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研究:文献分析与主要研究领域特点
1
作者 王世金 强文丽 +2 位作者 陆志波 李春兰 秦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共12页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是研究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口、生计、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关联。该学科主要关注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类如何适应冰...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是研究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口、生计、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关联。该学科主要关注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类如何适应冰冻圈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1)对1970—2024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原住民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关键词关联度也最高,可持续发展、文化、气候变化适应、社区、健康紧随其后,这些关键词具有显著地位,是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关键词聚类形成“气候变化适应、政治、可持续发展、原住民、航道、健康、食物安全、资源、文化和旅游”10个最具代表性的集群。(3)1990—2020年间,北极地区人口数量呈小幅减少趋势,青藏高原地区呈增长态势,受冰冻圈环境限制,人口跨区域迁徙较弱。(4)冰冻圈文化以海猎、狩猎、游牧传统文化为主,宗教以原始多神教为主,民族及其语言多元,受现代生活方式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5)环北极冰冻圈地区以传统驯鹿和渔业活动为主,矿产-油气资源开发主要由企业运营,海冰减少促进了环北极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青藏高原冰冻圈区经济结构以畜牧业为主。(6)冰冻圈旅游机遇与风险并存。气候变暖使冰冻圈旅游舒适度增加,环北极旅游可达性也在增强,但是中低纬地区冰雪资源受变暖影响显著,已危及滑雪旅游可持续性。(7)极地冰盖和海冰消融加速,增强了极地资源的可获取性。因涉及多国利益,各国都意图拓展领土或势力范围,获取更多资源,致使大国间博弈不断加强。中低纬冰冻圈地缘政治问题主要聚焦于“水冲突”。鉴于气候变化对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影响显著,未来应多关注冰冻圈区原住民生计与福利水平提升、冰冻圈区原住民民族自治、极地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3个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人文地理 环境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与空间机理——基于商品贸易规模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文龙 史文天 杜德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75-1883,共9页
运用1996—2016年全球各国商品贸易规模的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混合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空间正相关,呈现... 运用1996—2016年全球各国商品贸易规模的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混合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空间正相关,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模式,表现为板块化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2)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受到生产要素流动与国际分工的传导与驱动,国家规模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基础因素,生产要素禀赋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内生动力,创新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引擎,政治脆弱性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壁垒,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在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影响下趋于弱化;(3)中国需在空间上遵循"邻近国家-欧亚区域-全球范围"的三环递进原则,有层次地布局地缘经济资源,在内容上发挥规模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有差异地制定地缘经济政策,在策略上激发地缘经济对地缘政治的渗透效应,最大化地缘经济杠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经济合作 空间模式 空间机理 要素流动 空间误差混合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于英杰 杜德斌 段德忠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8-530,共13页
科技型企业是塑造城市创新空间的第一动力,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力量。本文利用POI地理大数据定量分析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科技型企业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梯度递减趋势,符合胡焕庸线... 科技型企业是塑造城市创新空间的第一动力,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力量。本文利用POI地理大数据定量分析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科技型企业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梯度递减趋势,符合胡焕庸线分布规律,空间上形成“三核心–两环带–多核点”的集聚模式;②大型企业集中于长江以北,以长三角和京津冀为核心,中型企业在珠三角及长三角南部占优势,中西部地区则以小微型企业为主;③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科技型企业的三大主导行业,制造业呈现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高密度核心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形成东部高值聚集、中部哑铃状扩散、西部单核块状分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沿东部沿海、黄河流域地区及长江经济带分布;④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经济实力等因素对企业影响显著,其中大型企业更依赖人力资本,中小微企业更依赖于政府政策支持、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各行业均受政策影响最大,制造业还受市场结构和产业布局影响,服务业则高度依赖人才、经济水平和产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 核密度分析 区位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研究的全球化特征及对“南海命运共同体”的启示——以科研论文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苏盼盼 杜德斌 刘承良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42,50,共6页
