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教育与政治知识生产: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另一起源——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中心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向民 王钰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2,共11页
中西遭遇之后,中国政治学的组织建构有政治学院与政治学系两条路径,其中根据地依托旨在教育训练干部的政治学校,通过教学与训练,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中国革命的政治知识。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例,其教员结构、讲义教材构成的政治知... 中西遭遇之后,中国政治学的组织建构有政治学院与政治学系两条路径,其中根据地依托旨在教育训练干部的政治学校,通过教学与训练,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中国革命的政治知识。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例,其教员结构、讲义教材构成的政治知识生产,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知识党员化与党员知识化”的知识传播,为探寻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线索。考虑到1949年前后政权变更背后的现代中国政治知识的延续性,抗日军政大学以政治教育为形式的知识生产与组织建制,构成了中国政治学的另一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学 政治学史 政治教育 政治学院 抗日军政大学/抗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的知识地图及其建构:政治的知识化与政治知识的结构论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向民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5,I0003,共12页
中国政治学知识地图的建构依赖一系列前置性思考:何为政治学的“学科”?何为“中国”政治学?何为建制性概念?为何强调建制性概念?比较政治分析的框架怎样?比较政治分析如何建构政治知识地图?政治学是对政治实践与政治经验的知识论证,“... 中国政治学知识地图的建构依赖一系列前置性思考:何为政治学的“学科”?何为“中国”政治学?何为建制性概念?为何强调建制性概念?比较政治分析的框架怎样?比较政治分析如何建构政治知识地图?政治学是对政治实践与政治经验的知识论证,“现代”政治学是对现代政治经验的知识论证,“中国”政治学是对中国地域经验的政治知识论证,因此,中国政治学有“比较”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的双重结构,政治学史研究应当从“教育史”转向“知识史”及知识的社会政治分析。政治的知识化有三重维度:第一,日常生活的意义与生活知识;第二,作为正当性论述的传播性知识;第三,作为职业分化与理论化表述的学术知识。尽管政治学是一种职业分化与理论化的学术知识,但其根源应当追溯到传播性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知识,并以建制性概念作为“中国分析”的具体内容。政治知识的结构框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政治分析,以“共同体的营造”为框架,可以建构中国政治学的知识地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史 知识地图 知识社会学 建制性概念 共同体的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思想前提与责任观 被引量:3
3
作者 顾红亮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112,共6页
现代中国的不少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怀着对中国负责的责任感,探索中国的变法、革命、富强之路,由此累积起现代中国思想谱系。许多思想家把拯救中国危机和开拓现代思想的责任放在"少数人"身上,他们作为责任主体既要负责地思想,... 现代中国的不少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怀着对中国负责的责任感,探索中国的变法、革命、富强之路,由此累积起现代中国思想谱系。许多思想家把拯救中国危机和开拓现代思想的责任放在"少数人"身上,他们作为责任主体既要负责地思想,也要对思想负责,既要有责任心,也要有责任能力。如果我们把现代中国思想看作是一个探索中国道路的思想过程,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这个探索过程的背后有一种支撑力,即对现代中国及其思想的责任承担。正是这种责任构成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背景性前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思想 责任 前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阐发与严复造天演论:中国现代思想生成的一个面向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梁剑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5期53-65,197,共14页
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在英文世界中也许只是一篇讲究学理的普通公众演讲稿,但严复修辞达旨,造出一部转变时代风气、产生意识形态效应的文献,即《天演论》。考察中国现代思想及现代化进程,不能不注意到从“Evolution and Eth... 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在英文世界中也许只是一篇讲究学理的普通公众演讲稿,但严复修辞达旨,造出一部转变时代风气、产生意识形态效应的文献,即《天演论》。考察中国现代思想及现代化进程,不能不注意到从“Evolution and Ethics”到《天演论》的“翻译-阐发”现象。从“Evolution andEthics”到“天演论”,不是漏译了“伦理学”,而是改变了“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关系,从而引出了一种不同于赫氏伦理学的严氏伦理学。“天演”将演化提升到了天道的地位,而演化又是在进化的意义上得到理解。然而,赫胥黎所理解的演化,除了上升进化之外,尚有退化、盛衰消息循环,以及类似于章太炎所标举的苦乐善恶俱分进化论等复杂的面向。对于这些面向,严复或者略而不译,或者改易原意,或者在案语中引斯宾塞加以反驳。严复的当务之急,乃是要缔造一种信仰,为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业提供精神动力。学问不妨矛盾复杂,但行动指南必须简单明了。演化的纯粹单义性,天道的超越神圣性,这两个因素都有力地缔造了一种天演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赫胥黎 《天演论》 进化 翻译-阐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和民主的本土基础——中国现代思想家的一些思路
5
