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俄罗斯社会政治史档案馆馆藏中共及国际共运档案资料评介
被引量:
5
1
作者
谷继坤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123,共7页
1993年,俄罗斯颁布并实行了《关于俄罗斯联邦档案馆馆藏及档案馆库管理的基本法》。随着该法规的施行,大量苏联时代形成的档案文件解密并对外开放。得益于俄罗斯官方的这种解密立场,俄国学术界开始编辑、整理、出版俄国档案馆馆藏的档...
1993年,俄罗斯颁布并实行了《关于俄罗斯联邦档案馆馆藏及档案馆库管理的基本法》。随着该法规的施行,大量苏联时代形成的档案文件解密并对外开放。得益于俄罗斯官方的这种解密立场,俄国学术界开始编辑、整理、出版俄国档案馆馆藏的档案文件,而俄罗斯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因其保存的主题即为包括中共在内的共产主义世界的档案文献,保存着大量关于列宁、斯大林等俄(苏)共领导人和苏共中央、共产国际以及各国共产党的档案文献,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馆馆藏
档案资料
政治史
档案文献
国际共运
俄罗斯社会
苏共中央
印度共产党
联共
全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三年的中缅关系再探讨
被引量:
9
2
作者
梁志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58,共12页
由于对新中国心存疑惧,几乎从一开始吴努政府就决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确定英联邦国家也持同样态度后,缅甸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共产党国家。然而,此后一段时间内,两国关系总体上处于疏离状态。1953年,缅美因为国民党残部问题交...
由于对新中国心存疑惧,几乎从一开始吴努政府就决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确定英联邦国家也持同样态度后,缅甸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共产党国家。然而,此后一段时间内,两国关系总体上处于疏离状态。1953年,缅美因为国民党残部问题交恶,中国对橡胶的需求持续上升,缅甸大米严重滞销。这一切为50年代中期中缅关系的大幅改善提供了契机。此段历史清晰地昭示出,意识形态差异和地缘政治因素虽一度阻碍中缅关系的发展,但国家利益需要最终还是促使两国走向和平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关系
朝鲜战争
国民党残部
文化交往
经贸往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协调与猜忌——1969年EC-121事件前后的美韩关系
被引量:
5
3
作者
梁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46,179,共11页
1969年EC-121事件前后,美韩同盟内部看似密切协调,实则相互猜忌。从韩国的角度讲,该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深了朴正熙政府对美国"保护伞"的怀疑,将美韩同盟带入一场新的信任危机,进而促使汉城主动寻求与平壤缓和关系并努力实现...
1969年EC-121事件前后,美韩同盟内部看似密切协调,实则相互猜忌。从韩国的角度讲,该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深了朴正熙政府对美国"保护伞"的怀疑,将美韩同盟带入一场新的信任危机,进而促使汉城主动寻求与平壤缓和关系并努力实现国防自立。就美国而言,EC-121侦察机被击落致使本应提上议事日程的削减驻韩美军问题被迫搁置,直至半年后尼克松才正式做出该决定。美国和韩国之所以长时间难以建立稳定的互信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双方认识和处理朝鲜半岛问题的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该个案还表明,冷战时期共同的敌人完全可能使实力相差悬殊的两个国家(或地区)走到一起,但却未必能够让二者形成共同的战略意识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EC-121事件
美韩同盟
信任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缅边界问题与尼赫鲁的干预及其战略意图(1956—1960)
被引量:
7
4
作者
戴超武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3-69,共17页
对中缅边界问题,印度总理尼赫鲁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其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支持缅甸的边界主张,特别是依照"麦克马洪线"来划定中缅边界北段,从而达到确认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之目的。在中缅边...
