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校园刊物的知识生产、情感认同与身份构建:以大夏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张潇萌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0,147,共10页
民国时期大学师生办刊活跃,校园报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筛选、吸收、重构知识,构建情感认同。据现有材料,大夏大学创办的刊物不少于64种,是民国时期大学刊物的典型代表。文章一方面廓清大夏大学刊物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以发刊词为例分... 民国时期大学师生办刊活跃,校园报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筛选、吸收、重构知识,构建情感认同。据现有材料,大夏大学创办的刊物不少于64种,是民国时期大学刊物的典型代表。文章一方面廓清大夏大学刊物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以发刊词为例分析校园刊物的身份构建。就刊物内容而言,校园报人争取到多层次的读者群体,不仅显示校园内部的文化交流,更在广泛的社会层面产生影响。就办刊过程而言,民主化的编辑氛围淡化了师生在社会结构中的传统分工,校园刊物成为去身份化的公共空间,激发了多元化的表达和思想的自由流动。校园刊物见证了大夏大学师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生产力,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新闻出版史和高等教育史提供了宝贵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夏大学 刊物 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申文化现代性纲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重建刍议
2
作者 黄金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9-132,共4页
近2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的重建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议题。学者们立足于话语言说的内部机制,对中国文论现状进行了综合诊断,并做出诸如“失语症”、“强制阐释”等结论。
关键词 话语重建 中国当代 当代文学理论 文化现代性 纲领 文学理论话语 重建问题 综合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名者的壮游:风景批评视角下的班宇《逍遥游》
3
作者 汤拥华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班宇的短篇小说《逍遥游》既提供了“无名者—壮游”的显性冲突,又建立起名胜与风景的隐性对立,为风景批评提供了足够的分析空间。更重要的是,小说以其扎根于中国现实的描写和想象,为生活与风景的辩证结构注入了丰沛的思辨活力,并重新... 班宇的短篇小说《逍遥游》既提供了“无名者—壮游”的显性冲突,又建立起名胜与风景的隐性对立,为风景批评提供了足够的分析空间。更重要的是,小说以其扎根于中国现实的描写和想象,为生活与风景的辩证结构注入了丰沛的思辨活力,并重新提出了“平等”“他者”“共同体”等兼具美学和伦理向度的议题,为构建风景批评的中国话语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宇 风景批评 名胜 浪漫凝视 壮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莫让“以一带三”沦为“以一代三”
4
作者 张心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38,共4页
从为教学寻找抓手来看,提倡“以一带三”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不应将“一”局限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方面中的语言,而应包括思维、审美、文化在内的四者之一,否则就会沦为“以一代三”,并导致思维、审美、文化教育的名存实。有时应突破... 从为教学寻找抓手来看,提倡“以一带三”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不应将“一”局限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方面中的语言,而应包括思维、审美、文化在内的四者之一,否则就会沦为“以一代三”,并导致思维、审美、文化教育的名存实。有时应突破“以一带三”的思维定式,根据编者的预设以及教材、学生的特点而采用“以多带多”的策略,以全面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以一带三 以一代三 以多带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庄子·天下》篇成文年代及作者身份、立场问题
5
作者 方勇 刘心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和作者身份,历代注《庄》者聚讼纷纭。受宋代王安石和苏轼的影响,古代注本主要持“此篇为庄子自作”的观点,进而衍生出“此篇为全书后序”的说法,将《天下》篇认定为庄子自己为全书写定的总序,并且...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和作者身份,历代注《庄》者聚讼纷纭。受宋代王安石和苏轼的影响,古代注本主要持“此篇为庄子自作”的观点,进而衍生出“此篇为全书后序”的说法,将《天下》篇认定为庄子自己为全书写定的总序,并且沿着以儒解《庄》的思路,认为此篇持儒家立场。明代朱得之较早指出此篇“非庄子作”,直至近代,此说渐盛。结合历代注《庄》者的观点及《庄子》文本来看,《天下》篇应成文于战国晚期,最迟不过秦并六国,其作者应当是庄子后学,其立场也站在道家学说中的庄子一脉,不以老子思想为尊,更不以儒家思想为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成文年代 作者身份 庄子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的限度:人工智能创作的“能”与“不能”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峰 王意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6,共10页
