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确定性的终结:新发展社会学的范式确立与边界扩展
1
作者 文军 王云龙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256,共12页
发展社会学致力于以秩序和进步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概念前提与核心议题,并持之以恒地探索社会发展之确定性路径。但面对不确定性浪潮的侵袭,不仅社会本体的变迁速率超出了既定理论框架所能捕捉和承载的极限,学科体系的合法性也面临着前所... 发展社会学致力于以秩序和进步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概念前提与核心议题,并持之以恒地探索社会发展之确定性路径。但面对不确定性浪潮的侵袭,不仅社会本体的变迁速率超出了既定理论框架所能捕捉和承载的极限,学科体系的合法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需要积极谋求新发展社会学的范式确立,更好地回应新事物的发展和新趋势的演变。同时,作为后学科的话语前沿,新发展社会学的知识边界也将从“证明的逻辑”扩展为“发现的逻辑”,以更具活力、更具时代性的不确定性思想促成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稳态发展,这既是对传统阐释框架的反思阐释,也是社会进步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社会学 不确定性视角 范式确立 边界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社会学研究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实践 被引量:8
2
作者 文军 王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20,238,共8页
对于作为现代性产物和对实践具有强烈反思性的社会学而言,全球化背景下转型国家的出现正是转型社会学兴起的重要根源。当学者们将目光投诸于各种层面的社会转型研究时,建立在转型国家多元现代性基础之上并经由"社会转型"而成... 对于作为现代性产物和对实践具有强烈反思性的社会学而言,全球化背景下转型国家的出现正是转型社会学兴起的重要根源。当学者们将目光投诸于各种层面的社会转型研究时,建立在转型国家多元现代性基础之上并经由"社会转型"而成的"转型社会",越来越具备一种类型化特征。从聚焦"社会转型"扩展到对"转型社会"的研究,"转型社会"正成为当代转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论题。在转型社会学研究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作为"转型社会"的特殊样本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为转型社会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转型社会 转型社会学 中国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农转非”到“非转农”:大学生逆城市化流动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沈东 张方旭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3,共6页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大学生以"非转农"为表现形式的逆城市化流动。本文通过对L的深度访谈和跟踪调查,发现是"农转非"的"被城市化"引发了大学生"非转农"的"逆城市化"。从"...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大学生以"非转农"为表现形式的逆城市化流动。本文通过对L的深度访谈和跟踪调查,发现是"农转非"的"被城市化"引发了大学生"非转农"的"逆城市化"。从"农转非"到"非转农",国家、社会以及个体以不同的姿态介入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并在不同层面影响着大学生的逆城市化流动。大学生"非转农",不仅反映了逆城市化的本土实践,同时也折射出逆城市化的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城市化 城市化 城乡关系 农转非 非转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发展社会学到转型社会学:发展研究学科范式的新探索 被引量:12
4
作者 文军 王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4,共9页
"发展"和"转型"作为探讨社会变迁的重要概念,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研究都是置身于现代性发展脉络中,通过对现代性的展开与反思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把握。然而20世纪... "发展"和"转型"作为探讨社会变迁的重要概念,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研究都是置身于现代性发展脉络中,通过对现代性的展开与反思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把握。然而20世纪末全球化所引致的这场巨大社会变迁以及转型国家的快速兴起,一方面使得曾经盛行一时的发展社会学研究陷入到自身的学科危机中,另一方面也为从经验事实和学科意义上建构转型社会学研究范式提供了可能。如何在对"发展"与"转型"展开现代性追问的同时,厘清发展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之间的学科关系,实现发展研究中发展社会学向转型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则是基本而急迫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研究 转型社会学 范式重构 发展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不确定性: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37
5
作者 文军 刘雨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0-400,共11页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直接风险逐渐向潜在的不确定性转变。研究发现,发展环境、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增长,共同推动着不确定性成为新发展阶段...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直接风险逐渐向潜在的不确定性转变。研究发现,发展环境、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增长,共同推动着不确定性成为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特征。这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产生冲击,使其遭遇价值、行动、方法和结果等层面的多重困境。对此,需要在树立不确定性思维的基础上,从主体赋能、机制创新、制度创设等维度入手,推动“韧性治理”方式的建构,以此走出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提升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不确定性 治理困境 韧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9
6
作者 文军 陈倩雯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40,共9页
理论研究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自社会工作诞生以来,理论发展一直较为滞后。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段,也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有利条件。通过对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 理论研究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自社会工作诞生以来,理论发展一直较为滞后。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段,也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有利条件。通过对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总体上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长趋势,但相较于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而言,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积极提升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水平,对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研究 回顾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社会工作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挑战 被引量:2
