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文科语境下出版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进路探讨--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邓香莲 左佳 张卫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41-46,共6页
出版学科属于典型的应用文科。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对当前出版学科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反思,探讨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化进路,无疑对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出版学科为例,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 出版学科属于典型的应用文科。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对当前出版学科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反思,探讨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化进路,无疑对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出版学科为例,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出版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新文科语境下出版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化进路,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锚准学科定位发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卓越出版人才培养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编辑出版学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风化人:作为出版强国根基的全民阅读 被引量:1
2
作者 邓香莲 林一民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5,共7页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也在很多方面有待深化。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全民阅读作为出版强国根基的价值意蕴,把握出版与阅读的互构和统一关系。当前,深化全民阅读工作应坚持成风化人,引领出版创新的价值目...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也在很多方面有待深化。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全民阅读作为出版强国根基的价值意蕴,把握出版与阅读的互构和统一关系。当前,深化全民阅读工作应坚持成风化人,引领出版创新的价值目标,从而丰富阅读选择、拓宽阅读场景、形塑阅读风尚。依托出版强国建设有力保障全民阅读权益,为多元读者有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物,进一步巩固全民阅读的人民主体性。坚持将全民阅读融贯于从建设出版强国到助推实现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引领出版业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发挥中国特色全民阅读的基础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阅读 出版强国 出版业 出版公共服务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书新造:民国古籍出版热中文本的再生产逻辑 被引量:2
3
作者 朱琳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74,共12页
从20世纪20年代至全面抗战前的10余年间,大规模的古籍出版活动在传统文化式微的语境下,创造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从出版视角看,此次传统文献“出版热”自有其迥异于过往的生产逻辑。在正典化不断远去的文献生产前提下,通过建构纪念碑性,... 从20世纪20年代至全面抗战前的10余年间,大规模的古籍出版活动在传统文化式微的语境下,创造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从出版视角看,此次传统文献“出版热”自有其迥异于过往的生产逻辑。在正典化不断远去的文献生产前提下,通过建构纪念碑性,大型古籍丛书的生产活动被再度嵌入政治的框架内运行,知识的政治建构在这一时期是古籍出版活动整体上极为凸显的特点。于外,古籍以展览和馈赠的方式走出国门,在文化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于内,古籍则通过行政手段与市场之手抵达新时代的阅藏场域,迎接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匿名化读者。总体上,古籍的物质性特征被放大,不论是在为国家提供外交象征物时,还是在为读者提供合宜的读物时,文本性的地位均遭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出版 传统文化 出版逻辑 印刷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屏读韧性”:加速社会中青年数字阅读游离的归因与消解
4
作者 邓香莲 林一民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59,共9页
加速社会中信息潮涌与普遍的在线屏读导致青年数字阅读游离现象。迈向“屏读韧性”,建构“数字自主性”越发重要。当前青年数字阅读游离主要体现为物质性掣肘、“时间焦虑与效率至上”、“浏览即阅读”以及“难寻的自我”等多元征候。... 加速社会中信息潮涌与普遍的在线屏读导致青年数字阅读游离现象。迈向“屏读韧性”,建构“数字自主性”越发重要。当前青年数字阅读游离主要体现为物质性掣肘、“时间焦虑与效率至上”、“浏览即阅读”以及“难寻的自我”等多元征候。形塑“数字自律”、回归“数字极简”、制造“数字共鸣”成为青年群体抵抗数字阅读游离的调适行动。探索“屏读韧性”作为屏读时代的“数字自主性”的可能性,将引领青年群体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数字阅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读 韧性 加速社会 数字阅读 数字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学出版平台的内容生产集聚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以阅文集团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江玉娇 邓香莲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53-59,共7页