人工智能不同于人却又始终模仿人,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展现出人工智能的超强文本生成能力,当人工智能介入文艺创作时会引发人类自身被替代的焦虑,因为这意味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的体力与脑力优势将先后被机械机器与智能机器所取代。然而... 人工智能不同于人却又始终模仿人,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展现出人工智能的超强文本生成能力,当人工智能介入文艺创作时会引发人类自身被替代的焦虑,因为这意味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的体力与脑力优势将先后被机械机器与智能机器所取代。然而,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作行为与作品艺术性方面饱受质疑,同样在努力寻求自身合法化路径。相较人类艺术的创作,人工智能究竟“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能”与“不能”之间,既混杂着想象性的文化语境和人工智能消灭人类的远景担忧,也体现了算法治理的技术现实与人工智能工程水平的真实发展。这启示我们明确算法的限度,剔除过分的科技迷狂,注入合理的文化想象,不仅可以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学的深度融合,也将丰富既有的文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算法 文学创作 技术限度 技术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后“院本”流变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华宇 谭帆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1,188,共12页
以往学界常存在“金院本”的思维定势,即院本的兴衰发展仅局限于金,且从未发展成为戏曲,多数戏曲史著也无意为其提供向后叙述的空间。事实上,院本在元明之际已具备成熟戏曲之要素,虽约于明万历年间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但其“遗形”却在明... 以往学界常存在“金院本”的思维定势,即院本的兴衰发展仅局限于金,且从未发展成为戏曲,多数戏曲史著也无意为其提供向后叙述的空间。事实上,院本在元明之际已具备成熟戏曲之要素,虽约于明万历年间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但其“遗形”却在明清戏曲中留存,概念的延伸也使其生命得到了另一层面的延续。金后“院本”史述的残缺主要受“金院本”的思维定势以及“杂剧”与“院本”含混的双重影响。院本研究应包含形态演进与概念衍变两种维度,以此重新审度院本尤其是金后院本在戏曲史述中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本 杂剧 戏曲 戏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图像对传统图文关系的突破及其意义生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晓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5,共10页
在数字图像出现之前,自然材料图像与感光复制图像主要经由图文关系生成图像意义,但无论是重文轻图、重图轻文还是图文并重,图像总体上受制于文本或语言符号而难以生成独立的意义空间。数字图像解除了物质材料与历史语境的限制,摆脱了需... 在数字图像出现之前,自然材料图像与感光复制图像主要经由图文关系生成图像意义,但无论是重文轻图、重图轻文还是图文并重,图像总体上受制于文本或语言符号而难以生成独立的意义空间。数字图像解除了物质材料与历史语境的限制,摆脱了需要依赖文本阐释获得图像意义的境况,在非实体性、平面性与可感性的特征中,数字图像从文本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结构关系中获得解放,在自主与流动的意义生成中朝向对数字图像的意义感知。以具身感知为中心的数字图像研究突破了传统图文关系的阐释范式,有助于推动图像学理论话语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 图文关系 非实体性 平面性 可感性 具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萧公弼的美学研究方法——兼论其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3
9
作者 谭玉龙 朱志荣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萧公弼是继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学者之后,又一位为中国的美学做出了贡献的学者,是"美学在中国"的奠基人之一。中西参证、自下而上、史论结合、以佛释美是萧公弼使用的主要的美学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后世中国美学研究产... 萧公弼是继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学者之后,又一位为中国的美学做出了贡献的学者,是"美学在中国"的奠基人之一。中西参证、自下而上、史论结合、以佛释美是萧公弼使用的主要的美学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后世中国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对两千多年西方美学史的梳理,对审美活动现实性的重视,借用佛教理论阐释审美现象、揭示审美活动的规律,值得中国后世学者的重视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公弼 美学研究方法 中西参证 自下而上 史论结合 以佛释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的通俗文学出版及商业运作 被引量:5
10
作者 石娟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3-105,共3页
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是仅次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两大出版机构。其通俗文学出版尤为突出,主要出版通俗文学期刊和通俗小说单行本。出于盈利目的,两大书局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通俗文学期刊和作品进行积极的商业运作,无论推... 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是仅次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两大出版机构。其通俗文学出版尤为突出,主要出版通俗文学期刊和通俗小说单行本。出于盈利目的,两大书局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通俗文学期刊和作品进行积极的商业运作,无论推广策略还是推介媒体,都异常关注读者的阅读效果,成熟而实用。通俗文学是两大书局出版中的同一性所在,但差异性也非常明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通俗文学出版系列。这些积极的运作行为,不仅影响到现代通俗文学的文体特征和文本内容,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并且促成了近现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通俗文学的全面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书局 大东书局 通俗文学 商业运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道术之不明:宋徽宗崇道与医学发展
