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热分析方法研究WO_(3)和Me_(2)CO_(3)固相反应的化学行为 被引量:3
1
作者 孙世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本文应用MOM型-Derivatograph热分析仪研究了WO_(3)与Me_(2)CO_(3)(Me=Li,Na,K,Rb,Cs)系列的固相反应.由TG和DTA二曲线指示了反应变化的全过程.对热分析的TG曲线,以Coats-Redfern计算方法处理,求取反应活化能(E),反应级数(n),频率因子(A... 本文应用MOM型-Derivatograph热分析仪研究了WO_(3)与Me_(2)CO_(3)(Me=Li,Na,K,Rb,Cs)系列的固相反应.由TG和DTA二曲线指示了反应变化的全过程.对热分析的TG曲线,以Coats-Redfern计算方法处理,求取反应活化能(E),反应级数(n),频率因子(A)和速度常数(K)等动力学参数.此外,用Kissinger方法算得Na2CO_(3)与WO_(3)系统的E值(372.0千焦/摩尔)与Coats-Redfern方法计算的E值(347.8千焦/摩尔)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反应 热分析方法 速度常数 反应级数 千焦 频率因子 热分析仪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胺制碱工艺的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许振良 黄颂安 +1 位作者 张仁伟 施亚钧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21-26,共6页
通过实验室大量试验,系统研究了有机胺溶剂萃取法生产纯碱的适宜工艺条件:有机相溶剂的叔胺体积分率0.35~0.50,转速600r/min,相比2:1,氯化钠浓度300g/L,温度15~25℃。盐酸胺盐再生采用了化学法。证实了有机胺制碱法的可行性,提出了有... 通过实验室大量试验,系统研究了有机胺溶剂萃取法生产纯碱的适宜工艺条件:有机相溶剂的叔胺体积分率0.35~0.50,转速600r/min,相比2:1,氯化钠浓度300g/L,温度15~25℃。盐酸胺盐再生采用了化学法。证实了有机胺制碱法的可行性,提出了有机胺制碱的工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溶剂萃取法 纯碱 叔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Ⅴ.泡沫分离塔内气-液两相的流体力学 被引量:5
3
作者 於兵 施亚钧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13-21,共9页
在已建立的光电毛细探头技术测定气泡尺寸分布的压力校正方法基础上,应用光电毛细探头微机在线测量方法,研究了各种操作参数,如气体流速、进料量、进料浓度、溶液中NaCl浓度、气体分布器以及布气状态等,对泡沫分离塔内气泡和泡沫气泡尺... 在已建立的光电毛细探头技术测定气泡尺寸分布的压力校正方法基础上,应用光电毛细探头微机在线测量方法,研究了各种操作参数,如气体流速、进料量、进料浓度、溶液中NaCl浓度、气体分布器以及布气状态等,对泡沫分离塔内气泡和泡沫气泡尺寸与分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由实验结果得到了关于泡沫排液的定量模型,以及鼓泡区内气含率、空塔气速、溶液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这些定量结果将进一步用于泡沫分离塔的设计计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分离 泡沫分离塔 气相 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苍籽核仁油制取癸酸和烷醇酰胺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黄颂安 汪瑾 +1 位作者 倪信娣 施其瑛 《化学世界》 CAS CSCD 1993年第2期84-87,共4页
本文研究了山苍籽核仁油制取癸酸和烷醇酰胺的工艺流程和操作参数。将水解所得混合脂肪酸分馏为C_(10)和C_(12~18)两个馏份,前者精制为癸酸,后者合成烷醇酰胺。与混合脂肪酸不经精馏而用脱色处理后合成烷醇酰胺相比较,前者产品除性能... 本文研究了山苍籽核仁油制取癸酸和烷醇酰胺的工艺流程和操作参数。将水解所得混合脂肪酸分馏为C_(10)和C_(12~18)两个馏份,前者精制为癸酸,后者合成烷醇酰胺。与混合脂肪酸不经精馏而用脱色处理后合成烷醇酰胺相比较,前者产品除性能合格外,外观呈戊琥珀色透明液体。后者产品色泽较深,呈红褐色,透明度也较小,影响其商品化。本工艺经初步成本估算,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因此有工业化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酸 烷醇酰胺 山苍籽核仁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Ⅳ.泡沫分离-活性炭吸附处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废水 被引量:1
5
作者 於兵 施亚钧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7-13,共7页
提出了处理高浓度(几百~几千ppm)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溶液的泡沫分离-活性炭吸附流程。采用间歇吸附器,实验确定了溶液中LAS在三种工业活性炭上吸附的平衡关系,它们均可由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表示;并通过对各种影响吸附平衡的因素... 提出了处理高浓度(几百~几千ppm)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溶液的泡沫分离-活性炭吸附流程。采用间歇吸附器,实验确定了溶液中LAS在三种工业活性炭上吸附的平衡关系,它们均可由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表示;并通过对各种影响吸附平衡的因素,如溶液浓度、pH、温度、协同效应等研究,筛选出了适宜的活性炭作为固定床吸附剂,从而进一步确定了LAS溶液于不同操作条件下(如床高、水流方式、进料液浓度)在固定床上的透过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分离 活性炭 吸附 废水 L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流板式外压管超滤器的传质研究
