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冷战史研究70年及其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白建才 梁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61,共12页
70年来我国冷战史研究经历了艰难的萌芽起步阶段(1950-1989)、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和持续繁荣阶段(21世纪以来)3个阶段。其特点是起步艰辛、发展快速;队伍年轻、成果丰硕;国际性强、密切联系现实;站在世界史学科前沿,比肩国际学界,... 70年来我国冷战史研究经历了艰难的萌芽起步阶段(1950-1989)、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和持续繁荣阶段(21世纪以来)3个阶段。其特点是起步艰辛、发展快速;队伍年轻、成果丰硕;国际性强、密切联系现实;站在世界史学科前沿,比肩国际学界,某些领域甚至领先。然而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主要利用美国文献,以美国的冷战政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关注高政治议题;史料来源大都集中于各国政府档案;普遍采用传统叙事史学路径。冷战国际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新的研究方法;挖掘珍稀档案资料;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史研究 美苏争夺 全球冷战 档案资料 传统叙事 跨学科理论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初期美国对法国的心理战研究——以PSBD-14c的制订与实施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继珂 贺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1950年代初期,鉴于共产党在法国议会选举中得票率过高的现状,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负责制定了编号为PSB D-14c的心理战略计划,试图以此有效遏制共产党在西欧特别是在法国的发展。从短期实施效果来看,经过法美两国的共同努力,该计划得到了... 1950年代初期,鉴于共产党在法国议会选举中得票率过高的现状,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负责制定了编号为PSB D-14c的心理战略计划,试图以此有效遏制共产党在西欧特别是在法国的发展。从短期实施效果来看,经过法美两国的共同努力,该计划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法国共产党的力量被严重削弱。不过,受多种因素影响,该计划的最终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却仍有待做进一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心理战略委员会 心理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转型:1960—1980年代的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3
作者 张威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关键词 国际学术讨论会 冷战史研究 80年代 第三世界 中国 转型 伦敦经济学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华慈与中国:纪念本杰明·史华慈教授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4
作者 郭洁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学家 国际学术研讨会 史华慈 本杰明 侧记 纪念 哈佛大学 历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历史机遇:中美关系和解与中朝关系(1971—1974) 被引量:6
5
作者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151,共14页
中美关系实现和解是双方走出外交困境的需要,同时也为朝鲜问题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提供了一个机会。中国政府在与美方进行外交谈判的过程中,注意关照朝鲜的利益和要求,并承诺帮助朝鲜实现其和平统一的愿望。经过中国的外交协商及各方努力... 中美关系实现和解是双方走出外交困境的需要,同时也为朝鲜问题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提供了一个机会。中国政府在与美方进行外交谈判的过程中,注意关照朝鲜的利益和要求,并承诺帮助朝鲜实现其和平统一的愿望。经过中国的外交协商及各方努力,很快解决了撤销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的问题。在解决朝鲜问题中,中方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而朝方则显得急于求成。主要是因为朝韩关系转向紧张状态,美国撤军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决,不过,借助中美关系缓和的东风,朝鲜的国际地位和安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在此期间,中朝关系始终保持友好并有所发展,总体来讲,中国还是尽力帮助了朝鲜,尽管平壤对此并不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朝关系 联合国朝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进革命与“保守选择”的对峙:关于冷战时期东亚地区现代化道路之争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34,153,共12页
冷战初期,激进革命与"保守选择"作为现代性构建的两种不同选择,曾在东亚处于对抗与竞争。激进革命一度似乎占据了上风,但终究未成为一种得以排除一切"他者"的主导性选择。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保守选择"以&... 冷战初期,激进革命与"保守选择"作为现代性构建的两种不同选择,曾在东亚处于对抗与竞争。激进革命一度似乎占据了上风,但终究未成为一种得以排除一切"他者"的主导性选择。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保守选择"以"亚洲小龙"崛起为标志的成功同激进革命国家主要由于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内外政策转变结合在一起,不仅对东亚地区的现代性构建起到了塑造和再塑造的作用,也导致了冷战从东亚开始的转型。随着冷战走向结束,激进革命与"保守选择"则在诸多方面开始出现了"合流"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进革命 保守选择 民族主义 冷战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美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及其论争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2-96,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全美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在美国教育界和社会上引发了持久争论,特别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围绕《标准》的大辩论,表明双方都力图将中小学历史教育纳入自身的价值系统,同时也反映出教科书之争实质上是对美国的&q...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全美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在美国教育界和社会上引发了持久争论,特别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围绕《标准》的大辩论,表明双方都力图将中小学历史教育纳入自身的价值系统,同时也反映出教科书之争实质上是对美国的"人心之争"、"未来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教科书 课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国际的解散与苏联战后大国合作战略的确立 被引量:1
