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退休教职工生活照料状况及意愿调查研究——来自对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职工的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晶 《西北人口》 2004年第3期19-22,共4页
本文通过一项对华东师大退休教职工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生活照料状况、生活困难以及养老意愿等的问卷调查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退休教职工的生活现状及需求,并提出解决困难、提高退休教职工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退休教职工 生活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性别差距的演变特征:1981-2020年
2
作者 杨明旭 赵嘉莹 +1 位作者 陈益豪 吴金晶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9,共18页
人口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GenderGapinLifeExpectancy)是衡量健康公平与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对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性别差距的分析有助于识别两性人口死亡转变模式及其城乡差异特征,为促进两性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基于1981年来历次... 人口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GenderGapinLifeExpectancy)是衡量健康公平与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对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性别差距的分析有助于识别两性人口死亡转变模式及其城乡差异特征,为促进两性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基于1981年来历次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死亡率数据和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历年婴儿死亡率数据,以联合国人口司数据库中国单岁组生命表作为参照,修正并拟合出1981—2020年间分性别、分城乡单岁组死亡率,测算出分性别、分城乡的预期寿命;再分四个年龄段(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劳动年龄和老年阶段)分析死亡率性别差距的变化趋势;最后利用Arriaga生命表分解方法探析不同年龄段对预期寿命变化的贡献效力。研究发现1981—2020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从2.99岁增长到5.51岁,明显高于同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的增速;当前发达国家(地区)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普遍已进入下降通道,我国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水平及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1981—2020年城镇人口的预期寿命性别差距从4.15岁增长到5.32岁,而农村从2.82岁大幅增长到5.89岁,农村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女性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U5MR)的快速下降为农村女性预期寿命带来的增益约3.6岁,这是我国妇幼保健工作在降低农村女婴死亡率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当前导致预期寿命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劳动年龄段和老龄段男性的死亡率相对女性偏高。因此,建议在巩固女性相对长寿发展成果的同时,社会养老服务需重点关注数量日趋庞大的高龄女性群体,针对其身体与精神照护需求设计适老化的生活配套设施;大力普及健康卫生知识、提升民众健康素养,使男性认识到吸烟和过度饮酒的危害,同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基层群众就医,以自我健康素养提升与外部环境改善内外联动,更好地保护预期寿命处于相对劣势的男性群体的健康利益;持续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避免和防止“父权主义”和“女权主义”两个极端,实现两性关系的和谐互动和健康状况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预期寿命 性别差距 演变特征 城乡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死亡概率的老年起点年龄界定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3
作者 吴连霞 丁金宏 +2 位作者 王显玉 李微 吴开亚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共14页
伴随经济、医疗和生活水平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传统固定年龄指标定义的老年已无法准确反映老龄社会状况。中国面对老龄化严峻挑战,亟需重新审视老年起点年龄。研究利用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生命表和队列要素法,运用PADIS-... 伴随经济、医疗和生活水平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传统固定年龄指标定义的老年已无法准确反映老龄社会状况。中国面对老龄化严峻挑战,亟需重新审视老年起点年龄。研究利用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生命表和队列要素法,运用PADIS-INT软件,基于死亡概率的高中低三方案(12‰、10‰、8‰)重新估算中国老年起点年龄,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2010—2020年中国老年起点年龄提高,高中低方案分别从64、62、59岁提高到67、65、63岁。(2)中方案更合理,其中2010、2020年中国男性老年起点年龄分别为59、62岁,女性分别为64、69岁,城镇分别为64、67岁,乡村分别为60、63岁。(3)东部地区老年起点年龄高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江浙沪、京津和琼等东部城镇老年起点年龄较高,藏新云等西部乡村老年起点年龄较低。女性老年起点年龄高于男性,男性、女性老年起点年龄均为东部地区远高于西部地区。(4)中方案预测结果显示,2100年中国全体、男性与女性老年起点年龄分别为75、73和77岁。最后,提出推行差异化柔性延迟退休政策等建议,为完善老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概率 生命表 重新估算 老年起点年龄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再分布新形势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曾明星 吴瑞君 张善余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25,共11页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人口空间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总体上,区域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聚集"方向发展。在省际迁移中,广东一枝独...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人口空间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总体上,区域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聚集"方向发展。在省际迁移中,广东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改变,人口迁移重心已由珠三角转移到长三角及其他地区,但东部地区仍然是最重要的人口承载区,同时人口在中、西部部分区域的回归正在加速。在此期间,人口迁移原因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因素逐渐增强,迁移流向更为复杂。因此,必须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地对人口再分布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再分布 社会经济效应 多中心集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定量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旭东 张善余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54,共6页
贵州所特有的山地高原地形以及喀斯特地质条件,是形成贵州自然环境复杂性和脆弱性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该区人口分布不平衡性增大的主要因素。在高原地区,人口的分布明显受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贵州高原... 贵州所特有的山地高原地形以及喀斯特地质条件,是形成贵州自然环境复杂性和脆弱性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该区人口分布不平衡性增大的主要因素。在高原地区,人口的分布明显受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贵州高原人口分布又具有特殊性:人口分布并不完全遵循随海拔升高而减少,随海拔降低而增加的规律;喀斯特地质地貌成为制约人口分布实现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在非喀斯特地区,人口分布受侵蚀区面积的影响程度较大,呈现出一种低地指向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质条件 贵州山地高原 人口分布 海拔高度 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人口郊区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高向东 张善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人口郊区化是我国大城市人口发展的新动向。1990年以来,上海进入了城市人口郊区化阶段;郊迁人口的主体是工薪阶层的一般市民;上海人口郊区化将进一步加强,在未来20年,其中心市区人口将减少一半,人口主要迁往近郊区。