6
作者 黄颂安 李伟 +1 位作者 汪瑾 施亚钧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1-5,共5页
在外压管超滤器的管束上,设置了弓形和环形折流挡板,有效地提高了流体湍动程度。用α-淀粉酶为料液,测定了不同挡板型式时的蛋白凝胶层浓度和传质系数,并建立了传质准数方程。
关键词 挡板 超滤 外压管超滤器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取-萃取联合法从废钒催化剂中回收钒的研究
7
作者 蔡水洪 唐嵩千 苏元复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7年第5期543-548,共6页
浸取-萃取联合法(Leachex)是一种将浸取和萃取合成一步,以处理矿物等的新方法。作者研究了各种因素对钒萃取的影响,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60℃;分解介质盐酸的初始浓度8M;萃取剂组成80%TBP-20%磺化煤油;相比(固相:水相:有机相)=3(kg):50... 浸取-萃取联合法(Leachex)是一种将浸取和萃取合成一步,以处理矿物等的新方法。作者研究了各种因素对钒萃取的影响,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60℃;分解介质盐酸的初始浓度8M;萃取剂组成80%TBP-20%磺化煤油;相比(固相:水相:有机相)=3(kg):50(1):50(1);转速240 r/min。采用不同酸度的反萃液分离负载有机相中的钒、铁和砷。Leachex法从废钒催化剂中回收钒的过程具有流程短,设备简单,反应速度快,有机相用量少,钒的回收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盐酸 磷酸三丁酯 浸取-萃取联合法 废钒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光乳剂的流变特性和沿坡流面流动的研究
8
作者 褚家瑛 唐寅南 江体乾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281-286,共6页
采用Rheotest-2型同轴圆筒旋转粘度计,测试了九种感光乳剂的剪切速率γ与剪切应力τ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显示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性质,符合幂律模型,即τ=K(γ)~n。n=0.67~0.92,K=0.042~0.066Pa·s^n。根据基本方程,求得乳剂在坡面... 采用Rheotest-2型同轴圆筒旋转粘度计,测试了九种感光乳剂的剪切速率γ与剪切应力τ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显示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性质,符合幂律模型,即τ=K(γ)~n。n=0.67~0.92,K=0.042~0.066Pa·s^n。根据基本方程,求得乳剂在坡面上呈薄膜流动的流量和膜厚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光乳剂 流变性质 挤压涂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浸取麦麸中植酸盐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毕自强 褚家瑛 江体乾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415-420,共6页
文题确定的最优工艺条件为:pH=5.25,T=60℃,适当搅拌,避免碱土金属离子的存在。该条件下1h浸取量达7.0%。研究表明,间歇浸取为表观二级反应。动力学分析、导出并验证了过程的非稳态移动界面反应-扩散模型,确定反应处于盐酸产物层扩散控... 文题确定的最优工艺条件为:pH=5.25,T=60℃,适当搅拌,避免碱土金属离子的存在。该条件下1h浸取量达7.0%。研究表明,间歇浸取为表观二级反应。动力学分析、导出并验证了过程的非稳态移动界面反应-扩散模型,确定反应处于盐酸产物层扩散控制,历时约3min。建立了浸取过程近似解析解,求出了盐酸和植酸盐的产物层有效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出 分离 麦麸 植酸盐 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叔胺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亮 苏元复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6-36,共11页
从动力学、热力学的角度对高碳叔胺的有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该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为物理吸收。实验证明,在较低压力下,CO_2在多碳叔胺有机溶液中的溶解规律符合亨利定律,由Hildbrand 式可求得CO_2在多碳叔胺有机溶液... 从动力学、热力学的角度对高碳叔胺的有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该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为物理吸收。实验证明,在较低压力下,CO_2在多碳叔胺有机溶液中的溶解规律符合亨利定律,由Hildbrand 式可求得CO_2在多碳叔胺有机溶液中的溶解熵为(?)=-75.9J/mol·K,溶解热为-22634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碳叔胺 二氧化碳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辛醇萃取甲醛的动力学研究
