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实践美学的价值及其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志荣教授访谈 |
朱志荣
刘阳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
2
|
语言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文贵良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
3
|
回归与开拓: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关键词 |
文贵良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
4
|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与话语--王国维:“新学语”与述学文体 |
文贵良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5
|
最可贵的不是无限,是唯一——“DeepSeek与文学焦虑症”同题共答 |
邱华栋
李宏伟
林森
李静
黄平
沈燕妮
赵汗青
李壮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6
|
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系的定位与构建——杜克大学文学系主任肯尼斯·苏林教授访谈录 |
何卫华
朱国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
7
|
“机器统治”和“群众路线”的辩证——草明与社会主义工业题材小说 |
刘晓丽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8
|
宁静与癫狂:中国现代文学的人文精神 |
冯军胜
丛立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
9
|
为何阅读经典:在人工智能时代思考外国文学经典教学 |
王嘉军
肖宁
|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0
|
面对人工智能的人文主义短视——或论塞尔的理论局限 |
王峰
|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1
|
不寻常的三十年——谈“托尔斯泰学”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兴衰 |
陈建华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2
|
传统的发明:从古代“文章”到五四“文学”——兼释“中国文论”之内涵 |
许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
13
|
晚清科学知识话语结构与文学想象的扩展:从《电学》到《电世界》 |
熊静娴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4
|
李商隐诗技形成的社会文化考察 |
张浅吟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15
|
重聆《春之声》——兼论新时期文学感官秩序之重构 |
艾佳仪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6
|
历史与文学的缠绕:鲁迅翻译日本新思潮派“历史的小说”小考 |
郑依梅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7
|
从“人民的文学”到“人的文学”——基于当代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工人形象流变视角 |
朱彤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8
|
语言之墙与语音穿刺——兼论拉康的语音观 |
叶娟娟
|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9
|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的合法性 |
倪文尖
罗岗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9
|
|
|
20
|
王际真和乔志高的中国文学翻译 |
夏志清
董诗顶(译)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1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