11
作者 孙明 廖莲婷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7-80,F0003,共5页
宋徽宗崇尚道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有影响,医学发展也深受其浸染。徽宗的医学观念有浓厚道教色彩,他认为医学属于道术,而《黄帝内经》是大道的载体。他在发展国家医疗事业时将兴医与崇道相结合,推行了许多有道教色彩的兴医举措。这... 宋徽宗崇尚道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有影响,医学发展也深受其浸染。徽宗的医学观念有浓厚道教色彩,他认为医学属于道术,而《黄帝内经》是大道的载体。他在发展国家医疗事业时将兴医与崇道相结合,推行了许多有道教色彩的兴医举措。这些举措对医学发展产生复杂影响,一方面把医学从“方技”层面拔高到“道”的层面,提高了医学的社会地位,壮大了明道穷理的“上医”群体,刺激了医学理论探讨和运气学说发展,使医学出现尚道、重理、倡运气的风貌;另一方面导致神仙服饵、符箓禁祝等神秘疗法再度兴起,给人的生命健康和医学发展带来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崇道 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研究融入数学思想方法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大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80,共11页
无论文学研究还是数学,都是人类认识主客观世界的方式。两者解决问题的手段相异,却都遵循共同的逻辑法则。人类的许多知识体系,往往类似数学推演,由几条基本命题经逻辑推演而成为一个体系。文学研究的一些领域,组成基础的命题有些是无... 无论文学研究还是数学,都是人类认识主客观世界的方式。两者解决问题的手段相异,却都遵循共同的逻辑法则。人类的许多知识体系,往往类似数学推演,由几条基本命题经逻辑推演而成为一个体系。文学研究的一些领域,组成基础的命题有些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有些却并非公理式的存在。基础命题一旦被抛弃,就会引发体系震荡。文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排中律,适用于内涵与外延都明确的概念。对概念内涵清楚而外延不明确的文学史问题,需要借助模糊数学的思想方法求解。比如考察明清之际通俗小说由改编逐步过渡到独创的历程,学者借用模糊数学方法,引入隶属度概念,能够解决许多争执不休的问题。精细的数据统计,能够展示文学史上文体的起伏态势。数学突变论则有助于解释文学语言领域内的一些现象,如中国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的发展历程、古体诗到近体诗的演变历程。数学的概率论可用于考察作家的写作特征,如分析不受写作内容影响的虚字分布概率,帮助判断文本的作者,开辟一条作者考证的新途径。考察文学研究体系的自身发展,融入数学思想方法后也可理解得更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数学方法 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对西方美学的借鉴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志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西美学尽管在理论形态和论证方式上截然不同,但是在具体美学思想上有着许多共识,相互印证是必要的,而比较参证也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我们在研究中...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西美学尽管在理论形态和论证方式上截然不同,但是在具体美学思想上有着许多共识,相互印证是必要的,而比较参证也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时候,需要借鉴西方美学的观念和方法。这是由美学学科的性质,以及它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所决定的。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有着潜在的体系性和独特的气质与品格,需要我们借鉴西方的美学观念和方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建构多元一体的世界美学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求同寻异 比较参证 当下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原意象与西方文学的精神流变观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岩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00-104,112,共6页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荒原意象是重要的精神象征形式。从《圣经》记载的失乐园神话原型,到20世纪迅速蔓延的荒原意识,荒原意象反复出现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并最终完成了由自然荒原向精神荒原的转变。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荒原意象的象征...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荒原意象是重要的精神象征形式。从《圣经》记载的失乐园神话原型,到20世纪迅速蔓延的荒原意识,荒原意象反复出现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并最终完成了由自然荒原向精神荒原的转变。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荒原意象的象征意蕴及表现方式的分析,以期寻求西方文学精神流变的轨迹,并进一步认识人类精神探索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意象 精神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管子》的论说方式看其语言特色 被引量:2
15
