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服务型政党建设与党的组织功能创新——基于政党功能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齐卫平 姜裕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60,共5页
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是崭新的命题,将服务纳入政党功能,是一个创新的认识。从政治学的视角认识服务型政党建设,其意义是更好实现国家、政党、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服务功能与党组织的其他功能相辅相成,加强服务... 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是崭新的命题,将服务纳入政党功能,是一个创新的认识。从政治学的视角认识服务型政党建设,其意义是更好实现国家、政党、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服务功能与党组织的其他功能相辅相成,加强服务型政党建设有助于党组织功能的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本质决定了党组织发挥服务功能的意义。建设服务型政党目标的提出,适应了政党社会属性的要求,反映了党从权力控制、秩序维护的统治职能转向更多社会职能的趋向。建设服务型政党有助于提高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型政党 政党功能 政治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思考 被引量:11
2
作者 齐卫平 姜裕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42,共7页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话语权的争夺,实质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西方国家总是凭借其在话语权中的优势地位,极力宣扬渗透西方国家价值观思想的"普世价值",并以此来评价他国事务,干涉他国内政。构...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话语权的争夺,实质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西方国家总是凭借其在话语权中的优势地位,极力宣扬渗透西方国家价值观思想的"普世价值",并以此来评价他国事务,干涉他国内政。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中国特色,必须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善于研究中国现象、总结中国经验、提炼中国学术话语,用中国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话语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众路线”的政治学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冠军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8-104,共7页
"群众路线"不仅构成了"中国道路"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学理的规范性层面上,它本身也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政治学。在从毛泽东到当代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脉络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关于"群众路线政治学"的内在... "群众路线"不仅构成了"中国道路"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学理的规范性层面上,它本身也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政治学。在从毛泽东到当代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脉络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关于"群众路线政治学"的内在思想线索,并进而定位其规范性的内涵。这一学理性的梳理与定位,将在规范层面上展示出在今天的时代境况下,群众路线政治学与中国道路、中国梦的内在关系,从而清晰地揭示出群众路线之理论的重要性与实践的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 群众路线 共同的表面 中国梦 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下中国政务诚信缺失原因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郝宇青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34,共9页
政务失信现象在当下中国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地步。因为它涉及到中共执政合法性的巩固,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问题,因此诚信建设尤其是政务诚信建设,已经成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共急需破解的难题。而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一个首要... 政务失信现象在当下中国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地步。因为它涉及到中共执政合法性的巩固,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问题,因此诚信建设尤其是政务诚信建设,已经成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共急需破解的难题。而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政务失信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政治学的角度看,造成政务失信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民众怀疑政府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定律,当代中国政治主体存在的政治行为的偏差,当代中国政治客体存在的政治参与之不足,当代中国政治过程存在的政务公开、公正与透明的程度不够以及经济发展之下存在的政治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政务失信 政治学分析 诚信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论纲 被引量:3
5
作者 郝宇青 《党政研究》 2015年第1期76-80,共5页
改革是邓小平时代的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而在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中,包含着如下范畴:中国改革的政治主体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政治客体是束缚社会生产力... 改革是邓小平时代的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而在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中,包含着如下范畴:中国改革的政治主体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政治客体是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僵化体制和阻碍改革的僵化思想观念;改革的政治过程主要是指改革的方式方法问题,其中,发展与稳定是其核心内容;改革的政治绩效主要是指有效性,并在取得有效性的基础上巩固合法性。总之,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是一门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改革的政治学 政治主体 政治客体 政治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政治学中的国家境遇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向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0,共5页
学术研究中,经常要援引一些国外概念与理论。如何恰当而有效地使用这些概念和理论,需要我们审慎地做一些概念史的梳理。概念史的梳理意味着对概念进行历史与理论上的定位,历史性概念注意其历史性,区域性概念注意其区域性,进而确定... 学术研究中,经常要援引一些国外概念与理论。如何恰当而有效地使用这些概念和理论,需要我们审慎地做一些概念史的梳理。概念史的梳理意味着对概念进行历史与理论上的定位,历史性概念注意其历史性,区域性概念注意其区域性,进而确定其适用条件和使用边界。这意味着,学术研究必须进入历史与理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 境遇 国家 美国 学术研究 概念史 历史性 区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沟通机制 被引量:11
7
作者 齐卫平 陈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70,共5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构和完善民主的政治沟通机制。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政治沟通的过程,是协商民主的发展过程。政治生活中,协商民主成为民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也是政治沟通的有效形式。协商民主的特征和功能表明,它能够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构和完善民主的政治沟通机制。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政治沟通的过程,是协商民主的发展过程。政治生活中,协商民主成为民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也是政治沟通的有效形式。协商民主的特征和功能表明,它能够充分发挥政治沟通的作用,有效维护权利、达成共识、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协商民主,使整个社会在管理、调节和控制方面更有组织,更加和谐,显然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需要从培育社会资本,激发公共理性,加强制度建设,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共进发展等四个根本路径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政治沟通 和谐社会 社会资本 公共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政治信任状况实证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齐杏发 郝宇青 《江淮论坛》 CSSCI 2012年第3期85-89,共5页
