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0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与中学衔接培养创新型青少年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动植物科学实践工作站纪实 被引量:5
1
作者 竺笑 唐思贤 +1 位作者 张伟 牛延宁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2,共2页
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动植物科学实践工作站为例,介绍了将大学现有的学科资源与中等教育进行衔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经验。
关键词 华东师范大学 动植物科学实践工作站 青少年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及分析——以华东师范大学和彰化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戴劲 任亚楠 李维汉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17,共4页
信息时代,教师能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华东师范大学和彰化师范大学的生物师范生进行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调查,并基于调查和分析对生物师范生课程和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 TPACK 生物师范生 现状调查 华东师大 彰化师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学课程改革生物学教学策略研讨会”邀请函
3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77,共1页
关键词 中学课程 生物学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 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华东师大版)教材生命科学部分简介
4
作者 黄祥辉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5-7,共3页
关键词 《科学》 教材 生命科学部分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上生命科学信息资源介绍 被引量:2
5
作者 胡长龙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网络 生命科学 信息资源 网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郑晓蕙 乔新虹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上海市 中学 生命科学 课程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科学与技术的近代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培昌 《生物学教学》 1995年第3期1-4,共4页
有识之士认为:“廿一世纪的自然科学中,生命科学将发挥关键性与带动性作用”。作者深信不疑。这不仅因为当代生命科学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已为其飞跃奠定坚实基础,更因为包括政治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在内的人们,随着... 有识之士认为:“廿一世纪的自然科学中,生命科学将发挥关键性与带动性作用”。作者深信不疑。这不仅因为当代生命科学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已为其飞跃奠定坚实基础,更因为包括政治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在内的人们,随着科学的进步而认识到:不论何种学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生存。要求结束人类自身残杀的战争;要求净化人类生存的环境;更要求加速发展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可以预言,生命科学的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的传统习惯,并因此带来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当今我国和世界各国竞向开发生物技术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科学 智能电脑 生物工程 分子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
8
作者 马炜梁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生命科学 教材 取名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材中的生命教育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青 陆建身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命科学 上海市 教材 高中 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责任感 未成年人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中的生命科学学习计划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林 张文华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40-42,共3页
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将生命科学学习计划分四个关键阶段进行实施。具体如下:
关键词 英国 国家科学教育课程 生命科学 学习计划 绿色植物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介绍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燕 王磊 俞佩芳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16,共2页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总结出名师工作室活动的特点,这对于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 生命科学 骨干教师 专业发展 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科技与生命科学
12
作者 黎陈静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纳米科技 生命科学 细胞器 核酸 蛋白质 纳米级结构 生物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生命科学教育
13
作者 余林 张文华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31-33,共3页
介绍了美国相关教育领域对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或学生 ,其中包括幼儿园~四年级、五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十二年级学生对生命科学学习的不同内容和要求 ,并对教师提出了应用讨论、实验探索、实践、信息探索与总结等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积... 介绍了美国相关教育领域对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或学生 ,其中包括幼儿园~四年级、五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十二年级学生对生命科学学习的不同内容和要求 ,并对教师提出了应用讨论、实验探索、实践、信息探索与总结等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和延伸性科学探究的要求 ,有利于中学生生物学教师了解国外教育动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科学教育 生命科学 教育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例谈生命科学发展历史中的认识错误事件
14
作者 方晨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1-73,共3页
本文举例概述了科学发展历程中,人们对于一些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生物行为习性、生物体形态结构认知的试错过程,帮助读者理解科学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并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关键词 科学认识 质疑 生命科学 生命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科学测试愿景:PISA 2025科学框架与高中生物学教学
15
作者 汪玉祥 张子恒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共3页
参照高中课标和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并结合国际科学测试的愿景,探讨PISA 2025科学框架中的科学知识、科学身份认同和科学能力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联系及其应用。
关键词 PISA 科学框架 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力图谱在微生物学及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及实践反思
16
作者 张美玲 谭红岩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4,共5页