作者 耿振东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37-41,共5页
《管子》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激赏。《管子》中论说文占绝大多数,其语言的表现特色根源于文章中惯用的独特的论说方式。《管子》一书在战国百家争鸣的环境里生成,论辩中经常使用的因果论说、比较论说、解析论说、比喻论说等论说形式,决... 《管子》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激赏。《管子》中论说文占绝大多数,其语言的表现特色根源于文章中惯用的独特的论说方式。《管子》一书在战国百家争鸣的环境里生成,论辩中经常使用的因果论说、比较论说、解析论说、比喻论说等论说形式,决定了《管子》语言具有净朗美、均衡美、节奏美与气势美、形象美与内蕴美等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论说 语言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小说节奏理论的体系构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百意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63,共4页
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对象的节奏理论体系构建必须致力于中西研究理路的贯通,不能陷入以时间理论研究代替节奏理论研究的片面性。在将小说节奏与音乐节奏的表现异同做对比分析后,笔者建构了一个由节奏速度和节奏力度组成的二元动力体系。
关键词 中国古典小说 节奏速度 节奏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近世唐音对杭州话语音史研究的价值
17
作者 赵庸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4-536,共13页
近世唐音对杭州话的语音史研究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此类研究除共时层面的关注外,还当注重历时层面的考察,得益的音变研究既涉及自然音变,也涉及接触音变。藉助近世唐音,可以确认十七世纪下半叶十八世纪上半叶杭州话麻韵开口三等主元音的... 近世唐音对杭州话的语音史研究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此类研究除共时层面的关注外,还当注重历时层面的考察,得益的音变研究既涉及自然音变,也涉及接触音变。藉助近世唐音,可以确认十七世纪下半叶十八世纪上半叶杭州话麻韵开口三等主元音的读音,进而获知中古以来杭州话麻韵开口三等音变的具体过程和节点时间。近世唐音还为杭州话口语入声系统的失而复得提供了关键环节的证据。近世唐音资料本身有局限,需和汉籍参互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世唐音 杭州话 日汉对音 历史语音 音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德国汉学关于中国认知的元方法论之争
18
作者 范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5-125,共11页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始,让西方世界有了更近距离观察中国的机会和需要,西德汉学因为获得了外部动力而勃兴,中国逐渐成为东亚整体的象征。学者们意识到,必须放弃陈旧的认知范畴和意识形态框架,重新思考接近对象的可能性...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始,让西方世界有了更近距离观察中国的机会和需要,西德汉学因为获得了外部动力而勃兴,中国逐渐成为东亚整体的象征。学者们意识到,必须放弃陈旧的认知范畴和意识形态框架,重新思考接近对象的可能性问题。方法论反思成为具体研究的先导,源于认识悖论的分歧也一直困扰人们。分歧的核心可归结为,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和中国打交道:是重视共性,用普遍交往理性来衡量中国;还是重视差异,让中国保持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独特性中。70年代末以来德国的汉学研究大致不出此阐释框架,这种分歧也不过是西方知识系统中现代和后现代论争的翻版。但无论何种方法论立场,都是系统内操作,帮助实现系统内自我指涉/外来指涉的交替才是其目的,因此,系统论的取径也能为我们理解此问题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方法论 差异 系统论 哈贝马斯 卢曼 波恩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在允诺梦想——试论《最小说》或“文学之新”的梦想意识形态建构
19
作者 陈夏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7-100,共4页
时代造就了"青春的忧伤",也重新赋予了文学作为青少年群体梦想的合法性,《最小说》团队凭借对梦想意识形态的经营脱颖而出。作为"追梦"符号的《最小说》、作为"超梦/偶像"符号的郭敬明、作为"造梦&q... 时代造就了"青春的忧伤",也重新赋予了文学作为青少年群体梦想的合法性,《最小说》团队凭借对梦想意识形态的经营脱颖而出。作为"追梦"符号的《最小说》、作为"超梦/偶像"符号的郭敬明、作为"造梦"符号的"文学之新"三位一体,打造了一条新的"造梦之路",其本质是在这三者共同作用而成的新的梦想意识形态下文学创作力量再生产的模式。对梦想及其意识形态的运用已成为当代消费文学领域的一个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说》 梦想 意识形态 “文学之新” 青春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充以“胸中之造”为中心的文学创作观
20
作者 李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56,共7页
王充的"胸中之造"包含着文学构思的涵义。他的文学观是一种广义的文学观。他认为主体胸中之造的运思方式包括妙思等,是文章创新和优劣的根源。王充将主体的博览通识、胸中累藏看成是胸中之思的基础,将胸中之思和胸外兆数看成... 王充的"胸中之造"包含着文学构思的涵义。他的文学观是一种广义的文学观。他认为主体胸中之造的运思方式包括妙思等,是文章创新和优劣的根源。王充将主体的博览通识、胸中累藏看成是胸中之思的基础,将胸中之思和胸外兆数看成是主体之神的内外形态,体现了他对"胸中之造"的深刻认识,影响了陆机等人的文学构思观。他提出"准况""效验"等心意诠订的方法,是创构"胸中之造"的重要机制。王充认为著书立说以"胸中之造"为本源,是主体以笔定意的过程,主张如实、自然的传达态度和"文易晓""言可听"的传达效果,对袁宏道"文由胸中流出"的文学观有一定启发。他还提出,不同的传达方式和媒介决定着艺术的类型等,扩大了"胸中之造"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之造 辨在胸臆 准况 定意于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