11
作者 陆强 高浩其 苏元复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94-300,共7页
以正辛醇为萃取剂,研完了从酸性(HNO_3)介质中萃取甲醛的动力学。实验是在一恒界面池中进行的。通过改变搅拌强度、两相接触面积、操作温度和酸浓度,判定甲醛的萃取反应过程为在有机相膜内反应与扩散并列进行的过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包... 以正辛醇为萃取剂,研完了从酸性(HNO_3)介质中萃取甲醛的动力学。实验是在一恒界面池中进行的。通过改变搅拌强度、两相接触面积、操作温度和酸浓度,判定甲醛的萃取反应过程为在有机相膜内反应与扩散并列进行的过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包含有机相膜的界面反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结果,建立了萃取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正辛醇 萃取 溶剂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材料表面的化学改性在ELISA中的应用
12
作者 王大为 《化学世界》 CAS CSCD 1993年第9期440-442,共3页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一种新的免疫测定技术,其固相免疫栽体的性能对ELISA测定的准确、灵敏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固相载体-聚苯乙烯表面的化学改性方法即通过化学反应手段在聚苯乙烯结构中引入化学基团从而提高聚苯乙烯材料...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一种新的免疫测定技术,其固相免疫栽体的性能对ELISA测定的准确、灵敏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固相载体-聚苯乙烯表面的化学改性方法即通过化学反应手段在聚苯乙烯结构中引入化学基团从而提高聚苯乙烯材料稳定吸附蛋白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化学改性 酶联免疫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氧化二钒催化钾碱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机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乐清华 徐晋林 施亚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53-759,共7页
从五氧化二钒(V_2O_5)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研究了V_2O_5加快CO_2在钾碱液(K_2CO_3)中的吸收速率的化学作用机理。实验证明:当9<pH<12时,V_2O_5在钾碱液中以V_2O_7^(4-)和V_4O_(12)^(4-)两种形态存在,其中V_2O_7^(4-)能与CO_2相互... 从五氧化二钒(V_2O_5)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研究了V_2O_5加快CO_2在钾碱液(K_2CO_3)中的吸收速率的化学作用机理。实验证明:当9<pH<12时,V_2O_5在钾碱液中以V_2O_7^(4-)和V_4O_(12)^(4-)两种形态存在,其中V_2O_7^(4-)能与CO_2相互作用,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体,从而加速CO_2在气-液相间的传递。化学吸收的增强因子与V_2O_7^(4-)的浓度及溶液的pH值有关,最佳的pH范围是10.6到10.8,V_2O_5的加入量应保证溶液的pH值处于最佳范围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钒 碳酸钾 二氧化碳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W乳液的渗透溶胀与夹带溶胀 被引量:8
14
作者 严年喜 施亚钧 苏元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7期733-738,共6页
研究了W/O/W乳液的溶胀,实验结果表明,渗透溶胀随内外相溶液间的渗透压差、表面活性剂及载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随膜粘度的增加而降低,渗透压差较高时,水渗透的影响大于夹带的影响;膜相中含氧化合物对溶胀的影响大于含氮化合物,采用Spa... 研究了W/O/W乳液的溶胀,实验结果表明,渗透溶胀随内外相溶液间的渗透压差、表面活性剂及载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随膜粘度的增加而降低,渗透压差较高时,水渗透的影响大于夹带的影响;膜相中含氧化合物对溶胀的影响大于含氮化合物,采用Span 80作乳化剂时,比采用E 644渗透溶胀约高6倍,夹带溶胀也较高;重复聚结再分散使夹带溶胀急剧增加,因而多级混合澄清槽对液膜操作似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膜 W/O/W乳液 溶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式涡轮转盘塔的操作区域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晓祥 朱家文 +1 位作者 周晓葵 苏元复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89-294,共6页
考察了开式涡轮转盘塔(OTRDC)中的分散相滞留率和液泛特性。采用五种不同的液-液体系,在两种不同直径的塔中进行了实验。给出了估算分散相滞留率的关联式及无传质时临界转速的判据,进而大体上确认了OTRDC的操作区域。
