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9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践美学的价值及其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志荣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志荣 刘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共5页
刘阳(以下简称刘):朱老师,您好!很高兴和您围绕实践美学这个话题作一次愉快的思想对话。据我所知,您是我国当代著名关学家蒋孔阳先生的高足,但上世纪90年代您追随蒋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方向并非实践美学,那么,您是如何关... 刘阳(以下简称刘):朱老师,您好!很高兴和您围绕实践美学这个话题作一次愉快的思想对话。据我所知,您是我国当代著名关学家蒋孔阳先生的高足,但上世纪90年代您追随蒋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方向并非实践美学,那么,您是如何关注起实践美学来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美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生导师 朱志荣 中文系 价值 博士学位 9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文贵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0-184,共5页
当代学者运用西方语言理论和话语理论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现代知识者对“文学汉语”的想像与实践。本文从文学史的脉络中确立了运用西方语言理论来阐释现代文学中文学汉语的可能性,但是任何某种西方的语言理论都无... 当代学者运用西方语言理论和话语理论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现代知识者对“文学汉语”的想像与实践。本文从文学史的脉络中确立了运用西方语言理论来阐释现代文学中文学汉语的可能性,但是任何某种西方的语言理论都无法支撑对文学汉语的现代发展的解读。最后,对文学汉语的实践和想像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描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语言理论 中国 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 话语理论 文学汉语 语言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与开拓: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关键词 被引量:6
3
作者 文贵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33,共8页
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把"语言"作为"剩余物"的状况,提出把"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关键词的主张,甚至认为应该从语言的角度来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本文从三个部分来分析这个问题:... 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把"语言"作为"剩余物"的状况,提出把"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关键词的主张,甚至认为应该从语言的角度来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本文从三个部分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分析语言与文学、汉语与中国文学的同一性问题;其次分析黄人的《中国文学史》、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三部著作在处理语言与文学史关系的"得"与"失"。最后借助周作人的个案分析"语言—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学基础、文学汉语的发展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同步性、以及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学汉语 文学 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与话语--王国维:“新学语”与述学文体 被引量:2
4
作者 文贵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79,共7页
王国维虽然没有对遭遇其他语言冲击的汉字与汉语发表过多的看法,但他鲜明主张积极采用日译汉词中的“新学语”以输入新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大量翻译采用双音节或三音节结构的日译汉词,由此构成汉语的“叠床架屋”的汉语造型,从... 王国维虽然没有对遭遇其他语言冲击的汉字与汉语发表过多的看法,但他鲜明主张积极采用日译汉词中的“新学语”以输入新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大量翻译采用双音节或三音节结构的日译汉词,由此构成汉语的“叠床架屋”的汉语造型,从语言构造内部突破了中国原有的语句结构,从而为述学文体的解放准备了语言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新学语 “叠床架屋”的汉语造型 述学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可贵的不是无限,是唯一——“DeepSeek与文学焦虑症”同题共答
5
作者 邱华栋 李宏伟 +5 位作者 林森 李静 黄平 沈燕妮 赵汗青 李壮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72,共8页
李壮(以下简称“问”):先来一个经验性的话题开篇。参与者来自不同年龄段,请从你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入手,谈及自己(或自己所属的这一代人)最早是在何时、接触到何种可称为“自动化”或“智能化”的新技术(例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你... 李壮(以下简称“问”):先来一个经验性的话题开篇。参与者来自不同年龄段,请从你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入手,谈及自己(或自己所属的这一代人)最早是在何时、接触到何种可称为“自动化”或“智能化”的新技术(例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你当时是否感受到震动、是否意识到这些技术在未来将根本性地重塑人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塑 DeepSeek 电脑 自动化 新技术 生活 手机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系的定位与构建——杜克大学文学系主任肯尼斯·苏林教授访谈录