关键词 发展趋势 上海 城市人口 人口分布 郊区化 人口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化开发的人口空间响应及社会效应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上广 丁金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6-71,共6页
极化开发理论是区域开发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常被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用来制定区域发展计划。上海浦东新区极化开发战略的实施 ,使得其成为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企业和产业的“辐合流场”。与此同时 ,极化开发也使... 极化开发理论是区域开发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常被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用来制定区域发展计划。上海浦东新区极化开发战略的实施 ,使得其成为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企业和产业的“辐合流场”。与此同时 ,极化开发也使人口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向浦东新区大迁移、大流动 ,形成了人口在空间的集聚、重新分布以及不同人群的居住分异。极化开发还产生了社区重构、社会极化、社会隔离和阶层矛盾等社会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响应 社会效应 上海 浦东新区 极化开发理论 居住空间 阶级矛盾 社会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内部人口空间流动态势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乔观民 刘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77,共6页
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利用中心—外围模式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之间人口迁移进行考察 ,可以发现人口向中心地区———上海集聚是该区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在外围地区人口空间流动上存在南北翼之间的差异 ;在各城市内部还存在着... 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利用中心—外围模式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之间人口迁移进行考察 ,可以发现人口向中心地区———上海集聚是该区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在外围地区人口空间流动上存在南北翼之间的差异 ;在各城市内部还存在着强烈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在此背景下 ,该都市连绵区各城市应接轨大上海 ,谋求错位发展 ;实施统筹发展的加速城市化战略 ;加强南、北翼之间的合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都市连绵区 人口空间流动态势 人口迁移 人力资本 城市化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 被引量:52
9
作者 王桂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0-56,共7页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又是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与差距地区之省际人口迁移状况的考察分析,发现在80年代后...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又是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与差距地区之省际人口迁移状况的考察分析,发现在80年代后半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对省际人口迁移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省际人口迁移 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经济收入水平 人口比例 高收入地区 地区经济 人均国民收入 迁移率 中国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跨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以在沪日本人和赴日返沪人员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亚平 骆克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53-60,88,共9页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模式的发展变迁,也使跨国迁移成为越来越频繁的“常态”。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调查资料,以在沪日本和赴日返沪人员为例,对其历史沿革、人口结构、入出境事由、迁移类型和迁移方式...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模式的发展变迁,也使跨国迁移成为越来越频繁的“常态”。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调查资料,以在沪日本和赴日返沪人员为例,对其历史沿革、人口结构、入出境事由、迁移类型和迁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二者的异同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迁移 在沪日本人 赴日返沪人员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婚独生子女家庭人口与居住安排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丁仁船 吴瑞君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58,共7页
第一代独生子女大规模进入婚育年龄,由于此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势必对传统的家庭居住方式产生冲击。利用2006年苏州市20-29岁育龄妇女家庭户调查资料,通过列联交互表与卡方检验的方法,判断已婚独生子女居住方式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第一代独生子女大规模进入婚育年龄,由于此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势必对传统的家庭居住方式产生冲击。利用2006年苏州市20-29岁育龄妇女家庭户调查资料,通过列联交互表与卡方检验的方法,判断已婚独生子女居住方式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总体上,已婚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方式依然以从夫居为主,但也出现了夫妻之间从妻居、父子之间从子居、双方父母之间从独居等新的居住安排形式,这种居住安排与理性选择理论相一致,意味着新生家庭会根据现实需要作出相机选择。比较而言,已婚独生子女家庭更侧重父母的需求,而已婚非独生子女家庭更侧重子女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居住安排 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人口城镇化新问题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朱宝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65,共10页
小城镇一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大问题。 1997年以来 ,中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 ,对农村人口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农民对进镇落户的热情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高。总体看 ,小城镇户口是随着其吸引力的逐... 小城镇一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大问题。 1997年以来 ,中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 ,对农村人口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农民对进镇落户的热情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高。总体看 ,小城镇户口是随着其吸引力的逐渐减弱而放宽的。当今中国的农村人口城镇化 ,已经进入了必须通过相关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实现新一轮再推进的发展新阶段。新形势下 ,很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重思小城镇大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户籍制度改革 农村人口 人口普查 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社会重构——以上海为例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宝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7-104,共8页