关键词 液液萃取 滞留率 转盘塔 开式涡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水杂质对胺法制碱碳化及结晶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振良 黄颂安 +1 位作者 施亚钧 杨波涛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在搅拌鼓泡反应器中进行胺法制碱的碳化试验,探讨了盐水中其它物质:CaCl_2、MgCl_2、KCl、Na_2SO_4、CaCO_3、MgCO_3对NaCl溶液碳化的影响,其碳化能力顺序为:CaCl_2>MgCl_2>NaCl>KCl。考察了温度对海盐溶液与纯氯化钠溶液碳化... 在搅拌鼓泡反应器中进行胺法制碱的碳化试验,探讨了盐水中其它物质:CaCl_2、MgCl_2、KCl、Na_2SO_4、CaCO_3、MgCO_3对NaCl溶液碳化的影响,其碳化能力顺序为:CaCl_2>MgCl_2>NaCl>KCl。考察了温度对海盐溶液与纯氯化钠溶液碳化和重碱粒度的影响,讨论了硅油消除液液两相界面气泡的可能性,从而提出了胺法制碱中必须去除Ca^(2+)和Mg^(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胺 碳化 碳酸氢钠 结晶 氯化钠 盐水杂质 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液膜的拟稳态扩散-反应模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严年喜 施亚钧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7年第5期549-555,共7页
导出了文题的模型。该模型假设乳液滴无再分散、无内循环、且直径均一;内相微滴在乳液滴中均匀分布,考虑了扩散组分在乳液滴内、外的传质及其与内相试剂在滴内的反应,得到了含有参数E、B_i及D_a的分析解(E为试剂比的3倍:B_i为扩散组分... 导出了文题的模型。该模型假设乳液滴无再分散、无内循环、且直径均一;内相微滴在乳液滴中均匀分布,考虑了扩散组分在乳液滴内、外的传质及其与内相试剂在滴内的反应,得到了含有参数E、B_i及D_a的分析解(E为试剂比的3倍:B_i为扩散组分在滴内、外的传质阻力之比;D_a为滴内反应速率与扩散速率之比)。当D_a→∞时,此解与外相边界层及膜相扩散控制模型的解相同。当D_a→∞且同时B_i→∞时,它又还原为渐进前沿模型的解。计算结果表明:萃取速率分别随E、B_i及D_a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条件下,当D_a<2或D_a>200时,过程分别受反应与扩散控制,而当D_a介于两者之间时,过程同时受反应与扩散的影响;D_a对过程的影响随E或B_i的增加而增加。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能很好地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萃取 醋酸 传质 膜法 建立模型 乳化 液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金矿物的氰化浸取动力学 被引量:4
18
作者 傅建顺 周展云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45-151,共7页
筛选了一种能强化金浸取反应速率的添加剂——间硝基苯磺酸钠(MS),并进行了浸取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讨论了MS和氰化钠浓度、温度、搅拌强度及矿物粒度等因素对浸取反应的影响。MS通过改变阴极反应体系强化了金的氰化浸取反应速率,且... 筛选了一种能强化金浸取反应速率的添加剂——间硝基苯磺酸钠(MS),并进行了浸取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讨论了MS和氰化钠浓度、温度、搅拌强度及矿物粒度等因素对浸取反应的影响。MS通过改变阴极反应体系强化了金的氰化浸取反应速率,且对浸取液中氰化物无破坏作用。采用收缩未反应芯模型较好地描述了金的浸取过程,金浸取的动力学过程受扩散控制。同时导出了宏观动力学方程。用黄铁矿焙渣在串联式池浸装置中进行工业化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含MS的浸取液,浸取金含量仅为0.94g/t的矿渣,具有较力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物 浸取 氰化 硝基苯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淋树脂法处理含酚废水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浩其 苏元复 《化学世界》 CAS CSCD 1990年第1期39-42,共4页
提出了用萃淋树脂处理含酚废水的新方法,研究了TBP萃淋树脂从水溶液和含酚废水中吸附酚的平衡性能,实验测定小柱处理含酚废水的结果,并估计了树脂中萃取剂的流失和树脂寿命。指出萃淋树脂法具有操作简单、容量高等优点,可成为替代溶剂... 提出了用萃淋树脂处理含酚废水的新方法,研究了TBP萃淋树脂从水溶液和含酚废水中吸附酚的平衡性能,实验测定小柱处理含酚废水的结果,并估计了树脂中萃取剂的流失和树脂寿命。指出萃淋树脂法具有操作简单、容量高等优点,可成为替代溶剂萃取和活性炭吸附二级处理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酚废水 萃淋树脂法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胺法制碳酸钾新工艺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仁伟 黄颂安 施亚钧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6期712-718,共7页
提出了用高沸点的混合胺作为萃取剂,用有机溶剂作为稀释剂的制取碳酸钾的新工艺。研究了时问、温度和压力对碳化反应的影响,并在工业模拟装置上验证了时间和压力的影响;提出了在常温下用氨再生有机胺的新方法,副产物中NH_4Cl大于99%。... 提出了用高沸点的混合胺作为萃取剂,用有机溶剂作为稀释剂的制取碳酸钾的新工艺。研究了时问、温度和压力对碳化反应的影响,并在工业模拟装置上验证了时间和压力的影响;提出了在常温下用氨再生有机胺的新方法,副产物中NH_4Cl大于99%。新工艺具有钾利用率高、能耗省和胺耗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钾 有机胺 碳化 再生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