6
作者 何卫华 朱国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3-67,共5页
关键词 美国文学 系主任 全球化语境 杜克大学 尼斯 访谈录 国际政治经济学 英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统治”和“群众路线”的辩证——草明与社会主义工业题材小说
7
作者 刘晓丽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5,94,共8页
草明的《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描写了社会主义初期中国现代工业建设的历程,探索现代工业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体现了“机器统治”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具有表征性意义,是中国当代工业文学的起点,影响到新时期改革文学,在21... 草明的《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描写了社会主义初期中国现代工业建设的历程,探索现代工业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体现了“机器统治”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具有表征性意义,是中国当代工业文学的起点,影响到新时期改革文学,在21世纪的“新东北作家群”的工人文学中留有余音。草明工业题材小说直面现代工业文明的困境,探索社会主义中国工业现代化之路,为世界工业文学提供了“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题村文学 草明 《原动力》 《火车头》 《乘风破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静与癫狂:中国现代文学的人文精神
8
作者 冯军胜 丛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66,共5页
以现代理性来解释,宁静与癫狂植根于生存感受及相应的生存方式与态度。宁静是理性的,精神深处暴动的本我被自我与超我的良知所抑制,生命与意志驯服于内在的与外在的标准,即按道德与真理的规范而思而行。道德与真理是习得的,具有精神的... 以现代理性来解释,宁静与癫狂植根于生存感受及相应的生存方式与态度。宁静是理性的,精神深处暴动的本我被自我与超我的良知所抑制,生命与意志驯服于内在的与外在的标准,即按道德与真理的规范而思而行。道德与真理是习得的,具有精神的继承性。因此,宁静的文学精神是传统的、古典的、贵族的,癫狂的文学精神,源自本能意志的非现实性与欲望的无限制性;源于对理性排斥的无意识支配,常常是压抑的精神爆发的结果。现代精神的作家即自由地表现原始意志与幽暗的梦幻,从而有别于传统的宁静与驯服。因而癫狂的文学精神则是反传统的、现代的、反贵族化的。癫狂的心理是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规范,从人的生命深处释放出了出自本能的种种欲望和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静与癫狂 中国现代文学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何阅读经典:在人工智能时代思考外国文学经典教学
9
作者 王嘉军 肖宁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0,45,共8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文学科面临“文科无用论”与学科存续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的“外国文学经典”课程旨在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批判思维,强调文学作为“人学”的不可替代性以回应这...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文学科面临“文科无用论”与学科存续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的“外国文学经典”课程旨在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批判思维,强调文学作为“人学”的不可替代性以回应这一困境。课程以人文主义为主线,聚焦“人性关怀”与“求真意识”两大主题。同时,在教学设计中突破传统的编年体例,以“互文性”来链接经典作品,突出经典间的有机对话与生成性关联。课程倡导“亦师亦友”的阅读态度,既要求学生敬畏经典,又鼓励以共情的方式来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最后,课程还适当引入理论视角,拓展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经典 人文主义 互文性 理论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人工智能的人文主义短视——或论塞尔的理论局限
10
作者 王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4,160,共13页
在人工智能文化领域,一直存在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观念。该观念认为人工智能不具有意识与心灵,无法真正实现思考,只是在模拟思考。哲学家塞尔就是其典型代表。塞尔提出“中文屋”思想实验以反对图灵测试,试图证明机器思考是一场骗局。但... 在人工智能文化领域,一直存在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观念。该观念认为人工智能不具有意识与心灵,无法真正实现思考,只是在模拟思考。哲学家塞尔就是其典型代表。塞尔提出“中文屋”思想实验以反对图灵测试,试图证明机器思考是一场骗局。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塞尔误解了图灵测试,其理论观念存在缺陷。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这一人文主义观念逐渐显现出理论上的短视,然而其影响仍不可忽视。深入分析该观念,提取出其合理之处,揭示其内在悖论,对更新陈旧的人文主义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塑造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新人文主义观念,这可以称为一种后人类文化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文主义 图灵测试 中文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寻常的三十年——谈“托尔斯泰学”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兴衰
11
作者 陈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87,共13页