作者 童世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共5页
政治文化涉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范畴;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双重要求。在如何培育民主的政治文化、加强民主的本土基础方面,包括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内的不少中国现... 政治文化涉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范畴;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双重要求。在如何培育民主的政治文化、加强民主的本土基础方面,包括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内的不少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提出的一些思路为我们今天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化 民主 李大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思想的现代衍化:传统制约的多重面向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国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2,共8页
中国现代思想既以广义的社会思潮为内容,又通过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观念活动而具体展开。从社会思潮看,马克思主义无疑最为引人瞩目,这一思潮的引入和传播,又与中国传统思想存在内在关联。就总的价值方向而言,中国文化中天下大同和... 中国现代思想既以广义的社会思潮为内容,又通过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观念活动而具体展开。从社会思潮看,马克思主义无疑最为引人瞩目,这一思潮的引入和传播,又与中国传统思想存在内在关联。就总的价值方向而言,中国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天下为公的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所肯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理想之间存在契合之处。中国传统思想以群体价值的实现为指向。同样,马克思主义注重群众运动、强调以人民为主体,二者的以上一致也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很自然地得到认同和接受。突出践行是中国文化另一个传统,它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实践具有相关性,这也从另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沟通提供了某种根据。引申而言,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内在制约。从宏观层面的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转向思想领域的人物,便可以注意到金岳霖这样专业哲学家的作用,后者从个案方面,展现了中国思想在近现代的衍化过程,其中的哲学思想,也渗入了中外、史思的互动。在当代中国哲学的变迁中,以上思想格局依然得到了延续,蒙培元先生的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例,尽管他与金岳霖先生在哲学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但在注重理论问题与历史思想的交融方面,又有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思想 金岳霖 蒙培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张君劢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 被引量:22
7
作者 许纪霖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0,共7页
关键词 现代性 民族性 张君劢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 被引量:38
8
作者 许纪霖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94,共3页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笔谈 被引量:8
9
作者 朱承 沈湘平 王泽应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5期170-184,共15页
在自主、创新、开放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朱承在新时代中华民族新的文化使命中,接续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三者之间存在着逻辑递进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接续”是为了“建设”,“建设”... 在自主、创新、开放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朱承在新时代中华民族新的文化使命中,接续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三者之间存在着逻辑递进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接续”是为了“建设”,“建设”是为了“开创”,接续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是为了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向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而言,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知识体系 古代文明 文化使命 现代文明 自主 中华民族 接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见、闻到味:中国思想史演变的感觉逻辑 被引量:9
10
作者 贡华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81,共6页