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任,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状况,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信任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总体的状况是,高信任与高不信任共存,大学生对中央政府、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信任度高,对抽象问题的回答总体较为积极,但在基层政府及其官员... 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任,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状况,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信任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总体的状况是,高信任与高不信任共存,大学生对中央政府、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信任度高,对抽象问题的回答总体较为积极,但在基层政府及其官员、对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和具体政务等方面,则表达了相当程度的不信任。对政府的信任超过了对政府官员的信任,对法律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给予了较高的信任。大学生的政治信任状况,受家庭背景、个体状况和传媒等多方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信任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社会课程的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以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为对象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建君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85,共7页
美、英、日、新四国中小学社会课程的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在政治教育内容的选取依据方面,根本依据基本一致,具体依据也表现出明显的共通点;在政治教育内容的范围方面,主要来源于政治学和法学,所选内容大同小异;在政治教育... 美、英、日、新四国中小学社会课程的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在政治教育内容的选取依据方面,根本依据基本一致,具体依据也表现出明显的共通点;在政治教育内容的范围方面,主要来源于政治学和法学,所选内容大同小异;在政治教育内容的要素方面,所选基本概念虽然存在很大差别,但基本上是围绕着公民、政府、法律、国家这些核心内容展开的。根据这些比较和分析,我国德育课程的政治教育内容改革至少可以从六个方面加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课程 政治教育 德育 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与执政党的政治自觉
10
作者 齐卫平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22,共5页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大任务的提出,体现了执政党高度的政治自觉。长期实践中,党的忧患意识始终存在,"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是集中反映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忧患意识的表达语境。应对"四种考验"和克服&q...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大任务的提出,体现了执政党高度的政治自觉。长期实践中,党的忧患意识始终存在,"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是集中反映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忧患意识的表达语境。应对"四种考验"和克服"四种危险",贵在执政党政治自觉的树立。政党是否善于把握自身建设的规律与其政治觉悟程度相联系,深刻把握党的建设规律,必须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与执政党的政治自觉紧密结合。以执政党的政治自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排除非科学化的障碍,采取有效的方法,找到正确的路径,在不断提高政治自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建设科学化 执政党建设 政治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从结构分析到过程互动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向民 李小艺 肖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120,175,176,共15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进展,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问题,已逸出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成为观察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视点。从政治学的视野评述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分析指向及现有研究的得失,并指出进一步研究应...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进展,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问题,已逸出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成为观察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视点。从政治学的视野评述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分析指向及现有研究的得失,并指出进一步研究应当注意的变量与维度,在此基础上为研究者提供一份研究地图,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在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问题上既有的四种分析框架,即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市场中心主义和共治性治理理论基于不同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旨趣,各有其短长。这四种分析框架在中国社会组织研究中体现出递进的趋势,早期大多以前三者为主,执着于"国家—社会—市场"的结构分析,近年来的治理研究则越来越强调多元主体的过程互动与社会自主的共治取向。事实上,只有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议题纳入中国政治社会转型的整体过程中,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才能得出一个相对谨慎的结论。建立一个涵盖并平衡"政党—国家—市场—社会"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的重心在于能够确认"政党—国家—市场—社会"四者的角色、边界、有效衔接以及互动机制,是一个可以期待和值得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培育发展 国家 社会 结构分析 过程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国家治理优势 被引量:27
12
作者 齐卫平 柴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8,184,共9页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成果,在国家治理实践进程中彰显出独特的优势与效能。从普遍意义上讲,政党制度奠定了政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主体地位,规范着政党推动国家治理的有效实践。聚焦新型政党制度的具体效能,主要体现四...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成果,在国家治理实践进程中彰显出独特的优势与效能。从普遍意义上讲,政党制度奠定了政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主体地位,规范着政党推动国家治理的有效实践。聚焦新型政党制度的具体效能,主要体现四方面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国家治理正确方向的显著优势;坚持多党合作以整合政治资源的显著优势;发展协商民主以保障人民最广泛利益的显著优势;创新民主监督形式以促进执政党廉洁执政的显著优势。新时代的政治实践要求最大限度地把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政党制度 国家治理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变迁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波 李映秋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6-30,共5页
青年学生与社会思潮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方式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并与社会思潮及其传播方式的变化相互作用。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接受方式的变化表现在接触领域... 青年学生与社会思潮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方式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并与社会思潮及其传播方式的变化相互作用。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接受方式的变化表现在接触领域的生活化趋向,接受时空的交错与压缩趋向,接受层次的感性化趋向和接受过程的散点化与渗透性趋向。对青年学生社会思潮的教育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显性引导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注重青年学生社会思潮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社会思潮影响下青年学生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学生 社会思潮 接受方式 生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研究:田野经验与理论范式(笔谈)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雪冬 王向民 +4 位作者 罗兴佐 陈尧 池建东 耿曙 陈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可通过田野调查、理论生产和实践参与三种基本方式实现,与这三种方式对应的是政治运行中的生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田野研究不仅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和推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与... 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可通过田野调查、理论生产和实践参与三种基本方式实现,与这三种方式对应的是政治运行中的生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田野研究不仅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和推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与实证田野并行的理论田野的新视角或新发现,也标示着中国政治研究方法论上的自觉及转型。以中国经验本身为对象的研究,不仅需要有中国本位的问题意识,还需要在扎根田野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经验,并通过经验、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完善。立足于中国经验和中国政治发展可以发现,国内外常用的中国政治分析范式,例如"威权主义"、"发展型国家",并不具有全然的解释力,仍然需要构建更符合中国经验和实践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 田野经验 理论范式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源头治理与道德机制建设 被引量:10