“列夫·托尔斯泰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了“托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相关史实和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托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 “列夫·托尔斯泰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与探讨了“托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相关史实和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托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50年代中国“托学”虽有所发展,但研究领域仍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译介和初步解读上。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学界发生过两次关于托氏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论争,这些论争反映出当时学术界在意识形态与文学价值取向之间的张力,也推动了对托尔斯泰思想与创作的深入思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中国“托学”处于低潮,但仍有学者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研究,为学科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和1979年,中国“托学”复苏,成为即将到来的勃兴时期的重要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开始走向多元化,为后来的学术繁荣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学” 20世纪50—70年代 学科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的发明:从古代“文章”到五四“文学”——兼释“中国文论”之内涵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8,共10页
借助阐释学视角聚焦五四学者文学观与文章学关系,重释“中国文论”内涵,思考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五四学者立足文道论为焦点话语的阐释空间,以“志道一也”推进文道关系为文人关系;坚持“文起应用”大文学观的阐释共识,存在文化特性... 借助阐释学视角聚焦五四学者文学观与文章学关系,重释“中国文论”内涵,思考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五四学者立足文道论为焦点话语的阐释空间,以“志道一也”推进文道关系为文人关系;坚持“文起应用”大文学观的阐释共识,存在文化特性说及文字的文学应用二分到文学四分法的发展;回归伦理本位的阐释自觉,立人兴国,行白话体破题、写实文学格义现实主义等之举。这一传统框架内的“发明”,启示可以古代文论“现代发展”替代“现代转换”。哲学方法论回到整体还原论,视“中国文论”为涵括古代、现代、当代文论的动态系统,具体路径回到资源性、参照性、内生性三类古今范畴比较,构建逻辑自洽的中国文论范畴体系,生成历史连续性和时代超越性统一的中国文论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章 阐释学 中国文论 连续性与超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科学知识话语结构与文学想象的扩展:从《电学》到《电世界》
13
作者 熊静娴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7,共9页
晚清时期,西方电学知识传入中国,关于“电”的表达成为晚清知识体系转型和重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来华传教士傅兰雅所翻译的《电学》和其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份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上的电学知识,不仅为传统知识体系向以西学知识为核... 晚清时期,西方电学知识传入中国,关于“电”的表达成为晚清知识体系转型和重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来华传教士傅兰雅所翻译的《电学》和其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份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上的电学知识,不仅为传统知识体系向以西学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知识体系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更为晚清科学小说的作者们在“电”的世界里驰骋想象提供了素材。本文试以《电世界》这部晚清最有特色的电学幻想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西来的电学知识如何影响到了其文本内部文学表达与文学想象,同时探究小说中这种“作为方法的电”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成为一种具备现代性特征的科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科学小说 《电世界》 《电学》 傅兰雅 许指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商隐诗技形成的社会文化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浅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6,207,共9页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诗作;其诗辞藻精美,是因为李商隐以结撰文辞的才华在幕府立足,有着钻研文字技巧性与游戏性的需求;而诗的曲折表意,和科举以诗取士“表意清晰”的创作要求相悖,体现着他在社会进取道路以外寻求的自我排遣。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诗人特定诗歌技艺的形成,可以关注到宏大历史中的个人境遇,进而对经典作品获得更加立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技艺 用典 句法 晚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聆《春之声》——兼论新时期文学感官秩序之重构
15
作者 艾佳仪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8,共10页
在近年所谓“听觉转向”的背景下,《春之声》提供了一条区别于既往研究中共同体式听觉经验的线索,反映出新时期文学感官秩序的重构。在《春之声》中,视觉受限的岳之峰依靠听觉展开意识活动,这是一种理性的私人听觉经验,声音转化为视觉图... 在近年所谓“听觉转向”的背景下,《春之声》提供了一条区别于既往研究中共同体式听觉经验的线索,反映出新时期文学感官秩序的重构。在《春之声》中,视觉受限的岳之峰依靠听觉展开意识活动,这是一种理性的私人听觉经验,声音转化为视觉图景,各种声音的景深变化也表明主体的能动选择。《春之声》与主流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听觉叙事不同,是自觉“去伤痕化”的,同时,虽然书写改革者,却并不解决改革问题,王蒙聚焦于“新人”的内心深度,富于听觉特征的小说文本因此始终难以转化为大众性的声音实体。小说中现代主体的理性感官经验彰显了王蒙“东方意识流”的现实面相,与西方现代派具有本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之声》 意识流 听觉 新时期文学 王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文学的缠绕:鲁迅翻译日本新思潮派“历史的小说”小考