8
作者 崔海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8-43,149,共6页
以开展世界革命为己任的共产国际在其活动的实践中既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又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苏联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障碍。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苏联与美英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随着盟国对德战争的... 以开展世界革命为己任的共产国际在其活动的实践中既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又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苏联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障碍。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苏联与美英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随着盟国对德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和英国对苏联的担忧增加了,并且使得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在1942—1943年上半年出现了危机。为了消除这种危机,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为解决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扫除障碍,作为向西方国家作出的一种友好的姿态,1943年5月,斯大林作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共产国际的解散标志着苏联开始走上与美英在战后进行合作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国际 苏美关系 大国合作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二) 被引量:22
9
作者 沈志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33,共20页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高扬访华 刘少奇访苏 中苏关系 一边倒 司徒雷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领导权的转移 被引量:15
10
作者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7-37,149,共11页
1947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斯大林虽然提出让中共领导亚洲革命,并原则上同意建立东方情报局,... 1947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斯大林虽然提出让中共领导亚洲革命,并原则上同意建立东方情报局,但不主张立即采取行动。中共得到莫斯科的原则意见后,立即开始培训亚洲各国共产党干部。中国出兵朝鲜后,中共实际上取得了对亚洲革命的主导权,虽然考虑到国际形势,没有建立东方情报局的机构,但是通过开办马列学院和各种专门学校,以及把亚洲各国共产党代表聚集到北京,中共已经开始领导亚洲革命,特别是朝鲜问题的主导权也已经向中国转移。朝鲜战争结束后,中苏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东方情报局的问题不再提起,但直到1960年代初,中国始终是亚洲革命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情报局 亚洲冷战 中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决策机制、过程及主要人员 被引量:8
11
作者 夏亚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102,共12页
现已出版的关于尼克松政府的著作,大多试图破译尼克松和基辛格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的个性缺陷。根据新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和现已发表的英文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决策新机制的确立及其特点,透视尼克松政... 现已出版的关于尼克松政府的著作,大多试图破译尼克松和基辛格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的个性缺陷。根据新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和现已发表的英文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决策新机制的确立及其特点,透视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决策机制、过程及涉及的主要人员相关特点,能够加强人们对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决策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讲,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决策机制,目的是保证总统的工作日程和时间;总统得到的是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和过滤后的情报信息。尼克松任内,确实取得了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功。然而,这一机制是将美国对外政策决策的千斤重担压到了尼克松和基辛格两人的肩上,违背了美国政府决策民主程序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克松政府 对外政策 决策机制 过程和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 被引量:17
12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53,共20页