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流、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流以及外来人口流,高强度辐合汇集于市郊新建城区或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再分布的一大重要特点,由此导致城市近郊社区人口社会重构问题悄然凸现。近郊社区人口社会重构反映... 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流、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流以及外来人口流,高强度辐合汇集于市郊新建城区或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再分布的一大重要特点,由此导致城市近郊社区人口社会重构问题悄然凸现。近郊社区人口社会重构反映于人口来源、人户关系、受教育程度、经济活动构成等方面。人口社会重构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二元结构和城市化滞后。对城市人口郊区化、农村城市化、外来流动人口等诸多问题,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亟需从社会重构的角度做综合性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 社会 上海 人户关系 受教育程度 经济活动构成 二元社会结构 社会重构 外来流动人口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比较研究的上海人口规模再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明星 张善余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8-33,共6页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规模表现出明显的扩张,根据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形势,学者们对特大城市上海未来的人口规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采用比较研究的新视角...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规模表现出明显的扩张,根据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形势,学者们对特大城市上海未来的人口规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采用比较研究的新视角,参照国际经验,以完全开放的系统观,分成几条线分别对上海的人口规模等进行研讨,然后再适当考虑约束条件,把这几条线加以整合,得出未来上海最大人口规模为2600万人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上海 人口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大城市人口郊区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向东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0-16,共7页
关键词 人口郊区化 西方发达国家 人口分布 动力机制 美国 人口密度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郊区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人口容量研究新动态 被引量:6
16
作者 伍理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0-62,共3页
《全国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研讨会》于9月1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合作笫三周期“大学人口学研究与培训”项目(P04)开始阶段首先举办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来自我国16个省市26个大学人口研究所和有关研究机... 《全国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研讨会》于9月1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合作笫三周期“大学人口学研究与培训”项目(P04)开始阶段首先举办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来自我国16个省市26个大学人口研究所和有关研究机构的代表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近40篇,内容汲及区域匹配问题;城乡人口生态及农村城镇化中的人生态问题;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素质与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人口容量 生态环境 人口研究 人口数量 理论方法 农村城镇化 环境容量 生态系统 人口压力系数 联合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文钰 《西北人口》 CSSCI 2017年第2期39-45,53,共8页
从三个尺度上即圈层尺度、地级市尺度以及区县尺度利用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近10年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变动。10年间,长三角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密度进一步稠密,反映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不断增强的人口集聚能力... 从三个尺度上即圈层尺度、地级市尺度以及区县尺度利用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近10年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变动。10年间,长三角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密度进一步稠密,反映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不断增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从圈层变动来看,人口向核心层集聚特征明显,圈层分异特征明显。从中级尺度来看,10年间除了上海的高速增长外,最主要的特征是苏州的高速增长,其年均增长甚至超过上海,此外,苏中三市人口减少形成了长三角北翼的人口塌陷区。从微观尺度而言,上海及其周边增长快速,人口增长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市构成的廊道上,各个城市核心区集聚效应明显,表明各城市仍处于向心城市化阶段。未来,根据长三角的发展特征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长三角的次核心城市将进一步发展,长三角人口分布的多中心趋势将会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人口分布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容量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晨熹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0-14,共5页
本文试图对人口容量的概念界定、指标选取、定量分析方法及其结果作些简介与述评,并就今后人口容量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展望,希望能有益于我国人口容量的研究。
关键词 人口容量 资源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场域:人口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志强 王颖 《西北人口》 CSSCI 2013年第6期29-33,共5页
空间是人口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人口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析视角,是人口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发生了变化,人口学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新的问题意识。转向网络场域是人口学对空间研究的... 空间是人口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人口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析视角,是人口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发生了变化,人口学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新的问题意识。转向网络场域是人口学对空间研究的反思,是人口学随着网络社会崛起对空间研究的理论自觉。基于拥有独立研究对象、有理论基础的支撑和研究方法的支持,网络人口学得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场域 网络人口学 空间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人口结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颜俊 《西北人口》 CSSCI 2010年第1期17-21,27,共6页
俄罗斯的人口数量自1994年持续减少,人口结构也相应的发生着改变,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人口的自然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现状,详细分析了俄罗斯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分布、就业、民族和移民结... 俄罗斯的人口数量自1994年持续减少,人口结构也相应的发生着改变,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人口的自然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现状,详细分析了俄罗斯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分布、就业、民族和移民结构等的影响因素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结构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人口结构 人口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