7
作者 文军 陈雪婧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1,158,159,共14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应运而生,有必要厘清人工智能社会工作的理论意涵。当前的研究主要将人工智能视为社会工作的工作场域、工作方式、服务对象、研究载体,具有一定片面性。实际上,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人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应运而生,有必要厘清人工智能社会工作的理论意涵。当前的研究主要将人工智能视为社会工作的工作场域、工作方式、服务对象、研究载体,具有一定片面性。实际上,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人工智能社会工作都具有混合特征:一是工作场域的网络化与现实性互动相结合,二是工作方式的智能化与传统性方法并举,三是服务内容的复杂化与人文性底色交织,四是工作范式的革新化与经典性模式互补。人工智能给社会工作注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现实挑战,包括数字鸿沟下服务受众局限、技术发展中社会工作者适应力不足、技术理性下社会工作伦理风险、技术革新中社会工作研究的滞后等。新时代的社会工作要化风险为机遇,积极拓展社会工作的知识范畴,运用人工智能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工作 理论意涵 现实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智能化对社会学的挑战:认识论重构与反思
8
作者 赵晔琴 谭畅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9,159,160,共14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难以全面捕捉并阐释由数字智能化引发的社会变革,进而陷入认识论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将“物”(尤其是智能技术产物)纳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视野,探索其在社会互动、关系构建中...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难以全面捕捉并阐释由数字智能化引发的社会变革,进而陷入认识论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将“物”(尤其是智能技术产物)纳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视野,探索其在社会互动、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其次,深入剖析数字技术对群体心理的深刻影响,揭示其对社会认知、情感及行为模式的重塑。再者,要强化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社会学与自然科学、工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最后,明确界定相关术语的适用范围,建立更加精准、包容的社会学新兴领域的话语体系。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技术普及的当下,社会学应该通过理论创新、方法拓展和议题重构,深入研究数智化带来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智能化 社会学 认识论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中国的底层群体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罗峰 文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无论以何种眼光来看,当前的中国都处于一个快速的社会转型时期。转型给中国社会结构所带来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底层群体。一方面,底层群体作为转型期各种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正面临着形成底层阶层乃至底... 无论以何种眼光来看,当前的中国都处于一个快速的社会转型时期。转型给中国社会结构所带来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底层群体。一方面,底层群体作为转型期各种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正面临着形成底层阶层乃至底层社会的危险;另一方面,底层群体正在逐步走上社会舞台,成为影响今后社会持续转型进程的重要作为因素之一,这使得底层群体脱离阶层固化成为可能,并且为现阶段社会转型的相关问题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底层群体 阶层固化 政治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强 徐刚 张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0-171,I0002,共13页
随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我国城市高龄老人独居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孤独感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使用"中国大城市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分析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40%的独居老... 随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我国城市高龄老人独居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孤独感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使用"中国大城市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分析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40%的独居老人从来不感到孤独,约45%有时感到孤独,约15%经常感到孤独;女性、经济状况差和健康状况差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风险高;居住在北方城市的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发生风险比居住在南方城市的独居老人高;独居老人与子女的居住距离越远,与家人的联系频率越低、关系越差,产生孤独感的风险也越高;由于各种原因失去提供帮助的人会使独居老人产生较高的孤独感。未来进一步加速的少子老龄化对城市高龄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和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构建有益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使邻居和社区干部以及志愿者对老人的支持能够真正有益于老人,满足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需求,减轻其孤独感,已成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老人 孤独感 城市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解围”:不确定性视角下数字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及其变革 被引量:9
11
作者 文军 刘雨婷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3,共12页
方法论创新是数字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点工作,其理论旨趣在于解围社会学长期以来的技术困境。然而,数字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不确定性是多方面的,包括研究对象、方法取向、研究工具和研究关系的不确定性。从方法论意识的转变出发,可以探讨... 方法论创新是数字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点工作,其理论旨趣在于解围社会学长期以来的技术困境。然而,数字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不确定性是多方面的,包括研究对象、方法取向、研究工具和研究关系的不确定性。从方法论意识的转变出发,可以探讨一种接纳不确定性的方法论变革路径:主张混合性原则,强调数字社会学方法论的价值多重性和突出混合式方法的运用;发展“测试方法”,对不同社会研究方法的未知能力进行测试;建立公共性的研究关系,促进社会学知识公开和公共交流,拓展社会学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这不仅是数字时代应用于数字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同时也蕴含了中国数字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学 方法论 不确定性 技术困境 数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反思中前行: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的新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文军 王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2,239,共9页