中共关于解放台湾战役的最初想法比较简单,1949年夏天的计划是一年后攻占台湾,毛泽东甚至一度考虑在1949年冬季占领台湾;金门、登步岛作战失利后决定分两步走,先解决沿海诸岛问题,同时为攻台做准备,进攻时间推迟到1950年9-10月;1950年3-... 中共关于解放台湾战役的最初想法比较简单,1949年夏天的计划是一年后攻占台湾,毛泽东甚至一度考虑在1949年冬季占领台湾;金门、登步岛作战失利后决定分两步走,先解决沿海诸岛问题,同时为攻台做准备,进攻时间推迟到1950年9-10月;1950年3-4月确定的计划是,金门战役推迟到8月开始,而攻打台湾则延至1951年夏。影响和改变中共决策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国民党军队的抵抗能力、苏联对中共进攻台湾的援助力度以及美国对援助蒋介石防守台湾的政策取向。其中的基本条件是国共军力对比,而核心问题为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中共欲巩固政权,统一全国,只能与苏联结盟。中苏同盟建立后,苏联减缓了对中共军事援助的力度,而美国则逐步改变了对台政策,准备大力援蒋。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为白宫宣布其新政策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在中苏关系、苏美关系、美台关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冷战格局中,武力攻占台湾是一个中共无法解开的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战役 中苏同盟 朝鲜战争 美国对台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巴边界“黑洞”与中巴经济走廊的路线困境 被引量:12
13
作者 姚远梅 《阿拉伯世界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52,共17页
阿巴边界"黑洞",是指阿巴国际边界杜兰德线存在理论与现实间的严重错位,以至于阿巴边界产生巨大安全漏洞,无法填补,且是庇护反政府势力的天堂,犹如黑洞。它根源于英国殖民者建立的英属印度西北"科学边界",成形于巴... 阿巴边界"黑洞",是指阿巴国际边界杜兰德线存在理论与现实间的严重错位,以至于阿巴边界产生巨大安全漏洞,无法填补,且是庇护反政府势力的天堂,犹如黑洞。它根源于英国殖民者建立的英属印度西北"科学边界",成形于巴基斯坦基于杜兰德线建国,影响深远。阿巴边界矛盾爆发,阿巴政府分别择时利用"黑洞"对反政府势力的庇护功能,培植对方敌对势力,与此相应,它不但使得"普什图问题"和"俾路支问题"成为巴方痼疾,而且导致苏美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以及塔利班等极端势力的兴起。当前,"黑洞"正向中巴经济走廊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西线"与"东线"之争上。鉴于KP省、FATA和俾路支省的坚定立场,巴政府提出"多线"方案,将抉择困境之球踢给中国。藉此,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如何避免陷入"黑洞",值得中国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兰德线 黑洞 中巴经济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盟困境”视野下的美韩中立国监察委员会争端(1954—1956)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49,150,共6页
1953年以后,苏联积极寻求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东西方关系一度缓和。李承晚担心美国会为了追求和平而"抛弃"韩国,于是挑起了中立国监察委员会争端,以制造紧张局势。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韩国的单边行动很可能使... 1953年以后,苏联积极寻求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东西方关系一度缓和。李承晚担心美国会为了追求和平而"抛弃"韩国,于是挑起了中立国监察委员会争端,以制造紧张局势。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韩国的单边行动很可能使美国受到"牵连",被迫卷入一场冲突。为防止李承晚擅自行事,美国采取了压抚并用的策略。最终,"联合国军"司令部将中立国监察委员会成员驱逐出韩国,争端得以解决。此次争端表明,美韩同盟内部难以建立起互信关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往往从亚洲乃至全球的角度审视朝鲜问题,不愿受到韩国单边行动的"牵连";韩国则总是从自身安全出发看待美国的全球和亚洲政策,担心被美国忽略甚至"抛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韩国 中立国监察委员会 抛弃 牵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东亚战略转型与韩国的应对(1969—1972)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9,192,共7页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尼克松政府着手在东亚实施战略收缩。其中,低调处理EC-121危机、削减驻韩美军和推动中美和解等措施严重动摇了韩国对美国安全承诺信任的基础,也让汉城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难以再像以往那样凭借冷战前沿的战略地位...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尼克松政府着手在东亚实施战略收缩。其中,低调处理EC-121危机、削减驻韩美军和推动中美和解等措施严重动摇了韩国对美国安全承诺信任的基础,也让汉城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难以再像以往那样凭借冷战前沿的战略地位通过要挟迫使华盛顿做出重大让步。于是,朴正熙政府转而尽可能顺应乃至配合美国东亚战略的调整,积极促使华盛顿向韩国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劝阻驻韩美军继续撤离,防止尼克松政府在缓和对华关系过程中损害汉城的利益,全力推动国防自立,并努力谋求改善与共产党国家之间的关系。最终,韩国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化解了"尼克松主义"带来的冲击,而且还从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与此同时,1970年代中后期作为韩国国防自立主要措施之一的秘密核开发计划却令美国决定撤出全部驻韩地面部队,美韩同盟再次陷入信任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朴正熙 EC-121危机 驻韩美军 中美和解 信任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政策的演变及其教训 被引量:3
16
作者 崔海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42,191-192,共8页
