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学的内在张力、思考方式与知识生产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剑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7-86,158,159,共12页
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人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一系列的内部张力,例如科学与艺术、历史与无历史,以及具体的直接经验与宇宙性的宏大议题。这些张力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限定了人类学的思考方式,正是在经验与理论、整体与局部、内与外、可... 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人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一系列的内部张力,例如科学与艺术、历史与无历史,以及具体的直接经验与宇宙性的宏大议题。这些张力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限定了人类学的思考方式,正是在经验与理论、整体与局部、内与外、可知与不可知之间穿行的过程中,人类学的知识生产得以发生。这要求人类学研究者一方面要敢于求知,在经验世界中卷入和捕捉,另一方面也要勇于承认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在自我的困惑和冒险之旅中不断生成新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 内在张力 思考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类学研究进路的一些思考——以“地方”基督教研究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剑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1,共6页
在中国基督教研究中,人类学根植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在提供了鲜活的日常生活案例之外,其对"地方性"的强调,也随之扩展了对于基督教的"地方性"和多样性的理解。承认这些知识贡献并不意味着不应当对人类学,特别是当... 在中国基督教研究中,人类学根植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在提供了鲜活的日常生活案例之外,其对"地方性"的强调,也随之扩展了对于基督教的"地方性"和多样性的理解。承认这些知识贡献并不意味着不应当对人类学,特别是当代人类学研究有所反思。如果人类学研究不愿意落入孤立的个案、碎片化的叙事、地方主义的立场等这样的陷阱,而试图回归经典人类学对于人性的普遍主义的追寻,同时又要延续人类学传统对于地方性、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作为行动主体的能动性的强调,就理当更为综合和整体性地考虑个人与历史和社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基督教 “地方主义” 历史脉络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与中国宗教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剑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7,共8页
人类学历来就关注宗教问题,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当然也会关注中国宗教问题。长期以来,西方人类学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是将中国与中国宗教作为他者而研究。在这种汉学(或中国)研究范式下,他们的中国宗教研究表现出这样的特点:透过宗教,理解中... 人类学历来就关注宗教问题,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当然也会关注中国宗教问题。长期以来,西方人类学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是将中国与中国宗教作为他者而研究。在这种汉学(或中国)研究范式下,他们的中国宗教研究表现出这样的特点:透过宗教,理解中国及中国社会。中国学者的中国宗教研究主要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学科进路:宗教学进路的宗教人类学与人类学进路的宗教人类学。不同于前者旨在认识宗教本身的是,人类学进路的中国宗教研究更多的是以宗教为切入口,文化、社会才是其真正的关怀。人类学的中国宗教研究应同时关怀到宗教、人类学、中国三个维度,将宗教视为生活中的宗教,观察宗教信徒具体如何实践宗教,如何形成对宗教的理解,以期呈现更为普遍性关于宗教、关于人性的探讨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人类学 关键议题 研究维度 普通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祈祷”与人类学的基督教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剑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18,共5页
相比于宗教研究中"个人"很少被当作是完整的个体而更多是以某一侧面的形式存在的情况,人类学的宗教研究则强调着眼于处于社会场景和历史脉络中的"个人",这种情况下的个体是一个观念和经验紧密结合的实体。在作为意... 相比于宗教研究中"个人"很少被当作是完整的个体而更多是以某一侧面的形式存在的情况,人类学的宗教研究则强调着眼于处于社会场景和历史脉络中的"个人",这种情况下的个体是一个观念和经验紧密结合的实体。在作为意义场景下的行为过程的宗教活动,特别是祈祷当中,这种个体就是参与者,并且是具有主动性的行为主体。人类学宗教研究最终的研究关怀并非抽象的哲学讨论,而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何为宗教、何为信徒,何为宗教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基督教研究 个人 祈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行人类学:中国人类学家的话语构建--修行人类学访谈录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德睿 陈进国 +1 位作者 黄建波 刘秀秀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8,共9页
