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教育与政治知识生产: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另一起源——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中心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向民 王钰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2,共11页
中西遭遇之后,中国政治学的组织建构有政治学院与政治学系两条路径,其中根据地依托旨在教育训练干部的政治学校,通过教学与训练,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中国革命的政治知识。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例,其教员结构、讲义教材构成的政治知... 中西遭遇之后,中国政治学的组织建构有政治学院与政治学系两条路径,其中根据地依托旨在教育训练干部的政治学校,通过教学与训练,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中国革命的政治知识。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例,其教员结构、讲义教材构成的政治知识生产,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知识党员化与党员知识化”的知识传播,为探寻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线索。考虑到1949年前后政权变更背后的现代中国政治知识的延续性,抗日军政大学以政治教育为形式的知识生产与组织建制,构成了中国政治学的另一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学 政治学史 政治教育 政治学院 抗日军政大学/抗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的知识地图及其建构:政治的知识化与政治知识的结构论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向民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5,I0003,共12页
中国政治学知识地图的建构依赖一系列前置性思考:何为政治学的“学科”?何为“中国”政治学?何为建制性概念?为何强调建制性概念?比较政治分析的框架怎样?比较政治分析如何建构政治知识地图?政治学是对政治实践与政治经验的知识论证,“... 中国政治学知识地图的建构依赖一系列前置性思考:何为政治学的“学科”?何为“中国”政治学?何为建制性概念?为何强调建制性概念?比较政治分析的框架怎样?比较政治分析如何建构政治知识地图?政治学是对政治实践与政治经验的知识论证,“现代”政治学是对现代政治经验的知识论证,“中国”政治学是对中国地域经验的政治知识论证,因此,中国政治学有“比较”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的双重结构,政治学史研究应当从“教育史”转向“知识史”及知识的社会政治分析。政治的知识化有三重维度:第一,日常生活的意义与生活知识;第二,作为正当性论述的传播性知识;第三,作为职业分化与理论化表述的学术知识。尽管政治学是一种职业分化与理论化的学术知识,但其根源应当追溯到传播性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知识,并以建制性概念作为“中国分析”的具体内容。政治知识的结构框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政治分析,以“共同体的营造”为框架,可以建构中国政治学的知识地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史 知识地图 知识社会学 建制性概念 共同体的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的建制性概念及其知识地图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向民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57,共14页
经验世界依赖于我们的理解,理解的概念图式就是知识地图。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形成了一系列旨在描述与解释中国经验的建制性概念。将这些概念纳入一张知识地图,既有助于厘定既有概念,也有助于建构新概念、赋予其理论意涵与定位。文章从... 经验世界依赖于我们的理解,理解的概念图式就是知识地图。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形成了一系列旨在描述与解释中国经验的建制性概念。将这些概念纳入一张知识地图,既有助于厘定既有概念,也有助于建构新概念、赋予其理论意涵与定位。文章从五个方面概括了近年来建制性概念形成的知识地图:(1)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的现代转化;(2)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权力结构;(3)经验中国的发掘与描述;(4)世界政治学;(5)中国政治学方法论创新的两个路向,即历史政治学与田野政治学。文章认为,中国政治学内在转向的建制性概念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愿景到经验的第一步,但仍需要在反思与诘难中补充、修订、增删甚至替换,有些领域仍有待发展出建制性概念。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政治学经历了漫长的形式建构之后,开始了知识生产意义上的再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学 建制性概念 知识地图 “何为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的算法化与计算理性的限度--从婚姻经济学到平台资本主义 被引量:7
4
作者 吴冠军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4-67,共14页
长期以来,爱被视作人类主义至高价值,解决人类“好生活问题”的答案,然而它本身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中却是充满了问题。由于爱对于理性彻底不透明,爱的问题,很难被算法化处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可以被视作尝试把爱算法化的第... 长期以来,爱被视作人类主义至高价值,解决人类“好生活问题”的答案,然而它本身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中却是充满了问题。由于爱对于理性彻底不透明,爱的问题,很难被算法化处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可以被视作尝试把爱算法化的第一人:他的“婚姻理论”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强大的婚姻算法。随着当代数字婚恋平台的兴起,基于经济学模型的婚姻算法进而被搜索引擎算法所强化。然而,当爱的场域接受算法治理后,爱的问题本身非但没有得到应对,反而使人类主义的核心价值陷入全面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理性 婚姻算法 搜索引擎算法 平台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