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吞并,酿下了民族问题的祸根。为消灭波罗的海地区的抵抗运动,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苏联领导人通过强制手段推行苏维埃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了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体系。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对波罗的海地区... 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吞并,酿下了民族问题的祸根。为消灭波罗的海地区的抵抗运动,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苏联领导人通过强制手段推行苏维埃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了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体系。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政策曾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但由于对民族问题的错误认识,苏联领导人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政策所造成的问题被长期压制和掩盖起来,联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领导人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政策失误加剧了该地区的独立倾向,最终造成了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控制机制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政策失败的教训是深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波罗的海 民族问题 控制机制 苏联解体 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障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试论朝鲜战争起因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48,153,共14页
斯大林在1949年底还千方百计阻止北朝鲜使用武力实现统一,1950年1月底却突然改变主意,全力支持金日成的主张。对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而言,美国是否会干预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只是条件,而非目标;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远东,只是结果,而非动机... 斯大林在1949年底还千方百计阻止北朝鲜使用武力实现统一,1950年1月底却突然改变主意,全力支持金日成的主张。对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而言,美国是否会干预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只是条件,而非目标;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远东,只是结果,而非动机;鼓励和推动亚洲革命,也是一种表面现象,并非苏联外交战略的转变。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将使苏联失去通向太平洋的唯一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这无疑是一种战略利益的重大损失,其结果将导致苏联在亚洲失去战略依托。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对南朝鲜发动进攻,就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保障(或重建)苏联在远东地区传统战略的支撑点。在朝鲜半岛出现的武装冲突,无论其结局如何,都将保证斯大林在远东设定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战争 亚洲革命 中苏同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恩来与1973年11月基辛格访华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7,151,共13页
1973年基辛格访华时,他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提出了中美军事情报合作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在中美之间建立一条秘密热线,如苏联发动对中国的核打击,美方可及时向中方提供预警。对于基辛格提出的这一建议,双方虽有讨论,但中方并未接受。此后,... 1973年基辛格访华时,他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提出了中美军事情报合作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在中美之间建立一条秘密热线,如苏联发动对中国的核打击,美方可及时向中方提供预警。对于基辛格提出的这一建议,双方虽有讨论,但中方并未接受。此后,这却成为周恩来受到批判的一个缘由。关于这个问题,一些研究这段中美关系和周恩来生平的论著虽有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但这件事涉及中美之间"心照不宣的同盟"(基辛格语)和"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的国内政治,对于周恩来研究来说也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基辛格访华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肯尼迪政府与印(尼)荷西伊里安领土争端的和平解决(1961-1962)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艳杰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81-88,共8页
西伊里安争端,是荷兰与印尼因西伊里安地区的主权移交问题而引发的一场长达10余年的领土争端,争端在1960年代初发展为危机事态,双方一度将形势推到战争的边缘。美国作为印(尼)荷之间的主要平衡力量,长期以来奉行亲荷的消极中立政策。肯... 西伊里安争端,是荷兰与印尼因西伊里安地区的主权移交问题而引发的一场长达10余年的领土争端,争端在1960年代初发展为危机事态,双方一度将形势推到战争的边缘。美国作为印(尼)荷之间的主要平衡力量,长期以来奉行亲荷的消极中立政策。肯尼迪政府上台后,经过曲折的转变,最终改变了美国以往在该问题上的消极政策,通过积极的外交斡旋和联合国的干预,使这场区域领土危机得以和平解决。探讨肯尼迪政府对西伊里安问题的决策转变过程对研究冷战与反殖民主义的关系,以及分析美国处理他国领土问题的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伊里安争端 肯尼迪 印度尼西亚 荷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韩同盟与1954年日内瓦会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波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3-110,共8页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朝鲜问题。在日内瓦会议之前和期间,美韩两国就韩国赴会、朝鲜统一等问题展开交涉,而美国为维护美韩同盟关系,不断向韩国提出的条件做出妥协让步。印支局势的恶化改变了朝鲜问题谈判的节奏,美韩在会议上的...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朝鲜问题。在日内瓦会议之前和期间,美韩两国就韩国赴会、朝鲜统一等问题展开交涉,而美国为维护美韩同盟关系,不断向韩国提出的条件做出妥协让步。印支局势的恶化改变了朝鲜问题谈判的节奏,美韩在会议上的协调使美国态度走向强硬,成为导致会议无果而终的重要原因之一。美韩之间围绕日内瓦会议的互动为认识冷战时期阵营内部关系与两极国际格局的分化对立提供了一个历史断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韩同盟 日内瓦会议 联合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