以2000—2019年全球科研工作者发表的南海主题研究论文为基础,借助Citespace进行知识群组识别和研究主题辨识,发掘南海研究的前沿问题,并探索其对"南海命运共同体"的启示。结果表明:相关科研论文数量逐年上升,以海洋地理学、... 以2000—2019年全球科研工作者发表的南海主题研究论文为基础,借助Citespace进行知识群组识别和研究主题辨识,发掘南海研究的前沿问题,并探索其对"南海命运共同体"的启示。结果表明:相关科研论文数量逐年上升,以海洋地理学、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占比最多,并表现出多学科化、交叉化和综合化的特征;南海周边国家对研究的贡献最大,以中国学者为最多,但还未形成合作网络。文献多围绕地形构造、气候、水文、生物、矿产资源展开,季风、海洋生物、潮汐是持续的研究热点;2010年开始,南海研究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并由自然属性、宏观资源研究向探讨具体地区、单项资源转变。建议以研究前沿为纽带,开展国际论坛;以基础研究为基石,建设环南海知识网络;以应用研究为方向,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以科研为桥梁,初步探索"南海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文献计量 科研论文 南海命运共同体 南海周边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缘位势视角下中美俄与伊朗的地缘关系解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希雅 杜德斌 +1 位作者 陈俊华 夏启繁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3-1165,共13页
在厘清空间视角下权力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地缘位势模型,刻画“9·11”事件后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演化特征,结合国别研究尝试解读中美俄与伊朗的地缘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在伊朗的地缘位势在负向高位区间频繁波动,俄... 在厘清空间视角下权力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地缘位势模型,刻画“9·11”事件后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演化特征,结合国别研究尝试解读中美俄与伊朗的地缘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在伊朗的地缘位势在负向高位区间频繁波动,俄罗斯的位势在正向中位区间小幅波动,美国和俄罗斯的波动呈现“强-强”机制,中国的位势变化则与其较为剥离,呈“S”型曲线大幅增长。2)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是地理位置、地缘外交、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理位置是基底要素,地缘外交是决定要素,地缘经济是驱动要素,地缘文化是协作要素。3)中伊的地缘战略空间互补性重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双边经贸依赖的加深提升着地缘关系的强度和密度;美伊的地缘关系偶有缓和但总体较差,呈现出的波动性是国内政治生态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的双重应答;俄伊地缘关系紧密缘于传统地理空间邻近和地缘战略考量,两国间存在着由经济利益、政治选择、安全保障等各种因素构成的稳定却复杂的地缘关系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位势 地缘关系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伊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能源全球投资建设布局的结构演进及多重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夏启繁 杜德斌 +2 位作者 段德忠 张强 丁浚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5-1935,共11页
海外能源投资建设是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坚实屏障,厘清中国海外能源布局的时空动态及其溢出效应,对调整投资方向和落实布局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建设追踪信息集,借助固定面板回归模型、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和GI... 海外能源投资建设是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坚实屏障,厘清中国海外能源布局的时空动态及其溢出效应,对调整投资方向和落实布局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建设追踪信息集,借助固定面板回归模型、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和GIS空间分析等手段,揭示中国能源全球布局的结构演进特征,探讨中国能源全球布局的多重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能源全球布局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时序特征和明显的波动性,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增长极,布局失败率逐步下降。(2)中国能源全球布局始终由国企主导,但民企地位明显提升;企业区域分工趋弱,海外均衡化选址趋势明显。(3)发达国家(地区)在中国能源全球布局中的地位显著下滑,“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占比明显提升。可再生能源积极外拓市场,且面临较低的地缘政治风险;传统能源相对稳定,但地缘政治风险明显升高。(4)中国能源全球布局具有隐含碳转出效应,传统能源全球布局具有油气进口效应,可再生能源全球布局具有能源转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投资 多重效应 能源转型 隐含碳排放 地缘政治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