近几年来,国内宗教学和人类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进路,即所谓"修行人类学"。修行人类学敏锐地捕捉到宗教世界中研究热点的变化,乃至更广大的社会领域中由于人群分异而带来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回应了社会研究较少关注的制度... 近几年来,国内宗教学和人类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进路,即所谓"修行人类学"。修行人类学敏锐地捕捉到宗教世界中研究热点的变化,乃至更广大的社会领域中由于人群分异而带来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回应了社会研究较少关注的制度、结构、框架以外的"内在世界"的现状,从宗教人类学领域的对话讨论中独辟蹊径,提出了"修""文""化"等内涵丰富的概念,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观察视角、反思路径与分析方法,并成为汇聚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思潮与方法的学术公共话题。近日,《新视野》编辑部采访了修行人类学的三位发起人杨德睿、陈进国和黄剑波,请他们就修行人类学的缘起、基本关怀、研究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说明,相信会有助于学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新的学术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行人类学 宗教学 人类学 心理学 话语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与人类学的中国思想资源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剑波 赵亚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6,175,共9页
当代人类学研究愈来愈缺乏宏观视野与理论的思考和关照,而趋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在此背景之下,应该强调"复数人类学"的多元发展。"人类学的中国思想资源"之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意在回归到古典人类学对于"人... 当代人类学研究愈来愈缺乏宏观视野与理论的思考和关照,而趋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在此背景之下,应该强调"复数人类学"的多元发展。"人类学的中国思想资源"之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意在回归到古典人类学对于"人"及"人论"等此类问题的关怀。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对于中国思想资源的重视和挖掘,不仅仅是一种历史和文本的进路,同时也是着意于强调人类学的经验性。结合此两种思路和路径,探寻"人类学的中国思想资源"就应该在重视中国既有历史文献、思想资源的同时,强调其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发现中国",以及在"在田野中发现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思想资源 中国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人及其体验——探索一种政治经济过程和社会功能之外的朝圣研究进路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剑波 郑絮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6-126,179,180,共13页
朝圣研究在西方学界兴起已有几十年的时间,研究成果颇丰。在已有的朝圣研究中,有两类研究进路得到较多的采纳,一是考察朝圣制度的生成,注重政治经济过程对朝圣体系的建构作用;二是关注朝圣带来的各类社会性后果,倾向于功能性地看待朝圣... 朝圣研究在西方学界兴起已有几十年的时间,研究成果颇丰。在已有的朝圣研究中,有两类研究进路得到较多的采纳,一是考察朝圣制度的生成,注重政治经济过程对朝圣体系的建构作用;二是关注朝圣带来的各类社会性后果,倾向于功能性地看待朝圣。以上海佘山天主教朝圣为例来尝试探讨一种以体验为中心的朝圣研究进路,可以在政治经济学和功能视角之外以一种“内部”的视角来看待朝圣行为。这一视角聚焦在凝结了全部的社会、文化、历史的“人”身上,具体落实在朝圣者的体验上。通过朝圣者体验的角度,期待能够更深入地呈现朝圣本身的样貌,由此达成对于朝圣更为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圣 政治经济学 特纳 体验 佘山朝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丽·道格拉斯的风险研究及其理论脉络 被引量:14
8
作者 黄剑波 熊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1,共9页
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以其《洁净与危险》《自然象征》名世,还开创了风险的文化研究。她批判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看待风险的偏见,认为并不存在一种科学中立的、不受政治影响的风险观念。在此基础上,她运用跨文化比较,探究人们对风... 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以其《洁净与危险》《自然象征》名世,还开创了风险的文化研究。她批判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看待风险的偏见,认为并不存在一种科学中立的、不受政治影响的风险观念。在此基础上,她运用跨文化比较,探究人们对风险的感知与选择如何被社会建构。同时,她也关注风险的归责问题,试图揭示风险的道德与政治意涵,以及个体决策的深厚制度基础。将道格拉斯的风险研究置于其整体理论脉络中梳理,不仅能够明晰其理论价值,亦能对理解当下中国的风险问题有所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道格拉斯 风险文化 风险感知 人类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苗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4
9
作者 【英】王富文 肖唐金(译) 贾鹰雷(校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2-98,174,175,共9页