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反思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侧重于考试成绩、学习过程等量化指标,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估及反思提升,“以评促学”的效果难以达成。课程通过使用... 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反思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侧重于考试成绩、学习过程等量化指标,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估及反思提升,“以评促学”的效果难以达成。课程通过使用能力图谱,将教学目标中对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要求具象化,引导学生通过能力图谱反思学习效果、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完善能力图谱的主要内容,参与评价指标的制定。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有效实现“以评促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图谱 教学评价 教育数字化 以评促学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域内跨学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晓煜 禹娜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4,共5页
为了探知分学科教学背景下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域内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明确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中收录的来自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域以跨学科研究为主题的相关文献,... 为了探知分学科教学背景下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域内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明确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中收录的来自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域以跨学科研究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域内的跨学科研究正处于探索发展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和进展,但仍然存在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评价标准及方式、教师教育研究不足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教学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中学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与有机污染物对甲壳类动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18
作者 符开霞 张莹莹 +2 位作者 杨驰 李二超 谢嘉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11,共15页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MNPs)是备受关注的新兴污染物,其对生物体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已有大量研究。其中,MNP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尤其是对全球重要的经济类物种——甲壳类动物存在诸多不利影响,例如存活率降低、生长发...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MNPs)是备受关注的新兴污染物,其对生物体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已有大量研究。其中,MNP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尤其是对全球重要的经济类物种——甲壳类动物存在诸多不利影响,例如存活率降低、生长发育受阻、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等,从而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和细胞毒性反应。MNPs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往往能作为载体与环境中包括有机污染物(organic pollutants)等在内的毒性物质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复合毒性。本文综述了甲壳类动物体内MNPs和有机污染物的积累情况,系统地阐述了MNPs单独暴露,以及与有机污染物复合暴露对甲壳类动物产生的一系列毒性作用,包括发育毒性、氧化应激、免疫反应、组织损伤和肠道菌群等;此外,还归纳了MNPs与有机污染物复合暴露对甲壳类动物的毒性作用机制。目前,MNPs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效应难以预测和评估,大多数研究表明两者复合会产生协同或拮抗毒性效应,从而影响甲壳类动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但它们的复合毒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未来应继续探索MNPs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及相互作用机制。同时,本综述也为MNPs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毒性研究提出展望,为评价MNPs与有机污染物对甲壳类动物的生态风险及其对人类构成的健康风险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有机污染物 甲壳类 复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发酵-美拉德反应制备鲜味调味料的工艺研究
19
作者 徐明瑞 董沁心 +2 位作者 蒲婕 高红亮 杨雪霞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8-174,共7页
以谷氨酸发酵液为底物,通过美拉德反应制备鲜味调味料。通过谷氨酸棒杆菌发酵得到谷氨酸含量为24.33 g/L的发酵液。以发酵液为底物进行美拉德反应,以褐变度、色泽、pH值、电子舌分析和感官评价为指标,考察了美拉德反应温度(70~130℃)和... 以谷氨酸发酵液为底物,通过美拉德反应制备鲜味调味料。通过谷氨酸棒杆菌发酵得到谷氨酸含量为24.33 g/L的发酵液。以发酵液为底物进行美拉德反应,以褐变度、色泽、pH值、电子舌分析和感官评价为指标,考察了美拉德反应温度(70~130℃)和反应时间(30~150 min)对反应进程和产物呈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的褐变程度增加,总色差增加,pH值降低。美拉德反应的适宜温度和时间为115℃、120 min。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增加了产物的鲜味。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增加了产品的鲜味、香味、醇厚感和可接受性。发酵液和美拉德反应产物中以鲜味氨基酸为主,吡嗪类化合物是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赋予产品香味。该工艺制备的产物鲜味突出、风味提升。该研究为新型鲜味调味料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发酵 美拉德反应 电子舌 鲜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连续体的生物连通性研究——以长江口上海水域鱼类为例
20
作者 李长稳 肖雅 姜晓东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陆海连续体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开阔海洋的过渡带,其连通性对生物迁移产生重大影响,但对陆海连续体连通性的描述和量化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利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过使用针对脊椎动物的通用引物对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 陆海连续体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开阔海洋的过渡带,其连通性对生物迁移产生重大影响,但对陆海连续体连通性的描述和量化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利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过使用针对脊椎动物的通用引物对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部分V5高变区进行扩增,获得鱼类多样性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种快捷方法来评估陆海连续体的连通性。该方法通过计算相邻站点间的Beta多样性指数来综合估算生物连通性综合指数(comprehensive index of biological connectivity,CIBC),该值范围0~1,值越大,连通性越好。2023年10月利用eDNA技术成功从长江口上海水域检测出鱼类21目,35科,86属,117种,其中支流的鱼类数量多于干流。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支流的鱼类群落丰富度高于干流,但多样性略低于干流。鲤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支流连通性普遍较好。鲴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上下游连通性较好。鱊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上游连通性较好。虾虎鱼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中上游连通性较好。整个鱼类群落的CIBC值显示,干流连通性较好,仅下游接近长江口处连通性较差,支流的连通性变化较大,干流的整体连通性优于支流。本研究方法可为研究陆海连续体连通性提供新的思路,并有助于长江口生态廊道的生态修复与综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连续体 连通性 生态廊道 环境DNA 鱼类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