对中缅边界问题,印度总理尼赫鲁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其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支持缅甸的边界主张,特别是依照"麦克马洪线"来划定中缅边界北段,从而达到确认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之目的。在中缅边界谈判的过程中,尼赫鲁不仅向缅甸提供有关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的文献资料,多次向缅方通报同中国领导人会谈边界问题的情报,而且还接受缅方建议,向中国施加压力。尼赫鲁在缅甸、尼泊尔等国同中国进行边界谈判过程中对这些国家所给予的支持,体现出印度更为宏大的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即将这些国家牢牢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扩大和巩固印度在这一地区的支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边界问题
“1941年线”
“麦克马洪线”
尼赫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俄罗斯社会政治史档案馆馆藏中共及国际共运档案资料评介
被引量:
5
1
作者
谷继坤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123,共7页
基金
2015年度广东省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资助项目"俄国解密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图瓦(唐努乌梁海)问题"(2015-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1993年,俄罗斯颁布并实行了《关于俄罗斯联邦档案馆馆藏及档案馆库管理的基本法》。随着该法规的施行,大量苏联时代形成的档案文件解密并对外开放。得益于俄罗斯官方的这种解密立场,俄国学术界开始编辑、整理、出版俄国档案馆馆藏的档案文件,而俄罗斯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因其保存的主题即为包括中共在内的共产主义世界的档案文献,保存着大量关于列宁、斯大林等俄(苏)共领导人和苏共中央、共产国际以及各国共产党的档案文献,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关键词
档案馆馆藏
档案资料
政治史
档案文献
国际共运
俄罗斯社会
苏共中央
印度共产党
联共
全宗
分类号
D951.2 [政治法律—法学]
DD912.1 [政治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三年的中缅关系再探讨
被引量:
9
2
作者
梁志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58,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周边国家对华关系档案收集及历史研究"(15@zh00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由于对新中国心存疑惧,几乎从一开始吴努政府就决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确定英联邦国家也持同样态度后,缅甸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共产党国家。然而,此后一段时间内,两国关系总体上处于疏离状态。1953年,缅美因为国民党残部问题交恶,中国对橡胶的需求持续上升,缅甸大米严重滞销。这一切为50年代中期中缅关系的大幅改善提供了契机。此段历史清晰地昭示出,意识形态差异和地缘政治因素虽一度阻碍中缅关系的发展,但国家利益需要最终还是促使两国走向和平共处。
关键词
中缅关系
朝鲜战争
国民党残部
文化交往
经贸往来
分类号
D829.337 [政治法律—外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协调与猜忌——1969年EC-121事件前后的美韩关系
被引量:
5
3
作者
梁志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46,179,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与美韩信任危机研究(1953-1976)"(12CSS00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冷战时期朝鲜半岛危机与美韩同盟互信关系研究"(13ZS031)
上海市高校智库"华东师大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度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摘
1969年EC-121事件前后,美韩同盟内部看似密切协调,实则相互猜忌。从韩国的角度讲,该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深了朴正熙政府对美国"保护伞"的怀疑,将美韩同盟带入一场新的信任危机,进而促使汉城主动寻求与平壤缓和关系并努力实现国防自立。就美国而言,EC-121侦察机被击落致使本应提上议事日程的削减驻韩美军问题被迫搁置,直至半年后尼克松才正式做出该决定。美国和韩国之所以长时间难以建立稳定的互信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双方认识和处理朝鲜半岛问题的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该个案还表明,冷战时期共同的敌人完全可能使实力相差悬殊的两个国家(或地区)走到一起,但却未必能够让二者形成共同的战略意识和判断。
关键词
冷战
EC-121事件
美韩同盟
信任危机
Keywords
Cold War,EC-121 Incident,U.S.-ROK Alliance,confidence crisis
分类号
K153 [历史地理—世界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缅边界问题与尼赫鲁的干预及其战略意图(1956—1960)
被引量:
7
4
作者
戴超武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3-69,共1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周边国家对华档案收集及历史研究"(15@ZH009)的前期成果
文摘
对中缅边界问题,印度总理尼赫鲁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其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支持缅甸的边界主张,特别是依照"麦克马洪线"来划定中缅边界北段,从而达到确认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之目的。在中缅边界谈判的过程中,尼赫鲁不仅向缅甸提供有关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的文献资料,多次向缅方通报同中国领导人会谈边界问题的情报,而且还接受缅方建议,向中国施加压力。尼赫鲁在缅甸、尼泊尔等国同中国进行边界谈判过程中对这些国家所给予的支持,体现出印度更为宏大的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即将这些国家牢牢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扩大和巩固印度在这一地区的支配力。
关键词
中缅边界问题
“1941年线”
“麦克马洪线”
尼赫鲁
分类号
D829.337 [政治法律—外交学]
D351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俄罗斯社会政治史档案馆馆藏中共及国际共运档案资料评介
谷继坤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三年的中缅关系再探讨
梁志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协调与猜忌——1969年EC-121事件前后的美韩关系
梁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缅边界问题与尼赫鲁的干预及其战略意图(1956—1960)
戴超武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