20世纪末的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理论实践都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危机,曾盛极一时的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也因此由盛转衰。进入21世纪以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重视经济发展转向重视社会发... 20世纪末的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理论实践都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危机,曾盛极一时的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也因此由盛转衰。进入21世纪以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重视经济发展转向重视社会发展、从一味地相互批判转向不断地自我反省、从宏大理论叙事转向微观经验研究、从非历史分析回归历史分析视角、从市场导向重回国家导向、从单一学科视角向跨学科视角转变等一系列新变化。可以说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研究在整个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又开始复归。而如何在理论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互构中前行,在发展社会学理论的自我反思中重视和重构"发展"研究,依然是当前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研究亟需面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社会学理论 发展实践 发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及其社会后果——基于中国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70
13
作者 文军 顾楚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2,共10页
过去30年来,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迅猛,但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状况及其负面效应,始终是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本文主要基于国家教育统计数据,比较了2003年和2013年中国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发... 过去30年来,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迅猛,但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状况及其负面效应,始终是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本文主要基于国家教育统计数据,比较了2003年和2013年中国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发展及其差异状况,重点分析了这种差异状况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城乡利益的失衡格局,其负面效应的破解亟待整个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公平 城乡差异 教育资源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不确定性”: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反变 被引量:46
14
作者 文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3-113,共11页
“风险”不仅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衍生概念,更是社会转型期的关键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风险研究意图通过业已形成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策略,变“未知”为“已知”,进而实现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掌控。然而社会总体性危机的接... “风险”不仅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衍生概念,更是社会转型期的关键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风险研究意图通过业已形成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策略,变“未知”为“已知”,进而实现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掌控。然而社会总体性危机的接连涌现,不但使得既有的理念构思失去了论证主轴,同时也造成理论与现实之间缺少相互诠释、彼此映射的逻辑基础。因此需要重新回到“不确定性”研究中来,对既有风险范式中蕴含的“确定性”思辨逻辑展开回顾与反思,并在学理层面对“风险与不确定性”命题予以再语境化的体证与研判,进而实现从“风险”到“不确定性”的视域转换与范式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风险 研究范式 不确定性 范式反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五普”到“七普”: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的时空耦合和区域均衡发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吴瑞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4-183,240,241,共12页
基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简称“七普”)各省人口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变化总体呈如下特征:一是按四区域分:2010年前后两个10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比都趋于提高,中部和东北地区的... 基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简称“七普”)各省人口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变化总体呈如下特征:一是按四区域分:2010年前后两个10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比都趋于提高,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口占比趋于下降,西部地区的人口占比从下降转变为略有上升;二是按胡焕庸线为界的两大半壁分,西北半壁的人口占比从略有上升转变为略有下降;三是按南北方分:北方地区的人口占比从略有上升转变为下降。结合普查年份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人均GDP的省际差异总体来看趋于缩小;按四区域分,东部沿海地区的高差与中西部地区的低差趋于缩小,东北地区转变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胡焕庸线为界的两大半壁分,人均GDP的差距由缩小转变为扩大;按南北方分,2010—2020年人均GDP的差距明显扩大。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其一,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格局呈现新变化,“北人南移”的现象及其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其二,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均衡不断取得新进展,也不断面临新挑战;其三,我国人口分布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既有正向耦合、也有反向耦合;要顺应人口迁移流动客观趋势,进一步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普查 人口分布 时空耦合 区域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正义:城市空间分配与再生产的要义——“小区拆墙政策”的空间社会学 被引量:15