海外的苗族研究早期主要是殖民主义视野下的研究以及语言学方法的研究,在此期间传教士是苗族研究的重要主体,如第一部关于苗族研究的著作就是法国神父萨维纳的《苗族史》。其后,苗族研究在方法上转入人类学方法以及其他研究方法的多元... 海外的苗族研究早期主要是殖民主义视野下的研究以及语言学方法的研究,在此期间传教士是苗族研究的重要主体,如第一部关于苗族研究的著作就是法国神父萨维纳的《苗族史》。其后,苗族研究在方法上转入人类学方法以及其他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阶段,人类学家成为此一阶段苗族研究的主力军。此外,随着苗族研究的发展,苗族本民族学者也成长起来,成为自身历史的书写者与研究者。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苗族身份认同以及苗族的历史撰写也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研究 人类学 文献学 海外苗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腾式发展:泰北乡村农家乐项目的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畅 龚浩群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82,共14页
进入21世纪以来,泰国的政党政治发生了重要转变,原来的代理式政党被以项目为基础的纲领式政党取代,国家和社会组织在乡村地区推行了许多发展项目。文章运用集体欢腾的概念,对泰北乡村的农家乐项目进行民族志描述和分析。农家乐项目的实... 进入21世纪以来,泰国的政党政治发生了重要转变,原来的代理式政党被以项目为基础的纲领式政党取代,国家和社会组织在乡村地区推行了许多发展项目。文章运用集体欢腾的概念,对泰北乡村的农家乐项目进行民族志描述和分析。农家乐项目的实施过程嵌入在地方文化实践当中,表现为项目在原有的有灵空间中展开,通过多主体参与的方式来实现,以及项目实施过程所具有的集体欢腾的特点。文中将这种项目治理模式归纳为欢腾式发展。欢腾式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强化了社区的共同体意识,项目实施过程的意义超越了用单一的经济发展指标考量项目实施结果的意义,而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绩效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以实现。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社区生活的丰富性、开放性以及重组的可能性应当成为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北乡村 农家乐 项目制 欢腾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政体下的遗产政治:当代泰国城市空间重塑的批判性遗产研究
11
作者 姚畅 龚浩群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60,共13页
目前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理论脉络比较分散,没能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国外的批判性遗产研究成果和研究路径,有助于刺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问题意识。外国学者分别对清迈和曼谷两个城市进行研究,从批判性遗产研究的角度,将... 目前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理论脉络比较分散,没能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国外的批判性遗产研究成果和研究路径,有助于刺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问题意识。外国学者分别对清迈和曼谷两个城市进行研究,从批判性遗产研究的角度,将遗产还原到政治语境中分析,作为文化实践过程的遗产反映了泰国双重政体之间的核心矛盾,遗产作为政治过程与政治策略被赋予了意义与价值,并且遗产政治中不同主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逻辑。在多主体参与的遗产过程中,民间仪式专家、社区居民等群体利用遗产的话语发出自己的声音、实践自己的权力。外国学者的批判性遗产研究均从民间视角出发,展现了遗产与政治生活、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过程的关系。国外的批判性遗产研究案例,能够为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带来启示。在进行遗产研究时,将遗产置于文化实践和政治过程中分析,从多元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遗产的概念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政治 批判性遗产研究 双重政体 泰国城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去何从:事业编辅警的身份、情感及伦理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郁靖 黄剑波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8,共9页
既往研究主要是以编制为划分依据,在正式与非正式范畴中讨论民警和辅警的关系,鲜少关注事业编辅警这类“有编制,没警衔”的警务工作者。事业编辅警这一制度身份既产生于中央严控编制与地方警力不足的张力之中,也形成于公安部门在补充人... 既往研究主要是以编制为划分依据,在正式与非正式范畴中讨论民警和辅警的关系,鲜少关注事业编辅警这类“有编制,没警衔”的警务工作者。事业编辅警这一制度身份既产生于中央严控编制与地方警力不足的张力之中,也形成于公安部门在补充人员数量的基础上对警务人员质量提出要求的背景之下。对事业编辅警来说,“有编制,没警衔”的身份特征对其情感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意图通过践行“好警察”的道德愿景以挣脱辅警的标签,而“有编制,没警衔”的结构性困境又会使他们遭遇直接的利益损失和情感挫折;当然,不同个体对此有不一样的应对措施。由此可见,制度身份塑造着个体的日常生活,同时个体在日常实践中也会权衡“做好的事”与“做有利的事”二者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务辅助人员 编制管理 日常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相遇:理论流变、启发与反思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歆梅 陈赟 肖嘉颖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36,共15页