16
作者 郑依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鲁迅曾热切地翻译日本新思潮派的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芥川龙之介对旧传说近乎穷尽式的挖掘与支配,还是菊池宽立于材料之外施以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取舍,鲁迅对作者处理史料的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共鸣,并将此种在古代事实中注入新生命的... 鲁迅曾热切地翻译日本新思潮派的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芥川龙之介对旧传说近乎穷尽式的挖掘与支配,还是菊池宽立于材料之外施以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取舍,鲁迅对作者处理史料的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共鸣,并将此种在古代事实中注入新生命的文学形式称为“历史的小说”。在翻译实践的直接影响下,鲁迅将他对“历史的小说”的理解延续至《杨贵妃》的酝酿与《故事新编》的写作,不仅“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又加入虚实掩映、古今交融之“油滑”,从而实现了对芥川、菊池二氏文艺创作法的融合、改造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新思潮派 “历史的小说” 《故事新编》 “油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民的文学”到“人的文学”——基于当代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工人形象流变视角
17
作者 朱彤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101,共13页
当代工业题材的产生伴随民族国家对现代化的追寻与想象召唤而来,其创作天然裹挟着时代环境和历史语境的特殊要求,当代工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位置与意义,也使其形象构造不可避免地纠缠着工业化、改革、市场等多重语义。本文借助当代... 当代工业题材的产生伴随民族国家对现代化的追寻与想象召唤而来,其创作天然裹挟着时代环境和历史语境的特殊要求,当代工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位置与意义,也使其形象构造不可避免地纠缠着工业化、改革、市场等多重语义。本文借助当代工业题材小说中工人形象流变视角,探究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从“风景”的移动到生活经验的改变再到身体感觉的变迁,“现代”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感性和兀自生长的有机物,以无形的方式渗入主体内部使其精神发生深刻变革。由此彰显从“人民的文学”到“人的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升降沉浮中,“人民的文学”与“人的文学”不止相互牵制和消长,亦偶有交汇和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形象 人民的文学 人的文学 人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之墙与语音穿刺——兼论拉康的语音观
18
作者 叶娟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11,共11页
拉康以逆推的形式,从喑哑中识别出作为独立向度的语音。喑哑对客体小a进行了标记,呈现了不可被符号化的实在界在象征界中打开的裂口。语言系统在主体和他者间构建起语言之墙,阻碍了主体意志的真正传达,但在结构意义上,隔阂的存在同时意... 拉康以逆推的形式,从喑哑中识别出作为独立向度的语音。喑哑对客体小a进行了标记,呈现了不可被符号化的实在界在象征界中打开的裂口。语言系统在主体和他者间构建起语言之墙,阻碍了主体意志的真正传达,但在结构意义上,隔阂的存在同时意味着未来解决方案的敞开。相较于语言之墙的屏障性,语音能够以穿刺的形式,突破语言之墙造成的主体间隔阂,以在场的“听见”允诺对彼此存在的确证,并引发主体行动对困厄进行干预。对喑哑的聆听欲望和对语言之墙的认识,指向人类在致知道路上的持续性,语音穿刺促发以肉身存在维系的主体间关系的联结,此二重维度皆在数字化拟像洪流中强调了主体“真身”的存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喑哑 客体小a 语言之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的合法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倪文尖 罗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2-8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二十世纪 国家文学 “现代性” 文学实践 文学史 现代民族国家 现代性问题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际真和乔志高的中国文学翻译 被引量:22
20
作者 夏志清 董诗顶(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1期96-102,共7页
我以此文缅怀和纪念在英语世界推进中国文学事业的两位哥大人:王际真和乔志高。王际真(1899-2001),著名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长期在哥大任教,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乔志高(1912-2008),1935年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1937年... 我以此文缅怀和纪念在英语世界推进中国文学事业的两位哥大人:王际真和乔志高。王际真(1899-2001),著名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长期在哥大任教,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乔志高(1912-2008),1935年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193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虽在哥大不如王际真闻名,但至少在以下四个领域成绩斐然:是受欢迎的汉语散文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中国 哥伦比亚大学 硕士学位 密苏里大学 1937年 文学事业 英语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