16
作者 文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18,共3页
20世纪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是时间和空间观念缺失的历史,而目前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空间治理危机,越来越呼唤着"空间理论"的回归。如最近出台的有关"城市小区拆墙政策",就考验着我们的理论与实践智慧。因为,城市并非... 20世纪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是时间和空间观念缺失的历史,而目前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空间治理危机,越来越呼唤着"空间理论"的回归。如最近出台的有关"城市小区拆墙政策",就考验着我们的理论与实践智慧。因为,城市并非简单的空间,城市空间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剥夺、挤压与区隔现象,反映的是各种利益角逐,拷问的是城市的空间正义。因此,对于"拆墙政策",无论初衷如何,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调节空间矛盾与冲突,让不同阶层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使空间正义得到真正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空间分配与再生产 小区拆墙政策 空间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实践场域中社会工作知识样态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安秋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5-142,180,共9页
建构我国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已成当前学界共识,而如何建构继而成为学界一直讨论的热点。本研究基于后现代知识观背景下实践性知识视角,在本土化研究脉络中强调基于实践的本土社会工作知识生成。通过聚焦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可以总结呈... 建构我国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已成当前学界共识,而如何建构继而成为学界一直讨论的热点。本研究基于后现代知识观背景下实践性知识视角,在本土化研究脉络中强调基于实践的本土社会工作知识生成。通过聚焦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可以总结呈现出当前在我国实践场域中存在的四种知识样态:叙事知识、隐喻知识、身体知识、概念知识。这些不同样态的知识是社会工作者实践智慧和实践性知识的反映,是我国自主社会工作知识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践场域内社会工作知识样态的归纳与研究为我国自主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建构奠定了实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场域 社会工作 知识样态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演进比较——以上海、湖南、重庆三地政策文本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文军 黄枫岚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74,共12页
“农民工”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群体,甚至演化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公共政策变迁的独特经验。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位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上海、湖南、重庆三省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文献的量... “农民工”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群体,甚至演化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公共政策变迁的独特经验。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位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上海、湖南、重庆三省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文献的量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总体演进大体经历了强制规范期(1978—2005年)、指导管理期(2006-2014年)、服务发展期(2015-2018年)三个发展阶段。上海、湖南、重庆三省市的政策工具、政策要素以及府际关系虽然在不同时间维度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总体上其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经历了“提质”和“扩面”的过程。深刻了解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特征,有助于我们不断增强社会政策的包容性,促进中国包容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保障 政策变迁 包容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年以来中国城乡公民权利的发展:基于经济结构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文军 桂家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10,共9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其经济结构整体性的变化主要有四次。经济结构变化偏向城市,市民的公民权利就得到更多的供给;农村经济地位上升,农民的公民权利地位就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因而,经济结构演变是城乡公民权利发展特别是其地位关系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其经济结构整体性的变化主要有四次。经济结构变化偏向城市,市民的公民权利就得到更多的供给;农村经济地位上升,农民的公民权利地位就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因而,经济结构演变是城乡公民权利发展特别是其地位关系结构变化的基础和重要因素。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基础条件下,中国公民权利发展模式是一种渐进的。这种模式与经济结构演变基本适应,并在总体上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权利 经济结构 城乡 发展模式 政治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专业确信到模糊生成:面向不确定性的社会工作知识生产及其反思 被引量:7
20
作者 文军 方淑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4,180,共12页
“不确定性”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结构性力量和具象化体验,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促使社会工作知识生产范式实现了从专业确信到模糊生成的阶段转变。这一不确定性转变体现在知识基础、研究范式、生产主体、生产场域、知识... “不确定性”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结构性力量和具象化体验,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促使社会工作知识生产范式实现了从专业确信到模糊生成的阶段转变。这一不确定性转变体现在知识基础、研究范式、生产主体、生产场域、知识结构和知识特性等若干方面。对此,需要以承认不确定性为认知基点,构建以整体表征为知识视角、以复杂叙事为研究范式、以主体赋能为价值指向、以情境实践为行动配置、以多维整合为网络型构、以视域反思为理论内涵的不确定性社会工作知识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工作知识范式的深层次革新与多样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不确定性 知识生产 专业确信 模糊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