旅游相遇是人文地理学在文化与实践转向下建构的旅游研究新视角。虽然旅游中的相遇概念,最早由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家引入,但在人文地理学家加入耕耘后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分析视角。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相遇,是指旅游... 旅游相遇是人文地理学在文化与实践转向下建构的旅游研究新视角。虽然旅游中的相遇概念,最早由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家引入,但在人文地理学家加入耕耘后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分析视角。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相遇,是指旅游者与差异性对象发生接触,以旅游者身体为媒介、在最小至身体尺度的空间单位中进行的旅游实践。该理论引入旅游实践中相遇空间分析视角,强调相遇各方的主体地位,确认旅游者的行动者身份,重视相遇主体丰富入微的具身性实践,使旅游回归至具体情境中的社会文化行动。文章旨在系统引介该理论视角,探讨其理论流变,交代理论建构过程及理论内涵,更旨在启发与反思在中国经济崛起和中国游客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中国游客作为旅游研究主体的应用场景,以及中国学者作为"局内人"参与、深化该理论建构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相遇 主体性 具身性 空间 日常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疾病的药物化过程——从化学失衡的大脑到作为生物性的人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剑波 李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144,179,共10页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精神疾病开启了药物治疗的时代。药物治疗在试图缓解人类精神痛苦的同时却导致了精神疾病的药物化。一方面精神药物的使用固化了将精神疾病视为大脑化学失衡的观念,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精神医学研究和干预人类精神...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精神疾病开启了药物治疗的时代。药物治疗在试图缓解人类精神痛苦的同时却导致了精神疾病的药物化。一方面精神药物的使用固化了将精神疾病视为大脑化学失衡的观念,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精神医学研究和干预人类精神异常的路径;同时药物的使用成为精神疾病临床诊断的工具之一。另一方面,对于患者和大众,药物塑造了其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和观念,从而将精神痛苦身体化和日常生活化。在这一精神疾病药物化的进程之中,人类的精神痛苦被置于生物医学的框架之中,人被化约为完全生物性的人。药物的使用虽然可以缓解精神疾病的症状,但也规训了人类对精神痛苦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限制了精神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和干预人类精神痛苦的其他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 精神疾病 药物化 大脑 化学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边佤寨的病痛叙事、脆弱性与具身化国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剑波 胡梦茵 田远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4,173,174,共10页
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通常把身体作为研究疾痛的一个重要焦点,而越来越多的人类学研究也试图讨论"自然"的身体是如何成为社会结构的隐喻。基于五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大量的民族志材料,并通过分析在现代医学以及传统驱鬼仪式失效... 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通常把身体作为研究疾痛的一个重要焦点,而越来越多的人类学研究也试图讨论"自然"的身体是如何成为社会结构的隐喻。基于五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大量的民族志材料,并通过分析在现代医学以及传统驱鬼仪式失效之后佤寨村民试图理解自身的疾痛的叙事追因,可以理解当地村民在现代医疗体系之外疾痛叙事的社会语境,以及当地人对于身体脆弱性的持续感知。随着公共卫生的建设,当地长久存在的瘴气疫病说逐渐消失,但是依然存在着现代医学体系范围之外的疾痛叙事。这种个体的疾痛叙事体现了失序的身体转化为对于身体脆弱性的持续体验,而这种脆弱性则可以发现一个"具身化"的国家——即可以揭示国家力量如何深入地方社会,并内化于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痛叙事 脆弱性 具身化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自治州农家的传统养猪与本体性安全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70,174,共7页
本文探索湖北恩施州留守村民如何通过日常活动建设本体性安全。像我国众多农村一样,当地农户也经历了以空心化和碎片化为代表的社会巨变,但他们仍努力以打猪草为标志的传统养猪对抗社会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在变化中建立一种相对的稳... 本文探索湖北恩施州留守村民如何通过日常活动建设本体性安全。像我国众多农村一样,当地农户也经历了以空心化和碎片化为代表的社会巨变,但他们仍努力以打猪草为标志的传统养猪对抗社会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在变化中建立一种相对的稳定。研究显示传统养猪让留守村民获得日常活动的程式化及空间上的秩序感,尤其是猪草及其相关的民间知识带来的连续性、可靠性和控制感,都有利于村民维持一种"独立但不孤立"的状态,有助于村民的本体性安全建设和村落社区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村民 传统养猪 日常活动 本体性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我国野菜产业的发展及野菜文化遗产承传——以武当山“仙山野菜”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0-146,153,共7页
