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实践美学的价值及其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志荣教授访谈 |
朱志荣
刘阳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2
|
中文系能否培养作家?——创意写作的传统、现状与未来 |
黄平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0
|
|
3
|
审美的镜头伸向哪里?——华东师大中文系影视专业研究生议评张艺谋 |
王晓玉
李友平
何平华
廖增湖
|
《现代中文学刊》
|
1995 |
1
|
|
4
|
回忆我的大学时代——读过山东、四川、中央三个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才毕业 |
徐中玉
|
《学术界》
|
2001 |
4
|
|
5
|
中文师范与大学精神——徐中玉文论的独特内涵和启示 |
陆晓光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6
|
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系的定位与构建——杜克大学文学系主任肯尼斯·苏林教授访谈录 |
何卫华
朱国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7
|
东西文明交汇与鲁迅科学知识谱系的建立 |
孙尧天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8
|
最可贵的不是无限,是唯一——“DeepSeek与文学焦虑症”同题共答 |
邱华栋
李宏伟
林森
李静
黄平
沈燕妮
赵汗青
李壮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9
|
流民寻根的“布道”与“抒情”——从《一日三秋》说开去 |
李丹梦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0
|
“机器统治”和“群众路线”的辩证——草明与社会主义工业题材小说 |
刘晓丽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1
|
国民诞生之“场”:再读萧红《生死场》 |
刘晓丽
|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2
|
“整体感知”的内涵与方式——以《荷塘月色》课例为例 |
张心科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3
|
读写结合与读写分离——基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例分析 |
张心科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4
|
为何阅读经典:在人工智能时代思考外国文学经典教学 |
王嘉军
肖宁
|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5
|
扬“教”隐“制”:《史记》对“经学”的维护及历史影响 |
方达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6
|
面对人工智能的人文主义短视——或论塞尔的理论局限 |
王峰
|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7
|
诵读的内涵、价值及其教学——基于《沁园春·长沙》的课例分析 |
张心科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陶渊明对庄子自由观的拒绝与吸纳 |
归青
|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9
|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考试内容改革设计 |
倪文尖
张开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0 |
22
|
|
20
|
“情动”理论的谱系 |
刘芊玥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