"道统"意识表现的是思想道路之自觉,思想道路之自觉则使思想道路的内在逻辑一再历史地展开。先秦儒家将"闻而知之"置于"见而知之"之上,表明其警惕视觉思想,明确以听觉超越视觉思想。孟子并未停留在听觉思... "道统"意识表现的是思想道路之自觉,思想道路之自觉则使思想道路的内在逻辑一再历史地展开。先秦儒家将"闻而知之"置于"见而知之"之上,表明其警惕视觉思想,明确以听觉超越视觉思想。孟子并未停留在听觉思想,而是最终归向心——味觉思想。孟子"道统"意识以感官取舍为依据,从而使感觉逻辑具有了思想史意义。抑制视觉认知,挺立听觉认知,最终归向味觉认知,不仅是儒家思想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可说是中国思想史演变的基本逻辑,在世界思想史中也能发现类似的演变脉络。明此,不仅可以抓住中国思想的特质,也能够为21世纪中国思想道路的确立与发展提供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而知之 见而知之 视觉思想 听觉思想 味觉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对孔子的消化:以中国思想的轴心奠基为视域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106,共14页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在政治社会层面面临周秦之变,在思想与文明层面则面临着轴心奠基。这一奠基既要对上古政教传统进行集大成式的总结,又要开出不同于夏商周三代的新政教格局。孔子通过整理绍述《六经》而完成了对上古政教文明的总结,形...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在政治社会层面面临周秦之变,在思想与文明层面则面临着轴心奠基。这一奠基既要对上古政教传统进行集大成式的总结,又要开出不同于夏商周三代的新政教格局。孔子通过整理绍述《六经》而完成了对上古政教文明的总结,形成了绍述先王无法绕过孔子的局面,以致于此后的诸子学不得不面临如何回应、消化、处理孔子以切入中国思想与文明的轴心奠基事业。庄子对孔子的处理具有典型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将孔子与经学关联起来、确立经—史—子知识谱系的方式,使得孔子其人其学尊于诸子、有别于百家学;另一方面则是确立孔子作为后帝王时代的圣者的位格。这两个方面都指向一个共同结果:孔子既是三代政教格局的真正终结者,又是新的政教格局的奠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孔子 消化 轴心 奠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瑞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5-72,共8页
中国近代曾经发生过文化精神的转向 ,即对发展的动力性的追求 ,它是中国社会获得现代性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这一历史性转变在哲学领域 ,曾经由不同的哲学派别 ,从自然界的客观法则、主客体交互作用、德性主体的确立和创造性等路向作了理... 中国近代曾经发生过文化精神的转向 ,即对发展的动力性的追求 ,它是中国社会获得现代性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这一历史性转变在哲学领域 ,曾经由不同的哲学派别 ,从自然界的客观法则、主客体交互作用、德性主体的确立和创造性等路向作了理论建构。现代社会需要自身的动力 ,现代动力式文明的弊病则需要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化精神 现代性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酒的精神——从中国思想史出发 被引量:10
13
作者 贡华南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23,共11页
在中国,酒及其精神从没有在历史中消失过。只不过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酒对人的意味总在不断变化。酒不断融合、突破各种界限,为人提供新的可能性与生机,将人带至新的生命境界。相应,莽动不已的酒所召唤的对酒的限定、裁节、管束、调适... 在中国,酒及其精神从没有在历史中消失过。只不过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酒对人的意味总在不断变化。酒不断融合、突破各种界限,为人提供新的可能性与生机,将人带至新的生命境界。相应,莽动不已的酒所召唤的对酒的限定、裁节、管束、调适,从礼到形名,到名法,到佛理与茶,到天理与茶,由外到内,由疏到密。酒常动,而礼、形名、名法、佛理、天理、茶常静,二者之间激荡、不谐、对抗。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或主动或被动,或自发或自觉裁节、平衡酒的升腾、突破、莽动之伟力的历史。由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不断被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的精神 中国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胡逢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42,64,共11页
民族主义是20世纪中国影响最为广泛且内涵复杂的一种社会思潮,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对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考察,力求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及西学和传统思想资源的相互作用等多个角度,去综合把握其进程与特... 民族主义是20世纪中国影响最为广泛且内涵复杂的一种社会思潮,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对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考察,力求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及西学和传统思想资源的相互作用等多个角度,去综合把握其进程与特点,以便更加理性地认识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中国现代 民族国家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味觉思想与中国味道 被引量:10
15
作者 贡华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6-31,共6页
相较于古希腊的视觉中心主义与希伯来的听觉中心主义,中国思想具有明显的味觉中心主义特征。味觉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确立与对视觉的自觉抑制密切相关。先秦、魏晋对形名家的两次自觉批判与超越,正是对视觉性思想的超越。20世纪以来,西... 相较于古希腊的视觉中心主义与希伯来的听觉中心主义,中国思想具有明显的味觉中心主义特征。味觉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确立与对视觉的自觉抑制密切相关。先秦、魏晋对形名家的两次自觉批判与超越,正是对视觉性思想的超越。20世纪以来,西方视觉中心思想强势输入,以视觉性的名理(逻辑)立道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主要趋势,但对可爱之意味的追求亦时有自觉。在当代,回到以物我亲密接触与相互感应为基本特征的味觉思想,以超越视觉思想所造成的世界图像化、人与世界的疏离化等问题,不仅为当代汉语思想之展开提供了新的路向,也为世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觉 味觉思想 中国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教—学与文—化——古代中国政治正当性思想的一个向度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3-77,共5页