截至2022年底,阅文集团旗下拥有超过1000万名作家,在网络原创文学领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作者的集聚促成了网络文学出版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阅文集团凭借其“象征资本”吸引力、制度保障、作家服务与扶持体系、作家孵化和培训体... 截至2022年底,阅文集团旗下拥有超过1000万名作家,在网络原创文学领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作者的集聚促成了网络文学出版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阅文集团凭借其“象征资本”吸引力、制度保障、作家服务与扶持体系、作家孵化和培训体制的优势集聚了众多网络作家进行数字内容生产。研究阅文集团的内容生产集聚效应和内在机制,能够为数字出版的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数字出版 阅文集团 内容集聚 作家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环境下知识生产的分配正义与产权重构 被引量:6
6
作者 于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由人类提供创意构思、机器自主完成表达呈现的人机混合创作正在成为人类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但各方对AIGC产权归属分歧巨大,严重制约了权益保护与产业发展。文章认为分歧的深层原因并不在于各方对人类智力投入的定性差异上,而在于对知... 由人类提供创意构思、机器自主完成表达呈现的人机混合创作正在成为人类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但各方对AIGC产权归属分歧巨大,严重制约了权益保护与产业发展。文章认为分歧的深层原因并不在于各方对人类智力投入的定性差异上,而在于对知识产权的制度功能存在认识误区。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正视知识生产的社会性以及知识产权对社会性生产的利益分配功能,从生产转型层面重建AIGC环境下知识生产的分配正义。由于人类创作与人机混合创作在利益保护上存在原则性冲突,文章提出在知识产权体系中增设与版权并列的新权利类型,对AI知识生产中的人类智力投入提供专门化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版权 知识产权 AI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时而变:元宇宙阅读时代悄然来临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泽 邓香莲 许鑫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16,共9页
技术发展影响人类生活,其中媒介演进将人类阅读从口传时代带入纸媒时代、引领至数字时代,而元宇宙代表的“新媒介”又将开启阅读的新时代。文章梳理阅读研究新转向,从媒介变迁中阅读嬗变视角探讨元宇宙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 技术发展影响人类生活,其中媒介演进将人类阅读从口传时代带入纸媒时代、引领至数字时代,而元宇宙代表的“新媒介”又将开启阅读的新时代。文章梳理阅读研究新转向,从媒介变迁中阅读嬗变视角探讨元宇宙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不同时代阅读之变,阐释元宇宙阅读在阅读内容与创作方式、阅读资源表现形式、感知途径、分享传播与版权保护等方面的证据与特征,提供元宇宙阅读时代已悄然来临的线索。文章既从内容生成、推广传播、公民素养角度提出探索元宇宙时代阅读服务的建议,也从技术、作品与读者角度预判相关风险。元宇宙阅读机遇与风险并存,阅读之变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元宇宙阅读 媒介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批评观
8
作者 石岸书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0-210,共1页
我曾畏惧文学批评。我总感觉文学批评似乎很容易,但又过于困难。说容易,是因为文学批评似乎毋庸劳神苦干,而是可凭第一感觉,顺手而至。若无敏锐的文学感觉,又忽视学养的积淀,文学批评虽容易做,却也容易“油滑”。说困难,是因为好的文学... 我曾畏惧文学批评。我总感觉文学批评似乎很容易,但又过于困难。说容易,是因为文学批评似乎毋庸劳神苦干,而是可凭第一感觉,顺手而至。若无敏锐的文学感觉,又忽视学养的积淀,文学批评虽容易做,却也容易“油滑”。说困难,是因为好的文学批评需要灌注整个世界观,并在这一世界观的基础上生成一种敏锐而独特的文学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批评观 油滑 世界观 感觉 敏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人业余话剧与“进京”的文化政治——改革肇始之际的《于无声处》
9
作者 石岸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24-34,共11页
1978年底,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组织工人创作、排演的业余话剧《于无声处》产生重大影响,它要放在“工人文化宫系统”的文艺生产传统和制度背景中来理解。作为工人业余话剧,《于无声处》的群众性、业余性在其最初公演时便被识别、定位和提炼... 1978年底,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组织工人创作、排演的业余话剧《于无声处》产生重大影响,它要放在“工人文化宫系统”的文艺生产传统和制度背景中来理解。作为工人业余话剧,《于无声处》的群众性、业余性在其最初公演时便被识别、定位和提炼,从而获得“表达人民的愿望,显示人民的力量”的政治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于无声处》进京公演,直接参与到改革政治的开启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与政治中的两种“进京”的历史脉络来分析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无声处》 工人业余话剧 进京 改革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