野菜及野菜产业文化在国外早已引起食物人类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国内此一领域的研究似乎还处于空白状态。中国是个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采集及食用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而在中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作为新兴绿色食品工程的野菜产... 野菜及野菜产业文化在国外早已引起食物人类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国内此一领域的研究似乎还处于空白状态。中国是个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采集及食用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而在中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作为新兴绿色食品工程的野菜产业也逐渐被看成是一项惠市民、富村民、让城乡互赢互利的德政工程。通过对湖北武当山野菜产业文化的调查,可以发现当地村民在野菜产业建构以及野菜知识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城乡互动关系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事实证明,野菜产业与野菜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拓展农民致富的渠道,也有助于丰富我国的食物结构,促进城乡互惠关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菜 武当山 城乡互惠 人类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民族的“异味”饮食与逃逸文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2,154,共6页
随着农家乐建设深入到南方少数民族山寨,当地特有的一些饮食习俗——即所谓的"异味,"如野味、啖生、食腐等,也被卷入当今的媒体和民间的话语与交流。历史上,历代文人学者对这些"异味"的记载和评论络绎不绝,视之为&q... 随着农家乐建设深入到南方少数民族山寨,当地特有的一些饮食习俗——即所谓的"异味,"如野味、啖生、食腐等,也被卷入当今的媒体和民间的话语与交流。历史上,历代文人学者对这些"异味"的记载和评论络绎不绝,视之为"蛮夷"、"异类"的绝好标志。以逃逸文化为视角,可以发现这些看似"原始落后"的食物系统除了"就地取材"之外,还承担有重要的逃离国家控制的文化功能。"蛮夷"食物系统通过食物生产、制作和餐食结构上的特有习俗来消解主粮的重要性、树立与平原国家保持距离的边界符号、消除余粮积累等,以达到逃离平原国家控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味”饮食 逃逸文化 南方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食物与土司化:以清代容美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旭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91-94,共4页
土司的存在有赖于控制境内土民的同时能逃离境外国家的控制,土司化就指的是土司维持这种"内控外逃"的动态过程。武陵山区容美土司的土司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被外人视为原始低等的食物系统来维持的。这种食物系统通过采食... 土司的存在有赖于控制境内土民的同时能逃离境外国家的控制,土司化就指的是土司维持这种"内控外逃"的动态过程。武陵山区容美土司的土司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被外人视为原始低等的食物系统来维持的。这种食物系统通过采食和定居式游耕等食物生产方式以及食物制作和餐食结构上的特有习俗,来消解稻麦的主粮地位,树立与平原国家保持距离的边界符号、消除余粮积累,通过"游耕—游治"模式来维持流动性,以达到"内控外逃"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逃逸文化 土司化 食物 “游耕—游治” 容美土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社会生活中的傩及其身体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静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69-76,共8页
傩历来是文人学者关注的文化,尤其近三十年来傩的相关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其中大部分的傩研究都是对象化的处理方式,将傩还原为某种逻辑结构或符号。这种研究方式作为一种阐释虽可行,却使傩与当地人生活产生断裂和距离。在当地人的日常生... 傩历来是文人学者关注的文化,尤其近三十年来傩的相关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其中大部分的傩研究都是对象化的处理方式,将傩还原为某种逻辑结构或符号。这种研究方式作为一种阐释虽可行,却使傩与当地人生活产生断裂和距离。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傩是正在生发着、变化着,且植根于地方生活序列中的一部分,因此将其割裂并标签化为"活化石"的观点是不恰当的。而人们虽无法说出傩的定义,却通过身体的体验和实践去感知傩,即"敬菩萨"。无论是在每年固定的表演时空,还是日常生活中,敬傩菩萨都是极其重要的。并且群体性与个人性的敬菩萨都体现为一系列的身体动作表述,以及多种知觉感官的联结与相互作用,不过两类敬菩萨对感官的强调不同。正因为当地人是在身体化过程中去认知、实践、表达,因此对傩的阐释就理应采用身体化视角,而不是对象化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池傩 戏曲 活化石 身体化 敬菩萨 知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