印度商代处的撤销,标志着中印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通过迫使印度撤销其商代处,达到了清除印度在西藏地区的政治及经济影响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国中央政府加快推进西藏地区的经济转型,以改变其依赖进口和边境贸易的模式,从而使西藏逐步走上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进程中,西藏工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4年协定》 印度驻藏商代处 西藏工委 中印关系 藏印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1953年10月21日电报探析——兼论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暂维现状”政策及其影响
7
作者 戴超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68,220-221,共16页
1953年10月21日,西藏工委以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的名义,发给外交部一份《关于中印在西藏关系之诸问题》的电报。这一电报是西藏工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较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为中央了解和掌握印度在西藏的既有权益,为即将开始... 1953年10月21日,西藏工委以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的名义,发给外交部一份《关于中印在西藏关系之诸问题》的电报。这一电报是西藏工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较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为中央了解和掌握印度在西藏的既有权益,为即将开始的有关西藏问题的中印谈判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情报。张经武电报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建言中央在谈判中首先解决同印度的边界问题。中央在1954年同印度谈判时并未接受这一建议,体现了在处理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暂维现状"政策。中国的这一政策由这一时期中印关系的不对称性所决定的,对中印边界争端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经武电报 印度在藏权益 《1954年中印协定》 中印边界问题 “暂维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印度关于西藏币制改革的交涉及影响(1959—1962)
8
作者 戴超武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76,共13页
中国政府在解放军进藏前后,考虑到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在藏区继续流通藏钞、藏币、银元和印度卢比。在1959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之前,中印两国在藏印贸易以及货币流通上的矛盾,尚未影响到中印关系和藏印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作... 中国政府在解放军进藏前后,考虑到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在藏区继续流通藏钞、藏币、银元和印度卢比。在1959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之前,中印两国在藏印贸易以及货币流通上的矛盾,尚未影响到中印关系和藏印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作为平叛后中央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藏区进行币制改革,收兑藏钞、藏币,禁止外币主要是印度卢比的流通,禁止金银出境。这一举措对藏印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成为西藏平叛后中印外交斗争的一个主要内容。中印两国就有关习惯贸易问题、兑换时间和兑换率以及银元外流等问题进行的交涉,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币制改革,藏印贸易的传统模式基本宣告结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币制改革,以及迫使印度撤销其驻藏商务代表处,达到了清除印度在西藏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印贸易 西藏币制改革 西藏民主改革 中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反应及其意义(1951—1954)
9
作者 戴超武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9-73,86,共16页
1947年印度独立后,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和平解放西藏伊始,印度即逐步进占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并在1951年2月占领达旺。中共中央在了解印度进占的情况下,对印方的"强力推进"采取了忍让克制... 1947年印度独立后,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和平解放西藏伊始,印度即逐步进占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并在1951年2月占领达旺。中共中央在了解印度进占的情况下,对印方的"强力推进"采取了忍让克制的态度,形成了指导这一时期处理边界问题的"暂维现状"政策。中国的反应同当时中印关系的结构和本质密切相关,显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对西藏政策的重心所在,即西藏内部的政治稳定及中央治藏战略的顺利贯彻,要比正在显现的领土争端更为重要。"暂维现状"政策对中国处理和解决同周边国家的边界问题产生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马洪线” 达旺 印度的进占 中国的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