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书言象意之辩”中的感觉逻辑
被引量:
1
1
作者
贡华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阳相感的“象”表达“意”,并以感、体作为基本方法论。《庄子》“书语意之辩”揭示视觉性的“书”与听觉性的“语”“言”之表达缺陷,而归止于“得心应手”,并以“体道”“卮言”示之。王弼“言象意之辩”自觉区分“然”与“所以然”两个层次,同时区分了两个层次的“体”,又将“心神”之“体”提升为通达“所以然”的思想方法。“体”的展开,自觉消弭与对象的距离、与对象交融,以对象充实自身,通过自身呈现对象,这正是味觉性思想方法。超越视觉、听觉,归止于味觉乃“书言象意之辩”展开的感觉逻辑,体现出中国思想史方法论的高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言象意之辩
视觉性语词
听觉性语词
味觉性语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文化生命体——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不能数典忘祖”、“历久弥新”为中心
被引量:
11
2
作者
肖伟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4期5-14,共10页
“不能数典忘祖”、“历久弥新”这两个成语化的表达是研究中华文化生命体必须高度关注的。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就意味着数典忘祖,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就会严重伤害我们的文化生命体,就会丧失中华民族...
“不能数典忘祖”、“历久弥新”这两个成语化的表达是研究中华文化生命体必须高度关注的。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就意味着数典忘祖,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就会严重伤害我们的文化生命体,就会丧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最终就会导致精神独立性的丧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数典忘祖”是贯穿文化生命体、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的一根红线,是“第二个结合”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历久弥新”与“不能数典忘祖”凸显了魂脉与根脉的极端重要性,着力强调了文化的超民族性、超时代性,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极大深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两大观念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命体
不能数典忘祖
历久弥新
第二个结合
超民族性
超时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三重逻辑
3
作者
肖伟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31,共9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世界上无所谓“终极真理”,理论都具有时代性。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的本质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律,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正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世界上无所谓“终极真理”,理论都具有时代性。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的本质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律,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正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得以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以时代课题为中心的问题树,将时代问题分为老问题和新问题两大类,辨证施治、精准发力,保持恒心、锲而不舍,在理论问题与理论作答交相为用、相互激发的辩证发展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创新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书言象意之辩”中的感觉逻辑
被引量:
1
1
作者
贡华南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现代思想文化
研究
所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文摘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阳相感的“象”表达“意”,并以感、体作为基本方法论。《庄子》“书语意之辩”揭示视觉性的“书”与听觉性的“语”“言”之表达缺陷,而归止于“得心应手”,并以“体道”“卮言”示之。王弼“言象意之辩”自觉区分“然”与“所以然”两个层次,同时区分了两个层次的“体”,又将“心神”之“体”提升为通达“所以然”的思想方法。“体”的展开,自觉消弭与对象的距离、与对象交融,以对象充实自身,通过自身呈现对象,这正是味觉性思想方法。超越视觉、听觉,归止于味觉乃“书言象意之辩”展开的感觉逻辑,体现出中国思想史方法论的高度自觉。
关键词
书言象意之辩
视觉性语词
听觉性语词
味觉性语词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文化生命体——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不能数典忘祖”、“历久弥新”为中心
被引量:
11
2
作者
肖伟光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
出处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4期5-14,共10页
基金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项目编号:23ZDA016)
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朱子理气学说新探”。
文摘
“不能数典忘祖”、“历久弥新”这两个成语化的表达是研究中华文化生命体必须高度关注的。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就意味着数典忘祖,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就会严重伤害我们的文化生命体,就会丧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最终就会导致精神独立性的丧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数典忘祖”是贯穿文化生命体、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的一根红线,是“第二个结合”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历久弥新”与“不能数典忘祖”凸显了魂脉与根脉的极端重要性,着力强调了文化的超民族性、超时代性,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极大深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两大观念基石。
关键词
文化生命体
不能数典忘祖
历久弥新
第二个结合
超民族性
超时代性
分类号
B2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三重逻辑
3
作者
肖伟光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31,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及其实践研究”(项目号:20ZDA005)
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朱子理气学说新探”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世界上无所谓“终极真理”,理论都具有时代性。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的本质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律,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正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得以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以时代课题为中心的问题树,将时代问题分为老问题和新问题两大类,辨证施治、精准发力,保持恒心、锲而不舍,在理论问题与理论作答交相为用、相互激发的辩证发展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关键词
理论创新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Keyword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roblem Orientation
Marxist Epistemology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书言象意之辩”中的感觉逻辑
贡华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文化生命体——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不能数典忘祖”、“历久弥新”为中心
肖伟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三重逻辑
肖伟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