15
作者 姜裕富 齐卫平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75,共6页
社会治理法治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有助于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现代化的社会治理要实现源头治理,实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目标,必须从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着手。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有某种程度的道德因素,道德分析... 社会治理法治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有助于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现代化的社会治理要实现源头治理,实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目标,必须从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着手。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有某种程度的道德因素,道德分析揭示了源头治理与道德机制之间的必然联系。源头治理促进了道德机制的建设,道德机制建设保障了源头治理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法治化 源头治理 道德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过程—文化: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刚性趋向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郝宇青 王谢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35,共9页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已有不少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中,却出现了与柔性治理要求相背离的刚性化的趋向。从“结构—过程—文化”三个维度分析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实践...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已有不少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中,却出现了与柔性治理要求相背离的刚性化的趋向。从“结构—过程—文化”三个维度分析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实践刚性趋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层面,条块关系结构中的属地化现象、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复杂化、基层干部队伍尤其是居/村干部中较高的流动性;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层面,基层社会治理政策的碎片化、基层社会治理实施的运动化、基层社会治理实施的指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文化层面,呈现出的理性化与技术化的特征,等等。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刚性趋向,非但背离了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而且有害于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因而必须加以检讨和纠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精细化要求 刚性趋向 “结构—过程—文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 被引量:53
17
作者 王向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7-96,180-181,共10页
新世纪以来,社会组织的崛起及其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目前地方政府形成了三种社会组织的分类治理模式:第一,推动人民团体及免登记团体的枢纽性社会组织建设;第二,对服务性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制的组织治理;第三,通过领袖吸纳、组织... 新世纪以来,社会组织的崛起及其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目前地方政府形成了三种社会组织的分类治理模式:第一,推动人民团体及免登记团体的枢纽性社会组织建设;第二,对服务性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制的组织治理;第三,通过领袖吸纳、组织(结构)吸纳与职能吸纳的方式,将草根化、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性社会组织并入政治体制。这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而精致的分类治理体系,它显示了体制扩容的政治特征,也表明实践性政治知识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国家治理 分类治理 体制扩容 实践性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与互御: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主体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庆鹏 郝宇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118,共9页
互联网走向世界以来,研究者们就一直困惑于其对政治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实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缘何呈现蓬勃发展与问题重重两种极端情况并存的困惑。对此问题,从人的主体性维度加以审视,发现其根源在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一对基本... 互联网走向世界以来,研究者们就一直困惑于其对政治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实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缘何呈现蓬勃发展与问题重重两种极端情况并存的困惑。对此问题,从人的主体性维度加以审视,发现其根源在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一对基本的矛盾统一体:互动与互御。正是通过网络政治生活中的互动,公民得以发展其能动、自主、自由的思想意识和政治实践能力,从而获得了自身主体性的拓展。但是,公民主动参与网络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主动与被动的逆转,存在受动甚至被操纵的风险。这种互御情形相伴互动而生,是互动的异化力量,表现为身份之御、信息之御、表达之御以及价值之御。突破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重返马克思主义大厦,从马克思主义对人主体性的科学解读中寻找答案,包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审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坚持实践原则发展公民主体性以及基于制度、文化刚柔两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政治价值互联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 主体性 互动 互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与历史:逻辑的错位--再论考茨基的“民主与社会主义”理论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关宏 王向民 梁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48,55,共8页
考茨基关于"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考茨基"民主与社会主义"理论,一是考茨基的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从民主缺位的角度... 考茨基关于"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考茨基"民主与社会主义"理论,一是考茨基的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从民主缺位的角度,反思了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三是从理论与历史关系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初列宁与考茨基"世纪之辩"的逻辑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茨基 民主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执政党政治生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会岩 郝宇青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互联网在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平衡、政党政治繁荣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信息爆炸、去中心化、泛娱乐化和数字鸿沟等特征也使执政党的政治生态面临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因此,通过考察互联网时代执政党政治生态的研究谱系,分析执政... 互联网在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平衡、政党政治繁荣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信息爆炸、去中心化、泛娱乐化和数字鸿沟等特征也使执政党的政治生态面临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因此,通过考察互联网时代执政党政治生态的研究谱系,分析执政党政治生态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完善互联网时代执政党的制度环境、繁荣文化环境、净化民主环境和畅通合作环境四个方面探讨执政党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塑造民众对党的规则认同,培育民众对党的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党的"线上"群众路线,最终实现执政党政治生态的智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执政党 政治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