由“教”与“治”共同托举“政”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主体。治的承担主体“君”与教的承担主体“师”与“士”,在命名上存在内在关联。“君”与“君子”以“群”立义,最终指向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体,也就是教学的共同体,真正意义... 由“教”与“治”共同托举“政”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主体。治的承担主体“君”与教的承担主体“师”与“士”,在命名上存在内在关联。“君”与“君子”以“群”立义,最终指向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体,也就是教学的共同体,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生活便在于开发这种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权力与历史:中国政治学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向民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0,共10页
中国政治学史研究首先需要对政治学的学科进行界定。作为现代学术分科的一种,政治学既有物理空间的载体,例如学系、学人、期刊、团体,更是现代国家从发轫到形成的过程性知识论证,因此,政治学的学科界定应当从知识、权力与历史诸方面进... 中国政治学史研究首先需要对政治学的学科进行界定。作为现代学术分科的一种,政治学既有物理空间的载体,例如学系、学人、期刊、团体,更是现代国家从发轫到形成的过程性知识论证,因此,政治学的学科界定应当从知识、权力与历史诸方面进行讨论。从知识上说,它是理性化形式逻辑的论证过程;从权力角度说,它为现代政治辩护,但又和政局保持一定的距离;从历史上说,学科史的细节取决于对现代国家的知识理解。中国政治学的起点大致可以追溯到梁启超时期的湖南时务学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学 政治学史 问题意识 美国政治学 湖南时务学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平等观念的现代嬗变——以两类革命派的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瑞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0-52,259-263,共13页
辛亥革命时期是现代"平等"观念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时期,它与革命派中两类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刘师培章太炎等的无政府主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刘师培采取卢梭式的激进的平等主义路径。主张全面而彻底的平等,并且要根本上祛除国... 辛亥革命时期是现代"平等"观念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时期,它与革命派中两类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刘师培章太炎等的无政府主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刘师培采取卢梭式的激进的平等主义路径。主张全面而彻底的平等,并且要根本上祛除国家政权,对于儒家传统的纲常则予以激烈的否定。章太炎从追求"毕竟平等"出发,也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他借佛学和庄子来论证平等的形而上学,走排遣名相的抽象路径,并没有完成"平等如何可能"的哲学论证,反而导致虚无主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一次在国家根本大法层面上肯定了"平等"的价值,并承诺将其转变为社会政治法律方面的制度安排。但是孙中山主张机会平等,反对实质平等或结果平等,其经济平等的诉求远比其政治平等的要求激进,并且主张依赖"全能政府"来实现平等。他的权威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特征,与无政府主义虽然呈现为对立的两极,但同样都表明"平等"的嬗变尚在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 刘师培 章太炎 孙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历程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3,175,176,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这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这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近代对此进行探索的历史逻辑是: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派,再到革命派,表现了探寻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起步与转折,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的同时,把目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试图以此使得中国后来居上;五四运动以后,从陈独秀、李大钊到毛泽东,都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建构文明新形态必在社会主义的实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中,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为前途、坚定的人民立场紧密地、实质性地联系在一起;新中国诞生后,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探索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文明新形态经过曲折而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它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联成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 现代化 文明新形态 中国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世界观的终结与现代性意识的孕育——王船山与中国现代性意识的开端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18,29,共7页
通行观点认为 ,中国现代性开端于 1 840年鸦片战争 ,但是笔者则认为 ,中国原发的现代性意识在明清之际已经孕育 ,在王船山哲学中就有突出的体现。王船山哲学可以视为古典世界观向现代性意识转型的典范 ,这种现代转型集中展现在以下三个... 通行观点认为 ,中国现代性开端于 1 840年鸦片战争 ,但是笔者则认为 ,中国原发的现代性意识在明清之际已经孕育 ,在王船山哲学中就有突出的体现。王船山哲学可以视为古典世界观向现代性意识转型的典范 ,这种现代转型集中展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以现在或当下为中心的时间 -历史意识的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世界观 现代性意识 王船山 中国 哲学 历史意识 时间意识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